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大臣堵胤锡生平 堵胤锡生平 堵胤锡结局

明朝大臣堵胤锡生平 堵胤锡生平 堵胤锡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198 更新时间:2024/2/6 19:56:44

堵胤锡,原名灵授,宇仲缄,一宇牧子,号牧游。生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今宜兴屺亭镇前亭村人。他在11岁时,父母双亡,无奈之下只好投奔岳父陈大懋。岳父家虽然穷,但却急公好义,不但收留了小胤锡,还聘请塾师教他诗文。后来又附塾于大舅父家。据说堵胤锡从小豪放不羁,证据是他每天读完书后就跑到邻村的酒店去“纵酒撒野”,还随身携带一个用死人头骨自制的“大酒杯”,现在看来怎么说也是小孩子调皮捣蛋的恶作剧。如果哪一个五六年级小学生公然在校这么干,必然被我们的教育家们视为问题儿童,而不是豪放不羁,罚站请家长是跑不了的。果然堵胤锡就因为喜欢恶搞,招致街坊邻居的普遍非议。他舅父没办法也只好把小胤锡送回岳父家闭门思过。

在岳父家生活了七八年之久,堵胤锡走出家门开始了游学生涯。这时无锡著名学者马世奇赏识他的才学,收归门下,执弟子之礼。胤锡苦读数年,学业大进。当时,明王朝在辽东的战事频频失利,朝廷用熊廷弼经略辽东,并下诏各地举荐边防人才。堵胤锡听说后拍案而起,大声说道:“不忘沟壑终吾志,未灭匈奴莫问家!”并立即写下洋洋洒洒数万字的《安边十策》呈给常州知府何应瑞,自称若没有自己出马帮忙,熊廷弼经略辽东必然失败。何太守骤闻奇言吓了一跳,还以为遇到了疯子,客客气气夸了这个“狂生”一番后送出门去,堵胤锡的一腔热血自然也不会有什么下文。

投笔从戎碰了个软钉子,堵胤锡不得已定下心来走科举应试的老路,终于在崇祯十年得中进士,同年四月,入大理寺规政。先后任南京户部河南清吏司主事、江北浦差分司、长沙知府、湖广分守长宝道副使等职。在江北任上时天灾流行,百姓流离失所。堵胤锡一边开仓赈济灾民,一边大刀阔斧的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有效地缓解了灾情,度过了难关。商旅中纷纷传唱《福星谣》、《救荒颂》、《关民谣》等歌谣来赞颂他的功绩,堵的老师马世奇也高兴的写信夸自己的爱徒为“五色补天手”。然而尽管才名卓著,堵的仕途却走得并不顺利。他为人强硬,脾气直追汉光武帝的“强项令”董宣,他的一大“爱好”恐怕就是打击危害地方的豪强势力,上至长沙吉王府,下至地方盗匪,只要敢于为非作歹,跟堵胤锡作对者无一不被痛打得抱头鼠窜。因而结怨甚多。时任南京兵部尚书的史可法为此专门接见过他,一见之下即许堵胤锡为当世国士,并委以长沙监军之职。尚未到任,北京陷落的消息传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堵胤锡也升任按察司副使,提督湖广通省学政。由监察地方军事改为主管全省教育工作。动荡时期教育事业看似无关紧要,堵胤锡却深知乱世中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他全面改革湖广的科举制度,主张将文武合二为一,每科选试分“德行政绩言品” 、 “制义策论”、 “韬略骑射”三场进行。以德行政绩为本,通文武治略者为全才;文武通一者为兼才,只有行绩而文武俱荒疏者为偏才。士子通过三试,量才使用。这种举措自然是应变备战的临时性措施,然而也打破了陈腐的科举八股选拔制度,颇有一点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味道。

堵胤锡虽改任学政,但却时时不忘武备,他在民间招募抗清志士,亲自考核其胆气和勇力,前后招募3000人,号为君子营,取越王勾践君子六千之意,不叫兵卒而称为君子,以示尊重激励,舍身为国之意。在明末官场上,堵胤锡以学使之职插手军政事务,自然为时人所侧目,被看作异类。然而堵胤锡志大才雄,行事敢作敢为,自不会为陈腐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他亲自训练士卒,讲解战术,也锻炼出自己带兵打仗的实际作战能力。反观当时明季高官之中,坚持气节,忠贞为国之人也大有人在,可惜多数人都是不知实务,不通军政的酸腐守旧之辈。他们日常以气节高峻自诩,危机时刻却往往因目光短浅,眼高手低而败坏大局。“平时袖手谈心性,拼将一死报君王。”是他们的最好写照,然而平心而论,这样的“自我牺牲精神”于国于民,又有多大的益处呢?

1645年8月,堵胤锡在湖广总督何腾蛟的推荐下,被任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实授湖广巡抚,开府常德,担负防御湖北前线的重任。当年五月,李自成败死湖北通城县九宫山,余部约30万人由高夫人、李锦、高一功率领屯兵常德府澧州。大顺军因缺乏物资,主动要求与何腾蛟合作抗清,何腾蛟却对农民军极端仇视,后来因为实力较弱,才迫不得已和大顺军达成“合营”协议,但又处处刁难分化大顺军,一心把他们挤出湖南而后快。而堵胤锡的战略眼光无疑要远高出何腾蛟,他深知当时南明国势已是摇摇欲坠,要维持抗清大业就必须与农民军合作。所以当他得知大顺军各部屯集荆楚一带时,就亲自赶赴荆州大顺军军的大营中谈判会盟事宜。当时谣言纷飞,盛传李锦、高一功等部是杀人不眨眼的魔王煞星,大家都为堵胤锡的轻身犯险捏了一把汗。堵胤锡自己也认为此行生死难卜。临行前,他召集部下说:“覆亡无日,吾愿赤身往,为国家抚集其众。事成,则宗社之灵;否则,某授命之日也。”到达驻地与农民军众将相见后,堵慷慨陈词,极力主张联合抗清,以死报国,他情意恳切,大家都感动得哭泣起来,表示听从命令。堵胤锡又借势向李锦提议:“大家既然同心报国,便是兄弟,何不效法古人登堂拜母的仪式?请见高夫人”。李锦养母高夫人见到堵胤锡后嘱咐李锦:“堵公,天人也,你等切不可辜负他的拳拳苦心啊”。李锦非常高兴,当时就留他欢宴,胤锡婉辞谢绝,哭泣着说:“两京尚未收复,百姓十分困苦,这难道是人臣欢宴听乐的时候吗?”李锦为之感叹不已,当即撤掉筵席,从此李锦等众皆听从堵胤锡节制。隆武帝闻讯十分高兴,提升胤锡为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并手书慰劳。授李锦为御营前部左军,一功为右军,并挂龙虎将军印,封列侯,赐锦名赤心,一功名必正,号其营为忠贞营,封高氏为贞义夫人。从此在湖广战场上开创了南明与农民军联合抗清的新局面。

在与忠贞营合军后,为执行隆武帝的战略部署,堵胤锡建议由何腾蛟北上堵截清军,自己率部围攻荆州以恢复湖北。当时荆州城久攻不下,推官赵振芳建议决水灌城,可以迅速拿下荆州,堵胤锡叹息道:“这确实是好计,然而我为朝廷恢复疆土,打着救民于水火的旗号而来,如今引水灌城,城必可下,但却害苦了百姓,还叫什么义师,我又于心何忍?况且东面有何督师阻截清军,城内守军内无粮草,外无救援,必然不能持久了。”想不到的是何腾蛟部竟在岳阳城下不战自溃,清军如入无人之境般长驱而来。围城明军猝不及防之下解围败走,堵胤锡也在撤退途中坠马折臂,在途经新化驿时他感于时事呕血不止,愤然题诗寄慨:“不眠灯火暗孤村,风雨萧萧杂夜魂。鬼定有知号汉关,家于何处吊荒原?三更鸟化千年血,万里人悲一豆恩。南望诸陵迷野渡,钟山肠断可憐猿。”此时胤锡新败,眼看中兴大计化为泡影,心情郁郁,而诗中更多的是对南明内部虚弱无能的忧虑和感叹。恐怕还夹杂着一丝对前途的迷茫之情。

同年五月,堵胤锡病愈,在澧州草坪击退了一路追逼而来的荆州清兵,兵势稍振。他的儿子堵世明,侄儿堵正明正这时也弃家来到军中,因堵正明骁勇有谋略,堵胤锡命他掌管君子营亲军。堵正明英勇善斗,作战身先士卒,。在他的指挥下,君子营被训练成一支精锐之师。成为堵部的中坚力量。

当年八月,隆武帝败亡,桂王继位,清军兵锋大举南下,长沙,常德先后陷落,胤锡退守永定,在城下会集诸将,拔剑准备当众自刎,以谢失职之罪。诸将都抱住他不放,堵胤锡扔掉宝剑大声痛哭,众将领和在场士兵也都为之痛哭。在堵胤锡感召下,马进忠、王进才等都请求为国效命。见士气已被激起,军心可用。于是胤锡趁势督师出战迎击清军,命侄儿堵正明为先锋,并展开右翼向前挺进。士兵们奋不顾身,以一当百,血战3日后大败清兵。常德、辰州相继克复。王进才复桃源,袁宗第复澧州,李锦等连拔荆门、宜城等州县,军声复振。前部先锋由长江东下直至湖北嘉鱼县六矶口,清方大为震动,南下部署一时被全盘打乱。面对此形式,堵胤锡在军中写下《过天门山》诗抒怀:“终朝马背随风雨,尽日刀尖度死生。全副骨峰贫已赤,一双眼角老难青。才淹骚赋非伤主,学窃春秋未解兵。四十八年心事左,只因多难独精神。”与两年前败走新化驿时的黯然神伤相比,此时的堵胤锡多了几分“成败不必在我,但求鞠躬尽瘁”的坦然浩荡之气。

湖南战局稍有起色,堵胤锡便不辞辛劳兼程赶往四川收编了明军地方武装王光兴、李占春各部,另组成忠开营。日夜调练操演,讲习战阵以图大举。湖广清军一时畏堵胤锡如虎,清廷连番遣使招降胤锡谓:“大者王,小者亦不失封侯之位”,都被堵胤锡严词拒绝,坚持与清军相持。1648年初,金声桓,李成栋举江西广东反正来归,抗清局势一时改观,堵胤锡趁势率部收复衡阳、湘潭,在衡州城外草桥与清方援军遭遇,初战不利,堵胤锡来到阵前以刀刺血写下上疏表章,又将刀插入靴筒中大声对众将士说:“此战若败,我必将以死报国,决不辜负各位”。将士们深受感动,奋勇出战击败清军,湖南大半都为明军恢复。这时金声桓被围困于南昌城中的消息传来,堵胤锡又昼夜兼程驰援江西战场,临行前他鉴于湖南军力空虚,何腾蛟所部明军战斗力不强,特意亲自促请驻营川鄂交界的忠贞营李锦部进入湖南战场与腾蛟合击清军。李锦果然不负所望,一路屡败清军,把长沙城围得铁桶相似。可惜督师湖南的何腾蛟为了争功而私心自用,强令即将攻克长沙的忠贞营东进驰援江西,长沙危而复安,清方援军立刻抓住湖南战场上明军一时出现的空虚和混乱局面大举南下。何腾蛟兵败遇难,留守湖南永兴根据地的侄子堵正明也在清军优势兵力围攻中力战阵亡。湖南各地纷纷陷落。二月,南昌也告失守,金声桓等人败亡。

噩耗接二连三传来,堵胤锡见湖南局势已不可收拾,被迫率领千余亲兵由龙虎关退入广西以图后举。镇守关口的明将曹志建在奸人挑拨下,认定堵胤锡前来是为了收编自己的军队,竟然悍然派兵将堵胤锡的随从士卒包围杀死,堵胤锡好不容易才逃出一命,经九死一生来到设于广东肇庆的永历行在,这时,传来粤、桂两省军阀武力阻挠忠贞营退入两广安营的消息。堵胤锡向朝廷建议在广东划定区域暂时安置忠贞营。当时把持永历小朝廷政局的“东勋”李元胤听说后大为不满,认为忠贞营进入广东将严重影响自己的独霸地位。当时堵胤锡托朝官程峋把自己和忠贞营将领的部分家眷护送到梧州。不料,李元胤为了阻止忠贞营进入广东,暗中指使部将张祥发炮,把程峋和他护送的家属座船击毁于江中。事情闹到朝廷,永历帝害怕得罪东勋,最终不了了之。面对当政权臣不顾大局,一意倒施逆行的胡作非为,忠贞营与堵部将士深为寒心,尽管堵胤锡本人仍强压悲痛,以忠孝大义相号召,然而所辖各部对局势灰心失望,逐渐趋于瓦解。堵所面临的形势也越来越困难了。

先前,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的带领下进入云南,经一段时间的休整生息后实力大增。至永历三年(1649年),孙可望派遣使者来到永历行在请封秦王,主动提出与南明联合抗清的意愿。南明朝廷对此事争论不休,反对意见异常强烈。最终仅同意封可望为公爵。堵胤锡眼见事情要糟,一面在七星岩盛情款待孙部使者,一面反复上疏陈说与大西军合作抗清的得失利弊。在堵胤锡坚持下,永历帝终于同意决定封孙可望为平辽王。为以后的合作打下了基础。后来永历朝廷在大西军的联合下,又维持了十余年。

堵胤锡为人心宽才大,做事只求赤心为公,从来不拘泥于陈腐旧套,不畏流言蜚语。是当时南明少有的杰出政治家之一,他能摒弃门户之见和一己偏私。根据当时局势的变化对比先后提出联合大顺,大西军共同抗清的战略大计。有效的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改善了抗清局势。其政治眼光远高出许多尸居高位的南明重臣。

然而,堵胤锡的拳拳苦心却无法得到那些目光短浅,一心只知门户私计,“正邪之防”的同僚们的谅解。因为热诚主张与大顺军合作,许多人对堵又忌又怕,甚至怀疑他另有野心。就连何腾蛟,瞿式耜也对堵胤锡猜疑有加,处处加以限制掣肘。当堵胤锡到达肇庆行在后,永历帝召他入朝辅政,而当朝实权人物瞿式耜,李元胤又害怕堵入朝之后长才得以施展,而致使大权旁落,于是指使谏臣编造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来打击排挤胤锡。堵胤锡虽身处危局之中,仍然志不稍减,坚持要求联合大西军抗清,并积极联络旧部准备重上前线。秉性软弱的永历帝虽对胤锡信任有加,但也知道让堵胤锡留在朝中于事无补。于是,加升他为少傅兼太子太师、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总督直省军务”,节制忠开,忠贞,忠武诸营,出师北伐。

可笑的是当朝诸臣用尽心机将堵挤出朝去,却又害怕他重掌兵权,打开局面以提高声望,于是在军饷上处处刁难,。据记载,堵胤锡五次上疏请领军饷,才批给三千两,银子刚领到手又被李元胤派人抢去。当堵胤锡出师告辞永历帝时,永历帝问道:“卿将何往?”胤锡沉痛的说:“陆行无马,水行无舟,有视师之名,无犒军之费。臣决不敢逍遥河上,贻外人指摘,惟有廓清四海,以申此意。万不得已,当捐此身,以报皇上耳。”朱由榔无可奈何,自己也变不出银子来犒赏三军,“乃撤御前龙旗二,以壮行色”来一点精神鼓励而已。胤锡叩谢,“含泪而出”。此情此景悲凉慷慨之处,恐怕还要远过于诸葛武侯的临表涕零。堵胤锡此时心中,也唯有如他所言,拼将一死报国捐身而已了。

堵胤锡奔走连年,早已弄得心力交瘁,当他调动忠贞营出师时,又正巧遇上忠贞营主将李锦病逝,李锦死后,忠贞营各部离心离德,逐渐不听从调遣。在堵胤锡极力主张下,只有刘国昌部愿意随从堵出师。军队走到浔州后堵胤锡旧疾复发,就此一病不起。临终前堵在遗书中仍孜孜以国事为念,叹恨不能死于疆场而命终于枕席乃是平生之大憾,死后仍愿化为厉鬼以杀敌。当晚,堵胤锡连声叹道:“复楚包胥何向哭?复楚包胥何向哭!”,随即在长生寺驻地溘然而逝,年仅四十九岁。

在南明短暂的历史上,堵胤锡与张煌言一样,都是卓而不群,眼光独到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两人终其一生皆奔走于湖广,东南抗清前线,为自己的抱负耗尽平生心力,不死不止。堵胤锡为人自负其才气,行事以“苟利国家,我则专之”为信条,丝毫不肯假人以辞色。他的英锐之气咄咄逼人,在因循守旧的南明官场上自然受尽误解与妒恨。“购我头颅十万金,真能忌我亦知音”。堵胤锡正是这样一个磊落不羁,心怀坦荡的真英雄,真豪杰。然而堵一生的悲剧是,他的“知音”们,竟是与自己站在同一阵线的“战友”和“同僚”,空有满腔抱负而无法施展,终于赍志以殁。徒然留下绵绵遗恨由后世之人凭吊而已。

标签: 堵胤锡

更多文章

  • 西汉女史学家班昭生平 班昭结局 班昭作品 班昭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班昭

    一门三父子,都是名人者,并不多见。而只有男性的角色未免单调了些,如果又在这三枝青叶间点缀出一个如花的才女来,更是千古罕逢。大家一般都熟知苏小妹的故事,什么苏小妹三难新郎秦少游啦,什么苏小妹和哥哥苏东坡做诗开玩笑啦等等,之类的故事多多。但是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历史上并无苏小妹其人。这都是后人虚构的,不过

  • 上古天帝颛顼简介 颛顼的后代都是哪些姓氏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颛顼

    在我们华夏的上古时代,由于当时并没有详细的史料记载,所以对于三皇五帝这样的人物知之甚少,最主要的还是来源于民间的神话传说。传说中上古天敌颛顼就是黄帝的孙子,在登基之后做的最有名的事情就是和共工一战,最后统一了华夏。颛顼:掌管北方的天帝颛顼是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是主要管理北方

  • 徐有贞书法 徐有贞的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徐有贞

    徐有贞曾与石亨等人策划夺门之变,帮助明英宗复辟,封爵武功伯,位极人臣,后因谗杀于谦、与石亨等人争权而被陷害贬谪。那么,历史上对徐有贞是如何评价的呢?徐有贞书法徐有贞善书法,长于行草,小行书尤为精妙,下笔尖峭,捺笔重按,间露章草遗意,笔法瘦劲豪放,得怀素、米芾神韵,力求变化,自成风貌。徐有贞是对吴门

  • 杨洪简介 杨洪的子女后人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杨洪

    杨洪是明朝中期的著名将领,历任镇朔大将军、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等职,封爵昌平侯,以敢战、善战威震四方,被迤北诸部称作“杨王”。杨洪简介杨洪(1381年10月11日1451年10月7日),字宗道,汉族。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生于应天府六合(今江苏南京)。明朝名将。永乐元年(14

  • 明朝将领杨洪的代表作 如何评价杨洪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杨洪

    杨洪著有《杨颍国武襄公奏疏》,在军旅四十余年,久镇边关、守备宣府、抵御瓦剌,立下赫赫功勋,于公元1451年逝世,追赠颍国公,谥号“武襄”。杨洪的代表作《皇明经世文编》有《杨颍国武襄公奏疏》。如何评价杨洪据杨洪墓前《神道碑》记载:杨洪健在时,在边巡哨,潜藏在山谷间的敌人,只要

  • 李春芳简历 李春芳后代 李春芳的后裔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春芳

    李春芳是明朝名臣,状元及第出身,担任过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少师兼太子太师、首辅等职,于公元1585年逝世,追赠太师,谥号“文定”。李春芳简历李春芳(1510年1月14日1584年4月18日),字子实,号石麓。南直隶扬州兴化(今江苏兴化)人,祖籍句容。明朝内阁首辅。嘉靖二

  • 崔湜献妻是怎么回事 怎么评价崔湜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崔湜

    崔湜出身望族,是东汉名士崔烈、崔钧的后裔,著有《野燎赋》、《御史台精舍碑铭》、《塞垣行》等作品。他先后依附武三思、韦后、上官婉儿、太平公主等人,甚至将妻女送给太子,为了爬上高位不择手段。崔湜献妻崔湜是个聪明人,深知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筐里的道理。他琢磨着,如今只剩下太平公主关照,风险太大,如果能跟

  • 崔湜简介 崔湜喜欢上官婉儿还是太平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崔湜

    崔湜出身博陵崔氏安平房,年少时以文辞著称,高中进士得以出仕,被桓彦范派到武三思身边,之后出卖桓彦范、依附武三思,又与太平公主、上官婉儿有着亲密关系,双方相互利用,登上宰相的高位。崔湜简介崔湜(671年-713年),字澄澜,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人,唐朝宰相,中书侍郎崔仁师之孙。户部尚书崔挹之子。崔湜

  • 唐朝开国功臣徐敬业后代都有谁 李敬业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徐敬业

    李敬业原本姓徐,是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勣的孙子,因祖父辈的功劳得以袭爵英国公。他因反对武则天临朝称制而联合骆宾王等人发动叛乱,最终被部下杀害,叛乱也被平息,武后夺其赐姓。一百多年后,吐蕃有人称是徐敬业的后代。徐敬业后代历史上没有记载徐敬业(李敬业)的子女后代是谁,他的子孙被流亡边疆。直至徐敬业死后一

  • 李敬业简介 李敬业为何姓徐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敬业

    李敬业李敬业原名徐敬业,因祖父李勣被赐姓李而改姓,因父亲早逝而承袭了祖父的英国公之爵位。他发动扬州叛乱,讨伐武则天,勤王救驾,一度大战江南,最终被部下斩杀,首级被送往神都,叛乱也被平定了。李敬业简介李敬业(636年684年),又名徐敬业,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人,唐朝官员、将领。司空李勣之孙,梓州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