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沈周简介_画家沈周的故事_沈周故事启示

沈周简介_画家沈周的故事_沈周故事启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661 更新时间:2024/1/5 13:07:57

沈周,字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玉田生等,明代杰出画家。他性情敦厚、博学多才,工于诗画,尤其善画山水、花卉、鸟兽、虫鱼,皆极神妙。他常常题诗词于画上,故人称“二绝先生”。他长于墨笔花鸟,与他的学生徵明并称为“吴派”两大家,同时又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称为“明四家”。他的代表作品有《蕉石读书图》《弈棋图》《桃花小鹅图》《三桧图》《山水读书图》等。

沈周湖畔画家

姓名:沈周

生卒年:14271509

籍贯:长洲(今江苏苏州)……

1427年,沈周出生在长洲县(今江苏苏州)的一个书香世家,容貌清秀,举止文雅,聪颖过人。

他拜当时的诗画名家陈宽为师。得名师指教,又加上勤奋好学,他的学识长进非常快。到15岁的时候,他的老师陈宽就不能再教他了。后来,沈周拜同县的赵同鲁为师。赵同鲁不仅精于山水画,而且擅长诗文。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沈周的进步更快了。

沈周的家乡有个小湖,从这个湖向北望去,就是有名的常熟山,俗称常熟山。这座山山色多变,有的说一年有七十二变,有的说一天就有七十二变。到底有多少变,谁也说不清,反正是多变的。它是怎么变的呢?原来,一年中的春夏秋冬,早晚中昼,风雨阴晴,各种情形变化不同,山的颜色也就不断变幻。刚刚看上去还是红的,一刹那间,就由红变青,再由青变蓝。山体一会儿在淡雾中隐隐约约,一会儿在云堆中忽隐忽现。太阳光照射在山上,山体上的褶皱也是变化无穷。山影反映到水上,水面色彩也会变得丰富起来。

沈周决心画好多变的虞山。每天鸡叫头遍,他就起身来到湖边写生,直到太阳落山,周围什么也看不到了才回去。大多数时候,他在湖边一面看一面画,看看画画,画画看看。有时,他还泛舟到湖的中心,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四周的美景。不论炎夏寒冬,刮风下雪,他始终坚持到湖边写生。不知过了几年,画纸用完几大捆,湖水用了多少担。

他终于看清了虞山的七十二变。眼看大功告成,沈周忽然发现虞山又出现新的变化。他也有点不耐烦,想把画笔、画板全部抛掉。但转念一想:“‘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人家铁杵都要磨成绣花针,我下的这点工夫算得了什么。”于是,他又咬紧牙关来到湖边,继续画下去,最后总算画成了。后来,当地人把沈周学画的湖命名为“画师湖”。

从画师湖归来,沈周的画技大长。但他没有半点自满的意思,而是再接再厉。此后,他每月都抽出一定时间写生。没有对真实山水、花鸟的感受,他从不轻易动笔画画。他平时喜欢约友人四处游历,多次到杭州、南京、扬州、宜兴、太湖一带游玩。每到一地,他都要写生,并赋诗记录当时的思想感情。良好的自然、人文环境把沈周塑造成一个具有广博的诗、书、画才能,恬淡宽厚的性格,高洁的人品的艺术家。

沈周注意以传统的儒家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他侍奉父母至孝,对小弟沈召关怀备至,对待朋友非常诚挚笃厚。他平生胸襟开阔,为人宽厚平易,乐于救人于危难。一次,天降大雪,他看到一位老人的烟囱不能很好地排烟,就赶紧招呼人帮那位老人家修好了烟囱。时人不解,他就说:“我不能只顾自己吃饱呀。”

有一次,他的邻居丢了东西,却误把沈周家一件同样的东西当成失物。沈周不但不恼,还把这件物品送了过去。后来邻居又找到了原物,不好意思地把沈家的东西送回来,再三赔礼道歉。沈周只是笑着说:“这不是你的东西吗?”又有一次,沈周花费许多银钱买了一部古书,放在书房中。一个朋友找他闲谈,认出该书是自家遗失的旧物,说某卷中记有某件事。他翻书一看,果然有,就把书还给那个朋友,并且不肯说出书的价格。

此图为画家早年佳作。整幅作品以繁密的笔墨展现了庐山的雄伟,气势浩荡。

沈周一生秉性耿直,不愿做官,但特别喜欢结交朋友。他家里的藏书很多,但仍然不够看,于是经常向朋友借书。当时,他的朋友经常从四面八方乘船来探访,不是探讨技艺,就是观赏书画。朋友不来,他就感觉无聊,有时还叫妻子到河边去看有没有船来。

当时的宰相鏊和沈周是同乡好友。有一次王鏊对他说:“沈先生,你有如此才学,怎么不做官呢?”沈周说:“我号石田,原本是块石头堆里的田,没啥出息!”其实,他是看穿了当时官场中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本质。于是,沈周致力于自己的绘画艺术,终于成为著名画家。

成才启示

胸襟宽广,有容人之量。

品德高尚,不计较个人得失。

不为名利所扰,清心寡欲。

标签: 沈周

更多文章

  • 赵宗儒的逸闻趣事 赵宗儒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赵宗儒

    赵宗儒一生历经唐代宗到唐文宗七朝,曾前后三镇方任、八领选部,出守荆南、迭换将相,可以说是大唐的元老级人物,德高望重,深得帝王的器重和赏识。赵宗儒在87岁高龄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司徒,谥号昭。赵宗儒的逸闻趣事一日并命赵宗儒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时,他的父亲赵骅恰好升任秘书少监。唐德宗为表示对他们父子的宠遇,在

  • 唐朝太子少师赵宗儒简介 赵宗儒的主要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赵宗儒

    赵宗儒出身南阳赵氏,进士及第后历任翰林学士、司勋员外郎、同平章事、吏部尚书、太子少师等职,封爵天水郡公。《全唐诗》和《全唐文》都收有他的作品,《和黄门武相公诏还题石门洞》、《请权罢应制奏》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赵宗儒简介赵宗儒(746年832年10月18日),字秉文,邓州穰县(今河南邓州市)人,唐朝中期

  • 贾耽的主要成就 贾耽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贾耽

    贾耽一生历仕唐代六朝,在政治、地理方面都做出了贡献,他的《皇华四达记》记载了一条唐朝的丝绸之路,是当时唐朝最重要的海外交通线。805年,贾耽逝世,追赠太傅,谥号元靖,唐宪宗为他辍朝四日,将他葬在长安高阳原。贾耽的主要成就政治方面贾耽常说“率土山川,不忘寝寐”,贾耽盼望早日收复

  • 贾耽简介 贾耽的后代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贾耽

    贾耽贾耽出身官宦世家,自小就对地理感兴趣,又善于骑马射猎,22岁时以通晓两经而出仕,官至左仆射、平章事、检校司空,封爵魏国公。贾耽出将入相,曾参与讨平叛乱,为唐朝立下不少功劳。那么,贾耽的子女后人都有谁呢?贾耽简介贾耽(730年-805年10月26日),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人。唐

  • 柳浑的后人 柳浑历史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柳浑

    柳浑出身河东柳氏,年少就成为孤儿,却勤奋苦学,于天宝年间考上进士,历任、监察御史、袁州刺史、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封爵宜城县伯。柳浑立朝正直,为人两袖清风,深得时人及后人称赞。柳浑的后人柳浑为西晋汝南(一作济南)太守柳卓的后代,如今他的直系子孙数以万计,分布在江西宜春、上栗、武宁、湖南、湖

  • 柳浑生平简介 柳浑墓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柳浑

    柳浑柳浑别名柳载、柳宜城,字夷旷、惟深,是唐朝大臣、诗人,著有《请禁田季羔货宅奏》《牡丹》等作品。公元789年,柳浑病逝长安,时年75岁,赐谥号“贞”,848年绘像凌烟阁。那么,柳浑死后葬在哪里?如今他的墓还在吗?柳浑生平简介柳浑(714年789年3月6日),原名柳载,字夷旷

  • 张延赏的子女后代 王夫之为何骂他是奸佞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张延赏

    张延赏出身名门,父亲张嘉贞是唐朝开元名相,儿子张弘靖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祖孙三代均拜相,当时传为佳话。然而张延赏虽然为大唐做了不少贡献,但其为人也曾被后人诟病,王夫之就曾骂他是奸佞小人,刘昫也称他为小人。张延赏的子女后代张延赏有两个儿子:张弘靖和张谂。张弘靖为唐代大臣、书法家,以门荫入仕,历任刑部

  • 张延赏的妻子是谁 他看不起自己的女婿却被“打脸”!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张延赏

    张延赏原名张宝符,出生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是唐朝时期的宰相。他出身名门河东张氏,因门荫入仕,一路升迁,位高权重,深得帝王器重。张延赏曾经与李晟不和,后来和解了,之后又撺掇唐德宗罢了李晟兵权,如此看来他轻视自己出身不高的女婿也属正常。张延赏的妻子苗氏是唐朝宰相苗晋卿的女儿。张延赏家世显赫,为了给女

  • 姜公辅的思想主张 如何评价姜公辅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姜公辅

    姜公辅姜公辅是唐朝官员,担任过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太子左庶子、吉州刺史等职,曾献策有功。他曾对如何治理国家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看法和主张,后世有人将他称作“名相”。姜公辅的思想主张一是以尧舜禹汤为君主的榜样。姜公辅希望德宗效法尧舜禹汤,行正道,纳正言,近善人,远奸

  • 姜公辅简介 姜公辅是汉人吗 姜公辅越南人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姜公辅

    姜公辅姜公辅祖籍甘肃天水,生于爱州日南(今越南清化),是唐朝时期的宰相、文学家,也是越南著名人物,越南至今都有在纪念他。姜公辅著有《白云照春海赋》、《对直言极谏策》等作品,其中《对直言极谏策》是至今越南人撰写的最早的一篇政论,学术价值很高。姜公辅简介姜公辅(730年-805年),字德文,爱州日南(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