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草根世家出身的孙坚,不甘平庸,似野菜般生长

草根世家出身的孙坚,不甘平庸,似野菜般生长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3375 更新时间:2024/2/20 16:58:08

很多人都不了解孙坚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哪怕是一向严谨的陈寿,在作《三国志》的时候,也用了“盖孙武之后也”的说法。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则引入《吴书》所言:“坚世仕吴,家於富春,葬於城东。冢上数有光怪,云气五色,上属于天,曼延数里。众皆往观视。”

东吴人自己编的史书,在某种因素的影响下,成功将孙氏渲染成了一个“坚世仕吴”的家族。于是在世人心目中,孙坚的祖上,是历代在吴地做官的。虽然影响力不大,也没多少名气,但他的出身却是有点“根正苗红”的地位的。

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便指出:“不以文化见称的此等士族。”这番言论,其实颇有见地。且不论孙氏出身究竟如何,单以“坚世仕吴”来说,孙氏对外营造出的形象,便是既符合江东豪族规范,而又能吸引寒门加入的。

01、“坚世仕吴”的自相矛盾

孙氏如果真是“坚世仕吴”的情况,那么便意味着他们在江东地区拥有着客观的政治与人脉资源。然而并非如此,孙氏的执政手段,与曹魏蜀汉相似,在崛起稳定的过程中,很大借用了一部分外来士族的力量。

如果孙氏真的在江东地区盘踞多年,孙策也没有必要“尽诛豪右”,从而遭至江左豪族的排斥。由此,只能说明一个情况:江东孙氏“坚世仕吴”的说法,其实是在孙权授意之下完成的。

纵观历史,大凡伟人之出生,都是伴随异相与其他神鬼传说的。正如前文所记载的孙坚出世,便可基本断定是为吴人伪造。

实际上,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诸如《江表传》、《吴书》、《吴历》、《吴录》等,虽说是陈寿、裴松之作史的重要考证依据,但也正因如此,这种“为尊者讳”、“为尊者隐”的思想才会更直观地体现在书中。

简而言之,此类书籍,在孙吴统治下完成,自然更倾向于孙氏一族的“伟光正”。又如吴人所作的《曹瞒传》、《异同杂语》等书,则多是对曹魏政权的诋毁之词。

古人重视血统,周王朝以血脉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分封诸侯。汉人自称为“炎黄子孙”,同样是很好的例证。而对不少军阀来说,他们便更注重血统上的“师出有名”。

刘备称自己为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利用这个名头赚了不少吆喝;而曹操也自称为西汉开国功臣曹参的后人。由此看来,孙坚传中说他是孙武后人,恐怕也是伪托了。否则的话,陈寿也没有必要用“盖”来表示这种不确定。

02、孙坚的艰难起步

作为孙氏一族的复兴者,孙坚这位枭雄的出生,大概是不太好的,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其一,是孙坚儿时的艰难起家;其二,是孙坚夫人吴氏一族对其的不满;其三,则是孙氏与当时豪族的恩怨纠葛。

先说第一点,孙坚如果是士族出身,按照当时社会的传统,他就算不能顺利跻身仕途,也可以依靠家族余荫进入郡县之中。哪怕当不了正式的“公务员”,起码混个小吏,弄个“事业编”混混日子,还是不成问题的。

可事实上,孙坚虽然为一方县吏,但却是外聘性质的“临时工”,不仅各种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其日常的工作也是十分危险。十七岁之时,孙坚便要与水贼搏杀,整日在刀口上行走。

这样的孙坚,绝对算不上出生于“坚世仕吴”之家。不仅如此,江东士族对于孙坚出身的寒微,显然是清楚的。

陈寿《三国志·吴夫人传》则记载了孙坚当时求亲的场景:

“孙坚闻其才貌,欲娶之。吴氏亲戚嫌坚轻狡,将拒焉,坚甚以惭恨。夫人谓亲戚曰:‘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有不遇,命也。’於是遂许为婚,生四男一女。”

孙坚向吴氏求亲,随后遭到拒绝,然后吴夫人大义凛然,看出孙坚潜力,遂毅然委身于其夫。在这个故事中,孙坚求亲遭拒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因为当时的孙坚,完全不具备任何优势。吴氏一族在江东略有地位,自然看不上“泥腿子”出身的孙坚。

而吴夫人愿意下嫁的桥段,过于巧合,似乎是无数枭雄人物背后的翻版,其可信度不高。尤其是原文中的“轻狡”二字,更是体现出了孙坚当时“混不吝”的性格。仔细想来,当时有“轻狡”之名的可不止孙坚,吕布同样被陈寿冠以“轻狡反复”的评价。

除此之外,类似“轻狡”、“放荡”之类的词语,大多都是形容孙坚、吕布这样的勇武之人的。从当时的儒学发展来看,汉末年间的士族,是逐渐儒学化的。因此大多数士族出身的名士,都更加倾向于贤德之名。而与之对立的武人,因为更注重“实用”与“效率”,因此在行事方面难免粗猛无礼。

而面对这样“无礼”的孙坚,吴夫人的主观意愿显然没什么作用。她害怕孙坚的报复,只能委身下嫁于他。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孙坚求亲遭拒,怀恨在心,遂凭借自身勇武强夺吴夫人为妻。毕竟抢亲的例子,在乱世期间数不胜数。

最后,则是孙坚起家之后与士族产生的矛盾。

众所周知,凭借镇压黄巾军起义,不少军阀都趁机扬名立万。这其中,也包括孙坚。可孙坚凭借军功当了长沙太守之后,并没有荣归故里。相反的是,其处境愈发艰难,上司的刁难、同僚的排斥以及下属的漠视,都让孙坚的统治极不稳定。

《三国志·孙坚传》注引《吴录》记载:“叡先与坚共击零、桂贼,以坚武官,言颇轻之。”

《三国志·孙坚传》注引《吴历》又记载:“初坚至南阳,咨既不给军粮,又不肯见坚。”

荆州刺史王叡、南阳太守张咨,都是士族出身,向来自诩为儒门望族。对于孙坚这样的武人,他们不予理会,甚至各种刁难。正因如此,底层出生的孙坚才要求存。

他向袁术表明自己的臣服立场,先后杀死王叡与张咨。这么一来,孙坚便惹上了大麻烦。

一方面,孙坚擅杀朝廷命官,还越俎代庖杀死自己的上司,这本就犯了忌讳。而另一方面,王叡出身于琅琊王氏(案王氏谱,叡字通耀,晋太保祥伯父也。),张咨出身于颍川张氏(咨字子议,颍川人,亦知名),这么两个强大士族的报复,并非是孙坚能抗住的。

无奈之下,孙坚只好向袁术投诚。当时,孙坚、袁术与刘表先后上书朝廷,互相表举,完成了一场政治利益上的交换。袁术如愿接替张咨,成为南阳太守,在孙坚的帮助之下,建立起了横跨江淮一带的袁术军事集团。

据《三国志·孙坚传》记载:“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财千馀,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比至历阳,众五六千。策母先自曲阿徙於历阳,策又徙母阜陵,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而军令整肃,百姓怀之。”

可以看到,孙坚不仅消除了擅杀朝廷命官带来的恶劣影响,更是借助汝南袁氏的名声成功将自己洗白。如此一来,孙坚摆脱了士族打压,在袁术庇护之下有了喘息之机。到最后,孙坚摇身一变,成为袁术军事集团的头号大将。

此后,孙氏一族开始为袁氏鞍前马后。直到孙坚战死,其子孙策才有了返回江东的机会。

03、孙坚的瓜农身份

上述种种,都能说明孙坚的出身不高。也正是因为根源上的矛盾,才让孙坚这个枭雄在起家过程中艰难重重。毕竟在当时那个社会,一个寒门之子想要冲破社会阶层的强大禁锢,是非常之艰难的。

那么,孙坚的真实身份,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流传于南北朝时期的不少典籍,其实都指向了一个方向:孙坚的祖上,明明白白是个瓜农,以种瓜为生的农户。

如《宋书·符瑞志》中说:“孙坚之祖名钟,家在吴郡富春,独与母居,性至孝,遭岁荒,以种瓜为业。忽有三少年诣钟乞瓜,钟厚待之。”

又如《太平御览》注引《幽明录》中记载:“孙钟,吴郡富春人,坚之父也。少时家贫,与母居,至孝笃信,种瓜为业。”

虽说孙钟与孙坚的关系不是很明朗,但依旧能看出,孙坚的祖上就是瓜农出身。据考证,孙氏当年种瓜的地方,就在如今富阳场口镇的王洲。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有考古学家从这里发现了《富春瓜邱孙氏宗谱》。这份族谱,修订于清朝咸丰年间,可见孙氏一族尚有一脉在此,不曾断绝。

这么看来,江东孙氏瓜农的身份,算是大白于天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十人是谁?他们后来分别是什么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世民真实的相貌,李世民为何发动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前各方实力

    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在李唐王朝的建立过程中李世民的军功最大,他也因此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军,管理着李唐控制区出潼关以东的广大地区。多年的征战经历让他赚足了实力和人气,虽然李建成的实力也不算弱,可是他的地位已经遭到了挑战。李渊的几个儿子为了帝位开始相互厮杀。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是厮杀的最终结果。下面我爱历

  • 朱文圭被囚禁55年,明英宗为何要放他出来?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棣囚禁,朱祁镇被囚禁的南宫,朱由检是个怎样的皇帝做了几年

    明英宗为何要释放被囚禁55年的建文帝次子?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提起建文帝,我们都知道这个大明朝的悲剧皇帝。皇位被叔叔夺走了,最终也是不知所踪。不被众人所知的是,建文帝有个儿子,在靖难之后,被朱棣囚禁起来,一直关了五六十年。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时候,才被放出来。为什么明英宗朱祁镇

  • 秦武王举鼎的目的是什么?为何说秦武王是秦国最短命的国君?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王为何举鼎,嬴荡为什么要举鼎,秦朝举鼎死的是谁

    说起秦国,可能大家都有很多的疑问,比如: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大,秦始皇究竟长什么模样?等等。但是关于秦国的历史,史书所留下来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当年赫赫有名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几乎是把秦国毁的什么也不是。所以关于秦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王朝?我们是否真的熟悉秦朝吗?谁也不敢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今天,我爱

  • 刘备让让魏延守汉中,让张飞守阆中的意义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襄樊之战刘备为什么不派援军,汉中最后谁占领了,魏延打得过赵云吗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备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国演义》中,刘备不辞辛劳,英勇奋战,最终建立蜀汉政权。而在他平定蜀中大城汉中时,指派手下魏延前去镇守。汉中是一个极其重要地界,各大政权都对其虎视眈眈,按理来说如此抢手之地,刘备应当派一个实力相当的部将前去镇守才是,或者说是自己的亲信

  • 明朝士兵1年工资多少两银子?为何还打不过清兵?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明代一两银子相当于多少人民币,明朝一贯钱等于多少银子,明朝当兵的军饷是多少

    明朝万历四十六年,也就是后金天命三年,公元161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不寻常的年份。这一年的四月十三,远离京师数千里之遥的辽东盛京,发生了一件震动天下的大事。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召集部下和女真各部落首领,在盛京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努尔哈赤面色凝重,当众宣读了“七大恨”誓书,痛斥了明朝多年来对建州

  • 秦孝公具体做了哪三件大事?竟为秦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孝公暗示除掉商鞅,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秦王嬴政为统一六国采取的措施

    秦孝公是秦国历史上非常伟大的君主,孝公期间国力大增,三件大事,为秦国最终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一、秦孝公的招贤令,吸引了大批士子入秦秦孝公以前,中原诸侯十分看不起秦国,认为那是一块蛮夷之地、虎狼之地,秦民粗鄙不堪、野蛮不堪、不开教化,各种高

  • 马谡死后,真的有十万多军民为他伤心落泪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刘备是真仁义吗,诸葛亮死了刘备为什么不伤心,真三国无双7救马谡if怎么过

    三国时代,蜀汉的发展历史有2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从此刘备的人才班底有了质的提升,战略决策水平开始大幅提升。第二个转折点是关羽丢失荆州,兵败被杀。此次事件使得蜀汉最精锐的荆州兵团损失殆尽,并且由此引发夷陵之战的惨痛后果,使得蜀汉伤兵损将元气大伤。刘备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

  • 曹操为何会在汉中之战时,输给刘备?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汉中之战后,刘备有实力一统天下吗,汉中之战刘备输

    汉中之战,不可一世的曹操为何惨败于刚崛起的刘备?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汉中一战,曹操黯然退场,刚崛起的刘备,终于站稳了益州之地。兵多将强的曹操为何战败?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函中对于刘备与曹操的重要性不同。对刘备来说,汉中是生死之地,如果失了汉中,

  • 古代第一个西行取经的高僧:朱士行是何方神圣?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取经的唐代高僧是谁,最早到天竺取经的高僧是,西行取经的第一位高僧

    公元57年,一代明君汉光武帝刘秀溘然长逝。刘秀死后,他的儿子刘庄继位,史称汉明帝。汉明帝的成长历程中,受父亲影响很深,在很多方面都承袭了刘秀的优点。他在位期间,对内励精图治,轻薄徭役,富国强兵,对外抵御匈奴,经略西域,使得东汉王朝日渐强大,继西汉之后再度成为亚洲最强大的国家。刘庄除了是一个非常称职的

  • 在外颠沛流离的晋文公有几位夫人?为何文嬴排在第一位?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颠沛流离什么意思,晋文公之后是谁继位,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共同原因

    晋文公一生约有一半的时期在外颠沛流离,作为国君,这是极其罕见的案例。在外流亡时,晋文公先后经过狄国、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等诸侯国。但在流亡过程中有一奇怪的现象是,同姓国都对他不甚礼遇,反倒是在异族、异姓国得到了许多优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