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明王朝的覆灭跟崇祯有多少关系?真相是什么

大明王朝的覆灭跟崇祯有多少关系?真相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942 更新时间:2023/12/12 7:30:01

大明朝的覆灭跟崇祯有多少关系,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说实话大明朝的皇帝崇祯属于一个相当有敬业精神的一个皇帝,可以说相比起之前的那些个木匠之类的皇帝来说,崇祯实在是太敬业了,除了不会当皇帝之外,几乎就是完美的。

但是问题来了,崇祯能成为皇帝完全就是因为自己的兄长突然间病死了,这才让十七岁的崇祯当上了皇帝,可以说在崇祯上岗之前是没有受到过大明皇帝的传承,说白了就是所谓的帝王心术。

千万不要小心这个所谓的帝王心术,可以说皇帝与普通的百姓是不一样的,这里的不一样不光是身份上的不同,还有眼界的不同,所关注的内容也不同样,那么帝王心术对于大明的皇帝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这就好比是一个大集团的员工突然间成了一个集团的总裁一样,虽然你有了足够的权力,但是不知道怎么去运用他,这个集团会不会在很短的时候里直接让你给玩崩了可就不好说了。

如果崇祯足够聪明,在经过一些大的变故之后,对于帝王的一些心得体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也说不定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当然这是指崇祯足够聪明,还要有重要的时机。

说实话在当时的情况下崇祯可以说对于整个大明着足够的控制权,也就是说大明的中央集权在崇祯的身上发挥到了一个极致,只要崇祯不犯傻,大明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很可惜我们都有点高估这位年轻的皇帝了,因为对帝王心术的不了解,所以崇祯不知道如去处量朝臣们之间的关系,也不知道如何建立自己的班底,并不知道太监其实就是自己的耳目,就连帮自己守边关的将领能力崇祯也不明白。

对于袁崇祯这种人,崇祯很是无脑的就相信了他的一些语言,认为这就是大明的中流砥柱,很是果断的把大量的权力下放到了袁崇焕的手中,但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又没有看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然后就对袁崇焕大大的失望,所以才会在听到一些不好的传言后,果断把袁崇焕捉回京城给处死了。

要知道当时的情况很多人都说袁崇焕已经投敌了,但是皇帝居然还可以一个命令就可以把他给召回来,这算是投敌吗?崇祯皇帝当时的脑子是怎么想事情的,难道是用脚在思考问题吗?

其实这就是因为崇祯皇帝没有自己的眼线,比如以前那些皇帝们常用到的太监体系,所说在历史上锦衣卫名声是相当不好,但是对于皇帝来说实在是太有用了,可以说单凭这个体系,崇祯就可以明白袁崇祯在北方是真的投敌了,还是说只是对方的离间计。

当时明朝的太监名声不太好,主要原因也是朝臣们与他们不合,这其实就是皇帝最希望看到的,正因为如何,所以这些太监在查探消息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个人的想法加杂在其中,但是在重要的一些消息当中,是不可能加杂上太多的个人信息,因为那是掉脑袋的事,太监们只是想要活着好一些,有面子一些,不可能为了一点点的小恩怨就把自己前途给葬送了。

所以说这些太监在真正打探消息上,还是有着相当大的用处,不过很可惜崇祯这个没有受过帝王心术的皇帝,一上来就把所有的太监给清理了个干干净净,虽说让朝臣们都开心了,但是却也让朝臣们没有制约。

可以说除了京城里的一些事情之外,地方上的事情崇祯几乎只能从朝臣们的口中来了解了,而这些事情的真与假就不太好说了,毕竟身为一个读书人,一句话都可以有很多种解释,尤其崇祯还是一个直心眼的人,根本就玩不过这些常年在朝中的老油子们。

其实如何崇祯有自己的一套班底,也可能不会这么被动,但是崇祯的人设实在是太耿直了,属于有一说一,决不可能出现二这种情况,所以在成为皇帝之外,很多朝臣根本就没法跟皇帝交心,因为崇祯的脑子里全是所谓的大明朝,可是人总是有七情六欲的吧,你天天这么一本正经的,是不可能有朋友的。

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满朝武,居然没有一个是自己的心腹,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这就相当于整个大明都相当于是你的敌人一样,你每天睁开眼的第一想法就是如何让这些朝臣们以最大的努力给自己干活,根本就不会去想如何才能让这些朝臣们自发的去为国着想。

我们都知道很多事情,你愿意去干,和被人强迫着去干,这原全就是两回事,工作效率可以说是天差地别,尤其是最后国库没钱的时候,居然还开始大臣们求助,可以说这是相当搞笑的一件事。

这些臣子们拿的钱多了,又会出现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问题,不拿钱吧又实在是说不过去,就如同女朋友问你一句话:“我和你妈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谁一样。”这样的事情让朝臣们相当的为难,并且崇祯还是看起来很正直,说实话很是算话的这种人。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更让朝臣们不敢把钱拿出来了,因为将来大明有钱了,这些钱还给朝臣们,这些朝臣们是接还是不接这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一个弄不好可是连家也保不住的。

所以说以崇祯这样的人设来说,大明无论如何是没有救了,因为崇祯根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标签: 崇祯明朝

更多文章

  • 慈禧的头号情敌是谁?为什么还对她那么好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慈禧,清朝

    每当一提起慈禧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因为庄静皇贵妃对慈禧完全没有任何的威胁,所以基本上慈禧没有把她放在心上。而且差不多她们身世差不多,进宫的时候都是如履薄冰的,所以也算得上是同病相怜,当时庄静皇贵妃有什么也愿意和慈禧商量,所以她们之间也是有信任的。接下来我就给大

  • 许绅:做到了一品大员的御医,最后死因奇葩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许绅,明朝

    人物介绍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许绅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很多古代宫廷戏里面,御医为皇帝、妃子和皇子们治病,气定神闲,手到病除,看起来非常威风,但其实御医在古代的官位品阶非常低,历代的太医院院使也不过是四、五品的官员,清朝甚至只有七品,普通的御医官位就更低了,根本不像电视

  • 作为一个为清朝续命数十年的女人,慈禧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慈禧,清朝

    说到慈禧,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都知道,慈禧作为晚清的统治者,垂帘听政,任意妄为。所以,她死后没有得到好报,不仅受到了后人的谩骂,还让人掘了墓,把陪葬品都给盗走了。那么,慈禧太后生前到底做了哪些让人愤怒的事情,让后人如此讨厌她呢?慈禧曾经颁布诏令,说:要重建清东陵。因为,清东陵是她的陵墓,为此,她做的第

  • 史可法是什么人?他为什么会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史可法,清朝

    史可法是什么人,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明末死于抗清的忠义大臣有不少,但是死后百年,得乾隆皇帝亲题“褒慰忠魂”的就只有史可法一个。除此外,乾隆还还撰挽诗一首,并命大臣,咏和题跋,制成手卷,置于扬州梅花岭史公祠中,以示褒扬。史可法是左光斗的弟子,

  • 曹皇后的人生到底有多传奇 她历经三朝而不倒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北宋,曹皇后

    对北宋曹皇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人物介绍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北宋宋仁宗赵祯,天性仁厚,知人善用,励精图治,在他40余年执政期间,宋朝国力达到最盛,后世称“仁宗盛治”,被誉为宋代最伟大的皇帝。作为成功皇帝背后的女人,慈圣光献皇后曹氏,真的只是宋仁宗的花瓶?不,她历经

  • 夷陵之战后蜀汉就像一块到嘴的肥肉 曹丕为什么放着不吃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曹丕,夷陵之战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曹丕和夷陵之战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曹丕在夷陵之战发生前认为刘备不会攻打孙权,在夷陵之战发生中选择了坐山观虎斗,在夷陵之战结束刘备大败后,选择了攻打东吴,这是曹丕在整个夷陵之战前、中、后的态度,曹丕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魏国朝堂上的主流态度。夷陵之战后,刘备军

  • 裴满氏想插手干政,颜宗弼是怎么解决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裴满氏,宋朝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金熙宗与裴满氏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历史上干政的女人有不少,例如西汉的吕雉,东汉的邓绥,辽朝的萧燕燕,还有清朝的慈禧,当然,最牛的还要数武则天,她不仅干政,而且还直接当了皇帝,让其他女子是望尘莫及。且不论她们干政对于一个王朝带来的影响是好是坏,至少她们的能

  • 康熙祖孙三代死后给清朝留下多少家底 乾隆又给嘉庆留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乾隆,嘉庆

    很多人都不了解乾隆给嘉庆多少钱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人物介绍网小编一起欣赏。清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朝代,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历经十一个帝王,享国二百七十六年。在清朝期间,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

  • 蜀汉几乎都在攻打曹魏 曹魏为什么很少对蜀汉动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曹魏,蜀汉

    还不知道:曹魏不攻打蜀汉的读者,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了解三国历史的小伙伴就会发现,当已经建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以后就会发现,其实一直都是刘备带领的蜀汉在进攻曹操领导的曹魏。在这个过程当中,曾经诸葛亮有五次北伐战争,姜维也有11次的北伐战争,而且他们两个人每一次都能够逼

  • 汉寿亭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 难怪关羽会对这个官职如此重视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关羽,汉寿亭侯

    很多人都不了解汉寿亭侯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人物介绍网小编一起欣赏。古人常把"忠义"挂在嘴边,因而对于忠义之士往往是褒奖有加。而像关羽这样堪称"义绝"的,就更是被人追捧,甚至神化。不过在关羽被罗贯中赞颂,被尊为"关帝"之前,他其实就已经有了另一个可以说明他的"义"的身份汉寿亭侯。古人很早就形成了"贤臣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