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介是谁?他被人称为真御史是什么原因?

唐介是谁?他被人称为真御史是什么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2926 更新时间:2024/1/8 7:36:13

唐介字子方,是北宋著名谏臣,“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去国一身轻似叶,高名千古重于山。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天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

殿中侍御史唐介因直言敢谏,被宋仁宗一怒之下贬出京城。许多正直官员敬佩其忠直,特意为他设宴饯行并“赋诗激美。”大臣李师中这首赠诗,充分表达出众人对他铮铮铁骨的赞美。

宋仁宗读完此诗,怒气顿消,但金口玉言,无法收回成命,只得将唐介流放英州(今广东英德县)。

唐介因何事激怒宋仁宗?宋仁宗又为何对他网开一面?

(一)不惧权势

平江县首富李财主一家,被人告发“杀人祭鬼”,全家被县衙逮捕关押。男女老少虽受尽严刑拷打,却始终无人承认罪名。

新任县令唐介仔细研究案情和口供,终于发现疑点:告发李家杀人祭鬼者是某县吏,而此人素来以贪婪臭名昭著。他略施小计,便让县吏招供。原来,县吏多次勒索李财主未果后,才怀恨在心越级向州府诬告,致使李财主一家锒铛入狱。

岳州太守得知自己被县吏欺骗后,竟恼羞成怒迁怒唐介,请求朝廷派专员异地审查。御史将李家带往异地重新审理,审讯结果与唐介完全相同。

案情大白后,含岳州太守及县吏在内的相关人员被撤职查办,御史受到朝廷赏赐。唐介虽未受到朝廷表彰,但在百姓心中已经封神。

他调任任丘县令后,驿吏纷纷诉苦。原来,任丘县是辽国使者来往的必经之地。辽使进入宋境,飞扬跋扈,向驿站提出各种非分要求。县令不敢得罪辽使,命令驿站设法满足。驿站不敢不从,只得自掏腰包置办,家家因此几乎倾家荡产。

唐介次日端坐到驿站大门口,对进出的辽使宣布:“从即日起,贵国使者所有非法需求,本县一律不予理睬!而且,如果有人心怀不满,胆敢毁坏县境内所有设施或器具,本县一定按大宋刑律逮捕法办!”辽使们第一次遇到硬骨头,灰溜溜规规矩矩按章行事。

他升任德州通判后,接到转运使崔峄命令“高价出售库藏绢绸”的公文,深感不妥,于是扣压公文不下发,且多次向上级相关部门询问。崔峄闻讯大怒,多次派专人行文质问唐介,唐介顶住压力“不为动”,最终迫使崔峄收回成命。

(二)名扬天下

天道酬勤,以“硬骨头”在朝野闻名的唐介,终于被人慧眼识珠调入御史台,升任专掌纠弹百官朝会失仪之事的殿中侍御史。

后宫迎合皇太后,在建造皇太后专用的龙凤车时。在内部装饰大量奇珍异宝。唐介谏言这个“后宫奇靡之器”远超礼制,宋仁宗恍然大悟,“诏亟毁去。”

宋仁宗重用外戚张佐,竟任命他出任“宣徽、节度、景灵、群牧四使”,使“天下皆谓尧佐主大计。”唐介与包拯等谏官反复劝谏,张尧佐以退为进,主动“辞宣徽、景灵使。”不久,张尧佐重新以宣徽使身份执掌河阳。 唐介一眼看穿宋仁宗在耍把戏,直言不讳对同僚们说:“官家这是想授予他宣徽使,只是让他到河阳过渡一下而已!”同僚们认为这已是最好结果,不想再节外生枝。唐介依然不屈不挠抗议,直到宋仁宗亲口道出张尧佐的任命出自中书省建议,他才暂时住口。

唐介再次进谏三件事:张尧佐才能不足,请求将其罢免而任用富弼为相;谏官吴奎与宰相文彦博结党营私,不能坚守谏官职责;文彦博镇守蜀地时利用职权制造成都灯笼锦绣,通过贿赂宦官和张贵妃“以得执政”。这封奏疏“语甚切直”,宋仁宗大怒,扬言要将唐介流放边地。唐介得知宋仁宗拒绝劝谏,坦然道:“臣激于忠诚与义愤进谏,生死尚且不顾,岂会害怕贬黜?”

次日,宋仁宗气急败坏,召集重臣传阅唐介的谏书,首先定调:“唐介进谏,出自职守。但是,他竟然攻击‘彦博由妃嫔致宰相,此何言也?’朕任用文彦博为宰相,唐介凭什么干预?”唐介不慌不忙对文彦博道:“文丞相应该自我反省有无此事,在陛下面前不可隐瞒!”文彦博被迫承认唐介弹劾“数件皆实。”宋仁宗被当众打脸,“怒益甚”,将唐介轰出殿外。经重臣劝解,宋仁宗冷静下来,重新认真阅读唐介的谏书,作出三个重要决定:将唐介从春州(今广东省阳春市)改置英州(今广东英德市)。他深恐唐介在流放途中病死或出意外,使自己背上“杀直臣名”,特意派宦官带兵沿途武装护送唐介至流放地;罢免文彦博宰相职务;将吴奎“出知密州。”

唐介以一己之力扳倒三名朝廷大员,“由是直声动天下”,被士大夫尊称为“真御史”,提到他时一概尊称“唐子方(唐介字)而不敢名。”

(三)回朝劝谏

自古以来,即便是名垂青史的明君,也很难完全听从劝谏者。唐太宗如此英明神武,尚且有时被魏徵劝谏得无地自容而恼羞成怒。宋仁宗能容忍并采纳唐介劝谏,堪称盛德之主。所以,宋仁宗贬黜唐介后,将其步步升职,在短短半年内将唐介重新“召为殿中侍御史”,继而提拔为谏院长官。

唐介针对种种不良现象提出劝谏:“有些官员曲意走后宫路子,得以频频升官,这种现象必须抑止;宫廷赐予嫔妃的费用,比前朝高出十多倍且还在继续增长,应该予以削减;地方长官荐举的人才,大多是只会舞文弄墨的下级官吏,请朝廷下令地方精心选择端良敦朴人士;各路监察官员时常趾高气扬‘凌扰郡县’,造成恶劣影响。臣建议取消这些官员,把监察权交归各路地方长官;兖国公主‘夜开禁门’,应该追究警卫主官责任,以肃整皇宫纪律。”这些建议,“帝悉开纳之。”

宋英宗即位,升任唐介为御史中丞。他特意召见唐介道:“您在先朝有正直声望,所以朕才重用您!”唐介谦逊回答:“陛下过奖!自古寻求天下大治的明君,并非要找到惊世骇俗的治国之术,最重要的是‘顺人情而已。’诚愿陛下继承祖宗遗德余烈并发扬光大,‘则天下蒙福矣!’”

(四)安石政敌

唐介为人清高,以敢于直言被同僚忌惮。因此,每当谏官空缺时,百官都衷心希望唐介出任以“观其风采。”宋神宗即位后,因唐介是两朝有名的正直大臣,“故大用之”,官拜副宰相。

依照惯例,宰相每日早晨都会在待漏院(百官在宫门外等候早朝时休息之地)某个屋内审阅向皇帝进献的文书,副职不能参与。唐介向宰相建议:“副职身在政府却不能预先审阅文书内容,如果皇上提问,我等如何对答?”宰相觉得有理,召集正副宰相们一起审阅进献文书,从此成为惯例。

宋神宗在宰相力荐下,“欲用王安石。”唐介谏阻,说王安石难当大任。宋神宗有些不满:“文学、吏事、经术,他哪方面不胜任?”唐介直言不讳:“王安石虽然好学,但不知变通,所以其言行不切实际事理。倘若重用,必定变数不少!”退朝后,唐介对宰相等人道:“王安石如果受重用,‘天下必困扰’,诸公拭目以待吧!”

宋神宗我行我素,重用王安石。中书省进献拟任官员名单,朝廷“数日不决。”宋神宗干脆下令:“当问王安石!”唐介进谏:“陛下认为王安石能当重任而重用他,本无可非议!但是,官员任免之类的大事岂能由一个翰林学士决定?臣近来时常听说陛下把朝政决定权交给王安石,只要他同意‘可即行之,不可不行。’那么,要我等朝臣何用?这明显是不信任朝臣啊!如果陛下认定臣才疏学浅,臣希望首先被罢免!”

王安石执政后,唐介多次当面与王安石展开针锋相对的争论。王安石因为有宋神宗撑腰,每次都强词夺理与唐介为敌。唐介“介不胜愤,疽发于背,薨,年六十。”

唐介被《宋史》誉为“敢言,声动天下”且直道而行、有古人遗风之人。他心怀天下直言劝谏,或对事不对人,或对人不对事,均一如既往将自身安危置之脑后,换得个青史留名的“真御史”!事实证明:凡是把国家利益摆在首位的人,都会在历史的夜空中化作一颗永不泯灭的璀璨明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郭嘉如何评判孙策(孙策是郭嘉杀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db:关键词]

    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奉孝不死,孔明不出。”奉孝指的是郭嘉,曹操最为倚重的谋士,孔明不用多介绍,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后人称他为“几近于妖”。之所以有这种观点,并非郭嘉的智谋一定在诸葛亮之上,毕竟两人没有正面交过手,孰强孰弱无法判断,充其量只是猜测罢了,主要是因为郭嘉死于公元207年,极为

  • 郭嘉号称什么(郭嘉为什么这么聪明)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db:关键词]

    郭嘉一直被很多三国粉丝神话,其实郭嘉不管是在三国演义里还是在正史记载里戏份都不是很多,那我们神话郭嘉的点在哪里呢?当时郭嘉是荀彧推荐给曹操的,当时的曹操正处于人生最大的转折点当中,之后郭嘉多次屡出奇谋帮助曹操统一北方所以郭嘉的名声也是越来越响。但是郭嘉到底为曹操做过哪些实际贡献呢?一起来看看当时郭嘉

  • 郭嘉与诸葛亮相比(诸葛亮如何评价郭嘉的话)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db:关键词]

    曹魏名将郝昭死后,诸葛亮犒赏三军,说:“前有嘉卒,后有昭亡,实天不亡我大汉也”、“奉孝不死,汉室不兴”。三国乱世之下,能够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非郭嘉莫属。郭嘉,字奉孝,河南人,初平元年,蛰伏于河南的郭嘉北上冀州,投奔当时公认的群雄领袖——袁绍的帐下。不过,郭嘉很快就离开了袁绍阵营。因为郭嘉发现袁绍此

  • 如果郭嘉没死曹操的赤壁之战会败吗(郭嘉在赤壁会不会输)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db:关键词]

    郭嘉在三国中是堪比诸葛亮甚至远胜于诸葛亮的谋士,最初在袁绍手下,后来经过荀彧的推荐投奔了曹操。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曹操和郭嘉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俩后来的关系好到如同亲兄弟一般,曹操对郭嘉言听计从,郭嘉也是算无遗计。郭嘉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却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了大功,官渡之战前曹操举棋不定,此时

  • 郭嘉的出身(郭嘉哪里人?)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db:关键词]

    我相信了解一点三国的人们大概都知道,当我们提出三国那个时候,哪个人物最聪明的时候?我想很多人都会直接的回答诸葛亮,可是有个人对于诸葛亮来说,他可能自己感觉就比不上这个人,我想这时候应该就有很多人有疑问了,谁那么厉害,能和诸葛亮一较高低的人肯定不一般,当时的周瑜那么厉害,也照样比不过他,这个人如果要是

  • 郭嘉死前献计(郭嘉临终遗言杀司马懿)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db:关键词]

    作为曹操手下的第一谋士,郭嘉的英年早逝给曹操留下了太多遗憾,也给纷乱的三国留下了诸多遗憾,连曹操自己都感叹,如果郭嘉不死,赤壁之战自己也不会败的如此之惨,郭嘉的智谋自不用多说,在官渡之战前,当所有人都看好袁绍时,郭嘉却说出了“袁绍有十败,曹操有十胜”这样的论断,而事实也正如郭嘉所料,曹操在官渡之战中

  • 郭嘉跟曹操什么关系(郭嘉对曹操的意义)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db:关键词]

    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三国时不仅猛将如云,谋士也是多如繁星,而其中最厉害的要说是郭嘉了。郭嘉帮助曹操一举平定了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曹操才有了一统天下的本钱,但是郭嘉去世太早了,导致很多谋划都没能帮助曹操实现。郭嘉字奉孝颍川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一带,刚开始时是在袁绍公司里上班,但是郭嘉干了一段时间

  • 郭嘉是不是寒门(郭嘉的出身)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db:关键词]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郭嘉这个人,甚至被很多人拔擢到和诸葛亮一样的高度上来。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还说了一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句话无疑让随军出征的各个谋士黯然失色,也表明曹操对郭嘉的重视和信任。有很多人认为,郭嘉是寒门新贵,曹操重用郭嘉,也代表了曹操对人才不问出身、唯才是举的态度。再进一步联

  • 诸葛亮郭嘉谁厉害(诸葛亮厉害还是郭嘉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db:关键词]

    都知道,刘备有诸葛亮,曹操有郭嘉,可是,这两人谁更厉害一些呢?其实,这两人很像,都是天才式的人物,辅助各自的主公之时,年岁都不超过三十。当时,他们对于将来要服务的“主人”,都是相当的挑剔。而且,在他们的心中“功劳”必须是第一位。当然,在他们选定了“主人”之后,真正也是一心一意做事。在外人看来,他们的

  • 郭嘉引荐曹操(郭嘉谁引荐给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db:关键词]

    郭嘉(公元170-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曹操的得力谋士之一。两人初见面,曹操便感慨道,“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可见郭嘉的才华之高,谋略之深,堪称“鬼才”。连罗贯中也不禁赞誉其“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英才早逝,使得曹操直呼“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郭嘉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