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难以理解!梁武帝萧衍为何三次出家?

难以理解!梁武帝萧衍为何三次出家?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773 更新时间:2024/2/6 5:39:47

梁武帝萧衍是南北朝时期最有名的皇帝。作为南梁政权的开创者,萧衍一生有很多传奇之处。他多才多艺,是中国历史上最博学的开国皇帝;他在位四十八年,是南北朝时期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活了八十六岁,是仅次于乾隆的第二高寿皇帝。最值得一提的是,萧衍在有生之年不仅推崇佛教,广建寺庙,发展僧徒,而且还频繁地往寺庙里跑,甚至曾三次撇下皇位舍身为寺奴,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位时出家的皇帝。

萧衍为何老往寺庙里跑?有人说他一心向佛,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有人说他看破红尘,不再留恋皇帝宝座;还有人说他敛财有方,通过赎身捞取好处。其实,这三种观点都经不起推敲。萧衍如果真心皈依佛门,他完全可以退位出家,没必要来回折腾;如果他真要敛财,堂堂皇帝根本用不着耍这点心眼。笔者认为,萧衍此举有着不可告人的政治原因。

网络配图

萧衍能成大事,既出于他的非同寻常的雄才大略,也归功于僧侣势力的舆论支持。无论是出于论功行赏,还是出于个人信仰,萧衍即位后,于公于私,都要扩大佛教声势,将佛教地位抬到一个新高度。所以,把君权和佛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行政教合一,在佛教上大做章,是萧衍政治的一大显著特色。萧衍频频往寺庙里跑,一再出家舍身,一再扶持寺院经济,一再像《御讲(摩诃般若经)序》所说的“皇帝(萧衍)舍财,遍施钱、绢、银、锡杖等物二百一种,直一千九十六万”,甚至利用权力将佛教定为国教,应该是为了争取佛教界支持所做出的一种含有政治意义的努力,目的是获得僧侣势力的信服与支持,以巩固南梁统治。

任何宗教,对广大被压迫人民而言,都是麻痹、欺骗群众的精神鸦片。萧衍对儒、道、佛都有过深入研究,在他看来,儒学教导人们恪守礼法伦常;道学劝说人们不要计较争夺;佛学讲究六色皆空,引导人们向往极乐净土,三者的共同点是要人们安于现状,不去反抗斗争,都可以作为执政者欺骗、麻痹、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三者比较,萧衍认为佛学理论和佛教修行方法对人民更具吸引力,也更具欺骗性。萧衍一贯擅长心理战术,在早年领兵打仗时,萧衍就总结道:“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次之;心战为上,兵战次之”(《梁书》)。他带头舍身,大兴佛教,无疑是为了凭借佛教征服人心,加强思想意识统治,大造自己的声威。

网络配图

大凡统治者,都有一个通病,即年龄越大,猜忌心就越重,就越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够忠诚,萧衍也不例外。萧衍一次次地往寺庙里跑,一次次地舍身为寺奴,一次次地赖在寺庙里不走,绝非单纯地为了讲经诵佛,也绝非真心实意地位众僧执役,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玩弄统治权术,借以检验皇子侯、文武百官对自己是否忠诚,看看臣属们是不是有诚意赎回他这位快要过时的皇帝,是不是真心希望让他回宫执政。萧衍突出个人,唯我独尊,制造对佛教的宗教迷信,正是要为臣属制造对自己的个人迷信。通过这种厚脸皮的政治表演,萧衍意在进一步树立和加强自己的权威,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不论是出于何种目的,信仰、提倡佛教已成为萧衍时代上层社会的传统习惯,而萧衍也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皇帝菩萨”,其性格也变得内倾、封闭、保守、刚愎起来。萧衍晚年喜欢别人阿谀奉承,听不得半点逆耳之言,《魏书·岛夷萧衍传》称“衍好人佞己,末年尤甚”。

网络配图

朝中大臣知道他这一特点后,争相奉承,莫敢正言,谁也不敢在他面前说一句真话。萧衍尽管佞佛,整日沉溺于佛学精神世界,但佛祖并没有保佑他,以致招来“侯景之乱”,他也落得个饿死台城的悲惨结局。萧衍被困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梁朝天下“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梁书》),似乎流露出了些许悔恨的意思,可惜为时已晚。

如果说仅仅只是为了笼络佛教,巩固自己的统治,梁武帝也犯不着玩出家、交赎金的这类把戏吧。他到底在思量着什么?我们至今只能通过推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武将康茂才:为何迟迟被列为明朝开国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康茂才简介上提到康茂才生于公元1313年,明朝蕲县人,字寿卿,曾官至同知大都督府事,公元1368年的时候,康茂才跟随徐达北伐,三年后攻下兴元后,在班师回朝的途中,康茂才病逝,死后被追封为蕲国公,谥号武义。图片来源于网络康茂才年轻的时候就学识渊博,通晓许多经史大义。作为人子,康茂才也是非常孝顺,一直侍

  • 揭秘: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什么不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在回答为什么不称帝这个问题之前,先讨论下诸葛亮能不能称帝。在刘备白帝城托孤时,诸葛亮和李严一起成为顾命大臣。尽管刘备也考虑到诸葛亮的权力过大问题,但是出于北伐中原这样的军事战争,也只有诸葛亮能统帅,刘备还是将军权交给了诸葛亮。在刘备嫡系相继陨落,益州本土派支持诸葛亮的前提下,孔明又是军政大权在手,所

  • 令萧太后神魂颠倒不惜名声倒追的男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辽开国以后,除了第一位太后述律氏以外,每一个皇帝的后妃都姓萧。也就是说,辽国历史上姓萧的太后有无数。但是我们一提起“萧太后”这三个字,那就是指她——辽景宗的皇后萧绰(953—1009),又名萧燕燕。在民间传说中,她是“杨家将”的死敌,满门忠烈尽数折于她手。萧太后画像可历史上从无“杨家将”。萧绰阵前杀

  • 宦官在死后因为后代的强悍而被追封为了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太监能名载史册的人并不多,比较出名的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九千岁魏忠贤,宋朝还有个被封王的太监童贯。在人权意识寡淡的古代太监混到他们那个份上已是极难之事,但还有更夸张的,有个太监死后被追封为皇帝,他是谁?这里又有什么缘故呢?网络配图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位太监,在死后的很多年被追封为皇帝,这在中国

  • 刘备手下将领谁的能力最强?关羽竟是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第一、关羽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是蜀国第一名将。关羽早年自涿郡起就追随蜀汉先主刘备起兵,南征北战,东挡西杀,战功卓着。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嫡系,蜀国的王牌军统领。关羽一生,经历大小战役无数,有国士之风,吕蒙、傅干、程昱等人都称其为“万人敌”。他堪称蜀国第一名将。网络配图第二、张飞张飞字翼德,涿郡人,刘备

  • 晚清重臣李鸿章在外交场合却举止粗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晚清重臣李鸿章,确实是个外交上的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其人行为举止极为粗俗。下面,小编就讲几个李鸿章在外交场合的几个失仪的小事件。网络配图有一次,李鸿章去参拜英国的女王维多利亚,维多利亚本身出自贵族,一身的贵族气息,举手投足间都露着一种傲娇,但是反观李鸿章呢,翘着二郎腿,在场的英国随从看了都满脸的鄙视,

  • 慈禧的那辆座驾是否是中国最早的一辆汽车?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看过一些晚清的电影,经常会发现慈禧可以有机会坐车,但她坚持不想坐在后座,他觉得最在后座是不被尊敬的行为,还热除了很多的笑话。但大家很好奇慈禧的那辆座驾是否是中国最早的一辆汽车呢?网络配图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颐和园,是中国封建王朝修建的最后一座皇家园林。园中现存三千五百间各式古建和四万多件清宫传世藏品

  • 严嵩最奸的事莫过于预测出嘉靖的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有个嘉靖皇帝,皇帝身边有一个大奸臣内阁首辅叫严嵩严大人。只要是喜欢历史的朋友,想必这位严大人的陈年旧事儿多少是有所耳闻的。严嵩其人,在明朝历史上绝对是赫赫有名的大奸臣。但是,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这个严大人能在生前及死后几百年里,收到来自不同时代的无数差评,他的奸自然是炉火垂青登峰造极的。网络

  • 揭秘: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4位世界首富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1、成吉思汗(Genghis Khan)成吉思汗即元太祖,名铁木真(1162—1227),在铁木真统一蒙古之后,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意思是“大海洋之王”、“全世界之王”。成吉思汗曾击败金国、西夏及西辽,结束中原五百多年割据,建立大一统的元朝,为确立中国辽阔版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大举西征冲破了

  • 开国功臣徐达:一代名将竟因一只鹅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将军众横沙场马革裹尸才算死得其所,但明朝有位大将竟为一只鹅而死,这是怎么回事呢?“战时兄弟,成事亡之”这句话形容历史上的开国君主和开国功臣再贴切不过。网络配图细数历史。“狡兔死,走狗烹;鸟飞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这似乎是历史亘古不变的铁律,对于古代君主基本无一例外。汉高祖刘邦,本来是个平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