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长是怎么死的?真的跟汉文帝有关系吗

刘长是怎么死的?真的跟汉文帝有关系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177 更新时间:2023/12/16 9:15:33

大家好,这里是人物介绍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刘长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淮南王刘长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七子,大概是生在监狱的缘故,其人有点脑残,最离奇的一件事,就是他在文帝六年的造反事件。“脑残兄”组织了七十人、四十辆车,正式宣布起兵!

就这点寒酸的人数,还没有王府的丫鬟们人数多,估计刘邦都会被臊得抬不起头。结果,平叛大军一到,刘长才发现不及时补脑是一件很严重的事,赶紧亡羊补牢,投降!

大臣们对这件事很气愤,纷纷上疏要求处死刘长,这家伙一而再再而三地干出无法无天的事:“淮南厉王骄恣不奉法,其所论狱,若为黄屋、擅拜丞相、爵关内侯、收聚诸侯王人亡命、贼杀无罪人法皆可以死。”——王世贞语

除了王世贞所言,刘长还干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私杀前丞相审食其!这些事,随便拿出任何一件,都足够砍头,遑论这次公开的谋反。

让人意外的是,汉文帝不顾大臣们的激烈反对,仅仅将刘长剥夺了王位,流放蜀地。汉文帝为了照顾刘长,还特地命令沿途给刘长陪每天五斤肉、二斗酒的待遇,王府十名美人一路侍从。

没想到坐进囚车的刘长突然悔悟了,他半路上对人说:“谁谓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都怪自己骄纵过了头,于是绝食而亡!

汉文帝对刘长之死“哭甚悲”,杀了沿途不肯打开槛车的官员,并以侯爵之礼安葬了刘长,隔一年,又册封刘长的四个只有七八岁的儿子为侯。

本来,这个荒唐的谋反案可以画上句话了。然而让人意外的是,民间突然流传起一首民谣:

刘长“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大概意思是说:哪怕只有一尺布,也可以做一件衣服共用,即便只有一斗粮食,也可以做到共享;怎么兄弟俩就不能相容呢?显然矛头直指汉文帝,你都富有四海了,不缺一尺布一斗米了,为什么独独容不下亲兄弟呢?

汉文帝听到这个传言,叹了口气,说:“舜放逐骨肉,周公杀管蔡,天下称圣,何者?不以私害公。天下岂以我为贪淮南王地邪?”

于是,汉文帝将城阳王改封为淮南王。四年后,又改封刘长的长子刘安为淮南王,次子刘勃为衡山王,三子刘赐为庐江王。

对汉文帝的仁至义尽,后人并不买账,以蔡东藩为首,认为刘长其实是死于汉文帝的阴招:“昔郑庄克段于鄢,公羊子谓其外心积虑,乃成于杀。文帝虽不若郑庄之阴刻,然从表面上观之,毋乃与郑主之所为,相去无几耶!况于重厚少文之周勃,常疑忌之,于骄横不法之刘长,独纵容之,暱其所亲,而疑其所疏,谓为无私也得平!甚矣,私心之不易化也!”

意思说,汉文帝害死刘长的手法,跟郑庄公谋害弟弟叔段一样,都是用小过纵容,养过为祸,最后一举铲除的手法,也就是所谓的“欲擒故纵”,阴毒得很!

郑庄公之所以阴杀叔段,是由于其母偏袒叔段,导致叔段谋反之心不死,严重威胁到了郑庄公的王位安全。这个说法实在值得商榷,我们要从汉文帝的皇位谈起。刘长对汉文帝皇位安全的威胁论,是否站得住脚

我们知道,汉文帝是刘邦的第四子,非嫡非长,之所以获得皇位,完全是陈平周勃等功臣派势力,铲除诸吕行动的成果。

本来,铲除诸吕后,最有资格上位的是齐王刘襄。首先刘襄兄弟在政变中的贡献最大,刘襄在齐国率先起兵讨吕,刘章、刘兴居兄弟二人在宫中为内应,刘章还亲手斩杀了南军统领吕产

陈平周勃曾公开表示,少帝非先帝骨血,其实就是在暗示刘襄:政变成功,你就是下任皇帝。可是结果却是,刘襄狗咬猪尿泡空欢喜一场,被代王刘恒摘了桃子。

刘襄不光没得到皇位,刘章、刘兴居因功受封的封地,还是从他这个大哥身上割的肉,哥俩不久便郁郁而终。三年后,刘兴居气愤不过,举兵反叛,结果兵败自杀。

请注意,平定诸吕后,皇位的候选人,其实就在刘恒和刘襄叔侄之间抉择,没刘长什么事。那么,刘长为什么早早就出局了呢?

首先从身份上看,刘长是刘邦第七子,刘恒是第四子,如果要在刘邦的儿子们中间选择,在没有嫡子的状况下,刘长肯定落后于刘恒。

不过,刘长其实还有一个特殊身份——他是吕雉的养子,从法理上讲,他其实是嫡子。嫡子的顺位肯定要高于庶子,从这一点来说,刘长应该比刘恒有优势,为何功臣派忽略了这一点?

这一点史书没交代,其实也好理解,假如刘长以吕雉的嫡子身份争皇位,会是什么结果?直接上断头台!政变中吕氏一族全部被诛杀,你刘长还敢往枪口上撞?估计刘长躲都躲不及。要想政治清白,就得跟吕氏断绝关系,跟吕氏断绝关系就意味着刘长也是庶子,优势没了。

还有一点就是刘长的口碑很差,这家伙自幼因祸得福,受到吕雉娇宠,作威作福惯了,完全一副恶少的架势。除非万不得已,否则谁也不敢把票投给他。

从一开始刘长就不具备竞争的可能,汉文帝坐稳了皇位后,他怎么可能会对皇位产生威胁!所以,汉文帝阴杀刘长的动机显得很牵强。

汉文帝汉文帝解决藩王问题的基调是稳定,不大可能采取极端手段

那么,能说汉文帝的皇位就是高枕无忧了呢?也不能这么说,威胁还是存在的,主要是齐王一系。

客观说,汉文帝刘恒确实有点对不起齐王一系。在平定诸吕期间,陈平周勃等人不光暗示刘襄做皇帝,还亲口许诺刘章封赵王、刘兴居封梁王。结果,汉文帝上台,一条都没兑现,还从人家大哥身上割肉补给弟弟们,任谁也难咽下这口气。

“得位不正”、封赏不公,对汉文帝来说,其实背负了很大的政治压力。不是汉文帝背信弃义,而是为了将来,他不能做饮鸩止渴的事,只能不承认大臣们的承诺。

齐王系以外的诸侯王们,面对齐王一系的倒霉可以冷眼观望,但是如果一旦伤害到他们的利益,他们肯定会拿齐王系遭遇说事,这就是代价。

没办法,谁让当初刘邦不听劝阻,非要恢复分封制呢!

西汉初年诸侯王很牛,在经济、军事和人事方面都有一定的自主权。刘襄起兵、刘兴居造反、七国之乱就是明证。这种尾大不掉的格局,如果放任自流,其结果就是回到战国时期的分裂状态。

针对这个危机,朝中的大臣们忧心忡忡,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以贾谊为代表,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以“割地定制”的模式,慢慢削弱诸侯王的实力。另一派以晁错为代表,他认为诸侯王“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所以,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削藩令。

贾谊是“温和派”,主张通过定礼制和地制,以礼制约束,以地制切割的方式,温水煮青蛙。贾谊的这个办法,后来被主父偃改造成“推恩令”,在汉武帝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

晁错则是“强硬派”,主张直接对藩王动刀,割掉他们的封地。晁错的这个举措,就是酿成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导火索。

汉文帝采纳了贾谊的建议。

从这个举动来看,汉文帝对诸侯王的实力是有准确评估的,极端的做法只能激化矛盾,汉初国力尚处于恢复之中,根本经不起大的动乱。况且汉文帝上位,本来就让藩王们不服,稳定更符合时局的要求。

即便这样,贾谊的“割地定制”被汉文帝延后了整整十年,才开始实施,可见汉文帝对待藩王问题的谨慎程度。

如此看来,诸侯王对汉文帝的威胁是客观存在的,更准确地说,无论谁坐在龙椅上,都会面临这个危机,这是政治环境决定的。不过,对汉文帝来说,刘长是藩王中的一个,他的威胁性不大,至少远不如齐王系的威胁大。

因而,刘长不大可能成为个案,引起汉文帝的特别注意。加上汉文帝的谨慎态度,他不大可能采取极端措施,一步步“养祸”把刘长逼上死路。

假如汉文帝想除掉刘长,刘长所犯下罪行,足够他死好几回了,那时候不杀,偏要让他在流放途中自杀,有点太玄幻了吧?假如刘长不醒悟呢?他不自杀怎么办?暗杀吗?那岂不是无事生非!

那首蹊跷的民谣一点不简单,其背后大有文章

让人们产生误解的起源,就是那首莫名其妙的民谣。民谣传出来的时间节点是汉文帝十二年,那年刘长已经去世整整六年。问题来了,既然老百姓都认为是汉文帝害死了刘长,为何直到六年后才有这个说法?

时间节点表明,民谣是一次“借尸还魂”的政治炒作,绝不是真实场景的再现。这是一大疑点,第二个疑点就是歌谣的内容,怎么看也不像“民”谣。老百姓凭什么为一个叛乱分子,讨伐一位给他们带来好日子的皇帝?那么深奥,且措辞精巧的唱词,哪个“民”能创造出来?分明是有捉刀手嘛!

我认为这则所谓的民谣,一定是谋位藩王的杰作,最大的嫌疑人应该是齐王系或者吴王刘濞。

动机就是,刘兴居和刘长叛乱发生后,汉帝国对藩王们的舆论压力很大,削藩的言论流传很广,藩王们害怕了,他们试图通过民谣,释放政治信号,以共同对付可能面临的削藩危机!

他们想释放什么信号呢?又怎么解决危机呢?

假如朝廷通过削藩令,藩王们是没有理由反对的,从法律层面他们只能做待宰的羔羊。即便十几年后的“七国之乱”,刘濞等人打出的口号也不敢是反对削藩,而是“清君侧诛晁错”。所以,他们必须移花接木,将削藩矛盾转化为其它可以名正言顺提出来的矛盾。

拿刘长之死说事,就是一个很精妙的手法!将刘长很正常的死亡,硬说成是被汉文帝害死的,就能达到如下几个效果:

一、汉文帝将背负谋害藩王的道德枷锁;

二、将国家与藩王的矛盾,转化成汉文帝与藩王的个人私怨;

三、站在弱者的地位,驳得舆论的同情心和道德的制高点;

四、借机号召所有的诸侯王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汉文帝。

从结果来看,他们的阴谋得逞了!一首小小的民谣,让汉文帝背负了几千年的骂名,削藩政策至少在当时被成功遏制住了。

所以,所谓的民谣根本不可信,它就是藩王们射出来的暗箭,沾满阴毒,且挑衅十足!汉文帝的政治智慧,和刘长之死的后遗症

汉文帝是聪明人,他中了暗箭,但是没有让暗箭上的毒伤及根本。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对削藩论议而不决,保持对藩王的压力

如果汉文帝心理失衡,迅速展开削藩工作,跟已经做好准备的所有藩王正面搏斗,显然很不明智。议而不决,既表明了对削弱藩王的决心不变,又可以慢慢消磨藩王们的斗志。

第二件事,优待刘长的儿子们,戳破民谣的真实性

民谣以汉文帝跟刘长争夺藩国为由头,显然很低劣,汉文帝将淮南国又重新封给了刘长的儿子们,以事实证明,皇帝对刘长的处置,跟个人私利毫无关系,完全是法度范内的事。

第三件事,事件冷却后,迅速动贾谊的“割地定制”策

两次谋反事件,和一个民谣,让汉文帝意识到藩王势力的强大,反而促使他下定决心,着手解决藩王问题。同时,也让他意识到,解决这个问题,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所以,以稳定为基调,缓慢解决,贾谊的“割地定制”正当其时。

正是这三条化骨柔绵掌,让民谣的毒姓未能发作,反而让汉文帝更加洞悉局势,采取更精准的举措,来处理藩王问题。

不过,民谣的毒姓,让刘长之死留下了一个后遗症:汉文帝一系与淮南王一系家族恩怨的产生。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淮南王刘安曾经有过一次未遂的叛乱。汉武帝时期,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的谋反,其中一条理由就是觉得,当年父亲刘长死得冤。

结语

淮南王刘长之死,本没有太多可争议的,一则民谣,让事件变得扑朔迷离,很多人都误中了毒计,给一位仁慈的帝王汉文帝,硬被套上了“阴险”的帽子。仔细分析其中的脉络,始作俑者就是幕后的王爷们,他们才是真“阴险”!

标签: 刘长汉朝

更多文章

  • 锦衣卫是什么组织?让官员和百姓都闻风丧胆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锦衣卫,明朝

    对锦衣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人物介绍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从秦王朝统一六国开始,历朝历代的君皇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会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其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自己的疑心病太重就建立锦衣卫只为自己服务!明朝朱元璋为何要建锦衣卫?锦衣卫为什么穿草鞋?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明朝朱

  • 李白曾顺手救下郭子仪,这背后是什么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郭子仪,唐朝

    对郭子仪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人物介绍网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诗仙李白喜欢周游天下,曾经游历至太原时,顺手救下一位年轻人,并和他成为好朋友!后世还有一句诗形容两人的关系:一代威名越光弼,千秋知己属青莲。(李白号青莲居士)被救的这个人,后来在安史之乱中福大厦之将倾,力挽狂澜,拯救了大唐王朝!这个

  • 李自成的闯王是怎么来的 他真的接了舅舅的班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朝,李自成

    你真的了解闯王李自成吗?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1644年,普通又不普通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中,中国的土地上同时出现了三位帝王:一位是清朝刚登基的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一位是统治中原近三百年的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还有一位则是在民间奋斗多年,建立了大顺王朝的永昌皇帝李自成。以前,李自成

  • 徐达真的是死因到底是什么 朱元璋御赐烤鹅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徐达,明朝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徐达之死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历史上“刘邦”“朱元璋”这可都是“卸磨杀驴”的代表人物,二者虽然都是开国皇帝,都有着名流千古的重大功绩,在杀功臣这件事上,也是不谋而合。徐达何许人也?可以说朱元璋的江山有一半功归徐达,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著名的军事统帅,在明

  • 朱元璋请功臣徐达喝酒时,为什么要处死谢氏?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徐达,明朝

    朱元璋请功臣徐达喝酒时,为什么要处死谢氏。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明太祖朱元璋雄猜阴狠、果于杀戮,哪怕官员们犯下很轻微的过错,往往便会被杀头,甚至有灭族的风险。不仅如此,朱元璋有时还会因为一些琐碎小事,便对功臣的家眷也大开杀戒,其中最典型的事件,便发生在头号开国元勋徐达之妻谢氏

  • 胤禟是康熙九皇子,他为什么会被扔进大狱而亡?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胤禟,唐朝

    每当一提起胤禟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清朝后期的时候,作为皇帝最忧心忡忡的,其实并不是在战场上吃败仗,而是后宫的嫔妃,无法诞下自己的子嗣!正因为如此,也不能理解,咸丰皇帝在得知慈禧怀有身孕后,会是怎样的欢呼雀跃了!再加上给他生下的还是一个儿子,他肯定就会对慈禧恩宠

  • 皇太极入主中原之后 皇太极给满洲改了什么名字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皇太极,满洲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皇太极和满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皇太极是大清王朝的建立者。他胸怀大志,不仅仅想要雄霸一方,更想要逐鹿中原,建立满汉一家的封建帝国。明朝大将袁崇焕是皇太极父亲努尔哈赤的心腹大患,两人多次交战,都是袁崇焕大获全胜。但是皇太极继位后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打败了这个

  • 康熙有那么多的孙子为何独宠乾隆一人 只因为乾隆的八字很特殊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康熙,乾隆

    还不知道:康熙和乾隆的读者,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康熙是清朝第四位、清军入关后第二位皇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清朝使用该年号从康熙元年(1662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共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

  • 成吉思汗的后裔被清军追杀,妻子竟然嫁给皇太极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娜木钟,清朝

    你们知道娜木钟的故事吗?接下来人物介绍网小编为您讲解。娜木钟最先是漠北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的嫡福晋,身居八大福晋之首,是个颇为能干的女人。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不过,此时蒙古贵族各自为政,他虽贵为大汗,却早就汗权不振,能被他支配的也只有辽河套一带的范围。林丹汗是个有大志的人,他一直想光复黄金家族

  • 李夫人生前是皇帝最爱的女人,为什么才被封为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夫人,汉朝

    李夫人为什么死后才会被封皇后,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自从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帝国以来,汉朝经历了风风雨雨,一共出现了29位皇帝,统治期长达407年,而这些皇帝中有的成就斐然,有的令人讨厌。如果说汉朝最伟大的皇帝是谁?很多历史专家会推崇汉武帝刘彻,他是西汉的第7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