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嘉庆皇帝一心想做一个明君 最后为什么会事与愿违

嘉庆皇帝一心想做一个明君 最后为什么会事与愿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047 更新时间:2024/1/19 4:21:55

嘉庆皇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所谓的“明君”,是指英明的君主,出处《左传·成公二年》:“大夫为政,犹以众克,况明君而善用其众乎?” 唐·骆宾王 《宿温城望军营》诗:“还应雪汉耻,持此报明君。

“广开言路”向来就是“明君”的写照,这也是封建社会作为“明君”更愿意尝试带领国家走“民主路线”的一个写照。然而,在很多时候,此“广开言路”却不同于彼“广开言路”。在中国古代,“广开言路”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纳谏”,更多的时候,“纳谏”的本质,也不过是巩固帝王政权的一种手段而已。

所以,很多封建帝王,为了表明自己“虚怀若谷”的形象,常常会高举“纳谏”的旗帜。

在高举“纳谏”的皇帝中,不乏明君,比:如唐太宗。根据历史的记载,唐太宗公私分明,被揭短而不嫌痛,虚心听取多方意见,开明之极,更让唐朝出现了一个盛世的局面。由此看来,真正意义上的“纳谏”,对于治国安邦的君主来说,真是有着诸多裨益。

而中国历史上,并不是所有高举“纳谏”旗帜的君主,都会像唐太宗这样的开明,有的往往只是效仿历史,树立自身形象而已。更有甚者,一些君主把“纳谏”这把治国利器,作为了自己铲除异己诱导大臣犯错,将忠臣送上断头台的一把“利刃”。

这样的君主,在历史上也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清朝第五任皇帝嘉庆了。当年,嘉庆帝登基之时,正值清朝由鼎盛走向衰败的过渡时期。前朝遗留下来的问题诸多,权臣当道,言路堵塞,大臣之间内耗严重,朝廷表面风光,实则败絮其中。

面对这样的局面,确实给当时刚刚亲政的嘉庆帝,带来了不小的阻力和压力。

此时,嘉庆帝想要“开门纳谏”,最初,他渴望着“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的治国理念,渴望励精图治,让清朝在他的手中呈现出一片繁荣鼎盛的局面。但不幸的是,当时,嘉庆帝头上还有“太上皇”乾隆帝当道,这也导致嘉庆帝心中的许多治国抱负,无法得以施展。

由于“太上皇”乾隆帝一直手握实权,导致嘉庆帝无法亲自治国。而这样的局面,在嘉庆帝登基后持续了四年之久。直到1799年,即:嘉庆四年,乾隆帝驾崩,国家的实权终于落到了嘉庆帝的手中,他终于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皇帝。

在乾隆帝驾崩几天之后,嘉庆帝立刻发布诏书昭告天下:号召大臣们勇于上奏折进谏,表达自己的治国想法,帮助嘉庆帝改进治国工作。一时之间,朝野上下,呼声一篇。嘉庆帝的诏书昭告天下后,立即引来了无数大臣的支持与热烈的相应。

之后,大臣们相继上书进谏,其中,御史广兴协同给事中广泰以及王念孙等大臣纷纷上书,一起弹劾了当时权倾朝野的贪官和珅。而嘉庆帝也做了个顺水推舟的举动,下令立即查办和珅。嘉庆帝的这一举动,不仅扳倒了国家之患,还除掉了当时令帝王无法卧榻安睡的政敌。

铲除和珅之事过后,朝野上下的大臣们,无不弹冠相庆,拍手称快。而且,对于嘉庆帝的“广开言路”,积极“纳谏”一事,更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认可。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表明自己身为明君的治国作风,也为了向大臣们进一步表明自己“广开言路”的“诚意”,嘉庆帝平反了在乾隆帝执政时期,因为直言不逊而获罪的曹锡宝和尹壮图两位“忠臣”。

这在当时的清朝,更是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原本,早已沉寂的政治氛围,在嘉庆帝大刀阔斧的举动中,犹如一潭死水被打破,言路大开。上到国家的朝廷重臣,下到地方的无名小官,都可以上书进谏皇帝,对朝政治国提出意见。一时间,人们心中嘉庆帝的形象,瞬间变得无比光辉。但是,万事万物有利就有弊,随着言路的开放,各种各样的治国意见,随之而来。

毕竟,言路大开就会涌现出更多愿意为国家积极进谏忠言的大臣,但是,“忠言逆耳”从来都不假。

然而,这些忠言的到来,却极大地突破了嘉庆帝“纳谏”的底线。或许,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积极纳谏带来的后果,这是他不愿意面对的。可以说,他只是把纳谏作为树立自身形象,拉进君臣之间距离的一个工具而已。最终,这一切的忠言,慢慢引起了嘉庆帝的反感,因为,当初他选择广开言路,也只不过是希望更多的“合于己意”的“正言”涌现出来。

所以,那些“逆耳之言”,嘉庆帝开始越来越反感。

而最初,为了表示自己的“大度”,嘉庆帝选择了忍耐,他心中打算,这种对于治国无益的所谓的“妄言”,终究,是成不了大气候的,由此,他选择了鼓励官员们继续大胆进谏。但是,在君主这样的诱导之下,越来越多的尤其是那些涉世未深的知识分子们,内心炙热地以为自己生逢幸世、遇到明君,终于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学了,所以,便开始大肆地抨击朝廷的弊病。

甚至,还有人肆无忌惮地批评嘉庆帝的所作所为。殊不知,嘉庆帝却是一个擅长玩“阴谋”的政治家,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官员,落入到了嘉庆帝用“纳谏”设下的陷阱之中而不自知。

在清朝的历史中,洪亮吉一案,就是嘉庆帝时期最典型的例子。

洪亮吉是嘉庆时期一位典型的学者型官员,也是一位饱读之士,当时,任职翰林院编修。因为,洪亮吉博学多才、精通经史,所以,对于乾隆末年,以及嘉庆初期面临的治国问题,有着特别清晰的见解和认识。在后来的史实中,通过洪亮吉的作品《治平篇》以及《生计篇》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洪亮吉对于当时的社会问题的独到见解,也是他最早提出:“过快的人口增长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隐患。”

平时的洪亮吉,就是一位性情耿直,直言不讳的人。当遇到嘉庆帝“广开言路”的治国策略之时,他再也按捺不住自己想要为国家励精图治、为民造福的伟大抱负,洋洋洒洒地书写了将近六千字的进言书,并拜托军机处大臣成亲王,以及吏部尚书朱珪与吏部右侍郎刘权,辗转将这封谏言书呈交给了嘉庆帝。然而,在这份进言书中洪亮吉用词十分激烈,他认为:“当时的国家,嘉庆帝虽励精图治,但是,没有将措施运用到根本,国家还是世风日下,赏罚不明... ...”

并且,还说道:“嘉庆帝看似广开了言路,实则言路未通畅,大臣们看似整肃了朝政,其实,朝野内部依旧是一片混乱... ...”除此之外,对于很多大臣的做法,洪亮吉更是给出了十分露骨的抨击。他认为:“大臣们大多都是欺软怕硬之辈,整天都在研究如何取悦皇帝而升官,没有人愿意站在为百姓造福的角度,为国家贡献力量... ...”而最为过分的则是在进谏书的最后,洪亮吉居然劈头盖脸地讽刺嘉庆帝。

据《清仁宗实录》记载:

“自三四月以来,视朝稍晏,窃恐退朝之后,俳优近习之人,荧惑圣听者不少... ...”

大概意思就是:“指责嘉庆帝处理朝政拖拖拉拉,犹豫不定,最后,还讽刺嘉庆帝,是不是被身边的馋臣、戏子、妻妾迷住而无心朝政... ...”

尽管,洪亮吉的确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内外的种种弊病,不管是对于国家百姓还是朝廷大臣,亦或是嘉庆帝本人,都是十分有建设性意见的。从他的谏言中,也可以感受得到这位大臣的一片赤诚。但是,他虽然用情至深,但却违背了嘉庆帝广开言路的真实用意,也更着实伤害了嘉庆帝的自尊心。

据记载,嘉庆帝在阅读完洪亮吉上奏的谏言书后大为恼怒,怒斥洪亮吉“诽谤朝政”,认为:洪亮吉以一个小臣的胸怀,妄加评判朝廷百官包括皇帝本人,其用意居心叵测。并立即下旨将洪亮吉革职查办,交由军机汇同刑部一同审问。最后,刑部以大不敬之罪,定罪洪亮吉,并处以斩立决。但是,在朱珪等大臣纷纷求情下,嘉庆帝才让洪亮吉免于一死,改为充军伊犁。

在这之后,洪亮吉充军百日之时天遇大旱,嘉庆帝求雨不得,自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事情而得罪了上天,所以,这才选择了大赦天下,洪亮吉因此而得到赦免。但是,他却不可以再回朝做官,只能返回原籍老家度过残生,并且,在此期间他还要接受朝廷的监督改造。日子虽然好过了些,但是,洪亮吉最终都未能替自己摘掉“大不敬”的帽子。

在洪亮吉事件发生后,人们也渐渐意识到嘉庆“纳谏”下的真实面目,看似表面开明无限的“明君”,原来,也只不过是一位自以为是,心口不一的“昏君”而已。至此,刚刚回春的言路再度被嘉庆帝的举动阻塞了,这也导致言官们一个个也变得如履薄冰,很少再有忠臣愿意冒险为时局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就连小小的建议都很少提出了。

在那段时间,很多本该查办的大案,也很少有人愿意出面去查,生怕做错了什么被皇帝治罪,致使曾经一度鼎沸的广开言路,瞬间被打击的无声无息。但是,聪明的嘉庆帝,很快就意识到了这种政治氛围,十分不利于自己的统治,所以,他又撰写了《谏臣诫》,鼓励言官们要向朱云、魏征那样,公平公正地反应朝廷问题,不畏强权见到扰乱朝廷纲纪的事情,要勇于进谏。

然而,现实却是,官员们早已被嘉庆帝的出尔反尔戏弄怕了,真的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即使嘉庆帝再怎么游说大臣,也没有人敢再次百无禁忌而为之了。而最后的结果正是:嘉庆帝如此的心怀叵测导致其自食恶果,朝廷上下被他一手弄的乌烟瘴气、积重难返!并且,嘉庆帝的虚伪纳谏,对后世尤其是清朝的国运,留下了相当可怕的影响。

总的来说,嘉庆帝与他的父、祖相比,是一位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没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为品格的“平庸”天子。他上承“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的“康乾盛世”,下鸦片战争、南京签约、联军入京、帝后出逃的“道咸衰世”。清朝社会的固有矛盾已经积累了180年,嘉庆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国由极盛而转为衰败的历史角色。

“引蛇出洞”的招数,让数十万的知识分子因为自己的耿直,自己的忧国忧民而惨遭毒手。哪怕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透过历史依然能感受到嘉庆帝那幽灵闪现的内心,和不断故伎重演的手段,不由得令人不寒而栗。历史的车轮总在不断滚滚向前,有时候,虽然经历的人不一样,但是,在很多时候结局却惊人的相似,这样用“纳谏”当幌子的昏君,真的是数不胜数。

最终,事情发展到最后,大多都经历了极为相似的悲惨后果,真可谓是历史可鉴呀!

参考资料:

【《清仁宗实录》、《洪亮吉》、《清史稿·列传一百五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和珅被嘉庆赐死之后 嘉庆又是怎么对待和珅的九个老婆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和珅被赐死的生前,和珅是哪个皇帝在位,和珅为什么不反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和珅老婆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提到和珅,很多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他是一个大贪官,很多人都在讨论他究竟拥有多少财富,才会在嘉靖皇帝登基之后第一个就想要处置他,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和珅除了拥有非常巨大的财富之外,他还是一个贪恋美色的人。据说和珅府当中,一共拥有9个非常

  • 嘉庆皇帝如此的平庸 乾隆为什么会选择他作为继承人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为什么乾隆会选嘉庆,乾隆为什么要传位给嘉庆,乾隆皇帝为什么选择嘉庆为继承人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乾隆传位,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退位,十五子永琰登基成为了皇帝,永琰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嘉庆皇帝;在嘉庆皇帝登基后,乾隆皇帝退居朝堂之后,做起了太上皇。永琰坐上了皇位,结束了乾隆对他长达22年的考察。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历史爱好者,大家都很好奇为

  • 历史上真实的曹丕是怎样的?到底是心狠手辣还是年轻有为?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所有皇帝都心狠手辣,历史上心狠手辣的人物,古代心狠手辣的人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曹丕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一直都会以为曹丕是一个会为了争权夺位什么都做得出来的人,逼迫汉献帝退位、逼迫曹植做七步诗等等,我们且不说这些事情的真实性,就算是真的,这事情也是说不通的,漏洞太多。那么, 今天就带你一起看一看一个

  • 乾隆退位后还当了三年的太上皇生涯 乾隆期间过得好不好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乾隆退位后活了几年,退位后的乾隆在做什么,乾隆退位后的生活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乾隆的太上皇生活,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乾隆当了三年的太上皇,这期间都在干什么呢?总的来说,这期间乾隆洒脱如意、津津有味。首先,乾隆退位后不只是“太上皇”,而是“太上皇帝”,权力跟退位前差不多。由于曾经发誓,在位的时间绝不超过康熙的61年,因此乾隆

  • 尉迟恭的一生经历过什么?多次救李世民于危难之中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尉迟恭打李世民是哪一集,李世民最后一次出征,薛仁贵救李世民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尉迟恭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古代不少开国皇帝,在皇位坐稳之后,都会对那些战功赫赫的开国功臣下手,如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等人。而唐太宗李世民,虽不是开国皇帝,却是一位难得的仁义之君,没有因

  • 允祕:康熙最小的儿子,一生享尽荣华富贵得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康熙哪个儿子善终了,康熙最小的孙子,康熙最长寿的儿子

    说起千古一帝康熙想必大家都知道吧,他的一生太过传奇,他的子女也是清朝皇帝中最多的。康熙一生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除去那些早夭的皇子,长大成人的皇子也有二十几人,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来说说康熙最小的儿子——爱新觉罗·胤祕。爱新觉罗·胤祕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这个时候康熙已经63岁了,老来

  • 嘉庆为什么要杀和珅 不杀他,难以面对天下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为什么嘉庆不敢用和珅,乾隆为什么不保护和珅,和珅为什么怕嘉庆

    你真的了解嘉庆杀和珅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和珅,原名为善保,属满洲正红旗。和珅的父亲做过福建副都统,他虽然没有什么成就,却对和珅的教育非常重视。所以,和珅从小就接受了满、汉、蒙古文化的熏陶,并对儒家经典了然于胸。据史料记载,和珅其实是一个聪明果断、多才多艺的能人,他精通满族、汉

  • 浪子燕青为什么会被称为水浒第一智者?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在古代哪些人称为智者,水浒传中原来是个浮浪破落户子弟,何为智者

    你们知道浪子燕青为什么会被称为水浒第一智者,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在梁山108将中,排在第三十六位的燕青无疑是最具魅力的人物形象之一。不说他英俊潇洒的体形相貌,也不说他天下无双的相扑功夫,单是那份聪明睿智就无愧于“天巧星”这个位置。若论梁山第一智者,他当是不二人选,连吴用、朱武、宋江没法跟他相

  • 杨修将曹操看的那么清楚 曹操当时为何没有直接杀了他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禅真的那么无能吗,刘禅为什么不抵抗就投降,曹真不死司马懿能反吗

    对曹操和杨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杨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对曹操看得一清二楚,可是为什么他却没有看出曹操要杀他呢?曹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尽管曹操心里面很复杂,杨修对他却看得一清二楚,比如说曹操放了一盒酥在桌上,杨修立马就明白,这就是要一人一口酥,所以他就鼓动

  • 宁王是什么人?曾与朱棣约定平分天下的他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宁王与朱棣,朱棣三儿子的结局是什么,宁王朱宸濠

    朱元璋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这件事不知道是该说朱棣不守信用,还是宁王太傻,结局不言而喻,朱棣当然不会给他分一半的天下,自古以来似乎还没有一个人能够把已经拿到手的天下分出去一半,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朱棣给宁王画了一个大饼,现在的很多公司都喜欢给员工画大饼。燕王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