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郭待封是什么人?导致唐出征吐蕃,10万大军全部惨败

郭待封是什么人?导致唐出征吐蕃,10万大军全部惨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079 更新时间:2023/12/12 11:36:51

郭待封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公元670年四月(唐咸亨元年),吐蕃企图在西域地区种植势力,派遣大军进攻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唐朝被撤出安西四镇,好不容易在西域建立起的地位面临挑战。

不过唐朝人才济济,他们经过分析后料定此刻的吐蕃大举进攻西域,后方空虚,于是采取了“围魏救赵”的方法:派遣西突厥首领阿史那都支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支援安西驻军,采取防守的态度牵制吐蕃主力,同时让左卫(一说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十万进攻吐蕃。

唐朝的计划可谓是非常完美的,薛仁贵大军率先攻打吐谷浑,此地乃是吐蕃与西域的联系要道,如此便可直捣黄龙,进攻吐蕃的都城“逻娑”。

薛仁贵是唐朝著名的大将,乃是一个“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脱帽退万敌”的牛人。此次出征唐朝也是志在必得,册封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的目的就是如此,可见唐朝意在借助此战彻底消灭吐蕃。

薛仁贵率军抵达青海大非川地区之后,他分析后认为吐蕃乃是守方,唐军虽然士气高昂,但千里迢迢的赶路也疲惫不堪,因此需要在短暂休整之后迅速出击,不过此地山川险阻,辎重车马不易同通行,带上这些东西出征必然会被敌人提前发现,从而丧失战机。

因此薛仁贵令副将郭待封率2万人守护辎重、粮草,就地驻扎凭险置栅,构筑工事,使其形成战略阵地。而自己则率领助力轻装奔袭,取得乌海城之后再领郭待封增援,并提供粮草补给。《旧唐书》记载:

仁贵谓待封曰: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

战术指定之后,薛仁贵果然打得吐蕃驻军措手不及,顺利夺下乌海城以待后援。

然而,郭待封并未按照薛仁贵的安排就地组建防御工事,反而擅自率领重型部队以及粮草在后方挺近,结果被吐蕃抓住机会阻击,辎重、粮草尽失!薛仁贵虽然驻守乌海城,但是缺少了粮草补给,任凭他再大的本事也无法抵抗,只好退居大非川。

而吐蕃也不是省油的灯,抓住这次机会后率军40万对薛仁贵进行多方堵截,薛仁贵一无辎重对敌,二无粮草供给,结果惨败。

薛仁贵在此战中也被擒拿,不过因为吐蕃碍于唐朝的威势,不敢拿薛仁贵、郭待封等大将如何,最终将其放走。至于同行的十万将士,则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十万将士覆灭!

这场战役的失败对于唐朝影响巨大,唐朝被迫撤销四镇建制,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吐蕃一跃成为可以和大唐分庭抗衡的势力。

此战失败后,唐高宗李治雷霆大怒,对薛仁贵怒骂道:“有人云卿乌海城下自不击贼,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不过薛仁贵却说了一番耐人寻味的感慨,《旧唐书》记载道:

仁贵叹曰:“今年岁在康午,军行逆岁,邓艾所以死于蜀,吾知所以败也。”

按照薛仁贵的说法,今年“岁星处在降娄”,不利于西方打仗,公元263年,当年邓艾攻汉的时候也是“星在降娄”的情况,虽然攻克蜀汉,却身死于蜀,如今的星位与当年相同,我早就知道会失败的。

不过对于薛仁贵的这个说法,李治只是认为薛仁贵推卸责任罢了,并未理会,遂将薛仁贵革职为庶民。

可薛仁贵的这些话真的是这个意思吗?笔者认为并没有这么简单。薛仁贵举出邓艾的例子,表面上是在说星位的事,其实是在暗示邓艾的遭遇与自己是相同的。

昔年邓艾偷渡阴平,乃是灭蜀之战的首功,结果却被监军卫瓘、胡烈等人陷害致死。灭蜀之后,邓艾虽然骄傲了些,但绝无反心,一切都是钟会从中作梗,离间司马昭对邓艾的信任,最终导致邓艾身死。

钟会最终因谋反被杀,而参与诬陷邓艾的卫瓘、胡烈等人却没有受到丝毫惩处。

邓艾之所以有如此下场,就是因为他出身寒门,无法融进当时所谓的士族圈子,立下大功之后而引起钟会、卫瓘、胡烈等士族子弟的不满,古代士族对于寒门出身的官员有种天然的优越感,自然无法容忍他们比自己地位高,因此当邓艾立下首功之后机会成为他们的攻击对象。

事后司马昭没有追查邓艾事件的真相,也是这种心理在作祟。

前面提到,李治在审判薛仁贵时说道:“有人云卿乌海城下自不击贼,致使失利”,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显然是有人在李治面前说薛仁贵的坏话。那么薛仁贵究竟有没有消极避战呢?答案自然是没有。

当时的作战地区海拔高,将士们又是“轻锐倍道”前进的,绝对会出现高原反应,薛仁贵率军强行攻下乌海城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整顿休息也是无奈。后来的武周使者郭元振就曾在《边防典六》说过这番话:

乌海黄河,关源阻深,风土疫疠(古人口中的高原反应),纵有谋夫猛将,亦不能为蕃患矣。

可见,在高原反应之下,再勇猛的将士也无法发挥,薛仁贵能够强行攻下乌海城,已经是非凡之举了。

而事后唐廷竟然以此为由,将战败的罪名扣在薛仁贵头上,而罪大恶极的郭待封也只是免除官职的惩罚,显然是有包庇之嫌。

薛仁贵出身寒门,乃是唐太宗一手扶持,唐太宗去世后高宗虽然尊重他,但唐朝的门阀制度根深蒂固,是从隋朝沿袭而来没有根本断除,所以出现官二代擎肘不服从命令的情况。郭待封乃是唐初名将郭孝恪次子,家族势力庞大,反观薛仁贵从一介小兵,成为行军大总管,让那些士族子弟极其不服,因此造成了十万唐军陨落的悲剧。

这场惨祸归根结底是士族对寒门子弟的偏见,我们在同情薛仁贵的遭遇的同时,也应该想一想薛仁贵的不足。

前面说到,薛仁贵以邓艾自喻,然后料定“吾知所以败也”。那么既然他知道郭待封的问题,还不想好退路或者是与郭待封搞好关系,从根本上上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薛仁贵的不足了。

其实早在之前的天山之战中,薛仁贵立下大功后声名远播,然而御史大夫杨德裔却弹劾他收受贿赂,屠杀俘虏,饿死将士。虽然事后证明杨德裔的弹劾乃是诬告,根本就没有的事,不过从这一点上也能够看出薛仁贵在交际方面有所欠缺。

笔者列举这些并不是宣扬“受害者有罪论”,而是从多方面来分析这件事。蔺相如知道廉颇看不起他,处处给他难堪,可蔺相如为了顾全大局而不与廉颇争斗,最终传下“将相和”的美谈。薛仁贵所率部将孤军深入,主副统领不和更是作战大忌,薛仁贵明知此矛盾而不去解决,着实是他的过错。

人际交往是一种智慧,能和不同阶段的人成为朋友更考验一个人的情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为布衣时,就能和士族阶级且比刘邦大17岁的张耳成为好友,还在他家中居住数月(《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记载:“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为亭长时,就能让比他官职大好几级的萧何对他照顾有加;后来起兵,更是能与小刘邦十几岁且谁也不服气的霸王项羽结为兄弟,而项羽乃是贵族后裔,其难度可想而知。

史料记载,郭待封也是一个比较有能力有思想的人,并且也没有什么痞劣的脾气,薛仁贵倘若真的想与之交好,也是比较容易的,至少在此次作战中,让郭待封遵从自己的意见,不要因为个人之争而耽误大事是没问题的吧?

可结果偏偏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实在令人唏嘘。虽然他武勇过人、用兵如神,但单凭他一人,还是成不了事的。因此,薛仁贵还是勇猛有余,却实际不是一个好的统帅。一个成大事的人能够忍常人所不能忍,想常人所想不得,任何事情都要全面,想周全才是一个大智慧的人。

同样是唐朝名将,郭子仪就是一个非常具有智慧的人物,他在待人处事方面就能想的极为周全。

郭子仪为唐朝立下“再造之功”后,为了避免唐皇对自己猜忌,并为了彰显自己的“胸无大志”,因而采用了自污的手段,80多岁了还整日与美女饮酒作乐,每次接待客人时也让美女迎接,府中大门也全部敞开,将自己的一举一动暴露在天下人面前。

不过后来有一个名为卢杞的小人物来拜访郭子仪的时候,郭子仪却屏退美女,只留下男性侍从接待。事后众人不解,郭子仪回答曰:

“杞貌陋,妇女见之,未必不笑。他日杞得志,我属无噍类矣!”

面对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应对方式,郭子仪知道卢杞丑陋,为了避免美女们笑话他,因此不让美女接待。郭子仪没有小看过任何人,在郭子仪眼中卢杞虽然暂时官职低下,但是未来如何谁也说不好,倘若今日得罪了卢杞,那么卢杞得志后必然会针对郭家。

结果几年后卢杞果然身居高位,尽管郭子仪已经去世,但是他对于郭家颇为照顾。

这就是智慧,乃是一个人立世之根本,也是能为子孙谋福报的根本。所谓“读史使人明智”绝非空穴来风,我们能从古人的行为中学到非常多的知识:成功者我们吸取经验,失败者我们当成教训。因此,各位可以读一读史书,笔者推荐各位读一读明朝冯梦龙先生的书——《智囊全集》。

从书名来看就可以知道,这本书就是专门收录智慧、权谋的书籍。前面讲述的郭子仪这件事就收录在《智囊全集》中。

权力是一时的,智慧才是永恒的。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他们都各有各的智慧,各有各的生存方式,这就是我们的文化根基。

除了郭子仪的智慧故事之外,这本书还记载了1200多则名人智慧故事,取材于帝王将相、士子儒生、女子平民,专门分析他们的锦囊妙计。故事遍布各个阶层,我们看完之后能够将其运用到各种事件中。

曾国藩曾经说过:“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他能以中人之资,而成一代“圣贤”,就在于日夜勤学苦读。曾国藩的书桌上,就常年摆着这本奇书——《智囊全集》。

曾国藩日夜捧读,纪晓岚倒背如流,康熙只允许内部流传,都是为了传承《智囊全集》中智慧。因为,唯有智慧,才是“英雄不问出处”的立身之本。因此,笔者建议各位可以读一读这本奇书,唯有智慧才是处身不败的第一要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彭玉麟:创立湘军水师,也是中国近代水师的奠基人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彭玉麟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彭玉麟是清朝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创立了湘军水师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水师的奠基人。实际上国与国之间的斗争,很大部分都是要依靠水军的力量,晚晴就是因为在水军上吃了太多败仗才使国内逐渐成为了半殖民地国家。彭玉麟为人也是非常刚强,被称为是打仗不要

  • 樊哙为什么没有被刘邦除掉?他的智慧要高过很多人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汉高祖刘邦的部下有很多,樊哙就是其中之一,但他也绝非莽夫,他的智慧要高过很多人。在很多关键时刻的为人处世,往往更胜常人一筹。樊哙出身寒微,以屠宰为业,后来跟随刘邦打天下,。参加沛县起义,骁勇善战,为刘邦麾下最勇猛的战将,他也就成为刘邦的得力助手。樊哙曾经与萧何、曹参共同推戴刘邦起兵反秦。跟随刘邦征战

  • 顺治帝福临亲政后,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福临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清世祖福临,清朝入关之后的首位皇帝,在他登基为帝的时候,年仅六岁,一直都是由他的叔叔多尔衮摄政,直到福临十三岁的时候,才开始亲政,随后在他掌权期间,勤政爱民,整顿吏治,全国基本完成了统一,清朝的统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样一位年少有为的

  • 崇祯在上吊自杀的时候 崇祯为什么要杀掉自己的妻子和女儿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崇祯杀妻女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崇祯是明王朝的末代皇帝,千百年来,关于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崇祯是贤能皇帝,在位期间,勤于国政,关心百姓,清心寡欲,节衣缩食,历史上少有帝王能做到如此,也有人说崇祯是昏庸之君,疑心重重,频繁更换、滥杀朝中大臣,没有帝王的魄力、胆识跟长

  • 齐庄公吕购是什么人?他在位时间有多长?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齐庄公与晏子,太公封齐,吕氏齐国多少年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齐庄公吕购是什么人,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春秋时期,齐桓公被尊称为首霸,然而,在桓公之前,庄僖就有小霸之称,齐国庄僖小霸起始于,齐前庄公晚年,吕购在位64年,由于他在位时间很长,因此齐国在他的发展下,从衰落中迅速崛起,为齐僖公、齐襄公开疆拓土打下基础,更为齐桓公首

  • 康熙为何要处死周培公?又因为什么对他恨之入骨?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康熙为什么贬周培公,康熙为什么负了周培公,康熙周培公哪一集

    周培公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在康熙一朝,康熙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解决藩王独大带来的隐患,决意进行削藩。削藩令一出,立即激起了吴三桂等人的反抗,引发“三藩之乱”。三藩之乱持续八年,终于被平定,而在平叛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这么一个人物,那就是周培公。周培公因为平叛

  • 孝惠章皇后是怎么登上后位的?康熙晚年时为她跳舞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章德窦皇后,圣章皇后,康熙王朝慧妃最后怎么样了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孝惠章皇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清朝时期,孝庄为了拉拢满族和蒙古的关系,便让顺治迎娶了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孝惠章皇后皇后,因为孝庄的关系,在顺治十一年的六月便被封为孝惠章皇后。不过顺治帝却对她十分不满,毕竟是孝庄太后强迫安排的亲事,这种不满直到董鄂

  • 唐朝宰相李义府为何会被流放?一介贪官,为了私利坏事做尽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你们知道唐朝宰相李义府为何会被流放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很多人了解大唐盛世后,就以为唐朝国泰民安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唐朝有很多贪官,而且这些贪官一个比一个奇葩,今天要聊的这位就是宰相李义府。年轻时的李很有才华,写过的文章让人赞叹不已,之后才走上了官场,没想到便以此一步登天。李世民在看到他写

  • 被认为是一代明君的秦昭襄王,为何会杀战功赫赫的白起?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大明朝裕王儿子,为什么秦王要杀白起,秦惠文王之后谁做皇帝

    秦昭襄王被后世认为是一代明君,他在位的时间非常地长,差一点就到六十年了。要知道,那可是战国时期,当时人的寿命,活得长点的也才五十多岁呢。不过他虽然在位这么多年,可是最初的十多年里,大权并没有真正掌握到他的手里,因为他继位之时,年纪幼小,都是他的母亲以及舅舅在处理秦国的大事,故而当范睢去投靠的时候,就

  • 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是谁?为何说他成为霸主是应当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春秋五霸最后一霸是谁,战国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是谁,最早称霸的霸主是谁

    越王勾践是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在成为霸主之前,经历了十分艰难而屈辱的一段时日。后世卧薪尝胆的励志故事,就是越王勾践做主角。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勾践的父亲允常和吴王阖闾在世之时,两国之间多次征战。允常去世之后,勾践继位。阖闾听闻这个消息,就想趁越国新君继位,国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