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马谡生平简介 马谡的故事 马谡是怎么死的?

三国马谡生平简介 马谡的故事 马谡是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14 更新时间:2024/1/25 9:06:56

三国人物马谡生平简介:马谡的故事是怎样的?马谡是怎么死的?如何评价马谡?本文这就为你介绍:

马谡生平简介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

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

建兴六年(228年),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撤军后被诸葛亮斩首。

马谡的故事

一、丞相器重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是蜀汉侍中马良的弟弟。马谡一共兄弟五人,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马谡兄弟都有才华和名气,并称为“马氏五常”。

马谡最初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先后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马谡才气器量超过常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丞相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

刘备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诸葛亮还认为不是这样,让马谡担任参军,时常接见一起谈论军事谋略,从白天直到黑夜。

二、亮纳其谋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军讨伐雍闿,马谡送行数十里。诸葛亮说:“虽然我们一起谋划此事多年,今天请你再一次提出好计划。”

马谡说:“南中依恃地形险要和路途遥远,叛乱不服已经很久。即使我们今天将其击溃,明天他们还要反叛。目前您正准备集中全国的力量北伐,以对付强贼,叛匪知道国家内部空虚,就会加速反叛。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既不是仁厚者所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用兵作战的原则,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望您能使其真心归服。”

诸葛亮便采纳了马谡的建议。不久,诸葛亮斩杀雍闿,并依照马谡之言赦免孟获,以使南中人心归服,因而诸葛亮在世之日,南方不敢再次反叛

三、马谡失街亭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北伐魏国。诸葛亮命令赵云、邓芝作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北),自己亲自率领十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在甘肃境内)。

当时有久经战场的老将魏延、吴壹等,议论者都说应该以这些人为先锋,而诸葛亮违背众人意见提拔马谡,任命马谡为先锋,统领各军前行。

魏明帝曹叡得知蜀汉来伐后,派大将张郃总督各路军马在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阻挡马谡。由于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放弃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部队分置调度混乱,马谡的先锋王平连续多次劝谏马谡,马谡不采纳他的计谋。

而且马谡仗恃南山的地势,不在山下据守城邑。张郃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并大败马谡,马谡的士兵败逃四散。诸葛亮进军没有落脚据点,只得攻取西县百姓一千多家回到汉中。

马谡是怎么死的?

诸葛亮回军后,将马谡连同与之一起在街亭作战的张休、李盛等全部处斩。马谡死后,诸葛亮亲自前往吊丧,为他痛哭流涕,安抚他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样恩待他们。马谡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马谡的真实死因是什么?

对于马谡的结局,《三国志》中却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记载。

《三国志·蜀书·向朗传》的记载是“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此段意思十分明显,就是街亭之战后,马谡并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潜逃,而向朗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去官职。

基于此种说法,民间产生了很多相关的传说,比如在姜维传的设定中,马谡潜逃后改名宁随,并在诸葛亮病逝后重新为蜀汉效力。

《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则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即马谡在狱中病故。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记载则和《三国演义》中的说法相同:“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即诸葛亮下令处斩了马谡。

三种说法都出自原作者陈寿。同一个作者、同一部史书中对同一个人的记载出现三种截然不同的情况,表面看上去,马谡的结局是存在矛盾的。

不过三种说法倒是可以合理的统一起来。

据《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中的记载,马谡临死前曾写信给诸葛亮,说“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

后诸葛亮待其遗孤如同己出。如果此记载属实,可证明马谡死前未曾有机会再与诸葛亮谋面,否则也无必要写这么一封信。

而据《三国志·蜀书·王平传》中的记载,“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可见诸葛亮确实曾下达处死马谡的命令。

基于以上证据,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马谡在街亭举动违规,不遵诸葛亮的指示,以致最后惨败而归,无奈之下大军退回汉中。

马谡是深知自己失败后果的严重性的,因此便畏罪潜逃,而身为丞相长史的向朗碍于情面或出于爱才之心,知情不报,事泄后导致他也在家赋闲达二十年之久。

马谡最终被缉拿归案,并被诸葛亮处以极刑,然而还未及行刑,马谡便于狱中病故了。这种观点可以将三种不同的说法统一起来。

如何评价马谡?

刘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陈寿:“兄弟五人,并有才名。(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标签: 马谡

更多文章

  • 赫尔岑的主要成就 怎么评价赫尔岑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赫尔岑

    赫尔岑是农业民粹主义或农业集体主义的倡导者,他曾因为“对社会有极大危险的自由思想者”的罪名被流放,后来开始文学创作,是最显赫的风云人物之一。赫尔岑赫尔岑的主要成就由于各种条件的局限,赫尔岑一生未能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但是无论作为革命家、哲学家或文学家,他的作用都是巨大的

  • 赫尔岑的代表作介绍 赫尔岑谁之罪作品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赫尔岑

    赫尔岑在19世纪3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克鲁波夫医生》、《偷东西的喜鹊》、《谁之罪》等,是19世纪中叶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代表之一,被称为俄国社会主义之父。赫尔岑赫尔岑的代表作赫尔岑于30年代末被流放时开始文学创作,早期中篇小说《一个年轻人的札记》、《现代人》杂志上接连发表3部小说、长

  • 赫尔岑简介 赫尔岑名言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赫尔岑

    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赫尔岑出身于德国莫斯科古老而富裕的官僚贵族雅可夫列夫家,然而他是私生子,所以不能跟随父亲的姓氏,后来他加入瑞士国籍,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哲学家、作家、革命家。赫尔岑赫尔岑简介赫尔岑(1812年~1870年),俄国哲学家、作家、革命家。赫尔岑被称为俄国社

  • 俄罗斯小说家库普林生平简介 库普林作品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库普林

    库普林生于俄罗斯奔萨省纳罗夫恰特市一小职员家庭,是著名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有《亚玛》《决斗》《生活之河》等,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最后代表之一。库普林库普林生平简介库普林,俄国小说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当过记者、猎人、渔夫、演员和杂技场的工作人员。1905年发表小说《决斗》,对俄国的军营

  • 夏树静子作品介绍 夏树静子看不见的脸作品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夏树静子

    夏树静子是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被日本文学界誉为“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女旗手”。夏树静子的代表作有《W的悲剧》《光之崖》《住宅悲剧》《案件的假象》《蒸发》等,曾获得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等荣誉。夏树静子夏树静子作品夏树静子的生前著作超过100本,主要作品有:《W的悲剧》《&ldqu

  • 党卫军头子海因里希·希姆莱的女儿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海因里希·希姆莱

    了解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小伙伴们肯定会知道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海因里希·希姆莱,他正是当年党卫军的领袖,那些残骸犹太人,屠杀战俘等反人类的时间基本上都是他一手造化出来的,在他的手上沾满了几百万人的鲜血。但是小编今天要讲的并不是他,而是他的女儿古德隆·希姆莱,因为在她的日记

  • 李贽生平简介 李贽的故事 李贽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贽

    李贽生平简介:李贽的故事是怎样的?李贽的思想主张是什么?本文这就为你介绍:李贽生平简介李贽(1527~1602),汉族 ,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应会试。历共城教谕、国子

  • 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 如何评价苏霍姆林斯基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教育家,从17岁投入教育事业直至逝世,代表作有《公民的诞生》、《年轻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等。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苏霍姆林斯基呢?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苏霍姆林斯基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一生写下了41本教育专著

  •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苏霍姆林斯基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是苏联著名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那么,在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都留下了哪些关于教育的经典名言呢?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简介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全称瓦西

  • 唐朝名将封常清生平故事简介 封常清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封常清

    封常清生平简介:封常清的故事是怎样的?封常清是怎么死的?本文这就为你介绍:封常清生平简介封常清(690年756年1月24日),蒲州猗氏(今山西省猗氏县)人,唐朝名将。自幼家中清贫但受祖父影响喜爱读书。曾两次入朝为官。父母早亡,外祖父犯罪,随外祖父流放安西。初在高仙芝部任判官,天宝六年(747年)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