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玄奘简介生平,唐玄奘西天取经真实历史故事

唐玄奘简介生平,唐玄奘西天取经真实历史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96 更新时间:2023/12/8 8:22:34

唐玄奘简介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祎(yī),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县)人,其先颍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唐玄奘生平故事

西行求法

鉴于法相学形成北方地论学、南方摄论学的差异,如何融合二者,成为玄奖思考解决的问题。武德九年(626年),此时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玄奖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

通晓三藏

在迎湿弥罗国,玄奘学习梵文经典,后又到达今巴基斯坦境内。一年里亲历四国,所到之处,都停留学习佛法。在31岁那年,玄奘边学边行,始进入中印度。此后,玄奘一边学习佛教经论,一边巡礼佛教遗迹,先后经历翠禄勒那、袜底补罗、揭若鞠阁等十多个国家,始至那烂陀寺留学,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学婆罗门教经典、各类梵书。

取经归来

公元643年,玄奘载誉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达长安。这时,唐太宗为了辽东战役,已驻跸洛阳。太宗得知他回国,立即诏令在洛阳接见他。玄奘奉诏匆忙上路,当月二十二日启程,二月初一在洛阳宫仪鸾殿受到太宗接见。唐太宗深感欣慰,与玄奘并坐问道:“法师当年西去取经为什么不报道朝廷得知”,玄奘说:“玄奘当去之时以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朝廷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太宗说:“法师出家后与世俗了断,所以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

玄奘从印度及中亚地区带回国的梵筴佛典非常丰富,共526筴、657部,对佛教原典文献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玄奘家乡东南的少林寺是洛州的一所名刹,远离市廛,环境清幽,玄奘初见太宗时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译经,未获太宗允许,这才又于三月初一从洛阳折回长安。

潜心译经

贞观十九年(645年),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参与译经的优秀学员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他于长安弘福寺组织译场,开始译经,其后在大慈恩寺,北阙弘法院、玉华宫等处举行。译经讲法之余,玄奘还口授由弟子辩机执笔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一书,全面记载了他游学异国的所见所闻。

公元648年夏,玄奘将译好的《瑜伽师地论》呈给太宗,并请太宗作序。太宗花一个多月时间通览这部长达百卷的佛教经典后,亲自撰写了700多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盛赞“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仙露明珠,讵(jù,意为“岂”)能方其朗润”,对玄奘评价极高。

唐玄奘的成就

玄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伟大的是他对佛学典籍“截续真,开兹后学”的翻译。唐贞观十九年(645年),46岁的玄奘自印度归国。此后的20年中,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了译经事业。在长安和洛阳两地,玄奘在助手们的帮助下,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1335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1335万字,占去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译经总数的一倍多,而且在质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为翻译史上的杰出典范。

唐玄奘怎么死的

公元659年,玄奘法师迁到远离长安城的寺院玉华寺翻译《大般若经》,这部经书翻译几乎耗尽玄奘所有精力,公元664年正月初九傍晚,玄奘在跨越屋后水渠时,不慎跌倒,小腿处稍许破皮,但从那天开始,玄奘再也没有起来。

二月初五夜半,玄奘法师圆寂。 公元664年,中国农历的4月14日,唐朝僧人玄奘的葬礼在都城长安举行。送葬的队伍从城南的皇家寺院大慈恩寺出发,中途经过都城最主要的街道, 超过百万人的送葬人群站在街边,目送着身裹草席的高僧遗体最后一次从这里经过。 为一个和尚举办这种规格的葬礼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蒙恬是怎么死的,蒙恬被赐死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蒙恬作为秦始皇统治时期的著名将领,一直备受秦始皇的喜爱。可惜的是,在秦始皇死后,赵高担心跟公子扶苏走得比较近的蒙恬加害他。直接联合丞相李斯一同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直接赐死了扶苏,逼迫蒙恬吞药自杀而亡。蒙恬的先祖是齐国人,他的祖父蒙骜当初选择离开齐国投靠秦昭王,后来因为领军攻打韩、赵两国取得不少的胜利

  • 晁盖简介主要事迹,晁盖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晁盖生平简介晁盖(?~1119),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泊的第二任寨主,山东郓城县东溪村人,东溪村保正,本乡财主。他武功超群,神武过人,平生仗义疏财,为人义薄云天,专爱结交天下好汉,闻名江湖。喜欢刺枪使棒,身强力壮,不娶妻室,终日打熬筋骨,是一个真正敢于为民请命的好汉,如沧海横流般尽显

  • 吴承恩的资料简介,吴承恩是哪个朝代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我国明代著名文学家。吴承恩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近现代学者认为吴承恩是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最后完成者。吴承恩的主要影响1、《西游记》的最后完成者。由于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吴承恩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

  • 武丁简介个人评价,武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武丁(?-约前1192年),姓子,名昭,是中国商朝第23位国王,商朝著名军事统帅。(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在位时期定为前1250年前1192年),庙号为高宗。他是商王盘庚的侄子,父亲是商王小乙。武丁在位时期,曾攻打鬼方,并任用贤臣傅说为相,妻子妇好为将军,商朝再度强盛,史称“武丁中兴&rdqu

  • 忽必烈是谁的儿子,忽必烈和成吉思汗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政治家,军事家建立了蒙古帝国。而他的孙子忽必烈也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他建立了元朝。忽必烈的母亲为了培养他花费大量的心血,果然他没有辜负母亲的培育成为一名伟大的政治家。忽必烈的父亲是拖雷!忽必烈的父亲拖雷是成吉思汗的第四个儿子,他经常跟随成吉思汗东征西讨,或者

  • 莱特兄弟简介,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莱特兄弟简介莱特兄弟是美国著名的发明家,哥哥是威尔伯·莱特(1867年4月16日1912年5月12日),弟弟是奥维尔·莱特(1871年8月19日1948年1月30日)。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首次试飞了完全受控、依靠自身动力、机身比空气重、持续滞空不落地的飞机,也

  • 商鞅为什么被处死,商鞅五马分尸还是车裂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因为公子虔告发商鞅要谋反,所以秦惠文王杀了商鞅。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以后太子赢驷继承了皇位,也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继位以后公子虔等人告发了商鞅,说商鞅想要谋反,于是秦惠文王下令捉拿商鞅。商鞅被处死的原因是:(1)商鞅变法触动贵族利益,遭到贵族保守派的反对。(2)嬴驷在当太子期间,屡次触犯法条

  • 唐代诗人刘禹锡被称为什么,刘禹锡的代表作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刘禹锡被称为“诗豪”,是唐朝的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的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刘禹锡的诗涉猎范

  •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是谁,唐朝李世民有几个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世民只有一个皇后,即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便没有再立皇后。李世民十五岁的时候,就和长孙氏喜结良缘。此后,李世民和长孙氏相敬如宾,恩爱有加。长孙皇后自身魅力非常强大,这种强大来源于她很善于帮助自己的夫君。比方说当李世民和自己的哥哥李建成摩擦不断的时候,文德皇后对待李世民的父亲和后宫的嫔妃是

  • 李宗仁怎么死的,李宗仁最后死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69年1月30日,因肺炎在北京逝世。1949年11月20日,李宗仁以就医为名,从南宁乘专机飞往香港。1949年12月,李宗仁乘机飞往美国,此后在美国度过了十六年流亡生涯。1950年3月,蒋介石在台湾恢复“总统”职务。1954年3月,蒋介石正式罢免李宗仁“副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