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开国功臣侯君集生平 侯君集结局 侯君集子女 侯君集为何要谋反

唐朝开国功臣侯君集生平 侯君集结局 侯君集子女 侯君集为何要谋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682 更新时间:2024/1/30 4:56:53

“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每次听到雄壮激越的《秦王破阵乐》,总是禁不住心潮澎湃,乐曲回顾了大唐立国之初的浴血奋战和开创盛世的艰难历程,让人悠然神往、思绪万千,在那些连骑冲杀的英雄壮士当中,有一个人总会让人想起,那就是平灭高昌的侯君集。在将星如云的唐朝历史上,他的战功并不特别出众,他的结局却震撼人心,尤为感人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对这位老部下的奇情。侯君集犯下了诛灭九族的大罪,李世民也无法保全他的性命,诀别之际,一代名君痛哭失声,“你密谋造反,其罪当诛,但我们曾是生死与共的战友,你叫我情何以堪?为了你,我再也不上凌烟阁了(凌烟阁上有杜如晦、房玄龄、李靖、秦叔宝、侯君集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侯君集(?~公元643年),祖籍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北),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是个胆大勇武的世家子弟,与《隋唐演义》中那个贼眉鼠眼的偷儿形象大相径庭,由此可见演义戏说之类对人民群众的误导之深。在隋末天下大乱的背景下,侯君集得识明主,投入了李世民的幕府之中。他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屡建功勋,被封为全椒县子,受到了李世民完全的信任。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爆发了,在这之前,侯君集出谋划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跟随李世民进入玄武门,诛杀了李世民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不久,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侯君集被封为潞国公,赐邑千户,升为右卫大将军,而此时的李靖,食邑才有五百户,可见当时在李世民的眼里,侯君集比李靖重要的多。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侯君集又升为兵部尚书,参议朝政。贞观九年,他被任命为积石道行军总管,作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的副手,讨伐吐谷浑。

五路大军直指吐谷浑,慕容伏允胆战心惊。他放火烧荒,尽毁草原,然后躲进沙漠,给唐军来个坚壁清野。侯君集主张穷追猛打,不给敌人喘息之机。李靖采纳了侯君集的建议,唐军兵分两路,李靖、薛万均往北路,侯君集、李道宗往南路,对慕容伏允展开了钳形攻势。侯君集部穿越2000多里的不毛之地,人靠喝马血维持体能,马靠啃冰雪延续生命,终于在乌海(今青海苦海)追上了吐谷浑军,杀得吐谷浑人鬼哭狼嚎。唐军翻越积石山(今青海阿尼玛卿山),在今天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全歼慕容伏允的吐谷浑军,慕容伏允走投无路,自缢身亡。慕容伏允的儿子慕容顺也被唐军俘获,吐谷浑举国投降,唐军大获全胜,自此吐谷浑一举平定。

贞观十一年,侯君集被封为陈州刺史,改封为陈国公。明年,又拜为吏部尚书,进位光禄大夫。侯君集以前根本不爱读书,进了李世民的 秦王府后才拿起书本补习功课,他天资聪颖,竟然很快小有成就,典选官员,制定考课,做得有条不紊,颇受时人赞美,出将入相,文武双全,正是大唐帝国官员的典型特征。他一直走得很顺,少有挫折,心高气傲,耻居人下,就成了他一贯的心态。连一向待人谦和的李道宗都看不惯他,认为他不是善类,早晚必为反贼。侯君集如此狂傲,当然有他狂傲的资本,那就是他独担重任、平灭高昌国的赫赫战功。

高昌国是个与今天的伊拉克差不多大小的国家,位于中亚地区的咽喉地带,东面是强大的唐王朝,西面是西突阙这样凶悍的游牧民族,在强国的虎视眈眈之下,高昌国就有了墙头草的特征,在大国的缝隙之中谋求生存,于是,高昌国摇摆不定的举动就被大唐帝国视为对国家威严的挑衅。

高昌国王鞠文泰本来对大唐颇为恭敬,经常贡献一些奇珍异宝,贞观四年,鞠文泰亲自入朝晋见唐太宗,得到了丰厚的赏赐,鞠文泰的妻子还被册封为常乐公主。来回的路上,见到大唐的西部地区因久经战争而城邑空虚、人民稀少,心里涌起了轻视唐朝的念头,于是悍然与西突厥勾结在一起,做出了几件让人侧目的事情。他扣押了不少路经高昌的西域商人和贡使,不许他们前往大唐。又和西突厥联合出击,攻打唐朝的西域属国伊吾和焉耆,连下焉耆数城。焉耆王派使者向大唐求救,唐太宗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贞观十四年,李世民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领薛万均、契苾何力等将领直奔高昌而去。

鞠文泰之所以胆大妄为,是因为他料定唐朝不会真的出兵,就算真的出兵,如果是三万人以上,绵延二千里的荒漠之地,后勤绝对无法保障,如果是三万人以下,以高昌国的兵力足以抵挡,加之唐军远道而来,疲惫不堪,高昌军以逸待劳,应该不落下风。可是,事实给了鞠文泰无情的一击,唐军风驰电掣,浩浩荡荡,已经逼近了高昌国。鞠文泰顿时六神无主,急火攻心,竟然活活吓死,鞠文泰的儿子鞠智盛即位为新的高昌王。

侯君集的数万兵马已经到达柳谷,听说鞠文泰这几天就要下葬,军中议论纷纷。有人主张趁机偷袭,侯君集没有同意,“大唐皇帝因为高昌傲慢无礼,才兴问罪之师,如果我们趁人发丧,偷袭敌人,非大国雄师所当为”,于是,唐军鼓行而前,从容进军。

等鞠文泰丧礼已毕,唐军开始攻城了。抛石车和冲城车轮番作业,巨石象冰雹一样飞向城墙,城墙上的高昌守军被砸得血肉模糊,冲城车猛烈撞击城墙,一下,二下,三下,城墙出现了缺口,缺口越来越大,唐军并不急于入城,只是一下又一下的撞击,让高昌人胆战心惊。尽管高昌城坚墙厚,也无法阻挡唐军进军的步伐,唐军攻城掠地,俘获高昌男女七千多口,长驱直入,将高昌都城团团围住。鞠智盛惶惑无计,赶紧写信给侯君集,“得罪大唐天子的人是先王,现在他已不在人世,智盛刚刚即位,不知个中情由,希望尚书哀怜”,侯君集的问答是,“想要避祸,马上投降”。鞠智盛左右为难,犹豫不决,侯君集不再迟疑,率领唐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击。高昌本来与西突厥约定里应外合,西突厥援兵听说侯君集已经兵临高昌,竟然不顾盟友,西逃千余里,只留下高昌军队孤身面对唐军。

唐军填平了城壕,抛石车开始了照常作业。又建造了十丈高楼的巢车,可以俯视城内,指挥抛石车的落点。巨石所至,血肉横飞,吓得高昌人纷纷躲进屋内。冲城车撞击城墙,城墙一片片坍塌,高昌人眼睁睁地看着,却丝毫无能为力。鞠智盛看着、听着,终于精神崩溃,他黯然出城,向唐军投降。侯君集调兵遣将,攻下高昌的其余地盘,高昌国灭亡了,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的高昌国并入了大唐的版图,唐军得高昌三万七千七百人,克高昌二十二城。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在高昌旧地设置西州,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设置安西都护府。史书上曾记载了一则轶闻,预言了高昌国的消失,这就是曾流行于高昌国的一首童谣,“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手自消灭”。

侯君集取得了盖世功劳,同时也犯下了弥天大错,他私取高昌宝物,据为己有,上行下效,他的部下很快将高昌宝物抢掠一空。战争中的掳掠本来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因为这能极大地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御史大人们并不这么认为,他们接连对侯君集进行了严厉的弹劾,率部归来的侯君集很快被下了大狱。中书侍郎岑文本挺身而出,为侯君集作了精彩的辩护。他列举了陈汤等前朝大将的故事,希望唐太宗记人之功,忘人之过,并引用黄石公兵法作为论据,军法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故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计其死”,所以以前的明君用人,必然用人所长、弃人所短,不会轻易委屈功臣大将。唐太宗深以为然,下诏释放侯君集,不再追究他的过失。

虽然侯君集虚惊一场,但有功不赏,一直让他怏怏不乐、耿耿于怀。人性本是复杂的,侯君集并非胸怀宽广的谦谦君子,做事一向随心所欲,不畏人言。他家里养着好几个奶妈,就是为了自己每天可以喝到新鲜的人奶,穷奢极侈,以此为甚。虽然唐太宗待他不薄,却远远没有满足他所期望的要求,俗话说,富贵险中求,他要在皇太子李承乾的身上找到登峰造极的荣华。

此时的李承乾也正惶惶不可终日,他已经多次遭到李世民的训斥,担心自己的太子位随时不保,知道侯君集对皇上不满,正好拉他一同入伙。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当时是东宫属官,为两人见面牵线搭桥,他们多次在一起策划政变,侯君集曾举手对李承乾言道,“此手当为殿下用之”。

侯君集对皇帝的不满,唐太宗早就知道,一直并未在意,唐太宗没想到的是,侯君集竟会密谋造反。以前张亮出任洛州都督,来向侯君集道别,侯君集讥讽他说,“被人排挤出京城了”,张亮回答道,“还不是你背后排挤我”,侯君集积怨难消,“我平灭高昌,回来就被天子下狱,哪有机会背后排挤你,这种日子过得实在郁闷,我过不下去了,你敢造反吗,我们一起反了吧”。张亮心中害怕,转头就将此话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认为这只是侯君集一时的气话,按下此事,只当什么都没有发生。贞观十七年,李世民让阎立本画出包括侯君集在内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放于三清殿旁的凌烟阁,共同缅怀当年的峥嵘岁月。

李世民是念旧的,侯君集何尝不是如此,《酉阳杂俎》上记载了侯君集参与密谋后惶恐不安的心情。他梦见二甲士把他抓到一个地方,一个戴着高高帽子的人大喊道,“取侯君集的威骨来”,立刻就有好几个人操起屠刀,打开他的脑袋和右臂,取出鱼尾状的骨片,当他醒过来的时候,脑袋和右臂还十分疼痛。“自是心悸力耗”,连一张弓也拉不开了。谋反是满门抄斩的大罪,侯君集当然知道个中干系,常常夜不能寐,黯然叹息。他的妻子还蒙在鼓里,看见丈夫如此不安,忍不住出言劝解,“你是国家大臣,怎么会如此忐忑?如果是做了辜负国家的事情,还是去自首的好,肯定可以保住性命”,侯君集也有过自首的念头,但终究没有付诸实施。

皇太子李承乾谋反的阴谋终于东窗事发,很快牵出了勋臣侯君集。面对人证、物证,唐太宗确定侯君集参与了李承乾的阴谋。唐太宗希望对他网开一面,群臣都说,“侯君集大逆不道,应该用国法处置他”。唐太宗无法否决众臣的意见,只能与侯君集最后诀别,此时,大唐皇帝泪如雨下,侯君集也泣不成声,血雨腥风中走出的生死战友,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侯君集临刑前,神色镇定,他请监斩官转告唐太宗,留下一个儿子延续侯家的香火(谋反本是满门抄斩),唐太宗答应了他的请求,赦免了他的妻子和一个儿子,将他们流放岭南。

一代将星陨落了,结束了他的荣辱一生,也许是他成功得太快?也许是他过于执着?他的不甘,让人动容,而李世民的眼泪,则让人心碎。

标签: 侯君集

更多文章

  • 唐朝开国功臣李靖生平 李靖结局 李靖子女 李靖战绩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靖

    李靖的武艺颇有家学渊源,这要从他的身世讲起。李靖祖籍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属于陇西李氏,他的祖父李崇义曾任西魏殷州刺史,晋封永康公,他的父亲李诠是隋朝赵郡郡守,李靖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文武双修。他有一个名满天下的舅舅,就是捉住过陈后主的韩擒虎,这位隋朝名将对外甥赞不绝口,“可

  • 乔治五世的儿子为什么称爱德华八世 乔治五世与尼古拉二世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乔治五世

    乔治五世死后,他的儿子继位,成为英国历史上的爱德华八世。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他的儿子不是乔治六世,而是爱德华七世,这其中是有一定原因的。至于乔治五世和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两人其实是表兄弟,他们的母亲是亲姐妹。乔治五世的儿子为什么称爱德华八世乔治五世的父亲是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的长子成为爱德华八

  • 韦皋的后人 如何评价韦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韦皋

    韦皋担任过剑南西川节度使、检校太尉等职,被封为南康郡王,著有《天池晚棹》《赠何遐》《忆玉箫》等作品,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之人。韦皋的后人儿子韦行式,曾娶卢文若之女。嗣子韦行立,官至工部员外郎。如何评价韦皋萧复:陈少游任兼将相,首败臣节,韦皋幕府下僚,独建忠义,请以皋代少游镇淮南,使善恶著明。李适:①卿

  • 左光斗受了什么刑 左光斗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左光斗

    左光斗一生清正刚直,敢于对抗魏忠贤等人,他被诬陷下狱后,家乡父老头顶明镜、手端清水、嚎啕大哭,最终饱受酷刑惨死狱中。左光斗受了什么刑杨涟弹劾魏忠贤,左光斗和他一起谋划,又和高攀龙一起揭发崔呈秀贪赃。魏忠贤和他的党羽都对他非常怨恨。等魏忠贤驱逐了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以后,接着将驱逐杨涟、左光斗。左

  • 左光斗简介 左光斗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左光斗

    左光斗是明朝官员、著名的水利专家、万历“六君子”之一、东林党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中书舍人、监察御史、内阁大臣等职,最终冤死在狱中。左光斗简介左光斗(1575~1625),字共(gǒng)之,一作遗直、拱之,号浮丘,又号苍屿。先世为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东乡(今安徽省枞阳县横埠镇)

  • 杨涟的成就 历史上如何评价杨涟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杨涟

    杨涟著有《杨忠烈公文集》等作品,在与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斗争中付出了生命,冤死狱中。崇祯帝登基后,杨涟得以平反,追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杨涟的成就杨涟在“红丸案”、“移宫案”和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斗争中表现突出,对明末天启政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l

  • 唐朝出将入相的名臣刘仁轨生平 刘仁轨结局 刘仁轨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仁轨

    回首大唐,人们往往想到流光溢彩的唐三彩,想到纵横驰骋的边塞诗,想到巍峨雄伟的大明宫,殊不知,这只是唐朝的瑰丽表象,它的内里则是唐人强烈的进取心,这正是一个伟大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大唐名将刘仁轨的豪言壮语印证了唐人的这种内里,当他听到日本军队从海上增援百济的消息,仰天大笑,“是上天要富贵我

  • 唐朝安史之乱罪魁安禄山、史思明生平 安禄山、史思明结局 安禄山、史思明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安禄山,史思明

    “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755年十一月十日,当了42年太平皇帝、已经年过古稀的唐玄宗李隆基,在和贵妃杨玉环同游华清宫时突然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造反!号称20万的叛军势如破竹,河北道诸州县望风而降,空前的世界大帝国正面临着它建立

  • 西汉第一位皇太后吕雉生平 吕雉子女 吕雉结局 吕雉政绩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吕雉

    吕雉,字娥姁,是西汉开国皇帝高祖刘邦的皇后,史书常称以“高后”。刘邦生前,吕雉尽心佐助丈夫平定天下、治理国政;刘邦死后,她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表现出非凡的政治才干与不同凡响的政治手腕。尽管她没有像后来唐朝的武则天一样登基称帝,但她执掌朝廷大权十五年(前195前180年)之

  • 唐朝开国功臣秦叔宝生平 秦叔宝结局 秦叔宝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叔宝

    “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两泪如麻。 提起了此马来头大, 兵部堂王大人相赠与咱,遭不幸困至在天堂下, 还你的店饭钱, 无奈何只得来卖它。 摆一摆手儿你就牵去了吧! 但不知此马落在谁家?”这是《秦琼卖马》中的著名唱段,老人孩童都能哼上两句,可谓家喻户晓、遐尔闻名。对照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