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甄嬛传:把余莺儿活活勒死的小夏子,是后宫为数不多的“好人”!

甄嬛传:把余莺儿活活勒死的小夏子,是后宫为数不多的“好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曹优秀就是我 访问量:2882 更新时间:2024/1/14 1:06:31

甄嬛传》中的小夏子有多狠?

他勒余答应的时候,下手之重,把脖子都勒断了半根,恶心得甄嬛差点吐出来。

丽嫔听闻之后也骨悚然。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貌似心狠手辣的小太监,在我看来,却足可以称得上是后宫为数不多的“好人”。

01

小夏子为什么和余莺儿结仇?

原因在于失宠的余莺儿想要求见皇上,被小夏子拒绝了。

“皇上正和果郡王在里面,不见嫔妃”,这是明面上的理由。

更深层的理由是,小夏子看不上余莺儿。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小夏子与余莺儿对话的内容和表情看出来。

“奴才说的是实话,小主要是不肯信奴才,那也没办法。”

“奴才已经回过小主的话……”

“小主何必为难咱们这些做奴才的呀?”

言语间,似有“不耐烦”之意。

尤其是小夏子的最后一句话,提醒了余莺儿,当初她也只是倚梅园里的一个小宫女,也是做奴才的,“奴才”又何苦为难“奴才”呢?

余莺儿听了这一番话就知道,再和小夏子说下去也是白费口舌,干脆跪下来自顾自地唱起来。

小夏子随即退到一边,脸上露出“无语至极”的表情。

当我们仔细回顾这一场景,就会发现:余莺儿后来为难小夏子徒手剥核桃,不仅是因为小夏子没帮她向皇上通传,还因为在小夏子拒绝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她的鄙薄。

宫女出身的她,最怕的就是被人轻视。

所以,当她“翻身”之后,第一个要处理的就是小夏子。

那小夏子为什么看不上余莺儿呢?

与其说是因为余莺儿出身不好,不如说因为她的德行令人不齿。

半夜高歌、把欣常在送进慎刑司、让眉姐姐为她让路……这些行为不仅有失后宫妃嫔的身份,而且也预示着她的路走不远。

小夏子能对余莺儿有不满,证明他格中的棱角没被磨平,还有正义感。

小夏子敢对余莺儿表达不满,证明他有本事预见余莺儿的未来,也有本事保护自己。

处余氏的时候,苏培盛说:“师傅之前让你忍,现在可以不用忍了。”

小夏子当即从身上掏出了一截弓弦。

这一截藏在身上的弓弦证明,他余氏之心早就有了。

而且,这份心,他也不打算对苏培盛有隐瞒。

足见他为人坦荡,真情。

02

为什么我说小夏子看不起余莺儿不仅是因为她的出身呢?

因为,他对其他出身寒微的妃嫔,譬如安陵容、叶澜依都很客气。

当安陵容第一次侍寝不成,从养心殿被抬出来的时候,随轿而行的小太监不停抱怨“晦气”。

后来,连延禧宫的宫女和太监都私下里议论纷纷。

但苏培盛、小夏子从没参与这些非议。

眉姐姐得时疫,安陵容假意去探望,小夏子和她在咸福宫门口说话,态度谦和。

齐妃虽然育有三阿哥,但是,她的“失宠”和“蠢笨”人尽皆知。

皇上要前往长春宫探望齐妃,小夏子去通报。

齐妃惊喜到站都站不稳,小夏子却没有因为她的失态而表现出一丝嘲笑,反而好意提醒她,应该怎么做。

可能有人会觉得,小夏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想卖齐妃一个人情,万一将来三阿哥登基了,让齐妃多为他说几句好话,助他步步高升。

之前,我也这样想过。

直到“熹妃回宫”后……

03

如果小夏子一心想升职,苏培盛和槿汐被关进慎刑司那次,是他最好的机会。

他只需要尽心尽力伺候皇上,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可以代替师父,那么,“苏培盛回不来”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而且,这样的操作几乎是零风险的,就算苏培盛后来侥幸回来,总不能因为小夏子伺候皇上太好而苛责他吧!

但,小夏子却没那么做。

作为伺候过皇上几年的御前太监,作为稍微尝一下点心就知道其中掺有木薯粉的“神人”,他居然连七分烫的茶和八分烫的茶也分不清,这谁信啊?

唯一的解释就是:小夏子这个人有情有义,他在尽自己的力量救苏培盛出来!

到了后期,皇上让甄嬛毒果郡王。

和夏刈一起守在殿外的人就是小夏子。

这个时候,因为崔槿汐的关系,皇上信任小夏子已经多于苏培盛。

如果小夏子一心忠于皇上,而不是为了报师恩拦着夏刈,那么,夏刈作为一个“有些功夫在身上”的高手,只需要靠近大殿听一听甄嬛和果郡王那些爱意绵绵的情话,也就省了后面“二次滴血验亲”的事儿了。

“胖橘”驾崩,苏培盛又重新成了主事儿的太监,小夏子再也没出现过。

他的消失,不是因为竞争不过师父,而是因为他比苏培盛更早就看清了后宫争斗的残忍与危险。

他志不在升职,而在于余生平安、衣食无忧、顺心顺意。

在偌大的紫禁城中,普度众生的“佛”是不存在的。

像小夏子一样能够爱恨分明,在能力范围内共情他人、以德报德、以怨报怨的人,就已经称得上是难能可贵的“好人”了。

标签: 莺儿

更多文章

  • 从《甄嬛传》夏冬春和余莺儿,论如何避免沦成“我为鱼肉”的炮灰

    历史人物编辑:乡野小乔标签:莺儿

    1.夏冬春夏冬春号称是《甄嬛传》里活不过两集的小人物,她与生活中一些飞扬跋扈的人的性格极其相似。01.自视甚高(除了皇上与皇后,其他人包括太后都不放在眼里)02.嘴贱(正所谓祸从口出,她的悲剧都是她那也一张嘴导致的)以上两点不具体展开,剧情交代的非常醒目了。03.心态与思维模式(重点分析此点,以无端

  • 2个共同点说明,《步步惊心》的若曦,就是《甄嬛传》的余莺儿

    历史人物编辑:爱生活有色彩标签:莺儿

    雍正的后宫女子很少,但是其中留下的谜团却是最多的,这也是为什么近代清宫剧中很多都以雍正时期为背景。如《步步惊心》、《后宫.甄嬛传》都是以雍正时期为背景的电视剧。所以剧中很多人物,难免会有重合。你肯定想不到,步步惊心的女主马尔泰若曦,竟然是甄嬛传中一个很令人讨厌的女子余答应。《甄嬛传》的余答应,是因为

  • 《甄嬛传》出身低贱的宫女余莺儿骤然获宠,动了后宫谁的奶酪?

    历史人物编辑:周强标签:莺儿

    余莺儿文/茹娴上次说到倚梅园宫女余莺儿,凭借“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2句诗冒名顶替了甄嬛,获得了皇上的恩宠。后宫某位嫔妃获得恩宠不稀奇,稀奇的是,这位宫女出身低贱,突然被皇上封了“官女子”,不久又被晋升为“答应”。也就是从一个干粗活的下人一下子变成了有人伺候的“小主”,人红是非多,今天来聊一聊她动

  • 余莺儿故意挑衅甄嬛时,谁注意流朱的头饰了?难怪甄嬛会晋升!

    历史人物编辑:澄丹彤标签:莺儿

    在甄嬛装病不侍寝的时候,甄嬛和以“果郡王”身份的皇上相遇了,某日甄嬛正在荡秋千,余莺儿就声张的来挑事了,不只对甄嬛不尊重,嘴里还各类挖苦,谩骂着甄嬛:“既然病着就好好养病,平白出来招人烦,只需皇上宠谁谁的位分就高……”等等。正当甄嬛据理力争时,不知高低的余莺儿竞说甄嬛的位分比自己高不了多少。没想到这

  • 《甄嬛传》什么叫小人得势,看余莺儿就知道了,狭路相逢眉庄礼让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艺哥标签:莺儿

    什么是一个少数人来弄好一件好事,只看看“嬛”,余钟的表现知道。余涌正在冒充,可以说是一切。余石想给女王,请在长街,刚遇到眉毛。这也是宠物,但这是一个承诺的身份。当眉毛刚进入宫殿时,它已经是一个高尚的身份。过夜不仅是一步,而且对眉毛来说是非常不尊重的。余涌和彭庄说:'姐姐刚来来自华涂,请去女王,我不知

  • 安陵容首次侍寝坐的是轿子,谁注意余莺儿坐的啥?悲剧早注定

    历史人物编辑:焕焕搭配标签:莺儿

    安陵容的首次侍寝在《甄嬛传》这部电视剧中可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片段,因为安陵容是后宫中第一位没有侍寝而被皇上退回来的妃子,就连抬她回寝宫的太监都有几分看不起她。所以这件事对安陵容来说是一个耻辱,也是一个教训。由于安陵容是第一次侍寝,所以她比较紧张,当她梳洗干净被太监扛到皇上龙床的时候,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

  • 《甄嬛传》:皇上知道余莺儿是冒牌货吗?如果知道为什么不拆穿?

    历史人物编辑:柳州阿妹侃历史标签:莺儿

    余莺儿文/茹娴倚梅园宫女余莺儿是有几分小聪明的,当时黑灯瞎火,就听甄嬛这么念叨了一句,就把“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记了下来。更是凭借这2句诗打开了人生的新大门!余莺儿可是她毕竟是个冒牌货,难道皇上真的没有看出来吗?就连果郡王一下子就看出来,余莺儿并没有啥文化,怎么会知道这句诗?其实皇上心里门清!他

  • 余莺儿被赐死时,苏培盛就暗示过甄嬛,安陵容心狠,可惜她没听懂

    历史人物编辑:王宇琦标签:莺儿

    导语:余莺儿被赐死时,苏培盛就暗示过甄嬛,安陵容心狠,可惜她没听懂安陵容其实原本也是一个很不错的人,只不过她总是觉得别人不够在意她关心她,所以经常拿自己跟别人比较,觉得甄嬛是更加喜欢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所以经常患得患失,又没有可以倾诉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她的心理出现问题是一件必然的事,所以最后

  • 《甄嬛传》中,皇上贵为天子,难道真的看不出余莺儿是假货?

    历史人物编辑:远邀科技标签:莺儿

    《甄嬛传》中,皇上第一次和甄嬛相遇,其实不是在甄嬛玩秋千的时候,而是在倚梅园,甄嬛当时念了两句诗祈福“逆风无解意,容易莫摧残”,虽然说原诗是朔风,不过甄嬛当时目的是避宠,加上大半夜的下着雪,也不知道那就是皇上,所以甄嬛给跑了,但是后面的宫女余莺儿看到一切,第二天皇上找人时,余莺儿就记住这句诗去对诗,

  • 《甄嬛传》眉庄都忍着余莺儿的娇纵,甄嬛为何不忍她的无礼?

    历史人物编辑:老刘的美食标签:莺儿

    《甄嬛传》眉庄都忍着余莺儿的娇纵,甄嬛为何不忍她的无礼?余莺儿刁蛮任性,虽然是从一个宫女爬上去的,她却一点也不自卑,反而引以为傲,在后宫中四处树敌。“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余莺儿顶替了甄嬛的恩宠成了皇帝宠妃,在后宫之中都是拜高踩低之辈,皇帝今天宠爱这个嫔妃,或许明天就开始坐冷板凳了,余莺儿仗着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