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左丘明生平简介与历史典故

左丘明生平简介与历史典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447 更新时间:2023/12/16 9:10:44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公元前502年,公元前422年),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人士(现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丘穆公吕印后裔,姜子牙的子孙。本名丘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

左丘明, 为炎帝后裔,是,世代居住在齐国的都城营丘(今山东临淄一带)。为逃避灾难,全家人先到楚国,后又辗转来到鲁国,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有《左氏春秋》和《国语》两部史学巨著。曾任鲁太史,与孔子同时或略早于孔子。左丘明晚年双目失明,因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故后人亦称盲左。

左丘明相传曾著《春秋左氏传》(或称 《左氏春秋》,简称《左传》),多以史实解释《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叙述详明,文字生动简洁,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又著《国语》,分别记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前967年--前453年)周王室及鲁齐晋郑楚吴越诸国史实,偏重记述君臣言论,为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亦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

为了著述历史,左丘明曾与孔子一同前往周室,在周太史那里查阅档案,回鲁后孔子便写了文字简明的《春秋》,而左丘明则写成了内容浩繁的《左传》。鲁国是周公的封地,相传周公治礼作乐,鲁国保存了前代的多种礼乐制度和文献,所以鲁国一向有“礼乐之邦”的美称。西周灭亡后,周室文化在西方荡然无存,却在东方鲁国保留得相当完整。

当时鲁国的各种文献和档案资料,属于太史职掌收藏,左丘明既然为鲁国的太史,自然也就掌握了春秋时代中原最丰富的文献资源。因此,左丘明能够写出《左传》这样一部规模空前的史学巨著也就不难理解了。《左传》的编撰,是左丘明史官生涯中最大的成就,其在中国思想史、史学史、文学史和学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左丘明的祖父倚相是楚国左史。公元前506年,周天子率领诸侯讨伐楚国,为保存典籍,倚相带领子孙离开楚国来到鲁国,定居肥城石横衡鱼村。为使子孙后代不忘先人,他把姓氏定为老祖宗封地营丘的“丘”字。倚相把典籍献给了鲁国,以便保存下去。他的儿子亦通晓史事,被任命为鲁国的太史,后来左丘明又继承了他父亲的职位,继任鲁国的太史官。左丘明历经30余年写就的《左氏春秋传》,史称《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有着极高成就的文学著作。

左丘明晚年时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辞官回乡,不久就双目失明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使他振作起来,将几十年来的所见所闻,各诸候的要闻和君臣容易得失的话记述下来,汇集成著名的历史名著《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与《左传》一起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公元前451年前后,左丘明因病去世,并安葬于故乡肥城石横镇衡鱼村东北处。

历史典故

作为太史,左丘明非常关心国家政事,积极参政议政。如鲁定公想任命孔子为司徒,打算找三桓进行商议,事先征求左丘明的意见。左丘明说:“孔子是当今的大圣人。圣人一当政, 犯错误的人就很难保住自己的官位。您要任用孔子,却又想和三桓商量,他们怎会支持您的主张呢?”鲁定公百思不得其解地问道:“你怎么知道他们不会同意?”

左丘明笑了笑,回答道:“从前,周朝有个人很喜欢毛皮大衣,同时也很喜欢美味肉食。他想做件价值千金的皮大衣,于是就去和狐狸商量,直接向狐狸索要皮毛;他想办桌味道鲜美的牲祭,于是就去同羊儿商量,直接向羊索要羊肉。话还没说完,狐狸和羊儿便都躲藏了起来。

因此,五年过去了,这人一件皮大衣也没做成;十年过去了,一次牲祭也没做上。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周人的谋略不对。你打算任命孔子为司徒,却召集三桓来商量,这同与狐狸商量做皮大衣、与羊儿商量做牲祭是同一个道理。”

左丘明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孔子主张削弱三桓,加强君权,曾向鲁定公提出“堕三都”的建议。“三都”指三桓的三个据点:季孙氏的费邑、叔孙氏的睩邑和孟孙氏的成邑。“三都”是三桓对抗公室的私有据点。

由于三桓住在国都,封邑由家臣掌管,因此“三都”对三桓本身来说同样也是一种威胁。孔子通过游说曾一度使鲁公拆掉了叔孙氏的睩邑,如此这样,三桓怎么会支持鲁定公任用孔子呢?左丘明冷静地看到了三桓与孔子之间的矛盾,所以当鲁定公征求自己的意见时,他便用两个寓言故事比喻说明,建议避开三桓直接任用孔子。于是,鲁定公听从左丘明的建议,没经三桓同意就直接任命了孔子。

标签: 左丘明

更多文章

  • 贾岛生平经历与历史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贾岛

    贾岛,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公元779~公元843年),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人士(现河北省涿州市)。贾岛之所以成名,却并非由于他的英雄气概,而是由于他的苦吟。人们最熟悉的“推敲”的典故,便是出于此公身上。生平经

  • 卓文君生平经历与历史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生猝年月不详)西汉临邛(现属四川邛崃),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有一段爱情佳故,流传至今。人物生平经历早年经历汉代文景之治时期,蜀郡临邛县(四川成都邛崃)的卓家传到了卓王孙这一代。由于社会安定,经营得法,卓家已成巨富,拥有良田千顷;华堂绮院,高车驷马;至于金银珠宝,古董珍玩,更是不

  • 张孝祥生平经历与文学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张孝祥

    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公元1132年-公元1169年),简州人士(现属四川)。张孝祥的书法在南宋一代名气甚著,高宗说他“必将名世”南宋时期著名词人。南宋朝诸多名家文人,都对孝祥的书法推崇有加。生平经历少年英伟公元1127年,北宋为女真金朝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同年宋高

  • 战国时期韩国韩宣惠王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韩宣惠王

    (前332前312年)韩宣惠继其父韩昭侯韩武而立为侯。十一年(公元前323年)称王,是为韩宣惠王,与赵武灵王会于区鼠。十四年,秦败韩于鄢(河南鄢陵县西北十五里鄢陵故城),逼近韩都郑(新郑市)的南面。十六年,秦又败韩军于修鱼,俘韩将艘、申差于浊泽。十九年,秦又大败韩军于岸门(长社县西北十八里西武亭)。

  • 战国时期韩国韩襄王韩仑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韩襄王

    韩国手工业作坊遗址(前311前296年)襄王四年,与秦武王会于临晋。秋,秦将甘茂攻取韩之故都宜阳,斩首六万。六年,秦归武遂于韩,但九年又取之。十年,韩太子婴朝秦归国。次年,秦又攻取穰(河南邓州市),韩之西境和南境尽为秦所占。韩不得已附秦,与秦伐楚,败楚将唐昧。十二年,楚围韩之雍氏,秦昭王出兵救韩。十

  • 战国时期韩国韩厘王韩咎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韩厘王

    (前295前273年)厘王三年,使公孙喜率周、魏联军共廿四万人攻秦,被秦军打败于伊阙,喜被俘。五年,秦又取宛(南阳市)。次年,割武遂地二百里给秦国。十年,秦又败韩军于夏山。韩不得已又附秦以求存。十二年,与秦昭王会西周共攻齐,齐湣王出逃。十四年,又与秦会于东西周之间。廿一年,使暴鳶救魏,被秦所败。廿三

  • 博古生平经历 博古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博古

    博古,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同时又是中共历史上“左”倾教条主义的典型代表之一。纵观其一生,他由爱国而走向革命,他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曾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惨重的失败,但最终又以克服教条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而

  • 博古生平经历 博古的结局之二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博古

    四遵义会议召开时,正处在国民党军前堵后追的战争环境中,同时,党内思想还不一致,条件还不成熟。为不使党内受到过分的震动,引起大的争论,影响战斗,遵义会议的决议没有指出博古等“左”倾领导者在政治路线上的错误。这对于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和统一,争取长征的胜利,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在

  • 革命家曾山生平经历 曾山的子女后代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曾山

    (一)曾山乳名洛生,书名宪璞,字玉成,号如柏,曾用名唐沽。1899年11月生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白沙锦原曾家一个家境清贫的私塾先生家里。父亲曾采芹,清末秀才,为人忠厚正直,在本村及邻村设馆教学。母亲康春玉,是一个勤劳贤慧的农村妇女,生过五男二女,有二男二女年幼天折,只有延生、洛生 (曾山) 、炳生兄弟

  • 政治家王稼祥生平经历 王稼祥的后代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王稼祥

    王稼祥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位杰出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学生运动的闯将王稼祥,原名嘉祥,曾用名稼蔷,一九○六年八月十五日出生于安徽省泾县厚岸村。父亲王承祖在南陵县弋江镇入股经营过当铺和油坊,母亲是旧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