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东魏权臣高澄生平简介 北齐高澄是怎么死的

东魏权臣高澄生平简介 北齐高澄是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039 更新时间:2024/1/22 2:41:38

北齐高澄生平简介 北齐高澄是怎么死的

高澄(521年―549年9月15日),字子惠,小字阿惠。北齐神武帝高欢长子,祖籍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生于怀朔(今内蒙古固阳县),东魏权臣,政治家、军事家。

高澄为东魏权臣高欢正妻娄昭君所生,自幼聪慧过人,严明有大略,具备政治天赋,深得高欢喜爱。东魏建立后,先后为尚书令、大行台、并州刺史、京畿大都督、吏部尚书等职。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十五岁的高澄入朝辅政,通过改革官员选举制度,惩治贪贿,整顿吏治,制定法律等手段,迅速确立了权威,在高欢去世后顺利掌控了东魏政权。高澄对高氏地位的巩固,东魏、北齐间政权的过渡贡献颇大。高欢死后,高澄击溃叛将侯景,以反间计乱梁,拓两淮之地,收复河南,在短期内团结东魏统治阶层。武定七年(549年),高澄完成夺取东魏皇位的准备工作,受魏禅前夕为膳奴所刺杀,年仅29岁。

其弟高洋建立北齐之后,追谥高澄为文襄皇帝,庙号世宗。

高澄生平简介

年少宰相

北魏正光二年(521年),高澄出生于怀朔。他自幼聪颖过人,能言善辩,十岁时曾独自出马为高欢招降高敖曹。十一岁时以高欢特使的身份两次去洛阳朝觐孝武帝元修。十二岁时娶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的妹妹元仲华为妻。 当时高澄经常被高欢叫去谈论时事、政务,每次高澄都对答如流,并且详加剖析,丝丝入扣,令高欢极为赏识,从此让他参与军国要务的筹划。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高澄自请入东魏朝廷辅政,并加领左右京畿大都督。朝臣们虽听说高澄年轻老成,有风度、有见识,但总觉得他是个少年,心里并不服气。当看到他驾驭全局,有胆略、有气魄,在朝堂上做宰相时听断如流,处理问题及时妥切,不由得个个心悦诚服。 元象元年(538年),高澄兼任吏部尚书。

兴和二年(540年),高澄加大将军,领中书监,仍代理吏部尚书。 北魏从崔亮开始挑选官员就论资排辈,不按才能选取。高澄废除了这一个制度,开始根据才能名望挑选官员,亲自写书征召各地有才学有名望的士子为朝廷效力。当时品德好、有本事的人,都得到了提拔重用,有的一时安排不了相应的位置,高澄就将他们召为宾客,在自己府中供养起来,有时间便与他们一起游园娱乐赋诗,使这些人各得其所,各尽所长。

自从河阴之变后,尔朱荣为了安定朝中人心,上奏滥封官爵。赠荫一事,渐渐变得杂滥无章,平庸无能的官员动辄高官厚禄,被有识之士所非议。武定年间,高澄开始纠正其过失,使得追赠褒扬渐有章法。高澄推荐铁面无私的崔暹为御史中尉,严厉打击那些无法无天的贪官污吏,尤其是窃据高位的权贵,有许多人被绳之以法。官场风气大有改观,人心为之一振。兴和三年(541年),高澄在麟趾阁和群臣编纂议定了律法《麟趾格》,并颁布天下。《麟趾格》是《北齐律》的蓝本,又是隋唐律法的直接渊源,影响一直波及后世。

在高澄的主持下,朝廷将治国的政策书于榜上,公开张贴在街头,供天下百姓自由评论,发表意见。对那些提出建议或批评时事的人,都给予优厚的待遇,即使言过其实或言辞激烈,也予以宽容,不加罪责。由于百姓的称赞,高澄的威望更加上升。在这段时期内,东魏与南方的梁朝关系比较和睦,双方的使节往来频繁。然而,为了显示各自的“国威”,东魏与南朝梁的使节都竭力在言辞、才学方面争锋,常常出现热烈辩论的场面。无论是梁使至邺城(今河北临漳),还是魏使至建康,都是如此,久而成为惯例。高澄则乐于此道,每当设宴招待梁使,高澄或者亲自到场,或者派遣属下与会。凡是东魏方面有所妙论、他都兴奋异常,为之鼓掌助威。他也因此召揽了一大批文人学士.或罗致门下,以为宾客;或推荐给朝廷,出任各级官吏。

惩治贪贿

东魏兴和三年(541年),有雀衔永安五铢置于高欢座前,高澄令百炉别铸此钱,又称“令公百炉”钱。北魏末年战乱,导致经济紊乱、货币贬值,民间私铸大量假钱。高澄在武定初年开始改革这项弊政,令人前往全国各地,将铸钱用的铜和原有的钱币收集起来,重新铸造。然而民间偷铸假钱的情况仍然屡禁不绝。因此高澄在武定六年(548年)进行新的货币改革,改用悬秤五铢。

东魏武定六年(548年)所铸永安五铢,号称“重如其文”,是一种足重货币。它的铸造是魏晋南北朝货币史上由乱到治的转折点,是后世足重货币“开皇五铢”的先驱。为促进足重货币的流通,高澄还采取了强硬的手段,《魏书·食货志》:“计百钱重一斤四两二十铢,自余皆准此为数。其京邑二市、天下州镇郡县之市,各置二称,悬于市门,私民所用之称,皆准市称以定轻重。” 由于武定六年永安五铢,曾被作为标尺,悬在市场的门上,以称量入市货币的轻重。因此在钱币学上,一般也将武定六年的永安五铢称之为“悬称五铢”。

北魏末期战乱,很多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亡,被地主豪强所控制,变成奴隶,或编为私人武装。这些豪强不缴税也不上报奴隶数目,藏匿人口,暗地里保留了很多的钱财和奴隶,导致东魏的户口数目和税收锐减。又因此拥有大批私兵不受朝廷管辖,严重影响到国家稳定。高澄辅政之后,几次派高隆之等人前去河北括户,“又大括燕、恒、云、朔、显、蔚、二夏州、高平、平凉之民,以为军士,逃隐者身及主人,三长,守令罪以大辟,没入其家。于是所获甚众”。户口增加,百姓回到土地上耕种,缴税给国家,国家财政税收也因此充裕。括户过程中打掉了那些地主豪强,他们的财产也被充公,给朝廷提供了不少军资,被搜出的奴隶和充公的私兵也给国家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对于河北一带的豪右门阀在乱世中逐渐形成了日益强大的乡党,高澄也进行了逐一的打击和削弱。其中高慎、李元忠等人或被贬斥或永不叙用,解除了一定的隐患。当时私盐泛滥,官盐产量远远跟不上,而私盐则利用市场交易偷逃高额盐税。右仆射崔暹建议在海滨盐场大量增灶煮盐。而高澄则听从度支尚书崔昂的建议,关闭盐市,允许民间私盐卖给官府,只收取少量盐税。此法平衡了官府与私人在盐务方面的矛盾,令双方获利。经过这一番改革整顿后,东魏政治经济开始走上正轨,勋贵势力受到抑制,高澄作为高欢继承人,从此地位彻底稳固。

平定叛乱

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十一月,高欢在征伐西魏的过程中身患重病,旋即班师,同时飞速将高澄召来,一起护送至晋阳。当时身为司徒、河南大将军、大行台的侯景,早有异志,只是碍于高欢的威信与实力,才不敢肆意妄为。当他听到高欢患病的消息后,就立即在荆州等河南之地拥兵自固,谋生异图。高澄深知形势险恶,故在父亲高欢于武定五年(547年)正月丙午日去世之后,秘不发丧,迅速采取措施巩固自己的权力与地位。 五天后,侯景正式背叛东魏,投靠西魏,一连攻下不少城池。高澄派遣韩轨督诸军讨伐侯景。不久,侯景又投靠南朝梁,粱武帝萧衍封他为河南王。高澄一方面部署诸将征讨侯景,另一方面则密切注意境内其他各州的情况,防患于未然。他安排其弟高洋为京畿大都督,留守于邺城,并让黄门侍郎高德政辅佐之。自己则在同年六月回到晋阳后,为其父发丧。七月,高澄为使持节、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尚书事、大行台、渤海王;而其弟太原公高洋则摄理国事。高氏兄弟牢牢地控制了东魏朝政。

高欢曾遗命高澄重用慕容绍宗。高欢死后,高澄前后派韩轨、元坦、高岳等人率兵与侯景对敌,全无效果。高澄因为慕容绍宗是尔朱荣余党,不敢轻易重用。陈元康以慕容绍宗向其行贿探听高澄态度为由,劝谏高澄放心任用。五月,慕容绍宗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

侯景造反后,军容强盛,加之对东魏诸将非常了解,因此十分猖狂。韩轨率兵前来,侯景轻蔑的称其为“啖猪肠小儿”。高岳前来,侯景仍不为所动,说其“兵精人凡”。直到听闻慕容绍宗前来,方才“叩鞍有惧色”,自言自语地嘀咕:“是谁叫这个鲜卑儿(高澄)派慕容绍宗来,果真如此,高王(高欢)应该不是真死啊”。

高澄重用慕容绍宗,于寒山击溃南梁大军,生擒南梁主帅萧渊明,并派出大军追击侯景于悬瓠。慕容绍宗率领刘丰生、段韶、斛律光等大将,于涡阳大破侯景。武定六年(548年)三月,高澄亲自领兵南下虎牢、洛阳,于新城擒西魏大将裴宽。

吞并两淮

武定五年(547年)底,侯景退到涡阳(安徽蒙城)拒守,抵挡不住东魏追兵的围困,在几个月的对峙之后,被慕容绍宗在决战中击溃,全军覆没,最后带领八百名残余部队南逃入梁,进袭南梁寿阳,将监州事韦黯驱逐。

萧衍对侯景驱逐地方政府官员,不但没有责备,反而即行任命侯景为州牧,侯景大喜过望。萧渊明被俘后,高澄请他写信给萧衍,建议两国和解,萧衍复信应允。司农卿傅岐警告说:“高澄既没有战败,为什么求和?明明是反间之计,希望刺激侯景。侯景如果起疑,定生变化,我们不可跳进这个圈套。”萧衍当然不会采纳,两国使节,遂开始往来。侯景果然恐惧,他上奏章说:“两国如果和解,恐怕我不能免高澄毒手。”萧衍保证说:“我是天下之主,岂会对人失信,你要深知我心。”侯景假冒高澄名义写了一封信给萧衍,提议用萧渊明交换侯景。萧衍这时露出真面目,复信说:“你早上送还萧渊明,我晚上就送还侯景。”侯景的截获回信之后,决心叛变,他集结兵力,从寿阳南下,直指首都建康(江苏南京)。

侯景于东魏武定六年(548年)八月起兵,如入无人之境的渡过长江,于十一月抵达建康,百道攻城。南梁各路勤王军队,云集城外,每天跟美女饮酒欢宴,不敢作战。萧衍把皇帝诏书系到风筝上,命他们进攻解围,可是没有人听他的命令。在侯景之乱的过程中,高澄一直密切关注南梁局势,并且于武定六年(548年)秋派尚书辛术前往两淮之地,趁火打劫,侵吞了大片梁国土地。两淮之地多处州郡因不堪侯景袭扰,纷纷转投东魏。不到一年时间,东魏借着侯景之乱从中渔利,共得了二十三个州,并攻陷淮南重镇寿阳,将疆域从淮河以北一直拓展到长江沿线。

高澄是怎么死的

武定七年(549年)四月,高澄以大将军的身份兼相国,封齐王,并加殊礼,即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作为人臣而言,其权位几乎已臻顶峰,高澄遂与亲信们开始密商正式夺取元氏政权。八月,从颍川前线凯旋班师后的高澄正与亲信大臣们在北城东柏堂内密谋禅代东魏之事,兰京假装入内送食,趁机察看情况。高澄认为他行动鬼祟,对他产生了怀疑,令他退下,并对在座的人说道:“我昨夜梦见这个奴才用刀砍我,看来我得处死他。”兰京在外面偷听到这句话,更下定了先下手为强的决心。于是藏刀于盘底,再度送食。高澄怒道:“我没有下令,你怎么一再进来?”兰京大喝一声:“我来杀你!”随即朝床上扑来。杨愔最先逃脱,崔季舒躲进厕所里,陈元康以身体遮挡高澄,被刺成重伤。高澄从床上跃下时崴伤了脚无法逃走,只得钻入大床底下躲避。兰京的六名同党随即赶来,将前来营救高澄的两名侍卫长砍得一死一伤。众人一齐掀开大床,将高澄杀死。兰京和同党虽然旋即被闻讯赶来的高洋斩杀,但高澄却早已身亡,年仅二十九岁。

高澄死后,高洋继承父兄基业。武定八年(550年),北齐建立。高洋追封高澄为文襄皇帝,庙号世宗,陵墓为峻成陵。高澄留下了六个儿子,除了小儿子高绍信没有什么事迹外,其余都文武双全。尤其四子高长恭更是一代名将,他就是有名的兰陵王。

标签: 高澄

更多文章

  • 北齐文襄皇帝高澄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高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高澄

    北齐文襄皇帝高澄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高澄高澄(521年―549年9月15日),字子惠,小字阿惠。北齐神武帝高欢长子,祖籍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生于怀朔(今内蒙古固阳县),东魏权臣,政治家、军事家。高澄为东魏权臣高欢正妻娄昭君所生,自幼聪慧过人,严明有大略,具备政治天赋,深得高欢喜爱。东魏建立后

  • 西晋惠帝司马衷、汉国国主刘曜皇后羊献容生平 羊献容结局 羊献容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羊献容

    西晋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他的名字叫羊祜。羊祜所出生的羊氏,是汉魏晋时期的一大名门望族士家。从羊祜起上溯九代,每一代都有二千石以上的贵官,而且均以清廉有德闻名。羊祜的祖父是汉末南阳太守,父亲是魏时上党太守,母亲则是汉代左中郎将名儒蔡邕的女儿,姨妈则是著名的蔡文姬。而羊祜的姐姐则嫁给司马懿的儿子

  • 辽景宗圣神宣献皇后萧绰生平 萧绰结局 萧绰子女 萧绰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辽景宗,萧绰

    在金庸的《天龙八部》里,有一位大侠萧峰,当辽帝听到他的姓氏时,立即就明白他的出身是“后族族人”。这是什么缘故?萧氏,其实是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据记载,在春秋时期的宋国,有位大臣叫子大心,他被封于萧邑,被称为“萧叔大心”。这就是萧姓的发端。而在辽国,后族

  • 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功臣李光弼生平 李光弼结局 李光弼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光弼

    大唐帝国极盛时期国土空前辽阔,北至贝加尔湖,南到越南中部,东北到达黑龙江以北,西北到达锡尔河、阿姆河流域,这中间,九夷四蛮出身的将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光弼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他智计百出,功劳盖世,谱写了一幕又一幕的战争传奇。兵法中有“美人计”,是运用

  • 唐朝名将薛仁贵生平 薛仁贵结局 薛仁贵子女 薛仁贵战绩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薛仁贵

    王宝钏坐寒窑珠泪双掉,老爹爹枉为官一品当朝,嫌贫穷爱富贵信义不要,狠心肠把骨肉情一旦抛,愿薛郎此一去身得荣耀,也不枉我宝钏受苦一遭。这是戏曲中《投军别窑》的一段唱词,名闻遐尔,戏曲中男主角的原型就是大唐名将薛仁贵,与之有关的折子戏多如牛毛,脍炙人口,什么《红鬃烈马》、《三击掌》、《大登殿》等,给人的

  • 叶问的儿子叶准简介 叶问的儿子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叶准

    叶问的儿子叶准简介 叶问的儿子是谁叶问的儿子是谁 叶问的儿子叶准简介叶问(1893年1972年),本名叶继问,祖籍广东省南海县[2-3] 桑园,是当地大少爷,在香港圣士提反书院念书,学识渊博。咏春师承陈华顺、梁赞,为咏春拳体系的开宗立派人,于50年代开始在香港教授广东人咏春拳;其封门弟子梁挺将咏春拳

  • 南唐绝代风华(后主李煜妻)大小周后生平 大小周后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大小周后

    一、南唐兴起常言道,乱世出英雄,又说英雄不问出身。这话一点也没错。后唐开基之祖李昪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他的发迹史,就是一个小和尚的奇遇记。论起来,安徽凤阳的寺庙实在是风水大好,李昪和明太祖朱元璋一样,都曾是在此地出家的和尚。唐朝末年,军阀混战能者为王。庐州(安徽合肥)人杨行密就是在这样的混乱中,

  • 东晋皇太后褚蒜子生平 褚蒜子子女 褚蒜子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褚蒜子

    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奇怪的王朝,在它的历史上没有过几年风平浪静、与民休养生息的日子,之所以在西晋灭后还能偏安江南若干年,实在是时也运也命也。晋王朝的皇家龙种们也是中国历史上同类人物中最奇怪的一群,他们大多都长得俊美非凡,可是却屡有白痴(当皇帝的白痴就有两个,其它的不知凡几),而且大多热衷于自相

  • 东晋宰相王导生平 王导结局 王导子女 王导政绩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王导

    靖康之乱后,北地宋人纷纷渡淮南奔。词人李清照于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避乱至江宁。在此期间,她的一个著名断句,“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在当时流传甚广。这个断句既表现出女词人对北方沦陷的悲叹和对南宋朝廷偷安江南的不满,同时又希望南宋朝廷能出现一位象东晋王导一样的杰

  • 唐朝和亲公主文成公主生平 文成公主结局 文成公主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成公主

    藏族的源流传说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泽当镇的贡布日山,是西藏能够通知世事的“神山”之一。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神猴就在这里跟随观音菩萨潜心修行,当神猴修得人身将成正果的时候,罗刹魔女却死心踏地地爱上了他,一定要和他结为夫妻。神猴不情愿,罗刹女便以种种方式相求,甚至以作祸凡间相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