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因不懂政治而下场悲惨的一代名将——韩信

因不懂政治而下场悲惨的一代名将——韩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684 更新时间:2024/1/19 2:32:50

韩信,西汉开国名将,大名鼎鼎的汉初三杰之一,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爬行家,以及自寻死路家。

韩信的一生短暂而又辉煌,大起却又大落。他在军事上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达到了不可逾越的巅峰,被后世奉为“兵仙”、“神帅”。然而,在政治上他却愚昧懵懂,颟顸糊涂,犯下了一个又一个愚蠢而又低级的错误,最终导致了自己身死族灭的悲惨下场,也为后世留下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千古哀叹。

韩信少年时期家境贫寒,虽身负奇才,却无从施展,只能落魄度日。乡里少年瞧他不起,当街羞辱于他:他命韩信要么拔剑刺他,要么从他胯下爬过。韩信思付一番,选择了后者。从此,“胯下之辱”就成了韩信独一无二的历史标签。其实,韩信可以选择刺死那个少年,应该不会对他以后的人生产生太大影响。有两件事可以证明:第一件是韩信投奔汉国后,只被封了个小官,他心中不满,就跟十三个同僚一起酒后发牢骚,结果被人诬告谋反,刘邦下令将韩信等一十四人全部处斩,前边十三个都已经人头落地,轮到韩信时,他仰天大呼:“汉王不欲得天下么?乃竟杀壮士!”监斩官夏侯婴见韩信语出不俗,便下令停止行刑,与韩信交谈,发现韩信却有奇才,便向相国萧何举荐了韩信,后来韩信得到重用。第二件是数百年后,后周太祖郭威少年时也遇到一个无赖以相同的方式侮辱他,郭威毫不犹豫的选择拔刀刺死了那个无赖,事后虽然被抓,但关键时刻有贵人相助,将他释放,一点也没耽误他日后开创后周基业。由此可见,命中注定要有一番大作为的人,大都会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所以,韩信当时就算刺死了那个少年,应该也不会耽误他日后建功立业,只不过,韩信做出的是一个有辱无险的选择罢了。

韩信受辱之后不久,天下大乱,烽烟四起,韩信欲一展抱负,投身义军。起初他投奔项羽,但项羽有眼无珠,不识英才,只把韩信当普通侍卫对待,又对韩信所献计策毫不采纳。最终,韩信对项羽彻底失望,在项羽霸业达到巅峰时毅然决然的离开了项羽,投奔汉国。汉王刘邦封坛拜将,以隆重的仪式将汉军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授予韩信。至此,韩信终于获得了一展才华的历史舞台,他一出手,就是传扬千古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迅速平定三秦。接下来:“声东击西”、“木罂渡军”——破魏;“背水一战”、“置死后生”——灭赵;“因利制权”、“不战屈人”——降燕;“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下齐;再接下来:“诱敌深入”、“以多胜少”——斩楚将龙且,歼二十万齐楚联军;最后,迎来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垓下一战,项羽兵败,自刎乌江,楚亡。至此,已经复国的战国七雄又被韩信灭了第二遍,纵观中国古代军事史,再也没有一位将军,能像韩信这样以整个中华大地作为展现个人军事才华的舞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汉朝的天下,基本上是韩信一个人打下来的。他所指挥的每一场重要战役,都堪称是军事史上的“艺术品”,都值得后世用兵者认真揣摩学习。

然而,当硝烟散尽,天下太平,韩信就失去了用武之地。从战场转入庙堂,这位军事上的天才,就成了政治上的蠢材,开始不断犯错,最终走向了灭亡之路。其实,在项羽覆亡之前,韩信就已经在政治上犯过三次大错,只是当时强敌尚在,刘邦不得不隐忍包容。

第一次:不救主难。彭城战败后,汉军实力大损,不久,刘邦就被楚军团团围困于荥阳城中,无法突围,危急万分。而此时韩信已经灭赵降燕,正在修武一带驻军修整。刘邦在荥阳被围达数月之久,韩信没发一兵一卒前往救援,坐等楚军破城。幸亏最后时刻,将军纪信甘愿替死,冒充刘邦出降,吸引楚军注意,刘邦才得以侥幸逃生。刘邦脱身后,就赶去修武大营,收缴了韩信的兵符印信,收编了韩信麾下所有兵马,算是对他见死不救的小小“惩罚”;

第二次:陷杀同僚。韩信灭赵降燕后,下一个目标是齐国,但因为刘邦收走了他的所有兵马,他不得不重新招募兵马,训练军队,一时间不能马上行动。刘邦账下辩士郦食其想要抢功,便跟刘邦申请前往齐国说降。齐国君臣本就很害怕韩信前来攻打,郦食其前往一说,齐王便同意投降,于是郦食其致书韩信,说他已说降齐国,让韩信不要发兵前来攻打了,韩信回复了两个字:好的。于是齐国君臣放下戒备,拿出美酒佳肴款待郦食其,郦食其本就是高阳酒徒,嗜酒如命,开心的留在齐国大吃大喝,结果几天后,突然传来了韩信攻入齐国,马上就要打到齐国都城的消息。齐王大怒,立刻用油锅烹死了郦食其。郦食其之死虽然有些咎由自取,但主要原因还是韩信陷害。郦食其曾经立过功劳,又是刘邦指派的使者,韩信将他害死,刘邦心里自然会记恨韩信。

第三次:要胁王位。韩信攻下齐国不久,又在潍水之战中大败齐楚联军,斩楚将龙且,齐王田广,威震天下。与此同时,刘邦与项羽仍在荥阳一带苦苦相持。这时,韩信已经成为了决定楚汉胜败的关键因素,只要韩信挥军南下,楚军必败。项羽终于重视韩信,急忙派说客来见韩信,他劝韩信自立为王,两不相帮,与楚汉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韩信手下谋士蒯彻也劝韩信自立。韩信踌躇一番后,以汉王对他有知遇之恩为由拒绝了这一建议。其实真正原因是因为项羽当年轻视于他,伤了他的自尊心,所以他一定要打败项羽来证明自己。不过,他对刘邦的感情也比较复杂,一方面固然感激刘邦对他的知遇之恩,另一方面又因为刘邦举止粗俗无礼,军事才能十分低劣而瞧不起刘邦。所以,韩信拒绝楚使后并没有马上南下,而是致书刘邦,求封齐王。这分明是赤裸裸的要胁。刘邦终于被韩信刺激的情绪失控,破口大骂,张良陈平赶紧踩他足尖,他才恢复理智,发出诏书,封韩信为齐王。

韩信犯此三错,刘邦对他恨之入骨,项羽一死,刘邦就赶往韩信军营,收回了他的齐王印信,先出了胸中一口恶气。不过刘邦不像朱元璋那样冷酷残忍,他并没有杀害韩信,反而改封他为楚王。算是打一棒子,给个甜枣,安抚一下。

韩信当上楚王后,并没有反思自己之前的过错,反而在犯错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前进。他偷偷收留了刘邦悬赏通缉的原楚国大将钟离眛,自然马上有人向刘邦做了汇报,刘邦让韩信把钟离眛交出来,韩信居然撒谎说没有此事。这在刘邦看来就是包藏祸心,图谋不轨。于是刘邦马上出巡云梦泽,让韩信前来参见。结果韩信心虚,又出了一个大昏招,他逼钟离眛自杀,带着钟离眛的首级去见刘邦,这种出卖朋友的行为是十分令人不齿的,刘邦之前只是忌恨韩信,这下是彻底瞧不起他了。他下令把韩信抓了起来,带回都城,此时的韩信已经完全可以被处死了,这时有一位救星出现,大夫田肯以高明的语言替韩信求情,刘邦也顾念韩信的功劳,便将韩信释放,改封淮阴侯,居住京师,无权无职。

韩信死里逃生,却并没有珍惜余生。依然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他既没有向田肯道谢,也没有主动跟刘邦搞好关系,反而整天带着满脸的不高兴,装病当宅男。刘邦也不与他计较,但韩信这种表现,只会使他与安全越来越远,与危险越来越近。而且在这段时期,由于他与朝廷的疏远,导致了他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个千年遗憾——那就是韩信没有参加汉匈之战。刘邦建立汉朝之初,北方的匈奴在单于冒顿的统治下变的十分强大,开始侵略汉朝。刘邦哪里还敢把军权再给韩信,自己带着四十万大军北上抗击匈奴,结果轻而易举的就中了匈奴的诱敌之计,被围白登山,七日七夜才得以逃回。从此,汉朝就开始了长达数十年和亲纳币的屈辱历史。试想如果是韩信带兵,自然一眼就能识破匈奴诱敌之计,然后将计就计,以高明的战术打败匈奴。这样,历史将会改写,以后就不会有汉武帝时期榨干国力讨伐匈奴的事情了,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韩信以前穷困潦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那时的他连胯下之辱都能忍受。现在死里逃生后的他锦衣玉食,高官厚禄,他却觉得这样的生活他不能接受,于是他决定造反,这是他在政治上犯得最大也是最后一个错误。他挑唆即将前往代地上任的陈豨造反,并约定由他在都中里应外合,陈豨按约定起兵造反后,刘邦亲自带兵前去平叛。但这次出发前,刘邦却邀请韩信一同前往,韩信以生病为由拒绝了。不得不说,韩信最后一次错过了生的机会,他以为刘邦不在都中,就没人能治得了他,枉他做了多年汉臣,不知道宫中还有一个“女朱元璋”——吕雉,吕雉冷酷残忍,杀起功臣来像朱元璋一样心安理得,理直气壮。韩信准备有所行动时,他的一个受过责备的家奴便去告发了他谋反的事情。吕雉派萧何把韩信骗入宫中,也不多说多问,直接下令把韩信砍成了肉酱,并诛灭了韩信三族。一代兵神,就此惨烈收场,不过这个结局是韩信通过不断犯错自己争取来的,也没什么可说的。只是他跟项羽一样,至死不悟:韩信临死前,说自己悔不听蒯彻之言,没有自立为王。那么,韩信能当一个自立的君王吗?答案是当然不能!为什么不能?因为他不懂政治!——一个不懂政治的人是无法在乱世中当君王的。刘邦和项羽就是韩信身边一正一反两个例子,刘邦文不如萧何,谋不如张良,战不如韩信,但他却能当上汉朝的开国君主,为什么?就因为他懂政治,有权术,能识人,会用人。而项羽呢?项羽最大的悲哀就是他只适合当将军,但却坐在了君王的位置上,项羽懂政治吗?当然不懂,项羽要是懂政治,鸿门宴上刘邦绝不会活着离开。所以项羽最终的下场就是身死国灭,而韩信要是当时自立为王,最终的下场也只会跟项羽一样。所以,韩信唯一的出路就是好好的当一个汉臣,君王有难时积极救援,国家有战时所向无前,天下太平时主动交权。那样,他或许就可以安享天年。只可惜,韩信没有卫青那样的觉悟,他身边也没有宁乘那样的智者,所以,他的下场注定是悲剧。

萧何曾称韩信“国士无双”,韩信之才,确实是无双无对,但韩信之德,怎配称士?他不救主难,是为不忠,陷杀同僚,是为不仁,要挟王位,是为不智,卖友求荣,是为不义。如此不忠不义,不仁不智之人,却偏偏又是军事天才,无敌战神,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标签: [db:关键词]

更多文章

  • 汉武帝为什么要杀钩弋夫人 钩弋夫人被赐死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夫人和汉武帝的故事,汉朝钩弋夫人,汉武帝钩弋夫人故事什么意思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汉武帝和钩弋夫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钩弋夫人是汉武帝的一位宠妃,她的儿子刘弗陵也是汉武帝的继承人之一。当时,汉武帝年事已高,开始担心自己的继承人问题。他原本的继承人是长子刘据,但后来他又认为刘据造反不够资格继承大汉江山,转而青睐刘弗陵,即

  • 霍去病能够成就封狼居胥 霍去病究竟有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霍去病有什么成就,霍去病封狼居胥是哪一集,汉武大帝霍去病封狼居胥是多少集

    对霍去病封狼居胥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霍去病(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西汉时期著名的将领、政治家。他是汉武帝时期开拓西域的重要人物,曾领导多次西征,开辟了丝绸之路,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也是一位睿智、果敢、有勇有谋的将领,以其精湛的军事

  • 荀彧为何帮曹操(荀彧是什么时候投靠曹操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db:关键词]

    三国时曹操手下的谋士并不少,但是为人所熟知的并没有很多,像是郭嘉、贾诩自然不用多说,他们为曹操出的的计谋也都帮助曹操颇多。但是在曹操身边还有一位主要的谋士,那就是荀彧的侄子,荀攸。荀攸其人,非常低调,但是他的才智却不是寻常人能比的。有人说荀攸之所以能成为曹操的谋士,靠的是荀彧的举荐,但事实当真如此吗

  • 荀彧和荀攸(荀彧荀攸二人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db:关键词]

    公元212年,曹操打算晋位国公并加封九锡,这一行为已经超越了荀彧的底线,因此他出言劝阻曹操,两人之间的关系彻底决裂。在此之后,曹操赐给荀彧一个空的食盒,荀彧深知曹操心意已决,于是以死明志。而作为荀彧侄子的荀攸,在荀彧去世后却并没有为荀彧发声求情,也没有任何表态的记载,那荀彧与荀攸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

  • 荀攸是哪里人(如何评价荀攸)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db:关键词]

    荀攸,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提起荀攸可能知道的不多,曹操账下首要谋士荀彧之侄,东汉末年谋士,也是曹操账下的主要谋士之一。他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提出了许多关乎成败的重要决策,常被称为曹操的“谋主”,跟随曹操东征西讨二十余年,曹操更是对他言听计从,常常与他共商军国大事。善于谋略

  • 荀攸和荀彧谁大(荀攸和荀彧哪个厉害一点)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db:关键词]

    荀彧与荀攸叔侄都是曹操的重要谋臣,且都官至尚书令,那么,荀彧与荀攸,到底谁更厉害呢?一、明哲保身的荀彧和迎难而上的荀攸荀彧年少时,南阳名士何颙称赞其有“王佐之才”。董卓进入洛阳,荀彧知道京都必乱,便假意请求外放,趁机逃回家乡颍川,并对乡里人说,颍川地处四战之地,必将受到战乱影响,建议乡里人离开颍川避

  • 荀彧何时死(荀攸死后谁负责整理十二)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db:关键词]

    三国时期,荀彧荀攸叔侄二人,算是共同为曹操做事的,荀彧是荀攸的叔父,但是年纪却比荀攸还要小几岁。这种情况其实也算是比较常见的,至少不稀罕,尤其是在一个大家族中,年纪相仿但是辈分却不同,有的时候甚至一个小孩子却比一个大人辈分要高。在三国演义中,荀彧可以说是被曹操逼死的,那么在荀彧死后,荀攸又是怎么死的

  • 荀攸的叔叔是谁(荀攸为什么没有谥号了)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db:关键词]

    曹操麾下众多谋士中,荀攸绝对是其中最为低调之人,《三国志》称“是时荀攸常为谋主”可见荀攸是曹操身边出谋较多之人,肯定也是曹操倚重之人否则也不会经常带在身边;郭嘉名气虽大但是能力却未必强过荀攸。可是有一点令人奇怪的是,曹操五大谋士中,郭嘉荀彧程昱贾诩死后立马就有谥号,反而荀攸死后不仅曹操,就连曹丕和曹

  • 在历史上周瑜死后,他的儿子跟女儿的下场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周瑜死后谁代替了他的位置,没有儿子只有女儿老了怎么办,周瑜死后谁是都督

    周瑜出身庐江周氏 ,。是汉末三国时期的军事家与东吴名将。这是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赤壁之战,周瑜指挥若定,联合刘备,击败了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成为东吴的中流砥柱,是东吴首任大都督,成为一代名将,周瑜也因此被后世列入武庙六十四名将之一。然而,天妒英才,周瑜在三十六岁的时

  • 宇文忻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宇文恒,宇文玥

    宇文忻是太保宇文贵之子,北周,隋朝名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大象二年(580年),北周丞相杨坚专权而导致三总管之乱爆发。宇文忻身为平灭北齐的名将,选择支持杨坚而大败相州总管尉迟迥,为隋文帝篡周建隋扫平了障碍。既然宇文忻为隋朝建立立了大功,为何又要反隋呢一,出身名门宇文忻出身鲜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