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周基业兆基者太祖宇文泰生平 宇文泰结局 宇文泰子女 宇文泰政绩

北周基业兆基者太祖宇文泰生平 宇文泰结局 宇文泰子女 宇文泰政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628 更新时间:2024/1/16 15:09:37

鲜卑族人宇文泰,是中国南北朝史上一位颇有建树的杰出人物。他从立元宝炬为帝、建立西魏政权(公元534556年)开始,一直官居丞相,总揽朝政。作为西魏政权的实际执掌者,他执政20多年,使西魏的国力逐渐强盛,为其子孙建立北周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宇文泰,字黑獭,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南)人,出生于北魏正始四年(公元507年)。相传他的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其母王氏在怀孕5个月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抱子升天”,只是未及顶便止住了。王氏醒来后把梦境告诉了其夫宇文肱。宇文肱闻之大喜过望,高兴地说:“即使没有到顶,我儿也已是富贵至极了!”及至宇文泰长大,身高体健,须美发长,面有紫光,颇有将相之貌,“人望而敬畏之”。他“少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业,轻财好施,以交结贤士大夫”,很早就显露出不同于常人的高远志向。而若干年之后,宇文泰果然贵及丞相,却也始终没有称帝,似乎应验了这一传说……

崛起行伍 拥军自重

南北朝时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动荡的时代。政治昏暗、官员腐败、战争频发、民族分裂、民不聊生……战火纷飞的历史背景为宇文泰提供了一展雄才的最佳舞台。

魏末,爆发了六镇起义。年轻的宇文泰随父宇文肱参加了鲜于修礼领导的起义。不久,鲜于修礼为葛荣所杀,宇文泰又成为葛荣的部下。

在担任葛荣部将时,胸有城府的宇文泰敏锐地意识到此人难成大事,于是私下里与几个兄弟商量,预谋逃走,另谋他就。不料计划尚未实施,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尔朱荣杀死了葛荣并取而代之。尔朱荣早就注意到宇文兄弟与众不同,担心智勇双全的宇文兄弟会成为自己的隐患,不久就找了个罪名杀害了宇文泰的三哥洛生,还想进一步加害于宇文泰。情况十分凶险之际,年轻的宇文泰不露声色,他将失兄的悲愤藏于心底,面对尔朱荣慨然以对,激昂陈词,不仅打消了尔朱荣担心他造反的疑虑和杀人的念头,而且使尔朱荣壮其言,从此对宇文泰敬重有加。不久,宇文泰成为与自己私交颇好的贺拔岳的部将,并得到重用。

在军阀割据的动乱年代,你死我活的火并事件层出不穷。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二月,另一路军阀侯莫陈悦以降贺商洽整编部队为名,设计将贺拔岳诓至其军驻地,将其刺杀,使贺部出现了群龙无首的局面。这次事件,为宇文泰的崛起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当时,贺部下将领多次开会推举领军主将,意见分歧,久拖未决。以赵贵、杜朔周为代表的一批将领一贯非常仰慕宇文泰在征战中所展示出的勇敢与治军才能,力主宇文泰领导,并专门派人前往夏州(今陕西横山县)宇文泰处请其领兵。

面对突如其来的良机,宇文泰自然大喜过望。不过,一向不露声色的宇文泰还是很慎重地和谋士们权衡了利弊,分析之后认为,侯莫陈悦毫无统军之勇,应该果断地抓住时机接管贺拔岳部。对贺拔岳这支部队一直怀着觊觎之心的北魏丞相高欢,在得知贺拔岳的死讯后也很快派出了侯景前往接管。于是宇文泰与侯景在途中相遇了。宇文泰豪迈而自信地质问候景:“贺拔岳公虽然死了,但宇文泰尚在,你想怎么样?”侯景面对宇文泰咄咄逼人的锐气大惊,只好说:“我只不过是一支箭,身不由己,由人发射而已。”遂无功而返。

宇文泰顺利接管贺拔岳部众之后,马上制止了士兵对逃难的民众的抢掠行为,在民众中获得了很好的口碑。

也就在这一年,北魏孝武帝元修与丞相高欢的矛盾激化。宇文泰乘机率部迎接元修进入长安 (今陕西西安)。北魏从此分裂为东、西两个政权,史称东魏、西魏。进入长安之后,元修以宇文泰有功,任命宇文泰为西魏最高统帅、雍州刺史、尚书令,总揽朝中政治、军事大权。从此,宇文泰开始了辅佐天子、号令天下的权臣生涯。

戎马生涯 建立功业

刚刚建立的西魏政权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三面受敌东有高欢把持的东魏,南有萧梁政权,北部还有时时侵扰的蛮族及柔然、突厥等少数民族。尤其是东魏,一直对西魏虎视眈眈,时刻准备吞而并之。

在这种对峙当中,西魏的力量无疑处于劣势。因此,大权在握的宇文泰不得不将主要精力用于军事上。

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高欢率23万大军进攻西魏,时逢当时关中(今陕西中部)地区遭受灾害,百姓饥馑。宇文泰所统领的直属部队人数不到1万人,实力大大逊于东魏。但东魏军队长途远袭,乃疲惫之师,加上将领士卒大多不愿渡黄河而战,士气低下。宇文泰知己知彼,抓住战机,调兵遣将,主动出击,大军突至距东魏军队仅仅60里的地方,手下将领无不捏着一把冷汗。宇文泰为鼓励士气,对手下将士们说,高欢孤军渡河远征,一意孤行,必遭败绩。为了进一步了解敌情,宇文泰派出士兵乔装成东魏军人,潜入东魏大营探听虚实。不久,双方大战于潼关以西的沙苑(今陕西大荔南),东魏军队大败,丧失士卒8万人,遗弃的铠甲和武器达18万件之多。兵败如山倒,东魏军队溃军如潮,最后连属地河南诸郡也丧失了。

大统四年(公元538年)秋,东魏军队大举反攻。刚刚取得沙苑之役大捷的宇文泰却在两天的时间里两次死里逃生。八月三日,宇文泰在追敌过程中坐骑被射中,坠马落地的宇文泰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东魏士兵追来,眼看就要束手被擒。这时,西魏军都督李穆骑马赶到,急中生智,跳下马鞍,用鞭子抽打着宇文泰,大骂道:“笨蛋,你的长官在哪里?怎么只剩下你一个人?”使得敌兵不疑心他是将领,纷纷从他身旁驰过,宇文泰遂化险为夷。

第二天,两军再战。在互相冲击的激烈混战中,宇文泰与左右将领失去联络,陷入重围。对宇文泰一向忠心耿耿的蔡佑以万夫莫挡之勇杀进东魏军队十余重包围圈中,奋勇救出宇文泰。当天夜里,受惊过度的宇文泰头枕在蔡佑腿上,方能入睡。

宇文泰的另外一次遇险则极富戏剧性:西魏大统九年,西魏与东魏军队再次在邙山(今河南洛阳北)大战,东魏军俘虏了西魏诸王及督将、僚佐等48人,西魏被打得大败。宇文泰被东魏将领彭乐追上,已经走投无路,宇文泰只好对彭乐说:“彭乐你真是个傻瓜!今天没有我,明天怎么还有你呢?还是赶快回去算一算你的金银财宝吧!”有勇无谋的彭乐竟然同意了宇文泰的话,抢下一只装有金条的口袋后扬长而去。宇文泰则又安然逃过了一劫,高欢闻之怒气冲天。

三年后,东、西魏再次刀兵相见。宇文泰这次终于大出了一口恶气。这一年,高欢大举围攻西魏军于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守将韦孝宽随机应变,全力抵抗,使得东魏军队久攻不下,反而损失惨重,士卒战死、病死的有七八万人,全埋葬于一个大眆之中,情景十分惨烈。高欢也在作战中一病不起,于第二年初病死。是役后,宇文泰重重褒奖并提拔了韦孝宽。

在连年征战中,宇文泰总是身先士卒,奖罚严明,而且不贪一己之私,对将领厚爱有加。这大概也是每逢危难时刻总有人冒死相救的原因吧!当宇文泰接收侯莫陈悦的仓库时,里面的金银财宝堆积如山,宇文泰却分毫不取,全部赏赐给了手下的将领和士卒。他的亲兵偷偷地拿了一个银瓮回来,宇文泰知道后,立即处罚了他,并且将银瓮打碎,分赐给了将士。拼死护卫宇文泰的蔡佑,是一位从不表功的忠臣。宇文泰对其所作所为十分感动,常据战绩为他请功,并真诚地对蔡佑说:“我愿把你当作儿子,你能不能把我当作父亲?!”

宇文泰也有着狠毒、果敢的一面。当时并立的政权之中,东魏、西魏实际均为权臣掌握,皇帝只不过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傀儡。一旦皇帝变得不太听话时,往往会被毫不留情地废黜。北魏孝文帝元修就落得如此命运。据传,元修在后宫之中荒淫乱伦,与南阳王元宝炬的妹妹平原公主元明月也有染。宇文泰闻之将元明月诛杀,使得元修十分愤怒,遂与宇文泰关系破裂。最后,元修自己落得个被毒死的下场。

总的来说,宇文泰的东征西战不但保住和维护了西魏的统治,而且扩大了西魏的地盘,使得西魏的版图扩大至西临河西走廊、南到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

推行均田 创立府兵

西魏建国之初,关中地区面临严重的饥荒。加上战事频繁,社会陷于凋弊与动荡之中。恢复和发展经济成为社会安定、保证战备需要的关键。宇文泰执政之后,恢复了已被破坏的均田制,使得农民又获得了衣食之本梦寐以求的土地,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积极性得到很大发挥。宇文泰还放宽了缴纳田租的条件,即丰年全赋,中等之年折半,灾年则为丰年的三分之一。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西魏又规定从条件较好的多丁户中挑选身强力壮的人当兵,并免除他们的租调和徭役负担。还规定在征发徭役时不使贫户服过重的徭役及到边远地方去戍卫,不准使富户减轻徭役和就近戍卫。凡是违反者,一律以“王政之罪人”论处。

宇文泰经常告诫官吏,要勤加督促,勿误农时,在收缴租调时,不许包庇富豪,转嫁负担给农民。实施这样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下层劳动者的利益,不但争取了人心,使农业生产得到了保证,西魏政府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财政收入,有较充足的物力财力去对付来自东魏的威胁。

在长年的征战中,宇文泰认识到,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是获得战争胜利的关键。他从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开始改革军事,整顿军队,要求将士勿贪财、勿轻敌、勿暴民,有功者奖、违令者斩。经过整顿的军队军令严肃,对百姓秋毫无犯,很受百姓欢迎。

宇文泰进行军事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建立府兵制度:中央军事机构设置八个柱国大将军,每个柱国大将军各统领两个大将军,一个大将军统领两个开府将军,一个开府为一军,兵员人数在2000人以上。开府下面的军官设仪司、都督等,构成完整的指挥、训练体系。军士由各级领导统率,另立户籍,与民户分开,不担负其他赋役。这样,不仅增加了军队的战斗力,而且使军队能集中精力作战。

宇文泰还规定“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既吸收了汉族的地主武装,缓和了阶级矛盾,又把分散的乡兵纳入了朝廷的军事管辖范围,成为国家统一武装的一部分。府兵制的建立,不仅改变了东汉末年以来封建势力割据的局面,而且大大强化了西魏统治的权力基础。此后的200余年,各朝纷纷仿效西魏设立府兵制,直到唐朝天宝年间。

勤修内政 吏治清明

宇文泰虽然是一个以武功起家的权臣,但却并非仅仅是一介武夫,相反,他在管理内政和吏治方面很有一套治国韬略。

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宇文泰颁布了“二十四条”新制,以后又于公元541年将其增加到36条,统一称为“中兴永式”(式即法)。主要内容包括:严禁贪污、裁减官员;设立正长(正指闾正族正,长指保长);实行屯田,规定计帐法(预算次年徭役的概数)和建立户籍制度等。这些法令对于清明吏政,打击贪官污吏,发展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宇文泰又颁布了深受群众欢迎的“六条”诏书:一是“先清心”,即要求所有官员清心寡欲,不存私心;二是“敦教化”,即严格推行道德教育;三是“尽地利”,即推广农业,扩大田地面积,种田养蚕;四是“擢贤良”,即摒弃门阀制度,选才“不限资荫,唯在得人”,五是“恤狱讼”,即严禁酷刑,不冤枉善良;六是“均赋役”,即公平劳役和赋税。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2年),宇文泰又下令废除了惨无人道的腐刑。

宇文泰对“六条”诏书的颁行非常重视。命令百官不仅要能背诵其内容,而且要能够计算每年所征收的税收、劳役总数,否则不能做官。此后,“六条”诏书成为西魏乃至北周的施政纲领。

宇文泰在整顿吏政方面也有大刀阔斧的举措。他经常告诫官吏,要执法严明,吏治清白,否则,就会引发百姓造反的危险。对于贪赃枉法的官吏,则严惩不贷。

宇文泰的内兄王超世曾任泰州(今甘肃天水)刺史,“骄而黩货”,放纵而贪财。宇文泰不顾亲人的苦苦哀求,坚持上报皇帝依法处置。最后,这位自以为可以倚仗妹夫骄横跋扈的王超世只落得个被赐自行了断的惨死下场。

相反,对于那些奉公守法、清廉做官、为民出力的官员,宇文泰总是大加褒扬。如河北(今山西平陆)郡守裴侠爱民如子,深得百姓拥戴,宇文泰对他也倍加赞赏。有一次,全国各州的官员前来谒见宇文泰,交谈过程中宇文泰叫裴侠站了出来,对众官员说:“裴侠清廉谨慎,奉公守法,天下第一。你们中间有谁自认为是和他一样的人,就出来和他站在一起!”官员们面面相觑,纷纷低下头,无人敢应答。这件事在当时的政府和民间震动很大,上上下下对裴侠愈加敬佩与尊重,为官清正的裴侠从这以后有了一个雅号“独立君”。

歧州(今陕西凤翔县)由于战乱,人民流离失所,刺史郑穆刚到任时,只剩下3000户人家。经过郑穆的安抚与管理,歧州的经济恢复很快,人口纷纷迁来,仅仅数年时间,歧州人口就已达到4万余户。宇文泰对这一成绩大加褒扬,擢升郑穆为京兆尹。

魏晋以来,门阀制度盛行。选拔官吏不看才德学识而只重出身和门第。只要出身显赫,不论品行、才学如何,均能做官。这等于是视治国为儿戏,视人民为草芥。宇文泰对这一制度带来的弊病也很痛恨。他所颁布的六条“诏书”其中一条就是“擢贤良”,规定选拔官员不再看重门第,而要任人唯贤。这一条是废除门阀制度的重要举措,使一大批有才能的人聚集在宇文泰周围,成为其统治的中坚力量。此外,出身鲜卑族的宇文泰随着政治视野逐步开阔,民族意识逐步淡化,比较注重起用汉族官吏,像他手下的高级文官苏绰、卢辫,武将赵贵、李弼、杨忠、王雄等,都是汉人。其中,宇文泰对苏绰的赏识与任用历来被传为佳话。苏绰出身汉族,博古通今,才高八斗,初时因无人推荐,官职低微。有一次,宇文泰与仆射周惠达讨论政事,周惠达回答不上来,请求稍等片刻。他出门找苏绰商议,然后再入内向宇文泰呈报对策,宇文泰一听连声叫好。当他知道是苏绰出的建议时,即任命苏绰做著书佐郎。

还有一次,宇文泰与众官员去昆明池观光打鱼,走到汉代仓池故地时,问周围的官员仓池的来历,左右竟没有一个人知道,宇文泰不由得有些失望。有人提出:“苏绰见识广,请他来或许答得出来。”于是苏绰被召来。苏绰不但将仓池的典故一五一十地告诉宇文泰,而且将许多兴亡大事也评述出来。听得入了迷的宇文泰与苏绰并马缓行,打鱼的事情早已忘在了九霄云外。当天夜里,宇文泰又将苏绰留在府中,继续向他询问治国方略。宇文泰先是躺下静听,听着听着,遂被苏绰所阐述的安邦定国的道理所激动,竟然从床上坐了起来,一直听到天亮。

从此以后,宇文泰对苏绰日益倚重。他对苏绰所推荐的人才也都提拔重用。有时出去巡游,也总是预先在白纸上签署自己的名号交给苏绰,让他自主处理事务,只需事后告诉一声就可以了。表现出对苏绰的充分信任。

满腹经纶的苏绰没有辜负他的信任,不但协助宇文泰制定了颇受人们称道的“六条”诏书,而且在政务管理的许多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苏绰殚精竭虑,不幸于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染上气血不通的重病,死在任上。宇文泰十分悲伤,在祭奠他时放声痛哭,说道:“尚书一生行事,即使是你的妻儿兄弟不知道的我都知道。我了解你,正想与你共同安定天下,没想到你就这样离去了!”宇文泰用了一辆布篷车载运他的灵枢回家乡,以彰扬苏绰清白的操守、俭朴的一生。

宇文泰不仅知人善任,而且用人不疑。宇文测在管辖汾州(今山西吉县)时,政令精当,宽厚待兵,深受当地人民拥戴。当时的汾州与东魏接界,东魏军队常常过界来抢掠财物,骚扰百姓。而宇文测将他们擒拿之后却总是以德报怨,既不殴打又不捆绑,相反还设酒招待,赠送粮食,派军队礼送他们离境,使得东魏士兵非常羞愧。这一“怀柔政策”十分奏效,他们再也不好意思来侵犯了。边境地区呈现安宁景象,汾州与东魏属地的人民之间又开始有了婚丧大事的来往。这本是一个颇有政绩的好官,却被人别有用心地打了小报告,说宇文测有里通外国的叛逆之嫌。洞察事情原委的宇文泰对进谗言者十分愤怒,他说:“宇文测替我安定边境,我了解他!怎么有人竟敢如此挑拨我们的感情!”下令将打小报告的人予以斩首。

作为一个握有至高无上权柄的丞相,宇文泰也有专横的一面,加上难以完全摆脱落后的鲜卑旧俗,也做了不少错事,不过,在经过劝谏之后,大都能够醒悟过来,倒也难能可贵。

孝武帝元修毒发身亡之后,他的谏议大夫宋球在灵堂之内号哭不止,达数日之久,且悲痛得口吐鲜血,一时间给人以烈臣哭君的印象,闹得沸沸扬扬,很有些向宇文泰示威挑战的意味。而宇文泰看在他是一名尊儒的文人份上,也没责罚他。

尚书都兵郎中柳庆是一位敢于直言上谏的官员。宇文泰曾经被臣僚王茂惹怒,要杀他泄恨。朝臣都很清楚,王茂并无罪过。但却只有柳庆上前犯颜直谏。此时的宇文泰显露出了他专制的一面,竟蛮横地说:“就算你辩明他无罪,也要处治!”柳庆力争道:“我听说君王有处事不当的地方就是不明,臣子有见错不争的时候就是不忠。我愿尽到自己的忠心,不惜一死!只怕您会成为不明的丞相了!”听了这番话,宇文泰这才醒悟过来。只是赦免令下得迟了一步,王茂已人头落地了。宇文泰默不作声。第二天,他找到柳庆,说:“王茂含冤而死是我造成的,我想赐给他的家人一些钱财,来弥补我的过失。”后悔之意溢于言表。

宇文泰在与南梁的交战中抓获了许多俘虏,其中有许多人被卖作了奴隶、婢女。庾季才用自己的财产为其中的人赎身,宇文泰觉得很奇怪。庾季才说:“征服一个国家,应该首先礼待他们的贤能人才。现在郢都(今湖北江陵)覆灭了,这些人又有什么罪过呢?”宇文泰沉思片刻,马上承认道:“这的确是我的过失!如果不是你,我将使天下人失望了!”随即下令免除了几千人的奴隶、婢女身份。

身处乱世的宇文泰,在动乱之中以治国图强之志施展才略,励精图治,勇于革新,不仅巩固和扩大了西魏的统治,而且也为其子建立北周政权最终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宇文泰的第四子宇文邕攻克北齐,最终统一了北方。宇文泰在20多年的实际执政生涯之中,能做到知人善任,广纳贤言,重用良才,举事果敢,推动了西魏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不愧为一代良相。后来,宇文泰被其子追尊为文帝,庙号太祖,算是在九泉之下戴上了帝冠。

标签: 宇文泰

更多文章

  • 初堪大任终失晚节的隋朝宰相苏威生平 苏威结局 苏威子女 苏威政绩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苏威

    苏威,字无畏,京都附近武功(今陕西武功)人。他出身名门,饱读诗书,少有盛名,被北周大冢宰宇文护招为女婿后步入政坛,平步青云。杨坚篡周后,经高颖推荐,苏威出任隋宰相(尚书右仆射),与高颖共掌朝政。高颖被杀、文帝驾崩后,苏威复出又辅佐炀帝。他仕隋二朝,在辅政立法、劝谏等方面确有不少功绩,但其晚年随波逐

  • 南朝史学家、文学家沈约生平 沈约结局 沈约子女 沈约著作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沈约

    沈约(公元441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吴兴)人。他出身士族,学识渊博,历仕宋、齐、梁三朝。齐中兴二年(公元502年),他参与策划梁武帝萧衍代齐自立的政变,建梁后,官拜尚书令,领太子少傅,受封建昌县侯,荣耀于世。沈约不仅在政坛大有作为,且在文学、史学领域颇有建树,著有《宋书》100卷,位

  • 张尔岐简介 如何评价张尔岐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张尔岐

    张尔岐出生山东济阳,是明清时期的经学家、学者,自小好学,涉猎诸子百家,旁及太乙、奇门之学。他主张笃志力行,重视理论思维。张尔岐简介张尔岐(1612~1678)字稷若,号蒿庵,山东济阳人,今店子乡张稷若村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年六十六岁。诸生入清,不求闻达。所居败屋不修,养

  • 李因笃是谁 李因笃的学术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因笃

    李因笃是明清时期著名思想家、音韵学家、诗人,人称“四布衣”之一,他一生信仰关学,为弘扬关学奉献终身,在经学方面可与顾炎武齐名。李因笃是谁李因笃,字子德,一字孔德,号天生,陕西富平东乡(今富平薛镇韩家村)人。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自幼

  • 南朝宋开国宰相徐羡之生平 徐羡之结局 徐羡之子女 徐羡之政绩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徐羡之

    徐羡之,字宗文,东晋东海郡郯(tán谈)县(今山东郯城)人。其祖父做尚书吏部郎时,徐家显赫一时,人丁兴旺。其父徐祚之曾任上虞(今浙江上虞县)县令。徐羡之出生不满周岁时,父亲病故,家境开始衰落。徐母与儿子羡之相依为命,仅靠丈夫留下的积蓄过活,日子过得很清贫。徐羡之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和非

  • 西晋开国庸相贾充生平 贾充结局 贾充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贾充

    贾充(公元217282年),字公闾,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是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时的头号宠臣。他在魏晋嬗递和南下灭吴的历史演变舞台上,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他的一生,充满了变幻莫测的权术色彩和政治斗争的诡诈风云……创立西晋 平步青云贾充自幼父母双亡,成人后承袭了父亲

  • 明代名臣李贤简介 李贤后人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李贤

    李贤李贤是明朝时期的名臣,历佐英宗、宪宗两朝,举贤任能、耿直不阿,深得皇帝器重,颇有政绩才能。历史上对李贤的评价也很高,甚至称他是“三杨之后,得君无如贤者”。那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位明朝名臣李贤。明代名臣李贤简介李贤(1409年1月1日1467年1月19日),字原德,邓(今河

  • 明朝大臣夏原吉的故事 夏原吉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夏原吉

    夏原吉是明朝初年重臣,深得朱元璋、朱棣等帝王赏识,被誉为治世之能臣、股肱之任。他任职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辅佐仁宣之治,得到世人赞颂。就连名相姚广孝都对他赞赏不已。位高权重的夏原吉其实是一个宽容仁慈的人,从几个小事就能看出。夏原吉的故事夏原吉有一次巡视地方,谢绝了当地官员的招待,自己在旅社中

  • 夏原吉简介 夏原吉后代 夏原吉的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夏原吉

    夏原吉夏原吉出生湖南湘阴,是明朝初年名臣,他幼年丧父,于是致力于学问以赡养母亲,得明太祖朱元璋看中而开始走上仕途,后与蹇义并称于世,辅佐两朝帝王成就仁宣之治。那么,夏原吉有子女吗?夏原吉简介夏原吉(1367~1430年),字维喆,湖南省湘阴人,明初重臣。祖籍德兴,早年丧父,遂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

  • 胡濙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如何评价胡濙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胡濙

    胡濙是建文二年的进士,历任户科都给事中、托孤五大臣之一、礼部尚书、太子太师等职,他历仕六朝、任礼部尚书32年之久。此外也在医学方面颇有建树,著有《卫生易简方》、《芝轩集》等作品。那么,胡濙是个怎样的人呢?胡濙是个怎样的人胡濙生性节俭,为人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能屈尊待人。他在礼部任职多年,礼部上表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