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名将苏定方生平 苏定方结局 苏定方子女 苏定方如何平定西突厥

唐朝名将苏定方生平 苏定方结局 苏定方子女 苏定方如何平定西突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781 更新时间:2023/12/23 14:35:08

根据史书的记载,突厥的祖先是母狼的后代,“其先国于西海之上,为邻国所灭,男女无少长尽杀之。至一儿,不忍杀,刖足断臂,弃于大泽中。有一牝狼,每衔肉至其所,此儿因食之,得以不死。其后遂与狼交,狼有孕焉”,这种传说为突厥民族罩上了一种恐怖神秘的光环,“其后狼生十男,其一姓阿史那氏,最贤,遂为君长,故牙门建狼头纛,示不忘本也”,突厥民族的狼头大纛正包含了这样一种象征,突厥人是狼的民族,突厥人以战死为光荣,以病终为耻辱。突厥人的“血泪祭”更让中原汉族倒吸一口凉气,“有死者,停尸帐中,家人亲属多杀牛马而祭之,绕帐号呼,以刀划面,血泪交下,七度而止”,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民族,却屡屡成为大唐长安献俘仪式中的主角,突厥贵族变成唐奴,突厥清白女子变成唐婢,如此悍勇的民族竟然挡不住大唐骑兵的猛烈冲击,苏定方率领的五百骑兵就把西突厥四万军队冲得溃不成军,“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大唐骑兵惊人的战斗力在史书上随处可见,而以长途奔袭著称的骑兵将领苏定方则是大唐征战史上的骄骄者,最可贵的是,他一直坚守大唐军人的道德底线,自己从不滥杀无辜,战斗结束后,他率领士兵掩埋尸体、慰问疾苦、兴修水利、修整道路,让大唐的恩德广布四方,尽管戏曲上把他描写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但史书却如实记录了他一生的丰功伟绩,一千多年过去了,他依然是湟湟大唐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苏定方 (公元592年~公元667年) ,大名苏烈,字定方,是冀州武邑人(今河北省武邑县)。隋朝大业末年,朝庭的横征暴敛逼得流寇四起,“时民皆结堡自固,野无所掠”,苏定方的父亲苏邕作为一方土豪,拉起了数千人的队伍,协助郡守讨伐流寇。苏定方年方十五,“骁悍多力,胆气绝伦”,战斗中一马当先,所向披靡。苏邕死后,郡守让苏定方继续领兵,先杀贼首张金,后破贼首杨公卿,流寇不敢袭扰当地,当地百姓十分依赖苏定方。从史书中可以看出,苏定方出身清白、举止正派,是个根正苗红的好男子。当时天下大乱,“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开始官军是官军,反贼是反贼,后来官军成了反贼,反贼还是反贼,军阀混战,杀得天昏地暗、尸骨如山。苏定方先后效力过窦建德刘黑闼,颇有战功,后来,窦建德和刘黑闼相继败亡于李唐,苏定方只得回到家乡,做个平民百姓。大唐贞观四年,他被朝廷征调,听命于兵部尚书李靖,率领骑兵长途奔袭,直扑东 突厥汗国。苏定方率领两百骑兵风驰电掣,他们口中衔枚,在浓雾中马不停蹄,距离颉利可汗的牙帐只有七里,浓雾突然散去,唐军才被发现。唐军扑向牙帐,杀得敌人鬼哭狼嚎,横尸数百,颉利可汗和隋义成公主狼狈逃走,却逃不出唐军布下的天罗地网,李靖的大军及时赶到,击溃东突厥军队,歼敌一万多人,俘虏十几万人,缴获牛羊数十万头。义成公主被杀,颉利可汗最后被押送长安,在天可汗李世民的宴会上,被迫为太上皇献舞,为东突 厥的灭亡表演了最后的挽歌。

唐初的西突厥也曾盛极一时,“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悉归之”,天可汗李世民在位期间,四夷威服,国泰民安。李世民去世后,内附的西突厥首领阿史那贺鲁就公然反叛,依照游牧民族的习惯,想来瓜分李世民的财产和女人,可惜,他的运气实在太差,他的对手是精明狠辣的武则天和大智若愚的唐高宗,几番较量之后,阿史那贺鲁就以唐军俘虏的身份被当众献俘。

永徽年间,苏定方跟随葱山道大总管程知节征讨阿史那贺鲁,被任命为前军总管。西突厥派出两万骑兵前来迎战,跟着赶到的是突厥别部鼠尼施的两万余骑兵。苏定方看见远处尘土飞扬,知道敌人已经近在眼前,他当即率领五百精锐骑兵,以泰山压顶之势,向敌人猛冲,眨眼间将四万西突厥骑兵冲垮,敌人兵败如山倒,拼命逃跑,被唐军追杀二十里,斩首一千五百余人,缴获战马二千匹,车杖和死马漫山遍野,不可胜数。

副总管王文度嫉妒苏定方的功劳,劝说程知节,要求把队伍结成方阵,把辎重放在当中,人马都披战甲,敌人来了就与之交战,敌人不来,也不要主动出击,以免造成损伤。王文度自称是奉了皇帝的旨意,禁止唐军深入。唐军个个求功心切,那里肯吃这一套,兵法有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苏定方出面劝说程知节,如此自守,根本没有立功机会,主帅应有自己的原则,不应受他人左右,他要求把王文度囚禁起来,但程知节没有听他的意见。到了恆笃城,胡人主动投降唐军,王文度说,“我们一来,他们就投降,我们一走,他们就反叛,干脆杀光他们,拿走他们的财产”。苏定方坚决反对,“如果这么做,我们与贼有何区别?我们有什么资格讨伐叛贼?”王文度一意孤行,不听劝阻,终使满城被屠,当地投降的胡人无一幸免。苏定方气愤已极,瓜分财产时本来有他的一份,他坚决不要,以实际行动,与杀降的残暴将领划清界限。

“律以正刑定”,杀降是妨害作战的死罪,大军还朝,王文度论罪该斩,唐高宗动用了“恕死”的特权,仅将王文度出名为庶人,但仅仅三年时间,“又以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可见皇帝圈圈里的人就是吃得开,幸运得是,苏定方也被视为皇帝圈圈里的人,得到了唐高宗充分的信任。

公元657年,苏定方成为伊丽道行军总管,以任雅相、回纥婆闰为副,集合唐军和回纥军万余人,再讨阿史那贺鲁,阿史那步真等人则配合他的行动,招抚西突厥部落。胡箩卜加大棒的政策很快开始奏效,苏定方在金山(今阿尔泰山)以北,大破处木昆部,其酋长懒独禄率万余帐归降唐军,苏定方从中抽调了千名精锐骑兵,跟随唐军一起进击突骑施部,阿史那贺鲁率领十姓可汗的十万军队,从四面八方将苏定方的部队团团围住。此时,苏定方的部队加上回纥兵也不过万余人,新归附的木昆部骑兵也很难保证他们的效忠,而唐军必须以一当十,这是苏定方必须面对的环境。自从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双马镫,马具的完备大大提高了唐军骑兵的格斗技能,苏定方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开始依照兵法布阵迎敌。史书上讲述李靖曾传授苏定方兵法战术,苏定方又全盘传授给裴行俭,都是出于对德才兼备之人由衷的喜爱和欣赏,苏定方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完全认同了“兵在精而不在多”的理论。

苏定方将步兵布置在南原,结成环行阵势,“攒槊外向”,自己亲领骑兵列阵于北原。西突厥军队向唐军步兵发起三次冲锋,也无法打破环形大阵的铜墙铁壁。唐军骑兵乘机出击,杀得西突厥军队一败涂地,奔逃三十里,斩首数万人,第二天,继续追击,西突厥军队风声鹤戾、胆战心惊,纷纷举部投降,有的部落赶去归附了阿史那步真。阿史那贺鲁向西逃窜,这时天降大雪,雪深两尺,有人建议暂停追击,苏定方不肯同意,“敌人以为大雪天我们会停止进攻,我们偏要乘胜前进,如果现在放跑了他们,以后想抓他们可就难了”。大军昼夜兼程,长驱几百里,直抵阿史那贺鲁的老巢。阿史那贺鲁万万没有料到唐军会来这样一招,他正与手下出外打猎,却被唐军四面合围,唐军杀获敌人数万,阿史那贺鲁和儿子、女婿逃到石国,却被石国派兵捕获,献给了唐军。显庆三年,大唐的都城举行了隆重的献俘仪式,引得万人空巷,百姓注目,军队铠甲鲜明,乐队高奏凯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西域思结部酋长都曼胁迫疏勒、硃俱般、葱岭三国反叛大唐,苏定方被任命为安抚大使。苏定方亲自挑选精兵一万、精骑三千,即刻出发,电闪雷鸣般地扑向都曼驻地,这种长途奔袭的战法再次得逞,都曼阵脚大乱,很快败走马保城。唐军将马保城四面围住,布置攻城器械,准备来个瓮中捉鳖。都曼黔驴技穷,无奈之下,叫手下将自己捆绑,出城向苏定方投降,“葱岭以西悉定”。班师还朝时,有司依法论罪,都曼应该斩首示众,苏定方请求唐高宗对都曼进行赦免,“我曾经向他宣读过陛下的旨意,只要他肯投降,就免其死罪,请陛下饶恕他的性命”,唐高宗为臣子的言而有信十分感动,他告诉苏定方,“我一定为你保全信用”,当即赦免了思结部酋长都曼。苏定方升为左武卫大将军,“以功加食邢州钜鹿真邑五百户”。

显庆年间,高句丽、百济、新罗在朝鲜半岛上三国鼎立,高句丽、百济与日本关系密切,新罗则与大唐结成盟友,希望借助大唐的势力,独霸朝鲜半岛。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新罗向大唐再次乞援,它在高句丽和百济的夹攻之下,已经岌岌可危。苏定方被任命为熊津道大总管,率领水陆大军十万余人,从城山(今山东荣城)渡海进攻百济。百济军队据守熊津口(今锦江入海口)进行顽抗,被斩杀数千,工事失守。唐军船队浩浩荡荡,直抵百济都城。百济以倾国之兵与唐军决战,被斩杀上万人,百济军队想退回城中固守,但为时已晚,唐军破门而入,进入真都城,百济王义慈和太子隆逃到了北境。百济王的次子泰自立为王,率众固守,嫡孙文思却另有计较,“现在国王与太子虽然出奔在外,但名义仍在,叔叔自立为王,统领兵马,假使唐军撤退,我父子都要死于非命”,于是带领左右投奔唐军,百姓也纷纷出城,泰不能止。苏定方命令士兵登上城墙,树起大唐的旗帜,泰只得弃械投降。百济灭亡了,它被分成六个州,并入了大唐的版图,百济王义慈和其子隆、泰被苏定方献俘于东都。

高宗嘉奖苏定方的功绩,赏赐珍宝无数,其子苏庆节跟随父亲征战有功,被封为尚辇奉御。苏定方又成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后转为凉州安抚大使,对抗吐蕃和吐谷浑。吐蕃文书中言道,苏定方以唐军八千破吐蕃十万,大战之后,吐蕃十万大军仅仅只剩八千,极大地挫伤了吐蕃的元气和国力。乾封二年(公元667年),苏定方病死于西北边陲,时年七十六岁。高宗深为痛惜,责备左右大臣,“苏定方对国家有很大的功劳,理应褒奖,都是你们不为他说话,才使哀荣未能显扬”,下诏赠苏定方为幽州都督,谥号为 “庄”,其子苏庆节在咸享年间的身份是章武郡公。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朝廷追封前代功臣二十五家,苏定方榜上有名,“所食实封,并依旧给”。唐代宗大历年间,朝廷评定前代功臣,苏定方排在第二等功臣之列,显示了官方对苏定方的一贯看法和评价。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这对一个将军来说,并不希奇,难得的是一个军人仁者无敌的信念,他在强敌面前是猛虎,他在弱者面前决不是豺狼,仁慈和勇敢如此和谐地统一在他的身上。他不会为了抢劫财物而杀害降敌,他不会为了自己邀功而骗人投降,正义伴随着理性,情感伴随着良知,如同一位外国牧师的言语,“当我们反击的时候,让我们不要成为我们所憎恶的魔鬼”,守护自己的原则,战胜人类的弱点,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苏定方,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人物,大唐才成为大唐,大唐才成为普天之下人人向往的地方。

标签: 苏定方

更多文章

  • 唐朝中兴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生平 郭子仪子女 郭子仪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郭子仪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

  • 唐朝中兴名将张巡生平 张巡子女 张巡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张巡

    张巡(709年一757年),唐朝著名爱国将领。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安史之乱时,以真源令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抵抗安禄山军。至德二载(757年),移守睢阳,与太守许远共同作战,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以其爱国的赤诚、英雄的胆略与闪耀着光辉的智谋,坚守孤城近一年,大小战斗400余次,杀敌1

  • 辽朝名将耶律休哥生平 耶律休哥子女 耶律休哥结局 耶律休哥指挥的战争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耶律休哥

    耶律休哥字逊宁,出身皇族,祖父释鲁字述澜,“骈胁多力,贤而有智”,因设计免除了对突厥的岁贡,引导契丹人民“种树桑麻”而享有盛名,重熙年间,受封为隋国王。耶律休哥之父绾思,曾为南院夷离堇,总管军马,耶律休哥“少有公辅器”,早年随北

  • 战国法家人物韩非的代表作 怎么评价韩非子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韩非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师从荀子,与李斯是同学,韩非子的君主专制主义理论为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的代表作《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 邹衍六月飞霜 邹衍才是“六月飞雪”第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邹衍

    邹衍著有《邹子》《邹子终始》《主运》《大圣》等作品,他“尽言天事”,因燕惠王听信谗言将他关进狱中,于是六月飞雪,燕惠王知道冤枉了他而将其释放。邹衍六月飞霜 邹衍才是“六月飞雪”第一人?战国时期,燕昭王姬平请齐国的邹衍等贤人来帮助治理国家,燕国的部分人对

  • 邹衍简介 邹衍作品 怎么评价邹衍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邹衍

    邹衍又称邹子,是战国时期阴阳家,阴阳学派代表人物,创建五德始终说为秦始皇代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有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大九州说等。邹衍简介邹衍(约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战国末期齐国人。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创始人相传墓地在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相公庄街道郝庄村。主要学说是五行学说、&ldq

  • 陆九渊与朱熹关系 陆九渊墓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陆九渊,朱熹

    陆九渊是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他的学说,成为了“陆王学派”。陆九渊与朱熹齐名,但二人见解多有不合,之间的辩论也有数次。陆九渊与朱熹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陆九渊是宋明两代“心学“的代表人物,两人虽都是大

  • 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区别 怎么评价陆九渊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陆九渊

    陆九渊世称存斋先生,是南宋著名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朱熹齐名,主“心(我)即理”说,对后世影响也很大。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区别1、象山分知行为二,阳明主知行合一。2、象山高明透辟,重第一义工夫, 依象山的观点,可以说阳明已落在第二义。而在阳明看来,象山之言&ldqu

  • 周敦颐的子女后代 周敦颐的代表作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周敦颐

    周敦颐原名周敦实,官至江南东道南康军刑狱,因居住在庐山濂溪,故而世人称之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于1073年逝世,时年57岁,谥号“元公”。周敦颐的子女后代周敦颐有子二人。长子寿,字季老,一字元翁,生于合州。元丰五年(1082年)登进士第,初仕吉州司户,改秀州知录,终司封郎中。周

  • 周敦颐故居在哪 周敦颐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周敦颐

    周敦颐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作品,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诚”字,他亦是是宋明道学的开创者。周敦颐故居在哪一是紧伴石鼓书院即今司前街古称濂溪街(现衡阳市中山南路司前街口)是他外祖父左侍禁郑灿居住的祖宅;二是今蒸水桥北原郑家庄户房即北岸濂溪周氏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