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绛:唐朝中期政治家、宰相,任职勤勉,屡有匡补

李绛:唐朝中期政治家、宰相,任职勤勉,屡有匡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317 更新时间:2024/1/11 12:28:25

李绛(764年-830年),字深之,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中期政治家、宰相。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李绛出身赵郡李氏东祖。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初授校书郎,补渭南县尉,拜监察御史。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授翰林学士。任职勤勉,屡有匡补。元和六年(811年),升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后与权贵有隙,托称足疾,请求去职,被罢为礼部尚书,转兵部尚书。唐穆宗、敬宗时,两任东都留守,又拜尚书右仆射。唐文宗时,被召为太常卿,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累封赵郡公。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山南兵变,李绛为乱军所害,年六十七。册赠司徒,谥号“贞”。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绛出身赵郡李氏东祖。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李绛考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授秘书省校书郎。任满后,补任渭南县县尉。贞元(785年-805年)末年,拜监察御史。

元和二年(807年),李绛以本职充任翰林学士。不久,改授尚书主客员外郎。次年,调任司勋员外郎。元和五年(810年),升司勋郎中、知制诰。

尽心匡谏

李绛自登第以来,均担任内职。他为官勤勉,以匡救劝谏为己任。朝臣裴武、柳公绰、白居易等,有的被奸人排挤、陷害,特加贬黜。李绛每每密疏论救,都使其得到宽宥。元和四年(809年)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逝世时,其子王承宗袭位。唐宪宗准备派人接任,如若王氏不从则派兵征讨,以革除河朔诸镇世袭的弊端。李绛认为不应对成德镇用兵,建议先解决相对孤立的淮西镇。宪宗不听,命宦官吐突承璀领兵讨伐王承宗,之后战事进展果然不顺。李绛尽心匡正补益,宪宗多次向他询访朝政,屡有协助。

担任宰相

元和六年(811年),宪宗因宦官进言,解除李绛翰林学士之职,罢为守户部侍郎,判本司事。同年,李绛拜相,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相位上,李绛与同僚李吉甫不和(关于各书所载李绛与李吉甫争论之事,《李德裕年谱》有所辩驳,故略写此段)。

元和八年(813年),封高邑县男。李绛因足疾上章请求免职,至次年,被免知政事,授礼部尚书。

数度沉浮

元和十年(815年),加检校户部尚书,出任华州刺史。不久,入朝任兵部尚书。后遭逢母亲去世,李绛离职为母服丧。元和十四年(819年),再加检校吏部尚书,因得罪宠臣皇甫镈,只被任命为河中观察使(本应授为节度使)。

元和十五年(820年),皇甫镈获罪被贬,李绛重任兵部尚书。新即位的唐穆宗李恒任命李绛御史大夫。

唐穆宗沉湎于游猎巡幸,李绛在延英殿极力劝谏,穆宗都未予采纳。李绛借病辞职,再次担任兵部尚书。

长庆元年(821年),转任吏部尚书。同年,加授检校尚书右仆射,判东都(洛阳)尚书省事,充任东都留守。

长庆二年(822年)正月,改任兖州刺史、兖海节度观察等使,仍任检校尚书右仆射。次年,再任东都留守。长庆四年(824年),于洛阳被加授为检校司空。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入朝任尚书右仆射。

宝历二年(826年)九月,昭义节度使刘悟去世,临终留表请求让其子刘从谏袭任节度使。李绛秘密奏请立即任命靠近昭义军的一位大臣充任节度使,令其兼程赴镇,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迫使刘从谏来不及抗命,只能听命朝廷。但此时宰相李逢吉、宦官王守澄已受刘从谏贿赂,都奏请让他任昭义节度留后(实际控制了昭义军),所以唐敬宗不能采纳李绛的主张。

李绛奉行正道,在当时颇有名望。但他性格刚直、嫉恶如仇,对待贤者与不肖之人态度判然有别,因此屡遭他人忌恨。一次,李绛与御史中丞王播相遇道中,王播未避让他。李绛上奏论说事理,敬宗命门下、中书两省详议,群臣都支持李绛。但李逢吉庇护王播而厌恶李绛,便罢免他仆射之职,改授为太子少师,分司东都。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文宗李昂即位,召李绛为太常卿。次年七月,进封魏国公。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以检校司空衔出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累封为赵郡公。

身死兵变

大和三年(829年)冬,南蛮进犯蜀地,李绛奉诏赴西蜀救援。他在山南西道招募兵卒千人赴蜀,行至中途,蛮军已退,所募兵卒都返回。

山南的兵额素来有规定,招募的兵卒应该全部退伍回家。大和四年(830年)二月十日,李绛晨起理事,召集募卒,说根据诏令遣返他们,依例发给粮饷,募卒一个个怏怏而退。监军使杨叔元贪财恃宠,怨恨李绛不奉敬自己,于是趁募卒嫌赏赐微薄、众口喧嚷之际,煽动募卒作乱,以泄私愤。募卒喧噪聚集涌向府署,劫夺库中兵器冲入使衙。李绛正与幕僚会宴,来不及防备。听说叛乱立即北逃,登上女墙,衙将王景延力战抵御乱兵,最终力竭战死。左右将校请李绛缒城出逃,被他拒绝。李绛随即与幕僚赵存约、薛齐一同遇害,终年六十七岁。十三日,杨叔元谎奏李绛收取新军士卒赏赐钱物,以致兵乱被杀。而三省长官为李绛诉冤,谏议大夫孔敏行奏呈杨叔元激怒乱兵事实,文宗方知真相,册赠李绛为司徒,谥号“贞”。并赐其家属布帛三千段、米粟二百石。

尚书右丞温造奉命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定计诛杀乱兵八百余人,囚禁杨叔元。温造将手刃李绛的人,剁为肉酱;并将发布杀害李绛命令的人,处以极刑。取一百首级祭奠李绛,三十首级祭奠王景延等人,其余的全部投入汉江。杨叔元最终被流放康州(今广东德庆),时人以温造不杀杨叔元为遗恨。

大中二年(848年),李绛本拟与李岘等三十七人共绘像于凌烟阁,但他的画像最终被唐宣宗留在宫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后世是如何评价权德舆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韩非子对后世的影响,权德舆玉台体,齐桓晋文之事人物分析

    权德舆(759年~818年),字载之,唐朝宰相、文学家,前秦司徒权翼之后,起居舍人权皋之子。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权德舆少有才气,未冠时即以文章驰名,曾受地方节度使杜佑、裴胄的征辟。唐德宗听闻其才学,特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兼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历礼部侍郎,三次知贡

  • 权德舆:唐朝宰相、文学家,知制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显谟阁直学士,知制诰,五朝名臣言行录

    权德舆(759年~818年),字载之,唐朝宰相、文学家,前秦司徒权翼之后,起居舍人权皋之子。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权德舆少有才气,未冠时即以文章驰名,曾受地方节度使杜佑、裴胄的征辟。唐德宗听闻其才学,特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兼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历礼部侍郎,三次知贡

  • 后世是如何评价李藩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曾子和曾国藩的关系,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后世

    李藩(754年—811年),字叔翰,赵郡高邑(今河北高邑县)人。唐朝唐宪宗时宰相,湖南观察使李承之子。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李藩出身赵郡李氏南祖,四十多岁时,由节度使幕僚起家,唐宪宗时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官至华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卒年五十八,册赠户部尚书,谥

  • 历史上吕布有何战绩能被称为三国第一猛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吕布在三国里的排名,历史上真正吕布,历史上项羽厉害还是吕布厉害

    吕布是三国时期的一大英雄人物,人称“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三国二十四猛将排行榜,只要吕布排第一,底下随便排。纵观吕布一生,除了虎牢关大战刘备、关羽和张飞之外,只杀死过几位并不出名、武艺一般的武将,从未杀死过一流名将。那么,吕布为什么还能排名第一呢?重要原因是什

  • 乾隆一定要杀曾静和张照是为何?为何不遵照雍正的遗诏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雍正为什么信任张廷玉,雍正不杀曾静,乾隆从不提雍正

    康熙、雍正、乾隆,作为清朝历史上存在感最强的三位帝王,共同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近年来很多人说“康乾盛世”其实是“康雍乾盛世”,要没有雍正皇帝励精图治逆转乾坤,清朝到了乾隆朝就会崩盘;还有人说乾隆年间只是虚假的繁荣,弘历就是清朝由

  • 韩翃:大历十才子之一,他与柳氏的爱情故事离奇又曲折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梁冰玉和韩子奇的爱情,梁氏夫妻,杨柳枝·答韩翃

    韩翃(hóng),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天宝13年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

  • 三国时期曹操与孙权之间有过哪些书信往来?内容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诸葛亮给曹真的信翻译,关羽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嘛,三国时期蜀国为什么会输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代是最引人关注的一个时期之一。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古代交通、通讯没有现在这么方便,书信是主要的交流方式。曹操、孙权之间的三封书信,为我们还原了一段优异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枭雄之间是如何对话的:第一封: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公元208年,曹操在平定北方之

  • 武翊黄:唐代宰相武元衡之子,官至大理卿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朝节愍太子,枢密使和宰相哪个官大,北宋李昉

    武翊黄,[唐]字坤舆,唐朝时期官员,宰相武元衡之子。官大理卿。工正书,长庆元年(八二一)白居易所撰唐张诚碑,为其所画。《唐书宰相世系表》、《金石录》。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武翊黄,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南)人。字坤舆,未知生卒年。唐宪宗元和元年(806)丙戌科

  • 有哪些与武元衡相关的轶事典故?他在文学方面有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对梁衡的评价,卓文君典故,高斋闻雁来

    武元衡(758年~815年),字伯苍,河南缑氏(今河南省偃师县)人。唐朝宰相、诗人,女皇武则天从曾孙,殿中侍御史武就之子。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建中四年,进士及第,进入藩镇幕府,授监察御史、华原县令,迁比部员外郎、尚书右司郎中,拜御史中丞。唐顺宗即位,迁太子右庶子。

  • 武元衡:唐朝宰相、诗人二度拜相,主张强势对抗藩镇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代边塞诗人代表人物,官拜是什么意思,汉武帝怎样抑制地方豪强地主

    武元衡(758年~815年),字伯苍,河南缑氏(今河南省偃师县)人。唐朝宰相、诗人,女皇武则天从曾孙,殿中侍御史武就之子。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建中四年,进士及第,进入藩镇幕府,授监察御史、华原县令,迁比部员外郎、尚书右司郎中,拜御史中丞。唐顺宗即位,迁太子右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