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范承恩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两次叛明两次叛清

范承恩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两次叛明两次叛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085 更新时间:2023/12/14 5:02:15

范承恩为什么两度叛明又两次叛清?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人物介绍网小编一起看下去。

范承恩,是李成栋比较忠厚的部下。可就是这样一个为人实诚的老好人,后来却选择了反叛明朝,与他已经死去的老上司李成栋唱反调,最后又“良心发现”,叛清反正,重新归附明朝。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中间,他又经历了哪些事儿,受到了什么刺激呢?一、早年经历

关于范承恩早年的经历,正史中记载的极为简略,几乎是一笔带过。从目前能够看到的极其有限的史料中可以得知,范承恩大约于明朝万历末年生于江苏淮安,出生的时间不早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

明朝末年,范承恩只是衙门里的一个皂役,社会地位并不高。但是,在衙门里当差,毕竟也是小吏,是公家人了,范承恩的日子过得应该也不会太差。可就是这样的日子,他也没过的多舒坦,因为农民起义军在中国大地上纵横驰骋,抓到明朝的官吏,一般都是格杀勿论。

据说,有一次,农民军就光顾了范承恩所在的县城,他吓得要命,所幸躲过一劫。后来,明军来收复了这个县城,范承恩认为还是当兵好,做皂役没有什么安全感,就投笔从戎了。

后来几经周折,范承恩转到了李成栋帐下,随他一起降清。当李成栋决意反正归明时,曾经派老实忠厚的范承恩带人到松江接李成栋家眷,送至广州。这途中,他在南昌城与积极反清复明的金声桓、得仁在一起商议了有关反正的事,深深为他们反正归明的决心所打动,发誓此生愿意以反正归明为己任。

回到广州后,范承恩极力劝李成栋反正,深受李成栋信任。此外,李成栋的养子李元胤对范承恩的印象也很好,二人关系十分融洽。

二、因恨叛明

永历二年(1648)夏初,李成栋在广东宣布反正归明,接受永历皇帝的领导,永历皇帝简直是喜出望外,对李成栋及部下大加赏赐,其中范承恩就被任命为都督同知。

范承恩积极参与到反清复明事业中去,曾奉命留守广东惠州一带,征集粮草,支持李成栋率军北上。

永历三年(1649)春,李成栋战败溺死后,范承恩悲痛欲绝、号啕大哭。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志,而是坚持抗清不动摇。

李成栋死后,范承恩和许多李成栋部将都认为,李元胤应该继承李成栋的主将之位,却不料被杜永和给窃取了。范承恩当即表示反对,并永历皇帝上书,极力主张拥戴李元胤继承宁夏王位,做李成栋部下的首领。

永历皇帝虽然认为范承恩所言有理,却无法左右李成栋余部将领,徒叹奈何。

李元胤听说后,十分感激范承恩,杜永和却十分仇恨他。从此以后,杜永和处处找茬,想将范承恩排挤出去。但是,范承恩不忍心离开广州,想在此监视杜永和,防止他叛变降清。

一次宴席上,杜永和当众戏耍范承恩,骂他是“草包”,他怒气冲冲拍案而起,要与杜永和翻脸,被人生生拦住,算是没有发作,但二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公开破裂。

永历四年(1650)正月,清军再次兵临广州城下,杜永和率军迎战,失败后回城固守。

此后,明朝的几支援军均被清军击败。清军围城半年后,城中的存粮已经不多,有明朝将领主张突围出去,也就是要主动放弃广州,遭到范承恩的反对,他慷慨陈词:“广州是广东的中心重城,是先王(李成栋)反正之根基,焉能放弃?我等须与广州共存亡!”

杜永和大怒,骂范承恩:“尔,一草包凭何敢在此大放厥词?”将他杖打一顿扔出去。

范承恩憋在胸中的怒火火山一般爆发了。他脑袋一热,失去了理智,开始与亲信商议降清,借以报仇。不久,他们与城外的清军取得联系,表示愿意做内应。

十一月初一,清军开始轰击广州城,第二天范承恩打开自己防守的西外城,清军进入,开始了屠城。杜永和等人战败逃走。

三、因悔反正

范承恩最初同意降清时,与清军主将尚可喜约定,进城后只杀杜永和等明朝将士,不对百姓进行杀戮。可是,清军围城了十个月,早就恨透了守城不降的明朝军民,哪还管那么多,就一破城便开始了大屠杀。

范承恩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他看到广州城顷刻间尸横遍地、血流成河,深深负罪,认为自己是大罪人。加上降清后,他原来的亲友们都恨他,仇人杜永和等人也没杀成,他觉得自己后悔了。而且,清朝政府并不信任他,在广州布置了军队监视他。

两年后,他得知同样是李成栋旧部、同样降清后备受排挤的郝尚久在潮州准备叛清反正,他就与同样降清的梁标相商议,准备叛清反正。

正在此时,明朝两广总督连城璧派人前来劝降范承恩,并保证永历皇帝不会加罪于他。不久,永历皇帝封范承恩为阳春伯。

于是,范承恩就率部斩杀城中清军,宣布再次叛清反正。广州一带的明朝义军纷纷响应,一时间形势一片大好。

但不久,清朝大军杀来,范承恩据守的广州城被攻破,他自刎而死。这年,他大约四十二岁。

范承恩虽然兵败自杀,但是他还是有所欣慰的,因为他出生时身份是明朝的民,死的时候身份是明朝的官。虽然两度叛明,又两次叛清,最后死时,他还是明朝人。

标签: 范承恩明朝

更多文章

  • 曹操八员大将围困张飞,他是怎么逃出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张飞,关羽,三国

    你真的了解张飞吗?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曹操八员大将合围张飞是在《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曹操大军进攻小沛,张飞和刘备夜劫曹营,结果被曹军伏击,正东张辽、正西许褚、正南于禁、正北李典、东南徐晃、西南乐进,东北夏侯惇、西北夏侯渊,八路人马围攻张飞,结果张飞突围而去。曹操八员大将合围张飞

  • 爱新觉罗·胤祺:康熙的五皇子,他为何没参与夺嫡?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胤祺,清朝

    你真的了解胤祺吗?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康熙皇帝的五皇子胤祺,出生于1680年,他与参与了“九子夺嫡”的九阿哥胤禟是亲兄弟,都是宜妃郭络罗氏所生,在康熙所有的三十五个儿子中,胤祺也算是这其中的佼佼者,具备很强的势力,那具体表现则是在以下几个方面。胤祺的生母是康熙的“四妃子”之一的郭

  • 魏文帝是怎么坐上皇位的?为了巩固皇位,不惜对兄弟下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魏文帝,三国

    说到魏文帝,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古代的皇室成员为了争夺皇帝的继承权,往往会爆发很激烈的明争暗斗,结果往往就是闹得家族破裂,兄弟反目,互相残杀等等状况。毕竟皇权至高无上,人的贪婪之心很难不受到它的诱惑。而史料中此类宗族反目内斗,甚至闹出人命的事件屡见不鲜,足以说明皇权的吸引力。在曹操彻底控制了汉室之后,

  • 陆逊为什么不能跟周瑜相提并论?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陆逊,三国

    陆逊为什么不能跟周瑜相提并论,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三国的东吴,先后有过了好几任都督,不过在这些人之中最厉害的就是周瑜和陆逊了。一说起周瑜和陆逊大家都是非常的清楚了两人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军事家,他们战功卓著,在三国之中也是非常的有名的。但是这两人相比较而言,

  • 李卫大字不识一个,靠什么成为雍正第一宠臣?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卫,清朝

    李卫凭什么成为雍正的宠臣,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我们总喜欢在历史中寻找出一些规律,就比如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兴衰交替的规律就是受到很多人认同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有着属于它独特的“盛世”时期,从西周的“成康之治”开始,这种盼望盛世的情结就一直蕴藏在每个中国人对于世事的

  • 卫青麾下的前将军李广,一生命运多舛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广,汉朝

    你真的了解李广吗?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他就是卫青麾下的前将军李广。天意如此,面对汹汹而至的诘问和责难,李广只能感慨命运不济,最终选择了挥刀自刎。李广乃是将门之后,其先祖李信就是秦朝的名将,所以他自幼精通刀剑,善骑射,且成名极早,在汉文帝时便得到了皇帝的赞许。汉景帝时,更是历任边关

  • 龙生龙,凤生凤,诸葛亮的儿子为何没出息?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葛亮,三国

    跟着人物介绍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意思是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脾气秉性都平自父母,一个人的好坏与否可以通过他的朋友了解就是物以类聚,都是同一类型的朋友”,但是这句话用在诸葛亮的身上就显得有点行不通了,因为诸葛亮那么聪明绝顶,儿子

  • 爱新觉罗·永瑢:乾隆最多才多艺的儿子,结局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乾隆,清朝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乾隆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说起乾隆的儿子,论文武双全者,当首推五阿哥永琪,但论多才多艺者,六阿哥永瑢才不遑多让。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永瑢这位多才多艺的皇子,却最终被乾隆帝过继给了皇叔允禧,今天笔者就讲一下乾隆第六子永瑢。清朝乾隆八年十二月十四日,

  •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孙刘联军怎么不趁机进宫?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曹操,三国

    跟着人物介绍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别说攻下许昌,就连襄阳都拿不下来,赤壁之战后,紧接着的就是南郡之战,孙刘联军打南郡就打了整整一年,照这个速度打下去,永远也打不到许昌。赤壁之战,孙刘五万联军大破曹军,曹操败退南郡,不久后就北上襄阳,回到许昌,而孙刘联军乘胜攻打南郡,打了足足一年,才拿下南郡

  • 乾隆一朝为何有这么多功臣?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乾隆,清朝

    乾隆一朝为何有这么多功臣?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乾隆1736年登基、1795年退位,在位60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帝王之一,任内多次用兵,大大小小一起被乾隆自诩为十全武功:“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