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荀子的故事以及名言语录: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荀子的故事以及名言语录: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058 更新时间:2023/12/4 12:38:28

名人语录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集学派之大成,提出既要尊崇礼义又要尊崇法制、既要反对天命又要掌握大自然运动规律等暂学观点,对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名人历史】

荀子(公元前313年-238年)名况,字卿,后避讳,改称孙卿。中国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都是他的学生。

他15岁到齐国稷下游学,齐襄王时,成为很有声望的稷下学者。随后,他曾到过秦国和赵国,但都没有得到重用。后来,他去了楚国,被楚国丞相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他被革职。从此,他专心从事著述和讲学,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大学问家。

子之所以成为一位大学问家,是因为他长年累月,坚持刻苦学习,总是精益求精,永不懈怠。为了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开导别人坚持不懈地认真学习,荀子写下了一篇取名为《劝学》的文章。

荀子在《劝学》中写道:人接受教育,寻求学问,是无论如何不可废弃的。你看到过染布的作坊吗?靛这一种染料是在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它的颜色却比蓝草更深。你一定见过冬天里的冰,冰是由水冻结而成的,但它要比水寒冷得多。一个人求学,应该是学生胜过老师,或者后人超过前人。这就叫“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在《劝学》中说:学习就好比是用刀镂金石,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如果你在镂金石时,刻一下停一下,或者停下手来不干了,那即使是烂木头也刻不断。只有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再坚硬的金属和石头,也可以把它们刻穿。“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所以,我们要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对待学习,一定会取得成功。

荀子还在《劝学》中写道:一个人如果不是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就不会到达千里之远的目的地。江海如果不是由一条一条小河的水汇合起来,那就不会成其为江海。学习也是这样,它是一个由少到多、日积月累的过程。高深的学问和渊博的知识,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就叫“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后来,荀子将如同《劝学》这样的传世名篇汇编成《荀子》一书。《荀子》全书原有300多篇,经汉代刘向删修后,定为32篇。它们既集中体现了荀子独到的思想观点,又系统总结了以来”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特别是荀子提出的既要尊崇礼义,又要尊崇法制;既要反对天命、不信鬼神,又要掌握大自然运动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争取人定胜天等重要观点,都具有唯物主义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史记·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年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楚国。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荀子》中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

《荀子》为文的特点,在于“雄浑”。其学问渊博精深,所以行文气魄宏大雄浑,有包容诸家的气概。比如《劝学》总结了治学经验,为后世传诵宗法。在《富国》《王霸》篇中,纵横于古今,引述历代兴亡鉴辙。而《天论》篇,则探微扶隐,极宇宙之玄奥,言“天道有常”之旨。文章气势雄浑,为诸子所不及。后人称其文“学分之足,了数大儒”(《艺概·文概》)可谓中的之论。

杨曾为《荀子》作注,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的抨击,其注者不多。直至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包括清代王先谦,时代的梁雄。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两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古代为多。

标签: 荀子

更多文章

  • 秦朝没有椅子古人只能跪坐到脚麻还有可能走光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箕踞,上身,席子,席地而坐,屁股

    那时候的坐姿就是“席地而坐”—在地上铺一块席子,两膝、两腿接近并拢,膝盖和脚背着席面,屁股落在脚跟上,双手扶住膝盖。这样的姿势,时间一久会感到腰酸背痛,可以将上身靠在凭几上,稍微休息。如果准备起身,就将屁股抬起、上身挺直,这叫“长跪”,也叫“跽”(忌)。鸿门宴上,樊哙突然闯入使项羽一惊,“按剑而跽”

  • 秦朝女子自己工作不靠丈夫养,再婚、丧偶也不受社会歧视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桑叶,蚕箔,经线,织布,妻子

    织布是女人生存的基本技能妳是一位平凡的秦朝女孩,出身“编户齐民”籍,有着虽然普通却疼爱妳的父母,不算特别漂亮但很清秀,嗜好是读《诗经》,个性十分“善良”(无往不利的技能),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小家碧玉一枚,标准的偶像剧女主角形象,所以妳自然憧憬着某位霸道总裁或风雅公子从天而降,展开一段凄美的旷世恋情

  • 秦始皇大将军蒙恬介绍,蒙恬这个名字应该怎么读?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蒙恬

    蒙恬简介提起蒙恬,自然而然就会想起毛笔和万里长城。虽然蒙恬是是一介武夫,但是他的文化素养非常高。他在行军打仗过程当中受到动物毛发的启发,创造性的使用动物毛发代替竹签当做写作工具,是毛笔的发明者。蒙恬剧照蒙恬眼光卓越,为抵御外敌侵略,他将秦、齐、赵三个国家的长城连接起来,抵御了匈奴了侵犯,维护了安定局

  •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旅游开发的第一大功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景区,开发,地宫,陵墓,名山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他最伟大的历史贡献是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秦始皇的历史贡献非常之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本文只阐述这位“千古一帝&rd

  • 陈胜与吴广为何要起义?陈胜与吴广起义概括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起义军,进抵,起义,农民起义,斗争

    陈胜(?~前208)字涉,阳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早年为人佣耕。陈胜、吴广起义中国秦末农民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陈胜(?~前208)字涉,阳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早年为人佣耕。吴广(?~前208)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朝廷征发闾左屯戍渔阳,陈胜

  • 西楚 霸王项羽帐下五大将分别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猛将,名将,钟离,龙且,英布,季布,钟离昧,虞子期

    西楚霸王项羽帐下五大将分别为:龙且,生卒年不详,秦末名将。项羽同乡。是项羽手下第一猛将,与季布、钟离昧、英布、虞子期为楚军五大将。曾被封为司马。自幼与项羽一起长大,情若兄弟。英布(前235年―前195年),秦末汉初名将。六县(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称黥面英布、黥布。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

  • 秦末时期陈胜与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起义,旗号,大军,赭色,义旗

    在陈胜以前,反抗秦朝的统治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是秦朝在统一过程中,人们还对秦始皇寄以希望,认为随着统一的到来,和平的实现,暴政将会减少,同时统一的好处也使人自觉地忍耐下去。但是统一后,秦始皇的暴政变本加厉,这是由于秦始皇由武力得天下,继而认为用武力还可以治天下,矛盾开始激化。第二阶段好多英雄豪杰开始

  • 秦始皇坐拥天下,一生为何都没有立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皇后,皇帝,称号,天下,母亲

    在我国古代的封建体制中,皇帝的政治生活中有两件大事,那就是立皇后和立太子。与之相对应的两种制度是立后制与储君制。古代帝王有多个夫人及众多妃子,所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皇帝的正妻为皇后,肩负“母仪天下”的神圣使命。古代封建帝王对立后都很重视。历史上只有一位皇帝终身未立皇后,他就是“千古一帝”秦始

  • 项羽少年时便锋芒毕露了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太守,少年,才气过人,年时,攻打

    项羽少年时就跟着叔父学剑了,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即使是吴中弟子,也都非常害怕项羽。项羽在少年时便锋芒毕露了,想知道更多少年项羽的早期经历,请看下文。项羽少年时,项梁教他读书,但他学了没多久就不学了,项梁又教他学剑,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因此特别生气。项羽说:“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个人名,学剑只

  • 揭秘秦 二世胡亥:首位以百姓礼节下葬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下葬,礼节,皇帝,帝王,宠信

    坐上龙椅,那真是唯我独尊的感觉,天下万物要啥有啥,没有得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风光八面。当然,等皇帝驾崩,离开龙椅的那一天时,同样也是风光无限,一来大办丧礼,二来以帝王之礼节厚葬,这也是封建皇帝享有的特权,无可厚非。然而,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王史中,也有不少皇帝驾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