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做过9年俘虏的晋国国相-智罃堪称游击战之鼻祖

做过9年俘虏的晋国国相-智罃堪称游击战之鼻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756 更新时间:2024/1/29 14:00:28

有很多的人在看待有过“俘虏”经历的军人时,都带有异样的眼光,就如同他们看待那些失过贞洁的女人一样,总觉得他们身上有污点。认为军人都该“宁死不当俘虏”,纵使强弱不敌、也该战死沙场,怎么能够当俘虏呢?其实,在战场寡不敌众、力竭而被俘的与那些生性胆小懦弱、敌人刚举起战刀就跪地投降的应该区别对待的。就像失贞的女人也有因被强暴而失贞的,也有因本性淫荡、与他人勾搭而失贞的,原不可一概而论。但是,却也有许多许多的人辄听闻某军人曾经被俘过、某女子曾经失贞过就百般排斥、另眼相待。

网络配图

汉武帝对待李陵事件的处理态度其实就是对所有“俘虏”一概而论的典型,李陵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骑兵遇于浚稽山,连战8天8夜、杀死匈奴骑兵一两万,最后矢尽粮绝,力竭而被俘,不也情有可原吗?可是汉武帝听闻李陵投降匈奴后,勃然大然,满朝文武百官也都大骂李陵失节投敌,而司马迁就因为替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就被处以宫刑。后汉武帝又误听了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而夷灭李陵的三族,致使李陵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可以说李陵降於匈奴非李陵有负於大汉、实大汉有负於李陵。

而在先秦时代,大家对那些因力战不敌而有过“俘虏”经历的人是普遍抱以宽容心态的。最典型的莫过於秦缪公对待孟明视等人的态度了,秦晋崤之战,秦军全军覆没,三个光杆主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被俘。后经晋襄公之嫡母文赢求情而放回秦军三主将,而孟明视等三个光杆回到秦国后,受到秦缪公的主动迎接,并坦承是自己的过错以致三位主将受辱,并重用孟明视等三人为将如初。后来孟明视率领军队伐晋,战于彭衙,又一次失败而归,秦缪公仍然还是重用孟明视。而最终孟明视等终于在秦晋王官之役中大败晋军,才算一雪前耻。

我今天要讲的这位有过俘虏经历的大人物乃是晋国的智罃,谥号武,史称智武子,曾任晋国中军元帅,是智氏家族的第一位正卿。由于智氏与中行氏同源于荀氏,故智罃也叫荀罃。荀罃是在晋楚邲之战(也就是楚庄王称霸的那场晋楚大战)中沦为楚军俘虏的。后荀罃的父亲荀首在晋国的地位上升,就通过晋国的郤至向楚国提出用自己当初俘虏的楚公子縠臣及楚将连尹襄老的尸体换回荀罃。楚共王很爽快的答应了。

网络配图

而在荀罃回国前,楚共王与其有过一段极为精彩的对话。楚共王问荀罃:“你怨恨我吗?”荀罃:“两军交兵,我没有本事,被你们俘虏,你们没有将我用来祭旗,而使我归国领罪,这已经是对我的恩惠了!哪里还敢怨恨谁呢?”楚共王:“那你感激我吗?”荀罃:“两国为了各自的国家打算,希望百姓得到安宁,双方都释放了被俘的囚犯,以结成友好。我并未参与其中的谋划,那又感激谁呢?”楚共王:“那你回去,打算怎么报答我呢?”荀罃:“我既无从怨恨,也无从感激,不知道怎么报答?”楚共王:“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你能把你的想法告诉我。”。”荀罃:“凭大王的福佑,如果我能回到晋国的话,倘若国君要杀我,我死而不朽;如果蒙大王的恩惠而赦免我,把我赐给您的外臣荀首,荀首向我们的国君请求,而把我杀死在智氏的宗庙里,我也是死而不朽;如果没有获得被国君诛杀的命令,而且让我继承智氏的宗位,按次序参与晋国的政务,率领一部分军队守卫边疆,即使碰到了大王您的军队,我也不敢有所回避,只有竭力战死,不敢有二心,以尽到做臣子的本分,这就是我所能报答大王的。”楚共王感慨道:“晋国啊,不可与之争衡了!”

于是加重礼仪,将荀罃放回晋国。智罃回到晋国后,在荀首死后就继承了智氏家主的位置。后又在晋国的执政正卿韩厥告老退休后,继承了晋国的正卿(国相)、中军将的职位。从而开始其协助晋悼公重建晋国的霸业之路。

荀罃在成为晋国的执政(军政一把手)后,为了重振晋国的霸业,提出了分兵疲楚之计。按周制:天子有六军。诸侯:大国,三军;中等国家,两军;小国,只有一军。周室东迁后,周天子比一般诸侯还囊中羞涩,根本就没有实力配备六军。而当时实力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晋、楚两国也都才配置三军。晋国虽然也曾经扩充到四军甚至六军(为避讳,称三军三行),但毕竟不是常态编制,每军置将、佐两人,共计六人,按地位高低排序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担任此六个职位的人便是晋国六卿。春秋时,由于各国的军队人数(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当兵)都不多,所以,一旦爆发比较大战争,双方为了增加各自的胜算,几乎都是动员整个家底的,这就是所谓的三军(楚国分为左、中、右三军,中军为主力)出动。

网络配图

而荀罃提出的分兵疲楚之计,是以晋国的上军、下军、新军为基础,而将晋国的主力军队--中军一分为三,编入到以上三军中,分立为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一旦中原有事、与楚军相争衡,晋国的三支军队就可以轮番应对。这样,晋国每次都只须出动一支军队,而有两支军队在国内休整,而每次楚军都是全军出动,长此下去,楚军就必然疲惫了而难以再与晋军争衡了。

所以,分兵疲楚之计可以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游击战。就是以我方的部分兵力而牵动敌方全部兵力,敌方进、我方退,敌方退、我方进,轮番骚扰而使敌方军队得不到修整。荀罃的这一分兵疲楚的策略最终得以奏效,而给了楚国霸权致命一击,使其与晋国的争锋渐落下风,从而使得晋悼公复霸中原了。也真应了楚共王当初的那句话:“晋,未可与争也”,谁曾料想,当初楚国的一个俘虏竟成了楚国霸业的终结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唯一支持刘备伐吴的人为何死得这么惨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作为汉室后裔、并位居汉中王的刘备自然不能无动于衷。首先,刘备通告天下,为汉献帝发丧(此时谣传汉献帝已遇害)。之后,在益州群臣的劝进下,于公元二二一年四月即帝位于成都,仍以“汉”为国号,“袭先帝(指汉高祖刘邦)轨迹,亦兴于汉中”,史称“蜀汉”。在刘备称帝前后,面对东、北两线受敌

  • 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大战:成王败寇而已!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元朝末年,群雄逐鹿,争夺天下,各路兴师之军互相吞并,最后只剩下两支势均力敌的部队:一支是以陈友谅为首的队伍,占据着以江州(九江)为中心的湖广、江西等广大区域,国号大汉;另一支是以朱元璋为首的部队,占据着以集庆(今南京)为中心的江苏、安徽一带的广大地域,国号西吴。两支队伍为了争夺天下,在长江中下游多次

  • 萧宝卷为了讨好宠妃潘玉儿为什么甘愿抛弃尊严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潘玉儿的出现肯定让一些女人恨得咬牙切齿,也肯定让一些女人大大出了一口恶气。当历朝历代的后宫女人们都在为如何讨好皇帝而机关算尽,战战兢兢,甚至命丧黄泉时,她却不费吹灰之力就俘获了南朝齐国的皇帝萧宝卷。图片来源于网络自古以来,将三千宠爱集一身的帝王大有人在,为博红颜一笑而不惜倾城倾国者也有,但萧宝卷却不

  • 刘邦和朱元璋打下天下后,如何对待糟糠之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君主有糟糠之妻的,此人一般说来是开国皇帝,并且青年时处在困厄微末之中。那些从老爸那里继承皇位的人,娶妻时不管身为太子或者是已登九五,天下美女供他一人选择,何来糟糠之说。而晋、唐这些王朝的开国之君原来就是旧王朝的达官贵人,早有三妻四妾,妻无糟糠之实。那么纵观历史,帝王有糟糠之妻的,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

  • 此人是朱元璋手下头号大将 竟因一只蒸鹅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元璋唯一没饿死的二哥,朱元璋被头上浇酒在哪一集,朱元璋为什么赐徐达烧鹅

    明初有三杰,刘伯温、李善长和徐达。前两位谋略过人,后一位常胜将军,三人辅助朱元璋建立大明江山,功不可没。特别是徐达,身为最高军事统帅,勇冠三军,最终的结局令人唏嘘。目前流行的说法是,徐达背后生疮,朱元璋为除掉徐达,故意赐发物蒸鹅让其吃下,圣命难违,只好流着眼泪吞下鹅肉,导致病情恶化而死。这个说法到底

  • 偏爱小脚的皇帝萧宝卷究竟是怎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尤氏怎么报复王熙凤,皇帝偏要宠她宠她txt,李世民和雍正谁厉害

    萧宝卷出生在南北朝时期,是南齐的皇帝。萧宝卷是北齐的第六个皇帝,他在登基没多久就被废了。被废以后,年仅十九岁的萧宝卷被身边大臣的算计,失去了生命。那么南北朝齐废帝萧宝卷的究竟是怎样的人呢?萧宝卷为何偏爱小脚萧宝卷小脚指的是萧宝卷喜欢小脚的女人。萧宝卷在登上皇位后,开始迷恋声色,他喜欢小脚的女人。萧宝

  • 刘禅真的扶不起?我们误解了他 理由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禅真实评价,刘禅是真傻还是假傻,刘禅真的很无能吗

    对于刘禅历史上有很多观点,但从古人眼里看见的他大多数是个庸人,不然“扶不起的阿斗”怎么会成了对庸人的戏称,还一直流传下来呢。还有一个成语也是因他而生—乐不思蜀,晋王司马昭灭掉蜀国后,在洛阳设宴招待刘禅,宴会演奏的都是蜀国的歌舞,那场面就如四面楚歌一样,当时蜀国投降的大臣都痛哭流涕,可刘禅却谈笑自若。

  • 武则天在临终为何宽恕政敌与情敌重做李唐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武则天篡位为什么没人反对,李治为什么娶武则天,武则天为何不救李恪

    所以,武则天在临终遗嘱中善意地宽恕了以前的政敌与情敌,指定自己要与先皇合葬,不再做皇帝而要重新当李唐的皇后。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武则天的心情是苍凉的。记得她刚当女皇时,一切都笼罩在无比神秘的气息当中。武则天以为自己与天相通,无所不能。不知怎么回事,史书上竟然还有武则天在晚年生出牙齿的记载,这样一来,

  • “皇二代”的他不食人间烟火 竟被认为是白痴!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衷(259~306年),字正度,西晋第二任皇帝。司马衷是晋武帝司马炎次子,杨皇后所生,因其兄长司马轨两岁时夭折,他成为实际上的嫡长子。司马衷能够当上太子,能够顺利接班,固然有一定的外界因素,但如果他真的一无是处,英明神武、生有26个儿子的司马炎,断然不会把江山交给一个傻得没谱的白痴儿子。正所谓,

  • 揭秘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周培公的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光地,盛世谋臣好看不,周培公的墓

    周培公(1632年—1701年),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早年经历周培公幼年丧父,十岁时,李自成进攻荆郢间,其母孙夫人殉难而死,周培公落魄无依。成为州卒小吏,不久依附显赫者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