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黄子澄:大明朝的忠烈之臣,为何被诛九族?

黄子澄:大明朝的忠烈之臣,为何被诛九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599 更新时间:2024/2/3 4:58:58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黄子澄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公元1399年8月,朱元璋之子燕王朱棣不满建文帝削藩,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名,起兵反叛,拉开了明王朝历时四年之久的皇权争夺战。1402年6月,燕军攻进都城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在一片火海中不知所终,朱棣登基称帝,是为明成祖。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

"靖难之役"给后人留下最多的话题是建文帝的失踪之谜,以及"一代大儒"方孝孺坚守气节、被灭"十族"的故事。

其实,朱棣夺位上台后,舍弃名利诱惑、被朱棣残忍清算、舍身成仁的建文朝忠烈之士大有人在,本文主人公黄子澄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悲情忠臣之一:

他是建文帝最宠信的谋臣,建文帝对其言听计从;

他才华横溢,有状元之才,但寡谋少略,无治国理政之能,"靖难之变"中频出昏招,直接导致了建文帝兵败失位;

他忠心耿耿,铁骨铮铮,面对朱棣的审问,宁死不屈,终致身亡族灭。

1、才华横溢错失状元,伴读东宫倍受尊宠

黄子澄又名黄湜,是江西分宜人。他从小才思敏捷,勤奋好学。为了发愤读书,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勤斋",曾先后拜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欧阳贞、梁寅为师,学习经史文学,深受梁寅器重。

1384年,黄子澄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乡试第二名,第二年参加会试、殿试,考中进士第一名。但在殿试中,发生了一个"小意外",使他错失了状元身份。

当时,明太祖朱元璋问他年龄多大,他回答说:"34岁。"又问他哪年出生的,黄子澄一时紧张,竟没有回答上来,朱元璋于是便将他从第一名调到第三名,眼看到手的状元变成了探花。

虽然因为一个小意外丢掉了状元身份,但朱元璋对黄子澄的才学很是赏识,授予他翰林院编修之职。

太子朱标病逝后,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元璋又升黄子澄为掌修国史的翰林院修撰,令其伴读东宫,成了皇太孙朱允炆的老师,后又升为太常寺卿。

东宫伴读期间,黄子澄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学识,辅佐朱允炆学习儒家经典,讨论朝政大事。

朱允炆天性聪颖,很喜欢读书,但性情仁柔,对一些事情总是拿不定主意。每当此时,黄子澄就会引经据典,侃侃而论,深受朱允炆信任。

有一次,师徒二人坐在东角门讨论时政。朱允炆问黄子澄:"现在皇室藩王都拥有重兵,而且多有不法之事,应该怎么处理呢?"

黄子澄回答说:"藩王掌管护兵,只能用来自守。如果真有反叛之事,怎么会抵挡过朝廷大军呢?汉朝七国之乱时,诸侯国势力也很强大,最后还是失败了。这不在于诸侯国的大小强弱,主要是顺从和叛逆之理不同啊。"

"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对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太孙是其言。(《明史》)

作为一名儒家学者,黄子澄博学多识,纵古论今,经常向朱允炆灌输儒家君臣之道和仁政治国理念,对朱允炆产生了很大影响。朱允炆对老师黄子澄既信任又尊崇,每次都尊称为黄先生。

2、"靖难之役"频出昏招,忠心事主铸错误国

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22岁的朱允炆继位,是为明惠帝,改元建文。

建文帝即位后,执政基础并不巩固。他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就是各藩王势力过大问题。为了尽快消除隐患,加强皇权,即位不久,他就将黄子澄提拔为翰林学士,齐泰为兵部尚书,二人同参国政,开始着手削藩之事。

在黄子澄、齐泰的帮助谋划下,建文帝即位不到三个月,就以图谋不轨为名,将周王朱橚废为庶人。次年又将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珉王朱楩废除王位。

不到一年时间,削掉了五个藩王,不甘束手就擒的燕王朱棣于1399年7月起兵反叛,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1402年,建文帝兵败失位、不知所终,朱棣登基称帝,成为明朝第三任皇帝。

关于靖难之役建文帝的失败,原因多多。作为建文帝最宠信的谋臣,黄子澄在靖难之役中,虽然忠心耿耿、为建文帝出谋划策,但昏招频出,直接加速了建文帝的溃败。

黄子澄都出了哪些昏招呢?

第一,打草惊蛇。建文帝和黄子澄、齐泰密谋削藩时,齐泰建议先向势力最强、早有谋反之心的燕王朱棣下手,但黄子澄认为燕王势力太大,又有大功,削之无名,应该先从周王、湘王、齐王等势力较弱的诸侯王下手。

"泰欲先图燕。子澄曰:'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谋定,明日入白帝。"(《明史》)

建文帝采纳黄子澄的建议后,一阵猛打乱削,虽然很顺利地削掉了周、湘、齐、代、珉五王,但这些藩王势力较弱,对皇权也构不成威胁。相反,由于削藩动作频频,打草惊蛇,使燕王、宁王等势力较强的诸侯王明显感受到了危机。

建文帝和黄子澄、齐泰知道削夺五王会逼反朱棣,但又削之无名,为防不测,就下令调走了燕王手下部分精兵,并派兵驻守北平周围,时刻监视燕王,削弱其势力。

但这一围而不打的做法,却造成了两个严重后果:一是让朱棣明显感受到了朝廷对他的不信任,给朱棣谋反提供了借口。二是给朱棣谋划起兵提供了时间。

第二,错失良机。朱棣被朝廷大军监视后,非常害怕,知道很快就要大祸临头,但他仍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他还有一个最大的软肋握在建文帝手中。什么软肋呢?他的三个儿子。

1399年5月,是朱元璋的忌日。为了防备朝廷借祭拜之机削掉自己,他装病不出,派自己的三个儿子为代表,前去朝廷参加太祖祭拜活动。

果然,朱家三兄弟一入京,齐泰就建议建文帝将三兄弟作为人质扣押,以便在接下来的削藩中扼制朱棣。但黄子澄却不这么认为。

"时世子、二郡王高煦、三郡王高燧皆在京,齐泰曰:三人在此,宜先收之。黄子澄曰:不可。事觉则彼先发有名,且得为备;莫若遣归,使坦怀无疑也。遂遣归。寻悔,遣人追之不及。"(《明太宗实录》)

——如果扣押了他们,燕王就有了反叛理由。不如放他们回去,不使燕王产生怀疑。于是就放三兄弟回去。很快就后悔了,派人去追,已经来不及了。

两个月后,朱棣正式起兵反叛。

第三,用人失当。朱棣起兵后,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率13万大军平叛,但出师不利,连吃燕军败仗。

如果朝廷军队及时调整策略,以当时朝廷军队的势力,相比燕军仍有绝对优势。但黄子澄却再次犯下了两个重大错误:

一是临阵换将。向朝廷建议更换大将,并推荐曹国公李景隆为主帅,犯了兵家大忌。

二是用人失当。曹国公李景隆是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之子,外貌仪表堂堂,喜读兵书,但从没有带过兵,而且此人刚愎自用,在将领中威信很低。

朱棣听说朝廷任命李景隆为平叛大将军时,不惧反喜,笑着对众将说:"李景隆少谋又自负,看着强硬其实胆小,刻薄善妒自以为是,朝廷将统兵大权交给他,真是天助我也!"

事实也正如朱棣所说,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李景隆虽手握50万大军,但治军无方,胆怯畏战,朝廷军队上下离心,屡战屡败,接连丧师失地。1400年,李景隆济南溃败后,朝廷和燕军的势力已经发生了逆转,朝廷局势岌岌可危,只好撤掉李景隆。

自知荐人失误的黄子澄失声恸哭:"大势已去,我推荐李景隆率军,真是误国罪人啊!"——"子澄拊膺曰:'大事去矣,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明史》)

但建文帝却并没有治罪李景隆,后来,燕军攻到南京时,李景隆率先开门投降,迎燕军入城,给了建文帝致命一击。

3、铁骨铮铮惨遭灭族,忠烈之臣留名后世

朝廷大军兵败,建文帝不知所终,黄子澄作为朝廷最为宠信的谋臣,在靖难之变中昏招频出,固然铸下大错,但他忠心事主、一身正气,被俘后面对朱棣的审问,铁骨铮铮,宁死不屈,为后世留下了忠烈之臣的美名。

南京失守之时,黄子澄正在外募兵,与苏州知府姚善、原袁州知府杨任等人共谋反抗朱棣,并将自己的妻子许氏和四个儿子接到苏州,决心誓死效忠建文帝,后被人告发,全家被捕。

黄子澄被押到南京后,明成祖朱棣亲自审问他,斥责他鼓动朝廷削藩,与自己作对。黄子澄慷慨陈词,怒骂朱棣造反篡位。朱棣大怒,下令将其肢解杀害,并诛灭九族。"子澄至,成祖亲诘之。抗辨不屈,磔死。族人无少长皆斩,姻党悉戍边。"(《明史》)

朱棣在历史上以残忍出名,即位后,疯狂报复靖难之役中与其作对的建文帝旧臣。黄子澄家族有400多人被牵连杀害、戍边充军。

更令人发指的是,朱棣连黄子澄等"罪臣"的女眷也不放过,据相关史料记载,黄子澄的妹妹和齐泰的姐姐、外甥女等四人被关在教坊司,每天有20多个男人轮流凌辱,生不如死。朱棣还下令,"女犯"被凌辱怀孕生了儿子就送到妓院做奴役,生了女儿就继续充妓。

所幸的是,黄子澄在苏州募兵、将妻儿接来时,苏州知府姚善被其忠义感动,为了让黄子澄留下血脉,将其四个儿子改名换姓,隐瞒身份,其中一子改名田经,侥幸逃脱了魔掌,其后人于明正德年间考中进士。

公元1520年,明武宗朱厚照为黄子澄平反昭雪,称其为忠臣,此时距黄子澄被杀已经过去了近120年。清代乾隆年间,乾隆下诏追赠黄子澄谥号为"忠悫公",一代忠烈之臣终于可以安然长眠于九泉之下,接受后人的祭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李世民曾弃用他,苏定方是怎么成为一代名将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苏定方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不仅和父亲一起打下了天下,建立了非常著名的唐朝,开创了非常有名的贞观之治,把中国带到了世界的最高点,使各国的使节都来到中国膜拜、学习。李世民也有出色的带兵作战的能力和战斗力,也有善于发现人才的眼光,而且他对有才

  • 郑阿春:司马睿的夫人,一生受宠幸福无比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郑阿春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郑阿春是司马睿的夫人,其实曾经因为自己的生活非常艰苦所以嫁过人了,但是那个丈夫去世了,所以就变成了一个带着孩子的寡妇,所以被司马睿看上了封为了夫人,虽然没有当上皇后,但是也是荣宠一生的,我觉得这个女子的一生都是非常幸福的。郑阿春

  • 朱苓是谁?曹操为何会嫌弃忌惮他?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朱苓是谁?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例如,东汉末年,一代大儒孔融也被解释为18位王子之一,但没有人知道他仍然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此外,还有许多被后人误解或省略的著名将领,如曹魏政权建立初期活跃的将军,他原本拥有世界著名将军的力量,但被小说削弱为“打酱油”的角色这是朱苓从

  • 丈夫早逝孤儿寡母的郑阿春是怎么成为司马睿宠妃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郑阿春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出身官宦世家,却早早成了孤儿;嫁夫生子,又遭遇丈夫早逝;孤儿寡母,只好投靠亲戚相依为命。这就是本文主人公的真实写照。这样的经历,对一个女人来说是不是很残酷、很悲催?这样的生活,还会有希望吗?答案是肯定的。诠释这一答案的,就是本文

  • 中国名人故事之老谋深算的王翦,王翦是怎么安全活到老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代名将中,被自己主君杀死的不在少数,然而却有那么几个名将,不仅帮助君主成就了万世伟业,更难得的是保全自己,写下完美人生,这就实在令人惊诧。秦国大将王翦就是这样的人。王翦虽是在年岁较高的时候才开始活跃的,但这丝毫没影响到他的功绩。他先后带兵灭亡了赵国、燕国,并多次重创楚军,最后灭了楚国。他在北

  • 唐中宗李显到底有多窝囊?一生因女人而起伏, 被后世耻笑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唐中宗李显到底有多窝囊?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要说唐朝众多皇帝中,谁最窝囊、最没有出息,那一定非唐中宗李显莫属。他一辈子都被女人欺负,不仅被母亲武则天夺权,自己登基称帝后,连妹妹太平公主的话都比他这个皇帝管用。最令人气愤的是,他眼见自己的正妻韦皇后与昭容上官婉儿给他戴绿帽

  • 揭秘中国唯一载入正史的女将军秦良玉!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秦良玉,作为中国唯一载入正史的女将军,她究竟做过什么?她出生于1574年,丈夫是马千乘(汉伏波将军马援后裔),史上说她是因为丈夫马千乘被太监邱乘云诬告,病死于云阳的监狱。所以她才开始带兵出征。网络配图作为男性社会中活跃的女人,她不仅骁勇善骑射,更是治军有方,纪律严明。网络配图历史上她打过大大小小次站

  • 雍正在位13年让国库转亏为盈?其实并没有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雍正虽然在位十三年,但是他对康乾盛世的局面做了重要贡献,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网络配图俗话说“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其中的缘由莫过于一个祖上福音和后代造化。对于造就了鼎盛清王朝的康熙、雍正和乾隆这爷孙仨,似乎也是如此:康熙定乾坤、打基础,雍正继而夯实、加固,等到乾隆之时就在走下坡路了。相对于在位

  • 私厨第一人曾烹子博得帝王心最终还整垮了国家?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春秋时期,齐国出现了一位超级大奸臣,这位奸臣比起后来出现的奸臣更要泯灭人性,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他曾经为了取悦国王而做了一件丧心病狂的事,也正因为此事而使他的形象变得更加不堪,此人就是春秋时期的大奸臣易牙。网络配图易牙是齐国的厨师,以烹饪而为齐桓王所用,易牙在烹饪这方面也有

  • 她身高一米九是寡妇 别样风采迷倒李世民娶了她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韦氏,唐太宗李世民的贵妃。韦贵妃也是命中显贵之人,因为她原本已经嫁人,但是丈夫早亡,她是个寡妇,后来不仅重嫁,还嫁给了李世民,所以说真是命中注定的显贵之人。韦贵妃出身于将门世家,她的曾祖父叫韦孝宽,是北周太傅,据说还是非常著名的军事家,老当益壮,七十多岁高龄时还能骑马率军驰骋疆场。父亲和祖父也都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