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审琦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王审琦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903 更新时间:2023/12/11 4:46:07

王审琦是五代至北宋初年时期的名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王审琦是赵匡胤义社十兄弟之一,在助其建立北宋的过程中立下大功。王审琦虽是武将但滴酒不沾,为何在赵匡胤向天祈祷后他就变得酒量惊人呢

一,投靠郭威

王审琦早年投军,在后汉大将郭威手下效力,因为性格敦厚朴实,为人稳重有谋略,还骁勇善战,所以很得郭威信任。乾祐元年(948年),河中节度使李守贞起兵反叛,王审琦因此随郭威前往平叛,因功升任厅直左番副将。

二,效力后周

广顺元年(951年),郭威自立为帝,建立后周。王审琦因此转而效忠后周,担任东西班行首、内殿直都知、铁骑指挥使等职。显德元年(954年),北汉趁着郭威病逝,南侵后周。王审琦因此随周世宗抵御汉军,在高平之战中英勇作战,为击退汉军立下大功,因此升任东西班都候,不久又升任本军右第二军都校。

周世宗在高平之战中认识到周军存在很大问题,便决心提拔青年才俊。然后周世宗召集禁军军官饮宴,还让他们比试射箭。王审琦在比试中表现突出,多次射中把心,因此获得周世宗大力赞赏,还升任勤州刺史。

三,攻伐南唐

显德二年(955年),周世宗南征南唐,一路进展顺利,但在舒州受阻。周世宗于是任命郭令图为舒州刺史,派王审琦与司超领精兵攻城。王审琦督促将士拼死作战,结果用了不到一天就攻克舒州,还缴获大量的铠甲与武器。然后郭令图入城安抚民众,王审琦则率军救援黄州。

不久南唐发动反攻,夺回舒州,郭令图只得弃城而逃。王审琦听闻此事,于是挑选精锐骑兵夜行,准备打唐军一个措手不及。很快周军就到达舒州城下,出其不意地大败唐军,重夺舒州。周世宗听了大喜,升任王审琦为散员都指挥使。

显德四年(957年),王审琦在紫金山之战中身先士卒,击败唐军,得以升任控鹤右厢都校、虔州团练使。随后王审琦参与围攻濠州,又率敢死队发动进攻,攻破唐军水寨,迫使濠州唐军投降。接着王审琦参与攻打楚州,料定唐军必会凿开南门逃走,于是提前在南门外设伏,俘斩唐军近万人,还将其献给皇帝。周世宗大喜,赏赐王审琦名马、玉带、绸缎。

四,效力北宋

显德六年(959年),王审琦随周世宗北上伐辽,夺取瓦桥关等地。不久周世宗病逝,其子周恭帝即位,封王审琦为殿前都虞候、睦州防御使。当时后周军权掌握在赵匡胤手中,他与王审琦、石守信等人要好,结为义社十兄弟。赵匡胤见周恭帝年幼,知道主少国疑,有了篡位之心。王审琦得知此事,便与石守信等义社兄弟予以鼎立支持。

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然后回师汴梁。王审琦与石守信于是开城迎接,使得赵匡胤轻易就夺取了汴梁。不久赵匡胤篡周建宋,封王审琦为殿前都指挥使、泰宁军节度使。随后王审琦参与平定李筠之乱,改任武成军节度使。

五,喝酒奇闻

建隆二年(961年),王审琦出任忠正军节度使,在任内为政宽和,对税赋量入为出,从不额外摊派,使得百姓赞赏。一天,王审琦入朝觐见赵匡胤,陪他饮宴。赵匡胤喝酒喝得高兴,见王审琦不会饮酒有些可惜,于是向天祈祷说:“酒是上天的赐福,审琦是朕的兄弟,应该与朕同享荣华富贵,为什么不让他饮酒呢?”

然后赵匡胤端着酒杯对王审琦说:“上天一定会赐你酒量,试着喝,不要怕。”王审琦听了,不敢不喝,于是一连喝了十余杯,也没有什么事。此后王审琦陪赵匡胤饮宴,经常喝酒喝得很多。但要是王审琦自己私下喝酒却喝不下去,即使强行喝酒就会生病。

一天,忠正军的一位县令因为属下犯罪而将其开除,但事先却没有向王审琦禀报。王审琦手下的幕僚对此十分生气,于是劝他处罚那位县令。王审琦说:“五代以来藩镇骄横,县官不能独自处理县里的事务。现在天下太平,我手下的县令能惩处奸猾之徒,应该获得嘉奖,为何要处罚他呢?”幕僚听了,对他十分佩服。

开宝二年(969年),王审琦随赵匡胤讨伐北汉,担任御营四面都巡检。开宝三年(970年),王审琦入朝为官,陪赵匡胤饮宴游乐,在射箭比赛中多次射中靶心,获赏御马与黄金鞍勒。开宝七年(974年),王审琦身患重病,不能说话,赵匡胤于是亲自前往探视。不久王审琦病逝,赵匡胤大为哀痛,追赠他为琅琊郡王。

总的来说王审琦是北宋开国名将,在助赵匡胤建立北宋的过程中立下巨大功劳。王审琦原本滴酒不沾,但在宋太祖赵匡胤的强大压力下,不得不喝酒,因此变得酒量惊人。所以其他人劝酒王审琦没有那么大的心理负担,自然喝不下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王审知王审知简介

更多文章

  • 安刘氏者,必勃也 这个昔日重臣为何要杀刘邦嫡孙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邦手下的人才,刘安是刘邦的什么人,刘邦手下

    还不知道:周勃和刘邦嫡孙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前195年,打下大汉江山的汉高祖刘邦走到了人生尽头,在临终之时吕后问了一个问题:“萧何之后,谁可以去接替他的位置来保住刘氏江山?”应该说刘邦对这件事早就心中有数,于是很肯定的告诉吕后是曹参。而在曹参之后谁又可以

  • 在历史上杨业与潘仁美之间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潘美杨业,潘仁美是哪里人,潘仁美和潘美是一个人吗

    杨家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军事家族,描绘的主要是杨业与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事迹,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杨家将的故事流传千年,其中有一个主要奸臣叫潘仁美,依仗着皇亲国戚的身份屡屡陷害杨家,更是射死杨七郎,害死杨老令公,让心怀正义的老百姓恨之入骨。可演义毕竟是演义,真实历

  • 没有萧何就没有西汉 历史上的萧何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西汉萧何简介,为什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历史人物萧何简介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西汉萧何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历史上真实的萧何,绝对是一代传奇名相。他的存在,至少深刻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历史。如果把中国历史上的所有的宰相,按照影响力排顺序的话,萧何绝对能排进前三!如果不信的话,我们可以简单捋一下萧何的人生。萧何生年不详,

  • 汉文帝即位时杀尽汉文帝儿子 汉文帝为何还要留下其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汉朝刘恒有几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母亲是谁,汉武帝儿子反叛为什么没有成功

    对汉文帝刘恒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很多王朝,出现很多帝王。每位帝王的能力也大不相同,有些堪担大任,治理国家;有些则昏庸无能,荒淫无度。每次朝代的更替都会伴随着腥风血雨、骨肉相残。今天要讲的就是汉文帝刘恒,他在登基称帝后,杀尽了汉惠

  • 汉惠帝继位后轻徭薄赋 最后为什么会英年早逝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惠帝的儿子全被杀,汉成帝无后的原因,汉惠帝简介

    刘盈,是汉高祖刘邦的嫡子,公元前195年即位,公元前188年在未央宫郁郁而死,在位8年,逝年24岁。汉惠帝刘盈即皇帝位后,在相国曹参的协助下,继续推行刘邦的安邦定国方针,轻徭薄赋,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进一步推动了西汉经济的发展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又被称为“清静无为”。有个典故,叫做“萧规曹随”,就是

  • 丁原董卓之事乎(董卓为什么想除掉丁原)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db:关键词]

    董卓率军入京,祸乱汉室朝廷,当他召集百官准备废帝立陈留王时,汉朝文武百官,只有一个人站出来大叫曰:“不可!不可!汝是何人!敢发大语?天子乃先帝嫡子!初无过失!何得妄议废立,汝欲为篡逆耶?”此人就是丁原。文武百官都惧怕董卓,为什么丁原敢叫板董卓呢?可能很多人都迫不及待地想回答:“因为当时三国第一猛将吕

  • 汉献帝死了(谁杀了汉献帝)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db:关键词]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凡开国之主大多君强臣弱,而亡国之主则大多君弱臣强,有些皇子天生就是个倒霉蛋,赶上了朝代末期,大权旁落,臣子、外戚以及宦官三家独大,天子只是他们手中的傀儡。这些末代皇帝中,汉献帝算是一个比较出名的傀儡皇帝,他九岁登基,一生颠沛流离,先被董卓立为皇帝,实则受人摆布,后又被曹操挟持,

  • 董卓进京什么(请董卓进京的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db:关键词]

    大伙都知道东汉末年,皇帝被杀,诸侯争霸的始作俑者是董卓!董卓没有进京的话,汉朝廷虽然不景气,但也不至于一下子就失去控制。那么董卓祸乱朝纲是谁给了他这个机会呢?当然是何进了。这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对,小编今天的文章讲的也是演义的故事,希望网友不要拿所谓的正史来喷俺。大伙可能没有注意到何进引董

  • 马腾的西凉军和董卓的西凉军有什么区别(董卓是西凉军怎么又出来个马腾)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db:关键词]

    熟悉三国历史的同学都知道,董卓是西凉军阀出身,凭借着凉州兵马最终夺取了汉廷的权力。而马腾同样也是出自西凉的军阀,而且当时颇为让曹操忌惮,那么同样都是两个来自西凉的军阀,这两个人谁在西凉的影响力更加,是西凉的老大呢?故事要从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说起,这一年是甲子年,黄巾起义就在一年爆发。由于受

  • 晏子春秋,记述著名政治家晏婴的言行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晏子春秋,记述著名政治家晏婴的言行,三国两晋历史

    《晏子秋春》是记叙秋春终期齐国出名政治家晏婴行止的一部著述。 份内篇、中篇两全体,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纯上、纯下六篇,中篇分上、下二篇。谏上、谏下次要记述晏婴劝谏齐君的行止,问上、问下次要记述君臣之间、卿士之间和中交举动中的问问,纯上、纯下次要记述晏婴其余各类百般的事务。中篇两篇内容较为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