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陈寿对姜维的批评是怎样的?

陈寿对姜维的批评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625 更新时间:2023/12/19 1:02:58

在三国时代,蜀汉的将领姜维是蜀汉末期军事上的顶梁柱。他在执掌蜀汉军权之后,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矢志恢复汉室,北伐中原。虽然他多次北伐,未得寸土,但是大家对他的精神还是赞赏有加。直到他投降之后,还是想方设法的要恢复蜀汉江山,最终为蜀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可是,在姜维的身上,一直有着不同的声音,这个人是个备受争议的人。大家虽然对他的志向、品行都很赞赏,但是对他的能力、行动却多有微词。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是这样评价姜维的:

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於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这个评价明明是对姜维个人的极其严厉的批评,那么,这个评价是怎样产生的呢?

一、继承诸葛亮衣钵的姜维。

姜维字伯约,本来是曹魏控制区天水郡人。他是个孤儿,父亲很早就战死在沙场。姜维和母亲相依为命,还折节向学,史书记载他对儒家郑玄的学说很有研究。长大后,因为父亲的功绩,他担任了中郎的官职,还参知本郡的军事。

谁知道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姜维被太守怀疑胸怀异心,被各处闭门不纳。姜维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投奔了诸葛亮,并和诸葛亮一起撤回汉中,开始了自己在蜀汉任职的生涯。

诸葛亮对姜维的到来是很高兴的。他不但对别人夸奖姜维的长处,还有意识的培养姜维。诸葛亮汲取了马谡的教训,让姜维从带兵打仗开始学起。当时,诸葛亮的手下蜀军也就十二三万人,他就拨给了姜维五六千人,还是最精锐的中虎步兵。在教导姜维学习成就后,还派他去觐见刘禅。

诸葛亮亲自教导姜维,将自己的衣钵倾囊相授。在诸葛亮的培养下,姜维的能力得到了飞速的提高。到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姜维的能力已经可以独当一面。在五丈原撤军的时候,诸葛亮命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大家便发。这实际上把大军断后的任务交给了姜维。

姜维果然不负诸葛亮的使命。在魏延先撤走,不顾大军断后任务的情况下,姜维承担起了断后的任务。当司马懿逼近的时候,姜维做出进攻的姿态,吓退了司马懿。这一切都显示出姜维临危不惧的能力。于是,在返回成都后,姜维被蜀汉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

二、矢志北伐的姜维。

作为诸葛亮的学生,姜维一刻都没有忘记诸葛亮的遗愿。诸葛亮评价姜维其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姜维也当然不会浑浑噩噩的混过此生。

在诸葛亮死后,姜维就开始试探性的对曹魏进行袭扰。但是,继承诸葛亮职位的蒋琬、费祎都以修生养息为国策,不主张对曹魏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尤其的费祎,他对姜维说,“我们的才能都远不如诸葛亮,可连诸葛亮都没有能北定中原,何况我们呢!我们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至于谁建功立业,还是等待将来有能力的人。不要为了图侥幸成功而把胜负孤注一掷。这样,如果不能如愿,就会追悔莫及。”

在费祎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到,一是费祎谨守着诸葛亮修生养息的遗策,二是对姜维的能力抱有质疑。因此,费祎不让姜维带领太多的人马,人数最多也不超过一万人。

直到延熙十六年,费祎遇刺后,接管了军权的姜维才有了施展自己抱负的机会。他对曹魏发动了多次进攻。在这些攻伐中,姜维既取得过大胜,也曾被打得大败。虽说胜多败少,可是到了后期,面对曹魏名将邓艾的防守,已经是一次不胜。在明眼人的眼中,已经看出,姜维的北伐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希望了。

在姜维北伐的过程中,反对他的声音一直就没有停止过。这是因为,大家对姜维的能力抱有疑虑。大家普遍认为,姜维的能力根本就不足以完成他的目标。因此,在姜维的屡次攻伐无功的情况下,对他的非议更是喧嚣尘上。

而当时的蜀汉政局也在慢慢变坏。在正直的老臣逐渐凋零的情况下,失去制约的刘禅开始宠幸奸佞小人。他手下的宦官黄皓慢慢把持了政局,姜维也和黄皓发生了矛盾。

在当时,以诸葛瞻为首的一批人,认为蜀汉的症结在于内有黄皓乱政,外有姜维黩武。这造成了东吴使者说的现象,“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不闻正言是因为黄皓乱政,而民皆菜色,是因为姜维黩武。因此,诸葛瞻等人想要内斩黄皓,外制姜维。

而黄皓也想趁机夺取姜维的权力,他甚至连接替姜维的人选都找好了,依附他的右大将军阎宇。姜维知道后,向刘禅进谏,要杀黄皓。但出乎姜维的意料,刘禅不但拒绝了姜维的建议,还把这件事泄露给了黄皓。姜维心生惧怕,为了避祸,他率领军队到沓中屯田。

三、给蜀汉带来灾难部署的姜维。

姜维多次北伐无功,消耗了蜀汉的大量人力、物力,使得蜀汉的国力衰弱。这虽然对蜀汉造成很大的危害,但是,还不至于让蜀汉灭亡。可是,姜维在曹魏灭蜀前后的一系列行动,却把蜀汉带进了灭亡的深渊。

首先,姜维改变了汉中的防御方针,改变了汉中的防御体系。

从魏延镇守汉中之后,就为汉中的防御制订了一个符合自己能力和当地地形的防御方针。那就是,如果敌人强大,就拒敌于国门之外,如果敌人兵力小,就放敌深入,全部歼灭。为此,魏延在汉中修建了一个完善的防御体系。

在魏延死后,后来镇守汉中的将军没有魏延的能力,不能有效的歼灭敌人。于是他们就秉承魏延的方针,御敌于国门之外。在兴势之战中,汉中的防御体系经受住了实战的考验。在曹魏的优势兵力的进攻下,蜀军凭借险要的地形和预先准备好的防御城寨,层层设防。蜀军终于将魏军堵在崇山峻岭之间,最终魏军只得撤军而归。

到了姜维时期,姜维完全改变了汉中的防御体系。史书记载说:

(姜)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臣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于是蜀汉采取姜维的意见,完全改变了汉中的防御方针和防御体系。“督汉中胡济卻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於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现在我们看来,正是姜维的这个决定,给蜀汉带来了灭顶之灾。如果他不改变汉中的防御体系,那么有山险加强的蜀军,就能以少数兵力抵御钟会的进攻。这样,姜维的蜀军主力就可以机动作战。即使后来邓艾偷渡阴平,姜维也能够转用兵力消灭他。这样,蜀汉就不会那么轻易灭亡了。

第二,擅自放弃自己的指挥位置,将主力带往绝地。

姜维在曹魏灭蜀之战前,虽然改变了汉中的防御方针,但是,如果指挥得当,还是可以取得相当的战果的。在当年,魏延就曾经说过,如果曹魏的偏将率领十万人马来攻打汉中,就全部消灭它。用的战略就是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略。

可是,姜维没有魏延的能力,他还想建立魏延所说的功业。那么,他就必须有一支机动的兵力作为汉中的预备队才行。可是,由于姜维为了避祸,却把这支最重要的力量带往沓中屯田避祸。这就彻底决定了姜维汉中防御战略的破产。

而且姜维不但带走了蜀汉的主力,还放弃了自己的职责。他当时身负大将军的职务,就要担负起大将军的职责。可是姜维一跑了之,将所有的一切都丢下不管。到得知曹魏已经有伐蜀的意图时,只是上个表章了事。自己不做准备,也不管后方的事物。结果在曹魏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手忙脚乱,丧失了先机。

第三,忽视阴平小道,铸成最后的大错。

等到曹魏灭蜀之战开始后,姜维所做一切的恶果都浮现了出来。姜维在西线,他和他的蜀军主力被邓艾和诸葛绪绊在沓中。如果不是曹魏军中有个愚蠢的将领诸葛绪,姜维连阴平桥头都过不去,很可能在一开始就全军覆没在西线了。

而东线,由于姜维擅自修改汉中的防御体系,并且带走了蜀军的主力,又放弃了自己的指挥责任,造成了汉中蜀军兵力的空虚。这使得魏军轻易的通过山险,直入汉中。在占领关口后,钟会长驱直入,一举打穿了姜维编织的包围网的网底。

姜维在这个时候已经乱了章法,他只得听从廖化的建议,抢占剑阁,才得以暂时阻止了钟会的进军。可是,姜维顾了东又忘了西,他忽视了阴平小道的重要性。他以为有阴平天险,邓艾绝不敢偷渡。兵法云,“地无兵不险,兵无地不强”。没兵防守的天险不是真正的天险,无人防守的阴平小道也无法阻止敌人的前进。

结果邓艾趁蜀军西线空虚,偷渡阴平小道,一举拿下江油。随后在绵竹之战击败诸葛瞻率领的蜀军最后的抵抗,直抵成都,迫降了刘禅,蜀汉灭亡。

四、结语。

如果我们回头审视那段蜀汉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姜维的所作所为,对蜀汉的灭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以说,正是姜维的错误,才造成了蜀汉的灭亡。这是很多蜀汉的臣子对他不满的主要原因。

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一心匡扶汉室,进行北伐。可是,我们看姜维的北伐,没有战略战术,只是为了北伐而北伐。姜维在各方面都不占优的情况下,穷兵黩武,虚耗国力。在当时,针对姜维的这种情况,谯周就写了《仇国论》来劝谏他。可是,姜维并没有接受他人的意见。最后,蜀国国力消耗殆尽,处于亡国的边缘。

而在对抗曹魏灭蜀的战役中,姜维更是处置失措,漏洞百出。他先是好大喜功,不顾自己的能力和蜀魏的实力差距,改变了汉中的防御体系,开门揖盗。后又因为和刘禅、黄皓的矛盾,主动放弃指挥,率领蜀军主力躲到不重要的地方沓中屯田避祸。

在魏军马上就要进攻的时候,姜维还雷打不动,不赶快紧急处置,光是写封奏表报告情况就不管不问。结果在曹魏进攻时,姜维被绊住在沓中,钟会势如破竹取了汉中,造成了不可弥补的错失。

最终,姜维虽然在剑阁挡住了钟会的进攻,可是他忽视了西线的阴平小道。连当年诸葛亮留下的营寨都被他废弃了。这使得邓艾得以偷渡阴平,灭亡了蜀汉。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姜维的所作所为,才给蜀汉带来了灭顶之灾。如果没有姜维的穷兵黩武,倒行逆施,蜀汉还可能会多存活几年,姜维就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可是,这也没有办法,在蜀汉末期人才凋零的情况下,粗有文武的姜维也成为了蜀汉的佼佼者。这样,蜀汉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了。

标签: 姜维

更多文章

  • 晚唐诗人、词人 五代时前蜀宰相:韦庄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韦庄

    韦庄(约836年- 约910年),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人物生平韦庄石像早年经历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韦庄出生于长安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为唐睿宗时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其家族至韦庄时已中衰

  • 五代画家洪谷子:荆浩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荆浩

    荆浩(jīnghào)(约850-?),五代后梁画家,号洪谷子,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人物简介荆浩早年业儒,博通经史,博雅好古,能写文章,也能作诗。乾符元年(874)前后,荆浩由家乡来到开封,得同乡裴休的关照,曾为唐末小官。裴休任宰相五年,唐大中十年(856)罢官,在开封遇到高僧

  • “日本战国三杰”之一:织田信长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织田信长

    织田信长(Oda Nobunaga,1534年6月23日-1582年6月21日),出生于尾张国胜幡城(一说那古野城),日本战国时代到安土桃山时代的大名、天下人,“日本战国三杰”之一。战国大名的登场织田信长生于天文3年(1534年),当时正值战国时代最动荡不安之时。享德3年(

  • 日本室町幕府的第十三代征夷大将军:足利义辉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足利义辉

    足利义辉(1536年3月31日-1565年6月17日),日本室町幕府的第十三代征夷大将军。人物生平少年时期足利义辉画像天文5年3月10日(1536年3月31日),第12代将军足利义晴的嫡男在东山南禅寺出生,取名菊童丸。并送给外祖父近卫尚通当养子。在此期间,足利义晴与掌握实权的幕府管领细川晴元长期失

  • 日本室町幕府的第十五代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昭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足利义昭

    足利义昭(日语:あしかがよしあき、英语:Ashikaga Yoshiaki;1537年11月3日-1597年8月28日),是日本室町幕府第十五代征夷大将军,也是末代将军,足利义晴的次子,母亲是前关白近卫尚通之女庆寿院,前任将军足利义辉之弟。足利义昭人物生平将军之路足利义昭是室町幕府的第12代将军足

  • 日本室町幕府的第六代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教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足利义教

    足利义教(应永元年6月14日(1394年7月12日) - 嘉吉元年6月24日(1441年7月12日)。室町幕府第6代将军(将军职1428-1441年)。3代将军足利义满之第三子。母亲为安艺法眼之女藤原庆子(ふじわらのよしこ,亦读けいし)。生涯就任将军前应永元年(1394年)6月14日出生,是足利义

  • 日本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足利义满

    足利义满(日语:あしかが よしみつ;1358年9月25日-1408年5月31日),室町幕府第三任征夷大将军。人物介绍贞治五年(正平二十一年,1366年)后光明天皇赐名义满,10岁继任征夷大将军,亲政后充分显示领导与统治才能。永和四年(天授四年,1378年)移居京都室町,正式称室町幕府,同时他也被看

  • 日本室町幕府的第九代征夷大将军:足利义尚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足利义尚

    足利义尚(1465年12月11日-1489年4月26日)是室町时代中期室町幕府第9代征夷大将军。生涯1464年,第8代将军足利义政已经30岁,及与日野富子结婚已过十年而尚未有子嗣,义政便决定让自己已经出家的弟弟义寻还俗,改名足利义视,收义视为养子并让他做自己的继承人。没想到就在第二年,富子竟生下一

  • 日本室町幕府的第八代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材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足利义材

    足利义材 / 义稙(1466年9月9日-1523年5月23日)是室町时代中期室町幕府第10代征夷大将军。父亲为第8代将军足利义政之弟足利义视,母亲为日野重政之女(日野富子之妹)。中国明朝则称其为源义稙。概要明应7年(1498年)改名为 义尹 ( よしただ )、永正10年(1513年)当复任为室町幕

  • 唐朝诗圣:杜甫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杜甫

    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生平杜甫出自襄阳杜氏,是晋朝当阳侯杜预的长子杜锡的后裔。十四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