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惠王人物介绍 魏惠王生平有哪些故事

魏惠王人物介绍 魏惠王生平有哪些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030 更新时间:2023/12/8 18:12:47

人物简介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又称梁惠王、魏?,生于魏国安邑,是魏国第三代国君,后迁都到现在河南开封的大梁,故魏国亦称梁国。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魏惠王魏?即位正是魏国鼎盛时期,但在以后的战争中,“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死于公元前319年。

人物生平

魏惠王(前400年前319年),后称梁惠王,姬姓,魏氏,名?(《战国策》作“婴”)。魏武侯之子。魏国第三代国君。公元前369一公元前319年在位。

魏武侯死后,魏?与公子缓(魏缓)争立君位成功。魏惠王六年(前364年)四月十三日(公历5月29日),把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南),因此在《孟子》一书中又称为梁惠王。要他“清心寡欲”,公叔痤去世前,劝惠王杀商鞅,不要让他逃走,惠王不听。

在位期间重用庞涓,军事实力大增,然而庞涓陷害同学孙膑,而魏惠王全然不知其中利害,导致孙膑逃脱后入齐。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发生桂陵之战,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1年)发生马陵之战,二度为齐军孙膑所败。名将庞涓死后,魏国军事实力彻底衰落,以至于魏惠王感叹“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楚威王六年(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改元重新纪年,这标志着魏国的霸主地位的丧失。楚威王对此愤怒不已,“寝不寐,食不饱”,楚威王七年领大军伐齐,赵、燕两国乘机出兵攻齐。前319年卒,享年长达82岁。

逢泽“会诸侯”

魏惠王是魏武侯的太子。魏武侯在位26年,于公元前370年死去,魏惠王即位时年已30岁。魏惠王在其父死时,与其弟公仲绶争位。这时韩、赵两国在公孙颀的策划下,联合进攻魏国,在浊泽大败魏军,并将魏惠王围困在军中。但在如何处置魏国上,韩、赵两国发生了分歧:赵国要除掉惠王立公仲绶,让魏国割地给两国;韩国主张将魏国分为两个国家,不主张杀掉惠王。魏分为二,国力就大为削弱,不会再对韩、赵构成威胁。赵国不同意韩国的主张,韩国不高兴,就连夜带着军队撤出战场。结果惠王得以保住君位,魏国没有被分为两个小国。由这一件事可见,三晋的联合,以魏为盟主的关系已开始破裂。

浊泽之败并未损伤魏国的元气,次年(公元前368年)魏对韩、赵两国发起反攻,"败韩于马陵(今山东范县西),败赵于怀(今河南武陟西南)"。魏国打败了韩、赵,保住了独立,但自此因三晋联盟破裂而陷于孤立的境地。

在三晋联盟破裂的前后,西方的秦国和东方的齐国强大起来,对魏国构成了威胁。秦国在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实行"初租禾",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止从死",七年"初行为市",十年"为户籍相伍"等一系列改革后,国力增强。由此开始向魏国进攻。秦献公十九年在洛阴打败韩、魏军队。二十一年,与魏战于石门,大败魏军,"斩首六万,天子贺"。二十三年与魏再战于少梁(今陕西韩城县南),魏将公孙痤被俘。

东方的齐国虽靠了魏文侯的帮助列为诸侯,但齐国毕竟是一传统大国,不甘附庸于魏国。在魏惠王时期,就同魏发生军事冲突。惠王三年(公元前367年),"齐败我观(今河南清丰县西南)"。魏惠王即位后,曾与齐国国君桓公午相约会盟,而"田侯牟背之"。齐国在东方以大国的身份,拉拢、胁制周围的一些中小国家,结成自己的势力集团。

十四年陈侯午逶铭中说"佳十又四年,陈侯午台(以)群诸侯献金,作皇妣孝大妃祭器",陈侯午即田齐桓公午,十四年即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九年。这是齐国对淮泗间的小诸侯国,开始收取一些贡物,表明齐国对魏国的霸业发起了竞争。

在秦、齐东西两方的进逼下,魏惠王采取了三项措施来应付时局:一是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二是重新与韩、赵和好结成联盟;三是施惠于国内人民。

三家分晋时,魏国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魏国的领土东已据有今河南北部、中部的河内、河南一带,且东部已成为魏国领土的主要部分。由于秦国人的不断进逼,加之东方齐国的兴起也向魏国的霸业挑战,所以在魏惠王六年四月,就把国都从安邑东迁到梁,又称为大梁。魏惠王迁都大梁后,便于对东部广大地区的统治,同时也加强了对东方诸侯的控制,以抵消齐国在淮、泗诸侯中的影响。

魏徙都说法有三:魏惠王六年、九年、三十一年,分别见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以六年说较合理,故采其说。

在魏惠王时期,魏国是把齐国当作主要的对手的,于是采取团结赵、韩,缓和与秦国对立的策略。魏惠王五年,与韩懿侯在宅阳(今郑州市北)相会,九年与韩厘侯(即韩昭侯)会于巫沙(今河南荥阳县北),十三年与韩昭侯在巫沙结盟。为联络赵国,魏惠王九年把榆次(今山西榆次)和阳邑(今山西榆次县南太谷东阳邑村)两地送给赵国,赵国给魏国泫氏(今山西高平)以相交换。十四年与赵成侯相会于帔(赵地,今河北柏乡县北)。魏惠王十六年与秦孝公在杜平(今陕西澄城县境)相会,以调整同秦国的关系。二十年与赵君盟于漳水上,二十一年再次与秦孝公在彤地相会。魏惠王与韩、赵结盟,与秦孝公相会,恢复了三晋的暂时联盟关系,缓和了同秦国的矛盾,但是却没有同齐国国君相会结盟之事,可见魏的这一系列活动是针对齐的。

在迁都后的当年,"梁惠王废逢忌之薮以赐民"。"废"字又作"发","薮"即川泽地。逢忌又称作蓬忌、逢池、逢泽,地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泽薮在以往由国家控制,作为国库的一项收入,百姓不得染指。魏惠王废弃国家控制的逢忌泽,让百姓利用,以施惠于民。接着又兴修水利。《水经·济水注》引《竹书纪年》说,魏惠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河指黄河,甫田是一泽名,在今河南中牟县西。是魏国把黄河水引到甫田泽,再开挖一条灌溉渠(大沟),引甫田中水灌溉农田。这样,使魏国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

由于魏惠王采取以上政策,魏国的威望逐渐提高。惠王十四年,鲁、宋、卫、韩四国国君都到大梁来朝见惠王。古本《竹书纪年》载:"(魏惠王)十四年,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郑(韩)厘侯来朝",即指此事。这样魏惠王又恢复了魏文侯、武侯时的霸主地位,因此有逢泽会诸侯朝天子的举动。《战国策,秦策五》载:"梁君伐楚胜齐,制韩、赵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此事又见于《秦策四》、《齐策五》)

魏惠王带领的十二诸侯,多是泗上小国,商鞅说魏惠王:"大王所从十二诸侯,非宋、卫也,则邹、鲁、陈、蔡。"鲍彪注《秦策》说十二诸侯中有"鲁、卫、曹、宋、郑、陈、许之君。"郑即韩,公元前375年韩灭郑国,后迁国都于郑都新郑,故韩也称为郑。逢泽之会,不仅12个中小国家,战国七雄中秦、赵、韩国都在其中。《史记·秦本纪》载"孝公二十年,秦使公于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朝天子。"《史记·赵世家》"肃侯四年,朝天子。"四年当是六年之误,魏惠王率诸侯朝周天子在惠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343年)。魏惠王率领战国七雄中的四个大国及一些中小国会盟朝天子,使魏国的霸业到达顶峰。这也反映出,到战国初年,政治斗争的格局,还是照抄着春秋时期的争霸方式在进行着,企图利用周天子这块牌子来达到号令诸侯的政治目的。

魏惠王问政孟子

魏惠王自称治国尽心竭力,河西发生灾荒,就将那里的灾民安置到河东,将河东的粮食运送到河西。当河东发生灾荒 时,也是这样做的。可是魏国的人口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说,“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 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这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典故的由来。

魏惠王问怎样才能治好国家。孟子说;只要不去剥夺农民耕种的时间,粮食就吃不完;不拿过密的鱼网去捕鱼,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木材有定时,木材就用不尽。这样老百姓就感到满足了。他还说: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棉袄。鸡和猪狗一类家畜不要耽误繁殖饲养的时间,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能及时耕种,数口的家庭就不会闹饥荒。认真地办好教育,孝顺父母,尊敬长上,老人就不再用为自己生活奔劳。这样就能得到人民的拥藏。

魏惠王又谈到自己继位以来,被秦国和齐国多次打败,这是奇耻大辱,要怎样才能报仇雪耻呢?孟子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口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共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总之,孟子劝魏惠王“施仁政,行王道”。

在孟子见魏惠王前后,魏惠王曾用惠施为相,进行改革惠施根据“去尊”的思想,主张限制奴隶制残余较重的“巨室”,“大族”(《吕氏春秋·爱类》),制定新法。韩非说:“当魏之方明立辟(法),从宪令行之时,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诛,强匡天下,威行四邻。及法慢,妄予,而国日削矣,”(《韩非子·饰邪》)看来魏惠王对变法并没有认真贯彻。有一位叫卜皮的人就预见魏惠王必然失败。魏惠王问从何说起,卜皮说:“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韩非子·内储说上》。魏惠王于前335年举行称王大典。第二年改元。后元一年,他与齐王会于徐,互相承认为王。

标签: 魏惠王

更多文章

  • 竹林七贤之一向秀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向秀

    向秀(约227-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任散骑侍郎、黄门散骑常侍、散骑常侍,与任恺等相善。向秀喜谈老庄之

  • 李冰生平简介 李冰治水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李冰

    人物简介李冰(生卒年、出生地不详),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遵循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随后,李冰在四川什邡洛水镇修建水利工程,后病逝与此,葬于洛水镇旁边的

  • 信陵君是谁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信陵君

    人物简介信陵君(?-前243年),本名魏无忌,是战国四君子之首,著有《魏公子兵法》,是魏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他是魏昭王少子,因安?王元年(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今河南省宁陵县),故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君子。信陵君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礼

  • 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 管仲改革的措施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管仲,鲍叔牙

    人物简介管仲(公元前719-[1] 公元前645年),本名管夷吾,字仲,别称管子、管敬仲,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任齐国相国,主要作品《管子》。管仲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r

  • 平原君人物简介 平原君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平原君

    人物简介平原君赵胜(约公元前308年-公元前251年),本名赵胜,号平原君,是赵武灵王之子,著名政治家,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进围赵都邯郸,赵胜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长达三年之久。九年,食客毛遂自告奋勇,同赵胜去楚国求援,说服了楚王,派春申君率军救赵,此即“

  • 庄子的生平简介 庄子思想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庄子

    人物简介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一说公元前275年),名周,字子休,生于战国中期宋国蒙。庄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先秦七子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主要作品有《庄子》(又名《南华真经》)

  • 宋度宗皇后全皇后生平介绍 全皇后结局 全皇后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度宗,全皇后

    全皇后是出家为尼的宋度宗皇后,度宗立为皇帝后,咸淳三年(1267)正月,册封她为皇后。追赠三代官职,赐家庙、第宅。其弟全清夫、全庭辉等一十五人,各任一官。度宗死后被尊为皇太后。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谢太皇太后带领宋恭帝投降,全太后也随儿子被押解到大都。最后在大都的正智寺出家为尼而终。那么你想更

  • 南宋名将孟珙生平介绍 孟珙结局 孟珙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孟珙

    孟珙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南宋抗金名将,字璞玉,随州枣阳人,南宋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值得一说的还有南宋最后一位权相贾似道,也是孟珙推荐的。淳佑五年(1245年),时任沿江制置副使、知江州兼江西安抚使的贾似道,在淮西筑城,政绩斐然、名声鹊起。而孟珙虽出身行伍,然颇注意教育,当于兵马倥偬之时,创设书院,养

  • 历史上的果郡王胤礼:最终究竟是因何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胤礼

    历史的果郡王胤礼是康熙帝第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1697-1738) 封果毅亲王,清康熙帝第十七子,雍正帝异母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生。母纯裕勤妃陈氏。比雍正小十九岁。康熙皇帝在位时胤礼已经被封为果郡王了,管理理藩院事。六年,晋亲王。七年,奉命管工部事。八年,总理户部三库。

  • 邹忌是谁?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邹忌

    邹忌也是在战国时代的人物,而对邹忌的人品德上都是如何的,而对于自己的妻妾和宾客的一些赞美都好,都会清楚到自己不如徐公美,这点也是可以看得出邹忌是懂得自省,那么邹忌是谁?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声明: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邹忌是谁?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邹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