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以一人敌一国:李鸿章的另一场战争

以一人敌一国:李鸿章的另一场战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431 更新时间:2023/12/13 21:57:40

以一人敌一国。这大概是对李鸿章与甲午战争最准确的评论。甲午战败,李鸿章失去权力,也失去了北洋海军;对于晚清,30年自强运动,至此,全盘破产。对于这个国家,这是真正的惨败。这大概是对李鸿章与甲午战争最准确的评论。甲午战败,李鸿章失去权力,也失去了北洋海军;对于晚清,30年自强运动,至此,全盘破产。对于这个国家,这是真正的惨败。120年后,我们仍然以极大的投入来研究它,其实质是想追索:何以如此?其历史逻辑何在?

网络配图

李鸿章辞世,他的“政敌”梁超在其撰写的《李鸿章传》里引用西方评论家对甲午战争的分析:“以一人敌一国。”——实则异常清晰地揭示了晚清国家结构性矛盾的关键。而且这种洞见,也开拓了从清朝内部认识其运行乃至失败的观察理路。“从中国发现中国”,这个样本很标准。

自强运动,是晚清中国,从中央内部发生的一场主动引领国家现代化转型的尝试。它的实际领导人,在中枢为恭亲王奕訢,在外则为疆臣之首李鸿章。后来恭亲王被罢除,只剩下李鸿章独力支撑。所以,研究李鸿章,实则是理解这场运动,以及这个国家现代化转型何以延宕并失败的关键所在。一般批评,李鸿章重器械,尤重军械,但轻制度与思想。更准确的描述是他所进行的“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可是,就是如此低层次的现代化改革,结果却以一场战争而告全盘失败,原因何在?这是我们追索的疑问起点。

两次鸦片战争,坚船利炮打开了封闭的中国,这是晚清中国重大的挑战:是否以及如何融入现代化的潮流之中?在当时,这尚以“远忧”的面目出现。

与此挑战相伴随的,对清廷来说更具生死性质的是太平天国的起义,这一延续14年的战争,虽然清廷最终未被推翻,但在扑灭太平军的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满族与汉族的权力关系完全改变。纵观中国历史,皇权高度垄断与集中,至清达到高潮。这一朝,不仅没有所谓“相权”,甚至最高权力机构“军机处”,也只是皇帝的秘书班子而已。一人而集天下之权,有清一朝,满人给真正创造出来了。

网络配图

任何制度达到高峰,自必下坠,然后再造。席卷中国16个省(当时全国为18个省)的太平军,清朝的“国家军队”无力抗击,节节败退。作为一种替代,乡勇聚集成军,最后竟以曾国藩的湘军完成了平定太平军之乱的重任。曾国藩攻克武汉之时,咸丰皇帝即欲授他军务全权,结果当时的军机大臣祁巂藻力谏:“本朝家法,无专用汉人督师者。曾国藩以侍郎在籍守制,无尺寸之柄,乃举旗号召,英贤云从,若再授以疆圻,复总师干,威权太重,恐非国家之福。”因此评论,曾国藩获权时间再次后延。地方军事势力的崛起,从“中央”的角度与利益观察,很难说祁氏的担忧没有道理。只是,时势造英雄,人算不如天算,最终曾国藩建功立业,不授权无可为继。由此,形成一个100年后才逐渐解决的军队结构性问题:兵为将有。后来的军阀横行,其源头在此。

历史出乎意料之处,往往在于它逸出思考之外,中国皇权制度之破坏,竟然是军队系统的“国有”变“私有”。兵为将有之后,中央与地方,满族与汉族渐次形成:内轻外重(中央权力下降疆臣权重加大)、满轻汉重(汉人督抚数量更多)。

对抗太平天国之“近虑”,形成的军队“私有”性质及其延伸出新的权重关系,是恭亲王尤其李鸿章解决“远忧”,为晚清完成现代化转型的结构性条件。这一方面表现在,李鸿章作为地方领导人可以统领全国性运动;而另一方面,则是这种怪异的、合乎制度“地方领导中央”,又将遭遇中央与地方的双重竞争。其内耗,超过想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转型,需要强大的中央权力将国家导入轨道;很遗憾,此际的中国,却是“弱中央强地方”,社会动员与国家动员,皆捉襟见肘。而我们的东亚近邻,曾经长期分裂而分散的日本,却以“撙王”为号令,统一了国家的意志,成功进入转型期。两国命运,也自此逆转。

网络配图

到了甲午年,中国的现代化转型的竞争者日本,主动地挑起一场战争,希望借此战争来比较胜负。与这种寻衅求战相伴,清廷内部主战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形成主流。他们希望过去30年各种结构性的矛盾,由疆臣李鸿章领导现代化转型——所谓内轻外重格局种种,可以经此一役而彻底解决。有着多重含义与利益诉求的这场战争,无论李鸿章多么明白自己以及晚清中国实力不济,无力对抗,却难以逃避战争来临。

在相当的意义上,与日本之战,清廷内部对这场战争的“战”“和”选择之战,看似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外抗日本,内战“清流”,但剥除这种戏剧性的外壳,其内里,是这个国家现代化转型之艰难。尤其是这后面的,清廷内部的李鸿章的另一场战争,才是我们可以真正理解庞大中国进入现代化轨道过程中,掣肘何在约束何在。所谓传统中国,在此可以得窥。

当然,两场战争,李鸿章都输了,既输给日本人,也输给了主战派。可是,这个国家也输了。由此,历史逻辑显示出它残酷的一面:满清政府领导这个国家完成现代化转型,宣告不可能。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其前提,则是清王朝的崩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史上最不务正业的英雄:鲁肃曾是败家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鲁肃是老实人吗,如果鲁肃不死,西晋灭亡司马有多惨

    要说到不务正业,我们先要看什么算得上正业,在漫长的中国社会,读书人的正业,就是金榜题名了,或者叫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历史的长河已经奔走了几千年,但现在的社会正业,我们没有看到丝毫改变,中国人还依旧在走着几千前的老路。当然,正业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周围的人群的认可和赞许。而历史的英雄们,可能对这些正

  • 你真以为刘邦称帝运气好?临终前留下两预言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上刘邦真的出尔反尔吗,刘邦失败了无数次赢了一次,刘邦为什么怕吕后

    公元前196年7月,刘邦亲自率军平叛乱,虽然叛乱很快被平定,但刘邦在此次战役中身受重伤。网络配图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刘邦为了巩固他创立的大汉王朝准备做着最后的安排,在他分封诸王和安排了大臣之后,吕后前来向刘邦询问谁可担任将来的丞相人选,刘邦对她说曹参可以。吕后接着又问那曹参之后谁可,刘邦回答说:“王陵

  • 汉文帝的妃子:谁才是最后真正的赢家?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邓通怎么伺候汉文帝,汉文帝刘恒第一个皇后,历史上汉文帝喜欢慎夫人吗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是为汉文帝。自古妃子宫斗都是更古不变的话题,在后宫之中,总有赢家,或是权利,或是爱情,那么,在汉文帝的妃子中,谁才是最后的赢家呢?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之庶弟。前196年刘邦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

  • 历史上有名的严妻 他临死时才体会到她的好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死人经顾慎为有孩子吗,妻不厌诈,慈禧太后葬礼有多隆重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古人叫独孤伽罗。她是汉化鲜卑人,北周大司马、上柱国独孤信之七女。也是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的皇后,和隋文帝并称二圣,是隋文帝的贤内助,严内助,对开皇年间的政治影响颇大。她也特别喜欢管闲事,不仅严管丈夫和儿子的感情之事,对手下的感情之事也喜欢插手。网络配图独孤伽罗和杨坚的婚姻属于政治

  • 忽必烈之母:一生生过四位皇帝的传奇女强人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忽必烈的妻子,忽必烈的母亲是谁,忽必烈的女儿

    古今中外,同一个女人生出几个皇帝的事情虽然不多,可是也从来没有少过。中国有北朝娄太后,欧洲则有法国的凯萨琳太后。三人为众,那她们所生的儿子群可算是帝王众多。虽然这些帝王在吾辈小民看来,都是难以企及的人物,但是一山更有一山高,比起另一位母亲的帝王儿子们来说,他们就实在是芝麻绿豆的小角色了。这位母亲的名

  • 朱元璋那么鄙视日本 为何不敢打它?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喜欢朱棣吗,朱元璋为什么不攻打日本,朱元璋打过日本吗

    朱元璋可以说对日本嗤之以鼻,甚至小小的日本隔空羞辱过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怎么忍下这口气的?朱元璋即位之初就派使臣下国书到日本,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希望他们来朝贡,二是责令他们解决扰明倭寇问题。结果,国书送达后,日本不仅没来朝贡,反而砍了使者的脑袋。泱泱天朝大国被小小岛国羞辱,朱元璋恼

  • 揭秘:历史上唯一痴呆犯傻的皇帝 司马衷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司马炽后面是谁的皇帝,历史上的傻子皇帝,历史上最窝囊的皇帝是谁

    晋武帝立白痴当太子西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凭借着祖宗遗留下来的丰厚家业,在皇宫发了几条进兵的诏书后,吴主孙皓便自缚而降,统一大业就这么举重若轻的完成了。晋武帝在佩服完自己的英明神武后,便一头扎进后宫发展第三产业去了,一口气解决了一万多名青年女子在后宫就业的问题。在皇帝的带头垂范下,几乎整个晋王朝的统治

  • 揭秘白痴皇帝司马衷如何娶到丑媳妇贾南风?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贾政的夫人是谁,隋朝宣华夫人的一生,晋惠帝

    贾南风长得又黑又矮又丑,心理还是个变态。太子司马衷虽然傻,选个温柔美女当老婆还是不成问题的,武帝司马炎为什么同意选她做儿媳呢?贾南风能成功上位,有内外两股力量的支持,外部力量就是贾南风的父亲贾充。贾充是司马氏一条极度忠实的狗。图片来源于网络魏帝曹髦当政时,司马昭大权独揽,一手遮天。20岁的曹髦年轻气

  • 他眼中的秦孝公竟然是这样子!太不可思议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惠文王和秦孝公谁厉害,太像一个人就会忘记他的样子,她的样子太可爱

    他受命于危难之时,以坚定超凡的睿智使濒临灭绝之灾的秦国渡过最危险的时期。到底是什么力量使他能够在这种环境中保持沉稳的心态从容应对六国?值得我们去探索。网络配图当听到六国准备秘密攻秦时,他断指用鲜血染红了国耻碑。国人永志六国分秦是为国耻,天下卑秦丑莫大焉!可见其当时的心情。痛心疾首!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 这个女人因做错一件事 竟让刘邦天下都白打了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怎么说话让男人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做错了事怎样可以让朋友原谅我,刘邦的几个女人下场

    嫁入皇宫的女人们,多半以赢得皇帝宠幸、生下儿子继承皇位为毕生目标,历史上还真有这样一位从做太子妃起升职升到根本停不下来的女人,她就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历经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成为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不但活过了儿子,还活过了孙子辈,享国60多年,王家的宗亲也风光无二,大司马、大将军、丞相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