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学识渊博?真实的​慈禧​太后文化素养并不太高

学识渊博?真实的​慈禧​太后文化素养并不太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00 更新时间:2023/12/6 10:04:43

史记载:慈禧学识渊博

纵观近人笔记野史或今人的著述论文,多将慈禧太后描绘成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才女,不但深叹其政治手段之高超,而且会被其渊博的学识以及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方面的精湛造诣所折服。

学识渊博。曾侍从慈禧太后的德龄说,慈禧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比较有名的稗史或传奇,可说的确是有几分研究,为寻常人所不及。曾为慈禧太后画像的美国女画家卡尔说她不但能作诗词,且出笔清新,非同凡响,颇得“大宗气派”;还能以文言写文章,“振笔疾书,洋洋千言不穷,斯真稀有之才……彼于古名家之诗文词,能滔滔背诵,如数家珍。”慈禧太后内侄曾孙叶赫那拉·根正也说,她对文史、绘画都非常喜欢,据说6岁时就能流利地背诵《三字经》等文,“包括唐诗宋词,都能用满汉双文背诵。”“除了政治才能外,慈禧还具有非凡的文学和绘画才能。”

工于古体诗词。徐珂在《清稗类钞》中,明确记述慈禧太后“工试帖诗”,从其所载的两首试帖诗来看,不仅文字对仗工整,而且很有意境。

网络配图

慈禧亲书真迹反差大

然而,我们看到的一些慈禧太后亲书真迹,与上述书法、绘画却有极大反差。

咸丰十一年(1861)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联合发动辛酉政变前,她亲自起草将肃顺等人解任的密谕。

从这封密谕,我们不难看出慈禧太后的文化素养其实不高。第一,字迹歪歪扭扭,看不出有任何书法功底,与世间所传慈禧太后御笔书法大字比,更有天壤之别。第二,她的文字和文化基础并不好。密谕共237个字,其中有错别字12个,达16处之多,而且语句多不通顺。如“进成(城)后,在(再)传旨著恭亲王总理赞襄正(政)务,是(当)否,求兄弟著议”,23个字中有4个明显的错别字。第三,她本人亦知自己文化水平有限,故在密谕中有“求七兄弟(指奕譞)改写”之语。

网络配图

4年后,同治四年(1865)三月底,慈禧太后的学养与书法也无多少提高。与1861年的密谕比较后,我们发现,这一罢革奕訢上谕的字迹,同样写得歪歪扭扭,书写水平未见提高。上谕不过226个字,有错别字13个。在前一密谕中,她屡次将“权理朝政”错写为“权理朝正”、将“再行归政”错写为“再行归正”。她也知道自己写得很差,所以“先作诏以待”,后发交文渊阁大学士倭仁、体仁阁大学士周祖培等人,并说:“诏旨中多有别字及词句不通者,汝等为润饰之!”

世间流传多为代笔之作

笔者认为,世间流传的所谓慈禧太后书画真迹,至多为虽钤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实际由他人捉刀代笔的伪作。有些甚至可能是这些伪作的现代仿制赝品,理由有五。

第一,从书法与绘画的技能、技巧上分析。在中国,书法、绘画都需要基本的技能技巧,故有“书画同源”之说。既然慈禧太后的文字书法未达精谙之妙,其绘画不大可能有精湛造诣。第二,从慈禧太后书画的数量上分析。《清稗类钞》称她“喜作大字,用丈余库腊笺,书‘龙’‘虎’‘松’‘鹤’等字,岁多至数百幅”。这么大数量的书法作品,已届老年且身体并不强健的慈禧太后恐怕难以独自完成。第三,从慈禧太后的身高体形以及撰书绘画所需付出的体力体能上分析。卡尔说她1903年“见太后方持其如椽之笔,濒濡其毫端于一大砚台中。既见墨色已浓淡得中,遂振笔疾书,一挥而就。全字长可四英尺,作‘福’‘寿’等字样,笔力绝劲,不作一毫巾帼气”。但从清宫保留下来的老照片来看,慈禧太后并不算高,1.60米左右。

网络配图

一位身材不高、年已68岁老人的体能,怎能支持她挥动如椽大笔,振笔疾书横宽“四英尺”的大字?第四,从慈禧太后绘画的形式及风格上分析。徐珂记载她并不擅长用笔端正、力求形似的工笔画,其绘画风格为写意。然而,目前我们看到钤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的各种画作,却恰是用笔工整谨严、细腻逼真、线条流畅的工笔画,而不是纵笔挥洒、墨彩飞扬的写意画。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绘画风格差异。第五,早已有人指出慈禧太后的书画有捉刀代笔者。徐珂指出,她于“万几之暇,辄画扇及立幅以赐大臣。患不能给,乃觅代笔二人。一为归安姚彦侍方伯之嫂,一为云南缪中书嘉玉之妹(即缪嘉蕙)”。缪嘉蕙多次指出,慈禧太后曾亲选18名最优秀的画家,“他们惟一的职责就是为慈禧作画。这些画师被分为三组,每组每月为她作画十天。”太后“在这些画上盖上自己的名章,再请翰林院的翰林们附上几句相关的诗,每当宫里举行宴会时,她就把这些画赠送与人,好像这些画都是她自己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真想不到 原来“雍正皇帝”竟是这样即位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真想不到作文400字,真想不到的命题作文,那一次我真想不到作文

    康熙帝驾崩以后,第四皇子胤禛在激烈的皇位争夺中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雍正皇帝。但雍正帝究竟是如何继位的,长期以来在民间有种种传说,史学界对这一问题也有几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使之至今还是一个悬案。网络配图在民间传说中,大多数人认为雍正帝即位是非法的,是篡位夺权。一种说法就是所谓“矫诏篡立说

  • 揭秘:乾隆为何不杀贪污索贿的奸臣李侍尧?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乾隆的罪过,乾隆杀了谁,乾隆杀言官

    对啮噬国基的人,皇帝虽然很生气乃至生出杀气,内心却对他们有感情,常常放一马。这一点,和他们用强硬手段对付“谋反”的人是有些不同的。乾隆对李侍尧就是一例。据说,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索贿一案败露后,经钦差大臣和珅初审,定为“斩监候,秋后处决”,但大学士、九卿奉旨核议时,认为应从重,改为即行斩决。覆审报告送

  • 揭秘:慈安作为东宫太后其实比慈禧更有手段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慈安太后比慈禧太后的地位高吗,慈禧太后如何对待慈安太后,慈禧太后非常狠毒

    晚清历史上,大家谈论最多的是慈禧太后,东宫太后慈安往往会被忽视。因为很多史料体现出来的是一个忠厚老实,善良由于而魄力不足,处处依赖慈禧的慈安,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从各位皇帝怎么对她中就可以看出来。慈安,满洲镶黄旗钮祜禄氏人,16岁就被选入宫封为嫔,并且在4个月之内就被封为皇后。网络配图其实在咸丰皇帝

  • 隋炀帝被政绩工程拖垮:下血本坑苦了百姓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隋炀帝死因,隋炀帝皇后萧氏,财政局对政绩工程

    杨广为了成就自己的圣王之业,让整个帝国陷入到这种全民皆兵、全民皆役的疯狂状态中。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尤其是山东、河南一带,水灾成患。可以说,隋炀帝杨广的一生,就是在活给别人看。史料中可以见到这样的记录:“高祖幸上所居第,见乐器弦多断绝,又有尘埃,若不用者,以为不好声妓,善之。上尤自矫饰,当时称为仁

  • 清朝密史:太平天国失败竟然是因一个穷书生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太平天国残忍,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在于,太平天国不内讧能成功吗

    从1860年到1862年,太平军分别三次进攻上海,全都失败,具体原因是什么呢?当今史学界的论断暂且不说,看看当时人的看法如何?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清军攻克上海附近和江苏一带太平军的七个堡垒,发现一个叫王畹的书生写给忠王李秀成的一封信,这封信看得清军的将领满头出冷汗,因为如果太平军采纳了这个王畹

  • 他以莫须有的谋反被杀害 家人又有怎样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这杀父之仇来世再报,谁谋杀了白家信凶手是谁,莫须有真正的意思

    岳飞,字鹏举,今河南相州汤阴永和乡孝悌里人。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时年39岁。后被追封鄂王,故后人也尊称岳飞为“岳武穆”或“岳王”。那么岳飞死后他的家人是什么结局呢?前妻刘氏,岳飞从军抗金,让刘氏照顾母亲,她“两经更嫁”。后嫁与韩世忠军中一押队,韩让岳来娶刘氏,岳飞只“差人送钱五百贯”而已。网络配图后

  • 北宋短命皇帝哲宗赵煦有明君之德奈何寿命不长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哲宗是个怎么样皇帝,我是宋哲宗,哲宗

    宋哲宗赵煦即位时只有10岁,虽然年纪很小,但坐在朝廷上却是神情庄重,言谈举止不失帝王风度。史书上说他“天表粹温,进止中度”。不记人无心过失一次在大殿上,有个太监拿奏折时,不小心把宋哲宗的头巾碰掉了。当时,宋哲宗才剃过头,头巾突然掉下来,头皮显得明光发亮,看起来滑稽可笑。殿上的大臣都忍俊不禁,只好低着

  • 李自成功亏一篑 除了吴三桂竟还有一个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自成和吴三桂是什么关系,吴三桂有几个妻妾,李自成吴三桂陈圆圆

    今天十三跟亲们聊聊吴三桂,很多亲们都看过影视剧《鹿鼎记》,其中就有吴三桂的桥段。说起吴三桂,人家也算是青年才俊,16岁中武举,在与清军交锋中屡立战功,28岁时已升至总兵(从二品)。崇祯十五年(1642)网络配图崇祯十三年河南大旱,几十万饥民无粮可食,与其饿死,不如大家一块干,他们只是缺少一个领袖而已

  • 三国一谋士赐计三条:刘备只用一条成霸业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诸葛亮给刘备的三个锦囊妙计,刘备麾下谋士排名,郭嘉和诸葛亮谁才是高

    《三国演义》中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而刘备两人全部得到却依然没有杀出蜀地,不过刘备能够建国称帝也算是成绩斐然。很多人都觉得凤雏庞统得死很可惜,在演义中他是在落凤坡被人埋伏中箭而死。而在历史上庞统是在围攻雒城的时候中流失而死的,死时年仅三十六岁。网络配图庞统前半生郁郁而不得志,投到刘备账下自然想干出

  • 后宫悲剧史: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废的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为什么武则天之后再无女帝,正史都不敢记载的公主,2000年前一位被斩首的王后

    说到中国历史上被废的皇后,可谓是不计其数。那么,历史上第一位被废的皇后到底是谁呢?她就是西汉第六位皇帝景帝刘启的第一任皇后薄氏。薄氏,山阴人(今浙江绍兴人),为汉景帝刘启的结发妻子,是薄太后(即刘邦的妃子薄姬)的侄孙女,也是刘启的表亲。网络配图刘启做太子的时候,薄太后将侄孙女薄氏许配给刘启当太子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