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康熙帝登基之后,是如何处理与臣子之间的关系的?

历史上康熙帝登基之后,是如何处理与臣子之间的关系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842 更新时间:2024/1/13 5:11:00

康熙帝是顺治帝第三子,清朝第四位皇帝, 曾自号体元主人。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清圣祖康熙皇帝是清朝十二帝里面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对内尽力缓和民族间的对抗情绪,对外南征北讨,从遥居海外的台湾到冰天雪地的远东,康熙指挥下的清朝军队似乎无处不在,抛开民族情绪不谈,不得不承认康熙算得上是历史上少有的开创之君。

康熙在执政时期能取得让后世大多数人都认可的偌大功绩,其聪明的执政手段功不可没。清朝入关初期对原明朝的各个阶层采取的是高压政策,包括八旗圈地抢夺农田,屠城震慑抵抗势力,拼命从肉体到思想上绞杀各地反抗清朝统治的士绅和百姓等等。

当时的清朝还因为要剿灭南明的抵抗势力,需要大量的粮食和军需物资优先供应给军队,只能是继续压榨民间,老百姓们的生活也继续水深火热,包括原明朝的乡绅和士绅阶层也被逼捐款纳粮,不见得就好过明朝统治时期,这些都带来了满、汉之间紧张的对立情绪。

到康熙继位并亲政后,大规模的抵抗势力在摄政王多尔衮和顺治皇帝两代人的努力下,基本上都剿灭一空,但整个国家也因战乱无比虚弱,不管当时的康熙想守成也好,开创也好,都急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来恢复国力,否则前明能崛起李自成张献忠,清朝也一样会出现类似的人物。

康熙从哪入手呢?他非常聪明的从人入手。当然,这个人不是指人民,康熙还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做到为人民服务,老百姓对于他来说,只要能有口吃的,不饿死不造反就行,在这个基础上,康熙甚至要防止老百姓知道得过多。

康熙要重点善待和拉拢的人是乡绅和士绅。乡绅就是地方上的土财主,比如代表朝廷在乡间收税的里长、粮长等,地方上的豪强,包括各衙门里面的胥吏都是乡绅阶层,这些地方势力在民间就代表着政府,离开他们的支持就别想让朝廷的政策在民间顺利实施。

乡绅的家庭里面如果有谁取得官方认可的功名,并且在官场有了入流的品级,那么就从乡绅升级为士绅,士绅就是制定社会规则的主导性群体。清朝即便在最高层更重视满族官员,警惕汉族官员,但也必须依靠整个汉族士绅来帮助维护其统治权的长治久安。

而康熙要想达成他成为圣君的目标,也不可能离开士绅和乡绅这些个群体,满族的那些大老粗哪懂得如何治国?因此,除了刻意从文化上的蔑视满族的死硬分子,康熙开始拉拢这一群体中的大多数,开始给他们更加宽松的环境,为此,康熙做了两件事。

第一:康熙在意识形态上开始重视和发展理学,拉拢全体汉族士绅承认其统治权

清朝是以满族为尊,但他们人口数量太少,在文化上也是处于绝对的劣势,所以不可能全面推广满族习俗和文化,清朝入关以后做到的最大程度就是改服饰、发型,以及在便于传播的文章、小说、史册等文学作品中尽量消除排满的语句,再多恐怕就真的要激起更大规模的全面反抗了。

康熙基于此做出了一定的妥协,在规定满、蒙贵族必须要严守本族习俗外,对占据大多数的汉族人民和汉族士绅并不规定一定要遵从满族习俗,并且主动把自己汉化,为此,很多满人贵族都表示不习惯,康熙需要找一个既能满足满族统治权限,又能让全天下汉族士绅接受的理论来作为合法性的统治依据,供满、汉官员学习,且传播天下。

康熙选中的是理学,理学也是在中原文化中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儒学中的一大分支,而清初的理学有着强烈的功利色彩,理学家们愿意为理学成为主流学说,而将理学理论更改成对康熙有利的东西,让它即适合满人贵族的要求,也适合汉族士绅的需求,更适合愚弄底层百姓。当时的理学名家如熊赐履、李光地、张玉书等也竭力给康熙灌输理学思想。

康熙不但自己主动学习儒家文化,主动恢复了明朝时期制定的经筵和日讲制度,还在教导皇子时逐渐开始强调“文武要务并行”,武就是满人赖以崛起的骑射本领,而文就是让皇族中人和满人贵族深入学习儒家思想,大家一起来汉化,对于康熙来说,左手持有的大棒还是满的,可右手握着的大枣就变了汉的。

皇帝要发展理学,不管是更改了什么内容的理学,总归还是汉家儒学,这就给了汉族儒家士绅们极大的鼓舞,所谓“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这个华夏也可以理解为文化,满族皇帝学习我华夏文化,并要以此为根据来治国,那么支持他又有何妨?有了这个基础,康熙巩固君臣关系的下一步就好走了。

第二:康熙鼓吹君臣一体,优待老臣,以此来勉励臣僚尽心为其统治权服务

要想顺利的实施政令,君臣关系是极其重要的,明朝的崇祯皇帝就是因为和臣僚之间的关系严重对立,导致大多数臣子和他阳奉阴违,即使有好的见解也不敢和崇祯阐述,崇祯临终前说“臣皆亡国之臣”是有一定道理的,都不和他讲真话嘛。

但“朕非亡国之君”就有些夸大了,一个巴掌拍不响,不愿意为臣子承担责任,帮助他们无后顾之忧办事的崇祯也是有责任的。崇祯亡国距离康熙执政没多久,康熙当然会吸取这近在咫尺的教训,康熙着重宣传的就是君臣如父子、和谐共处的“君臣一体论”,并以唐太宗和明朝末年为例表示:

朕观古来帝王,如唐之都俞吁佛,唐太宗之听言纳谏,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谊浃洽,故能陈善闭邪,各尽所怀,登于至治。明朝末世,君臣相隔,以致四方疾苦,生民利弊无由上闻。我太祖、太宗、世祖相传以来,上下一心,满汉文武,皆为一体,情意长令周通,隐微无有间隔。一游一豫、体恤民情。创作艰难。立万世不易之法。朕虽凉德、上慕前王之盛事。凛遵祖宗之家法。思与天下贤才、共图治理。常以家人父子之谊、相待臣僚。罔不兢业、以前代为明鉴也。

为了显示君臣一体的和谐,笼络士绅人心,康熙不厌其烦的不断对臣僚进行慰问和赏赐,还经常把臣子召到皇宫内赏花赏月,和他们纵论经史子集,和臣子们聚会时一再要求大家不要拘泥于礼法,畅饮级欢,以示“君臣一体,共乐生平”,皇宫后苑也经常对臣子们开放,供臣子全家休沐时游玩,时人称之为“千古史册所仅见”。

对于老年臣子康熙更是上心,老臣仕宦数十载,一般都是在民间有极高声誉的德高望重之辈,在臣僚中也有绝高的威望,康熙对这些人更是多加优待,如康熙二十一年,七十一岁的大学士杜立德(前明崇祯年间的进士)患病未能参加上元节宫中举办的宴席,康熙专门安排人为他赐酒食,并遣中使致以节日慰问。

再如康熙四十四年南巡,七十岁的江苏巡抚宋荦(顺治年间入仕,号称康熙年间十大才子之一)迎驾,康熙为示优待,专门下旨将自己最喜欢吃的一种豆腐赐给宋荦享用,还让御厨将宋荦家的厨子教会做法,并特别传达指示“宋荦是老臣,于众巡抚不同,著照将军总督一样颁赐”。

如上述般例子在康熙执政时期数不胜数,康熙所下达的政令也在君臣相对和谐的气氛中大多得到顺利实施,康熙晚年有感执政时期君臣一体带来的好处,也开始给臣子们的后代安排上进之路,对于已经故去的老臣后代也都特别优待,比如亲自关照已故大臣熊赐履的儿子读书入仕等,得到的结果是臣子们“感戴高厚,没齿难忘”。

康熙就是不停用这种方式抚慰臣僚,古代人好像也吃他这一套,因此,康熙年间,除文字狱类型的特殊案件外,康熙和臣子的关系相当融洽,这也使得康熙开创基业的内部基础极其牢固,政令通畅,避免了晚明崇祯年间君臣互相掣肘的弊端。

综上所述,康熙在清朝的统治基础还不是很牢固时,用重视理学来得到汉族士绅阶层的认可,又以君臣一体论和实际行为让汉族士绅甘心为他效劳,有了真正对老百姓有影响力的统治阶层的帮助,康熙才能安稳的逐步恢复国力,才能有平三藩,收台湾,平定准噶尔等一系列功绩的达成,才能成为“清圣祖”。

史书上对康熙的评价有一条是宽仁,各种清宫剧也大多是这么描述,康熙的宽仁不是对民,而是对士绅和乡绅这一能帮助他维护统治的群体,史书毕竟是官写的,往前追溯,凡是对官宽仁的皇帝,在历史的名声大多也很好,比如宋朝的宋真宗宋仁宗,明朝的明仁宗、明孝宗等等,故而,即便康熙执政时期也发生过多次迫害型的文字狱案件,可康熙还是被史书认为是开明的君主,其艺术形象也大多是正面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栾大是谁?他与汉武帝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武帝和汉高祖的关系,汉武大帝郅都,刘邦和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的关系

    栾大是汉武帝时期胶东王刘寄宫中的尚方,因栾大被武帝信任,当官封侯名噪一时。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汉武帝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在位期间,重用卫青、霍去病,多次大破匈奴,取得辉煌战绩,连汉高祖刘邦都被匈奴精锐骑兵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七夜,差点死在那里,而汉武帝却

  • 为什么把管仲当祖师爷(管仲是哪行的祖师爷)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db:关键词]

    三百六十行,是行行出状元,可每个行当必须有个祖师爷,而且还得是个大人物,例如:杀猪的祖师爷是张飞;剃头的祖师爷是关羽(只因那把青龙刀太招人待见了);说相声的祖师爷是东方朔,可大家知不知道三教九流中的娼妓业的祖师爷是谁呢?没错就是管仲。娼妓业,三教九流。管仲到底做了什么,竟然会成为娼妓行业的祖师爷呢?

  • 管仲让齐桓公远离的三个人(齐桓公给管仲推荐的三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db:关键词]

    管仲自从被齐桓公重用之后,担任齐国的宰相,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就这样几十年过去了,齐国变得越来越强大,齐桓公天下霸主的位子做的很是安慰。他因为齐国的强大开始变得有些骄傲自大起来,完全的齐桓公他追求享乐,用人也开始有问题,他周围经常有一群小人极力的奉承和讨好他,还好有管仲这一班贤臣在辅佐他,这些小

  • 管仲射伤齐桓公(齐桓公发现管仲)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db:关键词]

    我国古代有许多贤能的君主和有名的宰相,他们共同组合成就千秋伟业,至今让人们津津乐道。奴隶出生的伊尹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强盛立下汗马功劳;姜太公七十多岁江边垂钓遇文王,灭了商纣,成就西周伟业;管仲辅佐齐恒公称霸春秋,让华夏免招夷狄之难;诸葛亮辅佐刘备蜀中称霸,形成西汉末期的三分天下。除此之外,还有许

  • 孙权为什么只封孙策为王(孙策为什么不是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db:关键词]

    提起小霸王孙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年仅十七岁的时候,父亲孙坚就去世了,不过他没有迷茫,而是在安顿好自己的家小之后,投奔了袁术。之后他又从袁术手中要回了父亲的旧部,并借出征之名,打下了自己的地盘,占领了江东。当时连曹操都忌惮他,只能封其为吴侯,进行安抚。只不过天嫉英才,他还没有来得及建立更多的功业

  • 为何孙策不传位给孙绍(孙策为什么不传位给自己的孩子)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db:关键词]

    以勇猛著称的孙坚,以武力著称于世,却死于小人之乱箭。儿子孙策继承了父业,才不到二十,就率领父亲旧部,不过数年,便平定了江东。也许这个世界真的有宿命这种事,父子两代竟都死在小人手中。公元前200年,孙策单骑外出,被许贡的门客刺成重伤,当夜就死了,年仅二十六岁。父传子,子传孙,我们国家一般都是按这个程序

  • 吕蒙凭什么进武庙(吕蒙不讲武德)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db:关键词]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时,诸侯割据。我们都知道在当时名人辈出、出现许多在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尤其是当时能征善战的名将,在三国时期就有十位人物能够进入后世供奉历代名将的武庙之中,能进入武庙的名将少之又少只有七十二人,而在七十二人之中三国人物就占了十位,其中东吴就有四位:周瑜、陆逊、陆抗和吕蒙!很多人都有

  • 孙权是怎么说服吕蒙的(孙权劝吕蒙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db:关键词]

    三国时期诸侯混战于中原,为了抢夺地盘和资源打得不可开交,随着中原形势的不断变化,尤其是曹操势力逐渐统一和掌控了北方之后,原本偏安一隅的荆州成为了各方势力竞相抢夺的地方。荆州扼守中国南北,东可越长江天堑,西可图进巴蜀,北可反攻中原,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荆州从刘表割据伊始,历经曹操、孙权、刘备先后掌控,最

  • 吕蒙为什么突然暴毙(吕蒙哪年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db:关键词]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关羽在公元219年被杀。紧接着三国时期的名将相继而亡,黄忠、马超、张飞、于禁、吕蒙等这些威名远扬的名将一个接一个地死去。这些人的死法都不一样,张飞死在了自己手下的人手里;马超和于禁都是抑郁而终……但是,唯独让人不解的是,刚刚立下汗马功劳的吕蒙突然暴毙,着实是让人匪夷所思。很多

  • 皇后王王政君(王政君是怎么当上皇后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db:关键词]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政君做了太子妃。太子刘奭并不喜欢王政君,生而有之的一次侍宿就使王氏生下了刘骜。“母以子贵”,由此,王政君成了掌握实权的皇太后、太皇太后。然而,王政君万万没想到,她一手栽培的侄儿——王莽,竟篡夺她儿孙的汉位。王政君思念汉朝,最后在悲愤、忧郁之中度过她的晚年。王政君少女时期就命运多舛,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