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云为什么会称为常胜将军

赵云为什么会称为常胜将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566 更新时间:2024/1/18 10:01:06

一直以来,民间总把赵云称为常胜将军,虽说不被治学者所认同,但老百姓的这种质朴情感却不无道理,毕竟小说的影响力要远大于正史。

根据《三国演义》的叙述来看,赵云单独带兵的机会极少,仅有的几次败仗,也无法算到他的头上,如夷陵之败,他未参加,街亭之败,诸葛亮是统帅,马谡才是原罪者。而但凡赵云参加的战斗,哪怕战局处于劣势,他亦能临危不乱,独自断后,收拾残局,斩将杀敌,表现不俗,难怪常胜将军之名深入人心。

要分析赵云的常胜之道,愚以为得从“截江夺阿斗”这个桥段着眼,以管窥豹,结合前人述评,或能找出一二干货。

见机快,处置迅速

小说第61回,由于刘备入川的消息被东吴君臣侦知,顾雍进言乘机收复荆襄,遭遇吴国太的强烈反对而作罢。张昭于是退而求其次,设计了一个骗局,派周善为使,以国太病重为由,骗孙夫人携阿斗回吴,作为换回荆州的人质。赵云“截江夺阿斗”的桥段正是在此背景下发生的。

按说孙夫人回娘家,不算啥大事,但是阿斗的去留问题,就值得计较了。旧体制是家天下,刘备为主公,他不在,那么阿斗就是小主公,诸葛亮以下都得听他的,因为阿斗幼小,所以一切事务均由诸葛亮做主。比如孙夫人的第一反应也是“须使人知会军师,方可以行”。偏偏诸葛亮此时在外巡察,不在军中。

事情万分紧急,赵云来不及找张飞商量,只能独自决策了。若是换了一般将领,肯定是先请示汇报,找不到领导的话,起码也得找几位同事商量商量再说,但如此一来,恐怕黄花菜都凉了。刘备曾赞扬赵云“一身都是胆儿”。但常胜之道,凭胆气是没用的,张飞胆儿小吗?守下邳还不是一样败于吕布。可见临危决断才是致胜的根本。作为负责一方的领导,决断力是必须的素质。

面对突发事件,能否迅速的做出分析、判断及处理,能否有勇气去承担决断后的结果,是成败的关键。这方面,赵云绝对是个榜样。无论是长坂坡的七进七出,还是街亭之败后的“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无不体现出他超强的决断力和敢于担当的勇气。

巧周旋,有理有节

四五骑对五百人,实力如此悬殊,胜败难料,但赵云还是追去了,因为他有另一个素质,那就是善于周旋,讲道理,重分寸。

小说这样写道:赵云入舱中,见夫人抱阿斗于怀中,喝赵云曰:“何故无礼!”云插剑声喏曰:“主母欲何往?何故不令军师知会?”夫人曰:“我母亲病在危笃,无暇报知。”云曰:“主母探病,何故带小主人去?”夫人曰:“阿斗是吾子,留在荆州,无人看觑。”云曰:“主母差矣。主人一生,只有这点骨血,小将在当阳长坂坡百万军中救出,今日夫人却欲抱将去,是何道理?”夫人怒曰:“量汝只是帐下一武夫,安敢管我家事!”云曰:“夫人要去便去,只留下小主人。”夫人喝曰:“汝半路辄入船中,必有反意!”云曰:“若不留下小主人,纵然万死,亦不敢放夫人去。”

这是一位“掌内事”的官员与领导家属的言辞交锋,读来煞是有趣。面对孙夫人蛮不讲理的呵斥,赵云不卑不亢,并不正面回答,而是通过巧妙的一步步的反问,将孙夫人带入无理的尴尬境地,如不让诸葛亮知道,是违制,带刘备唯一骨血走,是夺情,等等,理由相当充分。当孙夫人诬其谋反时,他也充耳不闻,不反驳,不争辩,只求达到目的,堪谓有理有节。

周旋,是决胜的过程,善于周旋,则是权谋的制高点了。

所谓“气势勿倚尽,留些厚道;锋芒勿露尽,留些深敛”。显然,赵云所考虑的是,倘若孙夫人将来回到刘备身边,毕竟还要相处的,那么,此时的周旋就显得尤为必要,既不完全得罪,又不能让自己失职,取中正是留余地。

兵家吴起曾说:“不和与战,不可以决胜。”这个“和”字,是指上下和顺、知己知彼、诸事准备充分之意,亦可引申出巧妙周旋的意思。

领导干部遇事不思考,不积极疏解民怨,没有耐心与民众化解矛盾,那么,想志在必克,恐怕是徒劳的。冲冠一怒,雄心期决胜,而忽略周旋的过程,不失败才怪,又怎能做常胜将军?!

不放弃,坚持到底

当然,决断力、处置能力仅仅是决定胜败的前提条件,而事物总是千变万化的,“昨夜西风凋碧树”,能否“望尽天涯路”,就看你是否敢于“独上高楼”了。赵云夺了阿斗之后,面对的是怎样一种境地?

“欲要傍岸,又无帮手;欲要行凶,又恐碍于道理,进退不得。夫人喝侍婢夺阿斗,赵云一手抱定阿斗,一手仗剑,人不敢近。周善在后梢挟住舵,只顾放船下水。风顺水急,望中流而去。赵云孤掌难鸣,只护得阿斗,安能移舟傍岸。”实际上出现这种局面,他事前并非没有料到,而是没有时间准备而已。

在水上不比岸上,杀人行凶不行,船又不能靠岸,可不是万事皆休?但赵云没有放弃。我们说,坚持是一种态度,一种毅力,更是一种胸襟。中途放弃,才是真正的万事皆休。

想想之前的七进七出救阿斗,想想夷陵之战前他对刘备的苦苦劝谏,想想与曹操争夺汉中期间的沔阳斗智,赵云的这种永不放弃的可贵精神,是可以写就一本书的。没有了这种精神,哪来的常胜将军赵子龙?也正是因为赵云的坚持,事态终于出现了转机,救星来了。

正在危急,忽见下流头港内一字儿使出十余只船来,船上磨旗擂鼓。赵云自思:“今番中了东吴之计!”只见当头船上一员大将,手执长矛,高声大叫:“嫂嫂留下侄儿去!”原来张飞巡哨,听得这个消息,急来油江夹口,正撞着吴船,急忙截住。当下张飞提剑跳上吴船。周善见张飞上船,提刀来迎,被张飞手起一剑砍倒,提头掷于孙夫人前。夫人大惊曰:“叔叔何故无礼?”张飞曰:“嫂嫂不以俺哥哥为重,私自归家,这便无礼!”夫人曰:“吾母病重,甚是危急,若等你哥哥回报,须误了我事。若你不放我回去,我情愿投江而死!”

张飞可没有赵云那样懂得权衡,该杀人杀人,该无礼无礼,莽张飞可不是白叫的。从张飞的及时出现,也颇能说明赵云的临济决断、巧妙周旋与不懈的坚持,都是有依据的,那就是张飞绝不会不知晓,知晓后绝不会不管不顾,有这个强援做后盾,“截江夺阿斗”的成功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就决断力而言,张飞确乎不如赵云。小说随后写道:张飞与赵云商议:“若逼死夫人,非为臣下之道。只护着阿斗过船去罢。”乃谓夫人曰:“俺哥哥大汉皇叔,也不辱没嫂嫂。今日相别,若思哥哥恩义,早早回来。”说罢,抱了阿斗,自与赵云回船,放孙夫人五只船去了。

你看,他作为“三叔”,遇到这种家务事,还需跟赵云商量,足见在张飞日常的意识里,赵云的见地是高于他的。

对于赵云的常胜之道,姜维的评说可谓中肯,他说赵云“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怎么理解呢?“执事有班”是指严守法度,不逾越职司范围,看似死板教条,其实不然。领导人的所作所为,若失去了法律与制度的底线,那么,任何决断、处置或坚持,都是无效的,非法的,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而“柔贤慈惠”就是执行力的范畴了,示人以仁义道德、气度胸怀也好,示人以忍辱负重、顾念大局也罢,只要人民群众满意,就当得起一个“顺”字。

唐代贺朝《从军行》有一句“骑射先鸣推任侠,龙韬决胜伫时英”,他将“龙韬”作为决胜的先决条件,乃真知灼见也。试问,刘备若不是以仁义这个“龙韬”混世,焉能成一代帝业?同样的道理,赵云若不是具有上述三种素质,焉能成常胜将军之美名?朱黼在《三国六朝五代纪年总辨》里论赵云:“可谓深切著明,知天下大体矣。”诚哉斯言。

标签: 赵云常胜将军

更多文章

  • 吕布:唯利是图 代价惨重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吕布,唯利是图,代价惨重,董卓,刘备,关羽,张飞

    吕布是五原郡九原(山西忻县)人,字奉先,官拜执金吾。吕布身高一丈,腰粗十围,眉目清秀,骁勇善战,无人能敌,曾一人力战刘备、关羽、张飞而不惧。他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人称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吕布自幼跟随并州刺

  • 为什么称张良为“谋圣”,张良在历史上是什么人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张良,刘邦,楚怀王,子婴

    亡国之子豪杰之士苏东坡有一篇幅文章叫《留侯论》说的就是张良,他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张良一生为刘邦设计良谋无数,从历史角度看,这就是张良成功所在,但苏轼在《留侯论》论张良

  • 纪晓岚巧设“野菜宴”与“乾隆白菜”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纪晓岚,野菜宴,乾隆白菜,故事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一时兴起便携同几位大臣南下微服私访,途经济南。当晚,乾隆皇帝用膳时,竟发现面前的桌子上“满盘皆绿”:一桌子的野菜。这时,纪晓岚诚惶诚恐地跪了下来,对乾隆皇帝说:“臣罪该万死,实在找不到更好的食物,只能让皇上勉为其难地吃些野菜吧。”乾隆

  • 魏冉与芈月是何关系 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魏冉,芈月

    提到芈月不得不提魏冉,魏冉是芈月同母异父的弟弟,与姐姐相对轻松愉快的童年生活来说,魏冉的童年是凄惨的。芈月生母向夫人向妃备受秦威王宠爱,秦威王对向妃的宠溺,让王后十分不悦,王后怕得势的向妃动摇了自己在宫中的势力,这颗对自己和太子极其危险的眼中钉,在她看来是非除不可了,于是秦威王死后,向妃受到威后的严

  • 北宋名相吕蒙正“横财不发命穷人”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北宋,名相,吕蒙正,横财,命穷人,故事

    北宋名相吕蒙正祖籍河南洛阳,本是一位官宦子弟,但他和母亲刘氏却被狠心的父亲吕龟图逐出了家门。母子二人离开洛阳,走出城南百余里,住在南山边的一孔破窑洞里,惨淡度日。一年冬天,天寒地冻,鹅毛大雪下了三天三夜。吕蒙正家里已经断粮好几天了,妻子让他到附近一位朋友家里去借点米。吕蒙正来到朋友家,见朋友家的光景

  • 古人不说假话的品格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刘昆,刘秀,拓跋焘,高允

    东汉初年,刘昆在江陵当县令。一天夜里县城发生了一场来势凶猛的大火,恰巧又遇上大风,一时间,夜空都被冲天火光映红了。虽说在刘昆的组织指挥下动员了不少人救火,可火情依然没得到有效控制。实在没办法的刘昆索性跪到地上给老天爷磕起了响头,说来也奇怪,在刘昆磕头的时候天空下起了大雨,大火被浇灭了。面对这等奇迹之

  • 战国时期齐国名将田忌为什么会被污蔑造反 最后是什么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战国时期,齐国,名将,田忌,造反,下场,邹忌

    枪打出头鸟,一个人的光芒太过耀眼是很容易招人妒忌的。在战场上杀敌无数、战功显赫的齐国名将,在朝廷上却受到不少人的排挤,最有名的莫过于齐国丞相邹忌。两人本无冤无仇,为什么邹忌会污蔑田忌造反,导致最后田忌离开齐国逃到楚国去。齐国的第一任国君齐威王,在即位之后,文臣任用邹忌,武将任用田忌,一文一武,一个在

  • 曹操有多厉害,为什么说曹操是奸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曹操,奸雄

    曹操一直是历史上颇受争议的一位人物,说起这位牛人,他最为人熟知的是他在《三国演义》里的形象,因为曹操在小说里的形象不怎么高大,甚至还显得有些卑鄙猥琐,于是,很多人对曹操的印象就是奸险小人,其实不然,小说中因为作者是不怎么喜欢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在写作的时候注入了自己主观的见解,因此,曹操在三国中的形

  • 袁盎和晁错为什么不和,袁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袁盎,晁错,不和

    太史公在写《史记》的时候,喜欢把人物都分成一拨一拨的,比如他会把性格或是秉性相近的人放在一块写一篇列传,也会把两个性格和品性截然相反的人物放在一起写,以此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后世在津津有味了解人物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太史公的手法。而在这本史书中,袁盎为人直率圆滑,晁错刚正不阿,袁盎因胆识与见解被

  • 李广是谁,为什么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李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这里的飞将军就是指的李广,在人才济济的西汉,李广确实不算特别出众,在他的前面是霍去病、卫青、周亚夫,这几人无论是战绩战法都是兵家翘楚,在整个古代战争史也都是赫赫有名的。而李广在战术兵法和为人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