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风骑兵将军康健民生平介绍 康健民简介

风骑兵将军康健民生平介绍 康健民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987 更新时间:2023/12/6 13:26:28

康健民将军(1916―1977)甘肃省定西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之一。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康健民少将照片

康健民将军简介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部队副司令员。

康健民同志是甘肃省榆中县人,于一九一六年出生在一个贫农家里,一九三二年参加革命,一九三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战士、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连长、副团长、骑兵团长、骑兵旅长、师长、副军长、军政委、军长、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组长、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等职,在党的第九次和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康健民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指挥员。几十年来,他忠于党,忠于人民,热爱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下,康健民同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军事路线,不怕牺牲,英勇作战,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他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为党为人民的事业积极工作,作出了贡献。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坚持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政策。他热爱英明领袖和统帅华主席,坚决拥护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认真执行党的指示。

康健民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刻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原则,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联系群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直到逝世前夕还忘我地工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康健民同志,因患心脏病突然恶化,经多方抢救无效,于一九七七年一月十八日上午九时三十分在银川逝世,终年六十岁。

康健民少将生平经历 他是人民军队中最早的高级骑兵指挥员之一,为骑兵的组织建设和战术指挥,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艰苦奋斗,任劳任怨,直到心脏病突发逝世前夕,还在忘我地工作。他走了,一句遗言都没有留下,亲属们说他像当年出征一样,骑着战马静悄悄地匆匆出发了。他,就是开国少将――康健民。

康健民,1916年出生,甘肃省定西县人。原名康廷文、曾用名康天民。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

康健民生于贫困家庭。七八岁时便开始给地主养牛放马,骑着光背马在黄土坡上飞奔。

1930年,国民党雷仲田部到定西招兵,为填饱肚子,康健民成了国民党军新编第11旅的一名新兵。

1932年7月,康健民参加了“西华池兵变”,进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担任陕甘红军游击队骑兵大队班长。由于他善于骑射,不久被编入红26军骑兵团。在马背上,康健民转战陕甘苏区,冲锋陷阵,传送文件,一次次胜利完成了任务。他本人也随之从战士、号长、班长、排长晋升到连指导员。

1935年9月,红25军长征到达陕甘边根据地,与红26军、27军合编为红15军团,骑兵团被编为军团直属部队,康健民任骑兵团代团长、团长。

1935年9月下旬,康健民率骑兵团参加了劳山战役。战役发起前,骑兵团隐蔽在劳山不远的山沟里,战斗打响后,他带领骑兵团飞速赶来,像一把尖刀直插阵地,占领了前沿山头。他指挥战士向敌人展开猛烈射击,敌人被压在一个山沟里,为主力部队歼灭敌人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仗,红军歼灭敌军一个师,俘虏2000余人。紧接着,骑兵团又投入榆林桥战斗,他们以迅猛的动作对敌人进行迂回包围,配合主力歼敌1800余人。这次战役中,康健民率领骑兵战士,时而正面冲杀,时而迂回出击,充分发挥了骑兵的优势,使敌人闻风丧胆。

康健民后任红1军团骑兵团副团长、中央军委骑兵团团长。

(二)

抗日战争爆发后,康健民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担任第2大队3队副队长、队长。结业后,历任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团团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骑兵团团长兼政委、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骑兵旅旅长。他指挥骑兵部队长期战斗在陕甘宁边区北线,并深入内蒙古地区,发动蒙、汉各族人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45年春,康健民率部进入绥东、绥中地区作战,兼任绥远军区绥中军分区司令员,先后参加察素齐、集宁、黑脑包、包头等多次战斗,充分发挥了骑兵的优势,粉碎了日军对绥中地区的进攻,歼灭了吴士儿、鄂友三等伪军一部,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1945年7月,晋绥军区组成三个二级军区(吕梁、雁门、绥蒙),康健民任绥蒙军区骑兵旅旅长。

(三)

抗战胜利后,康健民按照上级指示,率骑兵旅急奔晋北,参加了大同集宁战役,与进犯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作战,大显神威。

1947年7月,晋绥军区再度划归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1948年2月改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康健民任晋绥军区绥蒙军区骑兵旅旅长。

1948年7月1日,以晋绥军区11、4旅及骑兵旅合编为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暂留晋绥配合华北军区野战军作战),康健民任骑兵旅旅长。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骑兵1旅改编为第一野战军直辖骑兵1师,康健民任师长。同年9月,国民党绥远部队起义,康健民参加对起义部队的改编工作。

(四)

1949年12月,绥远起义国民党军第9兵团第111军改编为华北军区第23兵团第36军,康健民任第36军副军长。

1951年9月7日,康健民与代军长建业一起,率领志愿军第36军参加抗美援朝。主要担负机场的抢修、维护和警戒任务。

1951年11月30日回国后,康健民进入军事学院高级指挥系学习。结业后,任第36军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政委。

1961年7月-1962年12月,康健民任第63军军长兼石家庄卫戍区司令员。

1962年12月,康健民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

1968年,康健民兼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委会主任、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

康健民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副军级、原华北军区),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中央委员。

1977年1月18日,康健民因病在银川逝世,享年61岁。夫人,李成远。

康健民将军故事

康健民所向披靡的骑兵将军

在解放大西北的战场上,彭德怀麾下有一支所向无敌的骑兵部队。这支闻名全军的骑兵第一师师长就是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62年12月被任命为兰州军区副司令员的康健民。

康健民是定西人,1932年7月,康健民参加了西华池兵变,进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任陕甘红军游击队骑兵大队班长。1935年9月,作为团长的康健民率部参加劳山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康健民兼任绥中军分区司令员。在国民党发动内战时期,康健民率骑兵旅参加了大同集宁战役。1949年2月,骑兵旅改称第一野战军第一师,他任师长。

1951年,他与代军长王建业一起,率三十六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是人民军队中最早的高级骑兵指挥员之一。1968年后,兼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委会主任,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逝世在工作岗位上。

1944年10月20日,继红军西路军骑兵师覆没8年,新四军第四师大小营集失利3年之后,在河南水城和安徽涡阳交界处,新四军第四师骑兵团与敌骑八师展开殊死的白刃拼杀。俗话说“一寸长,一寸强”。我军马刀长于骑八师环柄宽刃马刀一寸,而且刀身细,因而轻捷灵便,常常是敌人马刀还未到,我方的马刀已劈中敌人。此战我骑兵团大胜骑八师,一雪多年旧恨。

八路军骑兵的马刀或自筹或取之于敌,比较杂。如1938年,八路军第一二0师三五八旅七一五团和骑兵营一部,遵照中央关于派骑兵部队进入大青山,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精神,组建大青山游击支队,其中的七一五团一营一连,留在内蒙古蛮汉山为中心的凉城,卓资组建骑兵。以在凉城县缴获的枪械、马刀、马匹,扩编为大青山骑兵支队第一团。在所获蒙伪军马刀中,有柄刃向内微曲的刀,颇具土耳其独有的亚特坎(Yataghans)风格之刀。

1938年11月,大青山骑兵支队在内蒙古萨拉齐以北遭日军骑兵2000余围攻,我骑兵歼敌200余人。1942年7月至11月,大青山骑兵支队成功的粉碎日军第二十六师团主力及骑兵集团一部共1.3万人的“扫荡”,歼敌一部。1945年具有红军传统的大青山支队成为绥蒙军区骑兵旅,旅长为康健民(后为兰州军区副司令员)。

这一时期,我骑兵使用的自制马刀为铁制,木刀室外包白牛皮,较日本三十二年式马刀长,战士们俗称“八八刀”。解放战争中,我内蒙古骑兵共编有5个师,其中一些部队参加了辽沈和平津战役,特别是黑山阻击战。曾任骑兵第五师政委的席达告诉我,骑兵第二师蒙古族战士邰喜德(后为赤峰市政协副主席)创造了一次战斗用马刀手刃敌军2 7名的战绩(一说为40余名)被评为全国战斗英雄。

解放战争和解放后,直至六十年代中期,我军骑兵大多沿用缴获侵华日军骑兵的三十二年式骑兵军刀。此刀全长1.02米,刀身不镀铬(除木质部分外)、刀鞘均为铁质,并烤蓝,带鞘全重1.42公斤。作为“堪用品”在部队平叛和剿匪作战中,颇受广大官兵的欢迎。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三十二年式骑兵军刀,被日军称为“甲”型军刀,还有装备日军士官和宪兵的“三十二式乙型”军刀,长0.92米,重为1.35公斤,同时为我骑兵所用。战士们称“甲”型为1号刀,称“乙”型为2号刀。而身高膂力强的战士喜欢用1号刀。

此外,1949年前后,新疆的民族军(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骑兵则使用苏联制造的1927年式骑兵军刃,其形为高加索式军刀,刀柄无护手,刀鞘上装有1891/30年式7.6 2毫米步枪枪刺,军官刀刀鞘无枪刺。其突出特点是挂环在刀鞘的弯曲凸出面,与其它军刀相反。此种苏军骑兵军刀与日军三十二年式骑兵军刀,军事博物馆展出时概称其为“战刀”。我以为“战刀”是俗称,而非军语,兵器应在鉴识的基础上准确称谓。

1964年,我兵工厂试制了一批马刀(从编号看不足百把)下发骑兵部队试用。如骑兵第一师4团分到4把。刀柄为铸铝与木结合,护拳、刀鞘、刀身全部镀铬,刀柄与护拳之间有如日式武士刀的铜制夹刃,刀鞘为皮革包,刀室木制,双挂环。刀身弯曲度较日式马刀稍大,血槽宽,全长0.92米,全重1.3 5公斤。长度重量如同日军三十二年乙型军刀。当时试用此刀的骑兵第一师4团参谋长郭福奎对我说此刀嫌短,斩劈时易砍伤马股,护拳为薄铁皮制易变形。其后定型的产品对此进行了改进。1965年,我军装备了南京生产的65式骑兵军刀以替换服役长久的日本三十二年式骑兵军刀。65式骑兵军刀刀身镀铬,刀长为96厘米,带鞘全重1.8 5公斤。6 5式骑兵军刀其外形除刀柄材质及闭锁装置、涂漆和刀鞘挂环外,与日本三十二年式骑兵军刀大致相似。尤其是刀柄护拳内有皮指挂革。六五式骑兵军刀是我军第一种,也是最后一种制式骑兵军刀。六五式骑兵军刀与部队以前装备的日三十二式骑兵军刀相比,并不受广大官兵的欢迎。1969年10月,继骑兵第一师改编为摩托化步兵师之后,我军最后一个成建制骑兵师,骑兵第二师也改编成西北某守备师,即陆军第20师。80年代末,骑兵团也从我军序列中取消,现骑兵最大的编制为内蒙古军区某部骑兵营。因而大批的六五式骑兵军刀也随之逐渐完成了使命,或封存于仓库中,或为边防民兵所用。

标签: 康健民

更多文章

  • 太平公主第二任丈夫武攸暨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武攸暨

    武攸暨(663712年),女皇武则天伯父武士让的孙子。天授年间,封武士让为楚王,封武攸暨为千乘郡王。赐爵实封三百户。封其兄武攸宁为建昌郡王,唐朝驸马。为武则天之堂侄、太平公主第二任丈夫。武攸暨武攸暨最初为右卫中郎将,武则天杀攸暨之妻以配太平公主。武攸暨娶太平公主后,授驸马都尉。累迁右卫将军,进封定王

  • 陆象先简介 陆象先子孙后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陆象先

    陆象先陆象先原名陆景初,唐睿宗赐名“象先”,希望他继承前人的建树、能效法先人的贤德。他出身吴郡陆氏,是唐朝时期大臣,与父亲陆元方都曾担任过宰相。那么,陆象先的子女后人都有谁呢?陆象先简介陆象先(665年-736年),原名景初,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朝宰相,门下侍郎陆元方

  • 陆元方子女 如何评价陆元方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陆元方

    陆元方陆元方出生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的望族之家,家族多为当朝高官,其子陆象先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陆元方曾任监察御史、凤阁舍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等职,唐德宗时期续图凌烟阁。陆元方子女儿子陆象先,本名景初,唐玄宗宰相。陆景倩,右台监察御史。陆景融,工部尚书。陆景献,屯田郎中。陆景裔,光禄卿。如

  • 陆元方是谁 陆元方卖房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陆元方

    陆元方陆元方是唐朝时期的大臣,他两次出任宰相,虽然沉浮宦海,多次升升贬贬,但的确颇受武则天器重。陆元方举荐他人不避嫌,其子陆象先等人都在朝担任重要职务。陆元方为人博学大度、光明磊落,从他卖房的故事就能看出来。陆元方是谁陆元方别名陆少保,639年出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一个名门望族之家,以善于书法

  • 朱敬则简介 历史上如何评价朱敬则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朱敬则

    朱敬则历任右补厥、正谏大夫兼修国史、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郑州刺史等职,曾劝谏武则天滥杀、选拔大量人才,为官清廉敢于进谏。公元709年,朱敬则逝世,时年75岁,追赠秘书监,谥号为“元”。朱敬则简介朱敬则(635年709年),字少连,亳州永城(今河南永城)人。 唐朝大臣、史学家。

  • 朱敬则后裔 朱敬则与朱熹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敬则,朱熹

    朱敬则朱敬则是唐朝时期的史学家、大臣,著有《十代兴亡论》《五等论》等作品。于公元709年逝世,他去世后后人入闽,在福建生根发芽,家族得以延续。朱熹是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儒学集大成者,他出生福建尤溪,应该是朱敬则的后裔。朱敬则后裔子:朱光顺、朱光迪孙:朱守温、朱守同、朱守和、朱守滔四十一世裔孙:朱本龙(

  • 赵盾的子女 赵盾孙子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赵盾

    赵盾赵盾是春秋时期晋国著名政治家、战略指挥家,深得晋文公器重,专政晋国、权倾朝野,赵氏一族独大晋国,一生历经三朝,为维护文公霸业做出了贡献。那么赵盾的子女都有谁?他的孙子又是谁?赵盾的子女赵盾嫡子为赵朔,至于他是否有其他的孩子就不知道了。前601年,赵盾卒。赵盾死后,将赵氏公族大夫之位让给赵姬之子赵

  • 赵盾简介 赵盾是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赵盾

    赵盾赵盾别名赵宣子、赵孟、赵宣孟,是春秋时期晋国权臣,也是晋国第一位权臣,他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集晋国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正卿。当然,赵盾也有弑君之嫌,时人在评价他的时候也比较客观,赞其“古之良大夫”。赵盾简介赵盾(公元前655公元前601),即赵宣子,嬴姓赵氏,名盾,谥号

  • 赵氏孤儿赵武简介 赵武是谁的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赵武

    赵武赵武别名赵文子、赵孟、赵氏孤儿,是“赵氏孤儿”的原型,东周时期的晋国政治家。赵武是晋国六卿、赵氏家族复兴的奠基人,执掌国政,位高权重。那么赵武的父亲是谁呢?他发生了什么故事?赵氏孤儿赵武赵武(公元前591年~前541年):嬴姓,赵氏,讳武,谥号曰“文&rdqu

  • 赵武灵王有几个夫人 赵武灵王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赵武灵王赵雍是赵国比较有作为的君主,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军政,大大增强了赵国实力,让赵国成为当时强国,梁启超先生甚至称他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赵武灵王呢?赵武灵王有几个夫人公元前326年,赵武灵王即位时,年仅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