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姜子牙简介 姜子牙活了多少岁 姜子牙的故事

姜子牙简介 姜子牙活了多少岁 姜子牙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432 更新时间:2024/1/29 2:58:46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朝末年人。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史书上记载“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太公之卒百有馀年,子丁公吕伋立”,姜子牙究竟活了多达年岁,史书上没有准确的记载。但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的推算,周康王六年是公元前1015年,姜子牙的的生卒年大致为公元前1128年公元前1015年,即113岁。当然这只是大致的年限,也有其他的说法。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在民间可谓是家喻户晓,也是大器晚成的典型。姜太公八十岁那年才遇到生命中的贵人周文王,也亏他这么长寿,居然活到了139岁,历经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在那个医疗不发达的古代,能有如此高寿,简直堪比传说中活了八百岁的彭祖了,彭祖除了长寿就没别的本事了,姜太公可是干了很多大事的,他一生的成就不可谓不辉煌,虽然他的前半生郁郁不得志,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姜太公在他八十岁的时候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他这种耐得住寂寞的淡定和坚韧品质,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姜太公姜子牙一生传奇故事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朝末年人。

其先祖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从其封姓,故以吕为氏。出生地主要有东海说和河内说。《孟子》的《离娄上》和《尽心上》两章都提到姜子牙“居东海之滨”;《吕氏春秋·首时》也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史记·齐太公世家》也说他是“东海上人”。但这些说法都很笼统含糊。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得较为明确:“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水经注·齐乘》也说,“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姜子牙后辅佐了西周王,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 。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纣兵大败,纣王登台自焚而死,从此商亡周立。

大多数人知道姜子牙是因为电视机《封神榜》,讲诉的是姜子牙带领众神帮助周文王取得江山的故事。小说、影视剧中的姜子牙是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的座下弟子,后奉命下山,扶周灭商,其间历经种种磨难,最终消灭殷商,成就封神大业。但这毕竟文学艺术作品,那么在历史真实的中姜子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姜子牙是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也称为吕尚、吕望,别号飞熊。他复杂的姓氏和他的先祖有关,他的先祖本姓姜氏,曾是四岳(部落首领)之一,后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在舜、禹之际被封于吕,因此从其封姓。关于姜子牙的具体故里还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是山东省东部的日照、莒县一带。

姜子牙虽然出身显赫,但到商朝末年时家道早已没落。据相关文献记载,姜子牙曾做过屠夫、小商贩,曾屠牛朝歌,卖食棘津,还有的说他是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姜子牙曾经是赘入妇家的女婿,后因不善生计不妻子逐出家门,这在小说、影视剧中也有体现。

还有一些文献中记载,姜子牙在遇到周文王之前,曾经在商朝中担任过低级官职,后来因不满商纣王的暴虐无道而弃职,游说天下诸侯,但无所遇,于是便隐居在渭水河畔。一次西伯姬昌在出猎前进行占卜,卜辞上说: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

果然文王在渭水北岸遇到钓鱼的姜子牙,文王大喜,言道: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呼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姜子牙尊为师。此后在姜子牙的辅佐谋划下,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

文王死后,武王即位,姜子牙被尊为师尚父。经过几年的准备后,武王决定兴师伐纣,出征前进行占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臣恐惧不安,只有姜子牙坚决主张进军,武王于是出征。此后经过牧野之战击溃商军,纣王在鹿台自焚,武王大军进入朝歌,商朝灭亡。

武王已平定商纣后,成为天下之主,他便开始封赏有功之臣,首先他就把姜子牙封在东部营丘,建立齐国。姜子牙在东去封国的途中,有人对他说: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姜子牙听了此言,连夜穿衣上路,黎明就到达齐国。正赶上莱侯带兵来攻营丘。原来营丘毗邻莱国,而莱人是东夷族,他们趁商纣之乱而周朝刚刚安定,无力平定远方,因此和姜子牙争夺国土。

姜子牙到达齐国后,修明政事,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因此人民多归附齐国,齐成为诸侯中的大国。武王病死后,年幼的周成王即位,由周公旦辅政,这引起了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的不满 ,他们联合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变,连东方的淮夷也反叛。

为此周公派召康公通知姜子牙: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此间五等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讨伐。 齐国因此可以征讨各国,形成东方各国事实上的领袖。最终在姜子牙的支持下,周公旦彻底平定叛乱,周王朝得以安定。

史书上记载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太公之卒百有馀年,子丁公吕伋立,姜子牙究竟活了多达年岁,史书上没有准确的记载。

但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的推算,周康王六年是公元前1015年,姜子牙的的生卒年大致为公元前1128年公元前1015年,即113岁。当然这只是大致的年限,也有其他的说法。

姜子牙是一位满腹韬略的政治、军事家,被誉为兵家之祖,他所著的《六韬》,又称为《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军事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由于姜子牙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此后姜子牙一直受历代统治者的崇尚,被誉为武圣。739年唐玄宗下诏追封姜子牙为武成王;宋朝时姜子牙所著的《六韬》被列入武经七书,他本人被追封为昭烈武成王。在武庙中,更是以姜子牙为首。

在元明时期,姜子牙逐渐被神化,明代万历年间,道士许仲琳创作《封神演义》,从此,姜子牙由人变成了神,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小说中姜子牙有一次不成功的婚姻,而且没有儿女,但根据文献记载姜子牙的儿女很多。除了继承王位丁公吕伋外,还有许多,他们很多都成为今天一些姓氏的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姜子牙还有一个女儿,史书上称她为邑姜。邑姜嫁给了周武王,生下了周成王、以及晋国的开国国君唐叔虞,山西太原的晋祠供奉的就是唐叔虞和邑姜。

而姜子牙建立的齐国,在春秋时期一直是东方的大国。特别是在齐桓公姜小白的统治下,更是将霸业推到了顶峰。此后公族势力逐渐削弱,最终在公元前386年贵族田和自立为国君,废除齐康公,将他迁居于海滨,姜齐正式灭亡。

姜子牙的故事:姜子牙与筷子的故事传说

传说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一件也不会干,所以十分穷困。他老婆实在无法跟他过苦日子,就想将他害死另嫁他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疼得“啊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

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乌,于是装着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着,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这个传说显然是崇拜姜子牙的产物。与史料记载也不符。殷纣王时代已出现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纣王是同时代的人,既然纣王已经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丝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不过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为筷。

姜子牙为啥叫“姜太公”

姜子牙,即吕尚,周初人。姓姜名望,字子牙,俗称姜太公。因祖先封于吕,所以叫吕尚。 姜太公姜子牙是东海上(现今河南许昌,另一说法是安徽临泉姜寨)人士。在商朝时当过小官,商末民不聊生,纣王暴政年年,姜子牙辞官离开商都朝歌,隐居于蟠溪峡。并在磁泉边以长杆、短线、直勾、背身而钓的奇妙方式钓鱼。 姜子牙隐居10年,当他83岁时,求贤心切的周文王再度到访,在文王诚意请求下,姜子牙被拜为司马,辅佐文王。因为周文王曾对姜子牙说:“您真是我的太公呀!”所以后人尊称姜子牙为姜太公、太公望。

标签: 姜子牙

更多文章

  • 沈庆之的故事 怎么评价沈庆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沈庆之

    沈庆之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名将,一生历经高祖、少帝、文帝、孝武帝、前废帝五朝,因直言进谏而被赐死,世人赞他“有文士之风”“六代之臣,庆之一人而已”,也有认为他死不足惜的“愚忠若此,何足道焉!”沈庆之的故事拒绝刘湛领军将军刘湛曾

  • 沈庆之生平简介 沈庆之后人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沈庆之

    沈庆之沈庆之出身名门吴兴沈氏,年少时就勇猛善战,有胆有谋,曾参与抵抗孙恩之乱,之后直到30岁才得到重用,数次讨平内乱、平反叛诸蛮、两次参与北伐,最终因多次直言进谏激怒皇帝而被赐死,可悲可叹。沈庆之生平简介沈庆之,字弘先,出生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吴兴沈氏,是南朝宋名将。在南朝宋历仕高祖、少帝、文帝

  • 长孙嵩简介 长孙嵩的子女后代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长孙嵩

    长孙嵩长孙嵩出生山西代县,是北魏时期的权臣、将领,长孙嵩这个名字是拓跋珪给他起的。长孙嵩位高权重,是北魏的开国功臣之一,曾任“八公”之一、太尉、柱国大将军等职,一度辅佐太子监国,深得帝王器重。长孙嵩简介长孙嵩(358年437年3月4日),本姓拔拔,名为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所赐,出

  • 奚斤的子女后人 关于奚斤的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奚斤

    奚斤曾任越骑校尉、幽州刺史、司空、征南大将军、万骑大将军等职,封爵弘农王;他败后燕、伐中原,击败刘宋,攻陷河南、颖川、陈郡以南之地等,为北魏立下汗马功劳。于公元448年逝世,时年80岁,朝廷赐谥号昭王。奚斤的子女后人长子:奚他观,官至广平太守、都将,袭爵降为弘农公。次子:奚和观,官至建威将军、龙骧

  • 奚斤是谁 奚斤到底姓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奚斤

    奚斤奚斤本名达奚斤,鲜卑族人,出生代郡(今山西大同),是北魏时期的将领、官员,他聪明机智又能言善辩,对朝政之事颇有见解,议论政事多被采纳,故而深得世人称赞。那么本名达奚斤的他为什么名字变成了奚斤?奚斤是谁奚斤(369年-448年),本姓达奚,代郡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将领、官员。曾统领禁军,后任侍郎,受

  • 崔玄伯的主要成就 节俭自律却让妻儿老母跟着挨饿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崔玄伯

    崔玄伯出身清河崔氏,娶的是范阳卢氏之女,可以说是名门之后,年少时又有神童之称,之后更是成为北魏的开国功臣。尽管位高权重,崔玄伯却立身雅正,相当节俭、严格律己,深得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器重。立身雅正 勤俭自律尽管出身名门,崔玄伯依然洁身自好,不肯经营产业,即使是身处乱世也如此。这样节俭导致家徒四壁,

  • 崔玄伯简介 崔玄伯的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崔玄伯

    崔玄伯崔玄伯原名崔宏,人称白马文贞公,是南北朝北魏时期的大臣、书法家,他书法效仿钟繇,擅长草、隶、行书,行书特尽精巧,但可惜的是没有墨迹传世。他娶妻范阳卢氏,儿子崔浩最为人熟知。崔玄伯简介崔玄伯(?-418年),名宏,字玄伯(因避讳北魏高祖元宏名讳,所以史书改为崔玄伯),清河郡东武城(今河北省故城县

  • 高允是个怎样的人 如何评价高允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高允

    高允高允年幼丧父,却造就了他气度非凡,历任中书侍郎、中书令、镇东大将军、光禄大夫、怀州刺史等职,封爵咸阳公。一生历经五朝,为官公正清廉、为人宽容仁爱,深得同僚、朝廷和百姓崇敬,时人赞其“必为一代伟器”。高允是个怎样的人高允历经五帝,出入三个省衙,五十多年,始终没有遇到过谴责与

  • 北魏名人高允简介 高允的后代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高允

    高允高允出生渤海蓨县,是南北朝北魏时期的名臣、文学家,代表作有《塞上翁诗》《代都赋》《北伐颂》《左氏解》《公羊释》等,于公元487年逝世,时年98岁,耄耋之年,寿终正寝,追赠司空公、冀州刺史等,谥号为“文”。北魏名人高允简介高允(390年487年),字伯恭,渤海蓨县(今河北景

  • 崔浩的妻子儿女 崔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崔浩

    崔浩雕像崔浩小名桃简,出生山东高门士族,母亲来自范阳卢氏,又娶了太原高门郭氏之女,故而族内皆出身名门。崔浩是南北朝北魏时期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他主张崇道废佛、协助北魏统一北方,最终却因国史之狱惨遭灭族,连累范阳卢氏、河东柳氏、太原郭氏。崔浩的妻子儿女正妻:郭氏,太原郭逸之女。继室:郭氏,太原郭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