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烛之武退秦师”是郑国化解危机的最好办法吗?

“烛之武退秦师”是郑国化解危机的最好办法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512 更新时间:2023/12/12 8:25:23

事情发生的起因,就是——晋国借口与郑国有嫌隙,约同秦国联合出兵郑国。

那么,晋国为要围郑呢?

在笔者看来,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当年公子重耳流亡到郑国时,郑公未加以礼遇,因此重耳怀恨在心,待他回国继位之后,便伺机报仇;二是晋国认为郑国有背弃盟约、站队楚国之嫌,因此出兵讨伐。前者是郑文公和晋文公的私人恩怨,后者是晋文公针对郑国在“城濮之战”中帮助楚国、攻击晋国的报复性行为。

从《左传》的记载中,便可以知晓——“围郑”是晋国主导的,与秦国没有关系。试问,晋国自己干不就行了,为何还要约同秦国出兵?究其原因,就是晋文公想要借着这个机会,与秦穆公搞好关系,如此一来,便能对晋国国内的贵族势力有所牵制。其实,在晋国、秦国联合围郑之前,同年春天晋国就已经派兵到郑国进行了一番打探,为攻打郑国做好了准备。

可见,晋文公是在衡量利弊之后,才最终决定联合秦国围郑的。

那么,秦国为何接受了这次行动的邀约呢?

对于秦穆公而言,东进中原的想法其实早已在心头,却迟迟未能如愿。他眼看现如今晋国有了成为中原霸主的苗头,而秦、晋两国又有“联姻”这层亲密的外交关系,倘若自己能够把握住“围郑”此等良机,说不定可以创造出逐鹿中原的可能性。因此,秦穆公最终同意出兵,并配合晋国围郑的军事行动。

令秦穆公始料未及的是,“从天而降”的烛之武,竟然成为影响历史局势的关键人物。

由《左传》中“烛之武退秦师”的记载,便能看出,此次郑国能退秦师,有三大关键因素:佚之狐的眼光独到、郑文公能放低身段、烛之武的有勇有谋。这其中,又以烛之武的游说居功至伟。在游说秦穆公的过程中,烛之武先对秦穆公“晓之以理”,表明“围郑”的结果无益于秦国;然后再“诱之以利”,表明郑国可以作为秦国在中原的东道主;最后“旧事重提”,讲起晋惠公背信于秦穆公的历史教训,并完全以站在秦国的立场,全心全意地为秦穆公着想。我们都知道最后的结果——烛之武成功了。

从秦、晋两国先后撤军的结果来看,烛之武的确有功于郑.

实际上,秦穆公撤军的理由,倒也不完全是因为烛之武的游说,而是秦穆公心中另有盘算。换言之,与其说是烛之武说服了秦穆公,倒不如说是烛之武的说辞正合秦穆公之意罢了。

我们都知道,秦穆公本想借着“围郑”的机会进军中原,他当然明白,如果真的攻破郑国,那对秦国而言,很可能是白忙一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此次军事行动的主导国是晋国,晋国又占尽地利之便,此役的功劳和收获,必然要被晋国拿走,秦国能分一杯羹就不错了。

秦穆公来是深谋远虑之人,因此他势必要另做打算。与其被动地让晋国“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不如自己亲自动手更加划算。

正因如此,烛之武夜访秦营,吊着绳索“从天而降”,才让秦穆公有了将计就计的机会。也就是说,烛之武的游说之所以能让秦穆公“大悦”,并非是他为秦穆公分析出的利弊得失,而是秦穆公既可以借此“反客为主”摆脱晋国的主导权,又可以赢得郑国的信任和臣服,进而化敌为友,与郑国变成“伙伴”的关系,同时更能为将来独吞郑国的计划做好准备。

真可谓“一石多鸟”,秦穆公岂能不快哉!

清朝顾栋高曾评价烛之武“兆郑二百年晋、楚之祸”,他认为郑国最大的祸患在楚国,而郑国为了求生存,应该致力于与秦、晋两国的合作。此言的问题在于,秦、郑两国并未接壤,再加上秦、晋两国又有各自的打算,郑国自身还面临着强楚的威胁。可见,郑国在乱局之中保全自身,既制衡、又屈服于秦、晋两国,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郑国当然知道“围郑”此战的主导者是晋国,只要晋国愿意撤军,秦国绝对不会成为威胁。然而,郑国不是没有付出过努力,怎奈晋文公气量狭小,最终还是要苦苦相逼。因此,在此等形势之下,郑国万万不能像顾栋高所说的那样,“躯体求成于晋”,晋国如此嚣跋扈,这样的做法根本不可能力挽狂澜。

因此,郑国派出烛之武去游说秦穆公,才是化解这次危机的唯一方法。

顾栋高指责烛之武“偷一时之利而酿百年之害”,实际上言之太过了。郑国周旋在晋、楚、秦等大国之间,根本就是十分为难的处境。此次又遇“围郑”,烛之武想做的、能做的无非就是尽快化解郑国之围,除了劝退秦国已别无他法。倘若今日烛之武未能保住郑国,那么明天他可能就成为亡国之人,更遑论百年。

秦、晋之仇,二百年不解,又岂是烛之武一人能解的?

所以,这已经是烛之武乃至郑国,目前所能作出的最好的选择。

标签: 烛之武郑国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世人不知曹丕文韬武略,一首情诗尽显帝王柔情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曹丕,三国,风云人物

    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可以说是继曹操之后,受世人争议最大的一位帝王。因为提起曹丕,很多中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心胸狭窄,屡次迫害自己的亲弟弟曹植的故事。那首著名的七步诗为曹植赚足了世人的同情,也让曹丕成了迫害手足兄弟的代表。其实,历史上真丕的曹丕和他的父亲曹操一样,堪称是一位文韬武略的伟大人物。他在位期

  • 黄朝天为什么要把哨兵扔进鸭绿江入境?战后升军参谋长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黄朝天,近代,风云人物

    黄朝天是啥来历?咋脾气这么大?黄朝天,是江西兴国县人,1929年参加红军,当过陈毅的警卫员。他原名黄朝钿。陈毅说:“你这名字不好,钿是什么?有钱的女子插在发髻上的东西,是金银珠宝做的,这地主家的东西,咱穷人有什么用处。你为什么要朝它?”黄朝天参加红军就是打地主,一听这话困窘了,说:“军长,你给我改个

  • 严光是个什么样的人?身藏于林,一生平淡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严光,汉朝,风云人物

    存在或者死亡,这是一个困扰着人类的问题,在社会生活中,人总是避免不了要和其他人进行交流,但是在古代却不一样,虽然现在的人口众多,但是在古代可不是这样,古代的孩子可以安宁的长大,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一件事了,再加上带着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战乱,死伤人数更是数不胜数。所以说在那个时候,虽然有人一心向往着仕途,

  • 朱元璋问了刘伯温一个问题,刘伯温说了一句话最后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伯温,明朝,风云人物

    想必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的皇帝要么就是祖上传下来,要么就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所所得。在历史上也有着很多的皇帝是农民出身,这些农民出身的皇帝,很大一部分都是昙花一现,所建立的朝代政权时间不长,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不存在了,就成为了历史。但是明朝却是不一样,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农民出身,给地主家放过牛,

  • 上古战神刑天怎么死的?他的武器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上古,刑天,风云人物

    战神刑天,是中国流传千年的一个上古战神。战神刑天的存在,激励了许多英勇的战士与将军。战神刑天的死亡,一直是后代人们想要知道的谜。战神刑天的作战所向披靡,那么他的作战武器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图 《山海经》插画中的刑天形象上古战神刑天怎么死的战神刑天,神话故事书《山海经》里虚构的上古战神,与蚩

  • 历史上的刘备是什么样的 刘备真的是一个爱哭之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备,蜀汉,风云人物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历史上的刘备到底是什么样的?刘备真的是一个爱哭之人吗?历史上刘备哭过多少次?在众人心目中,刘备是一个十分善于哭的人物,在面对属下时,他用哭锁住人心,比如在长坂坡之战时,赵云浴血奋战,在曹军中七进七出,救出了幼主阿斗,刘备接过阿斗后,将

  • 真实的刘湛是什么人?他真的重男轻女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湛,宋朝,风云人物

    刘湛是个变态的重男轻女者,史料上说他“生女辄杀之”。妻妾生产后,他先看看可是带把儿的男孩,如果是女孩,就立刻弄死,免得浪费粮食。这种人简直是豆腐渣脑子,光想要儿子,不愿要女儿,却从不剖开脑袋想想,没有女人,谁生出男人啊?没有女人,男人和谁去生儿子?就这一根筋的短路脑袋,还好意思跟着力发展人口的管仲、

  • 毕公高是什么样的人?周初四圣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毕公高,周朝,风云人物

    毕公高,原名姬高,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但不是同一个母亲。在周武王的众多弟弟中,毕公高的能力是排在第三位的,第一是周公旦,第二是召公奭。周武王死后,周公旦和召公奭辅佐周成王理政,周成王死后,召公奭和毕公高又辅佐周康王理政,并创造了中华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成康之治。毕公高三兄弟是周初极

  • 萧淑妃死后,她的三个孩子是什么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萧淑妃,唐朝,风云人物

    萧淑妃当年之所以向王皇后发起挑战,就是因为,她还是皇太子妾萧良娣的时候,就已经给李治生了一子两女。儿子李素节(后封许王),长女李下玉(后封义阳公主),次女历史上没有留在名字(后封高安公主)。而王皇后一无所出。再加上萧淑妃性格活泼,漂亮聪慧。而王皇后比较没主见,又不善言辞,大约也长得不怎么样,不过因为

  • 作为西汉开国功臣,灌婴的一生都有何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灌婴,汉朝,风云人物

    灌婴,汉朝开国功臣,官至太尉、丞相。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秦朝末年,由于统治者实行暴政,再则秦法本就苛刻,从而导致天下动乱不止。在灌婴投军之前,他在家乡睢阳,是依靠卖一些丝织品生活。刘邦起兵反秦并自立为沛公后,灌婴就以内侍洒扫清洁的身份投在刘邦账下。虽然此时灌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