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邦建立汉朝成为皇帝之后,与父亲刘公的关系如何?

刘邦建立汉朝成为皇帝之后,与父亲刘公的关系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971 更新时间:2024/3/29 21:31:56

刘邦,汉朝开国皇帝,于汉五年赢得楚汉之争,统一天下。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非常忌惮那些和他一起打江山的手握兵权的武将们,他接连不断地诛杀了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一大帮武将。就算手中没有兵权的文臣,他也很忌惮。以至于萧何要通过“自污”的办法,来消除他的怀疑。而张良干脆辞掉一切职务,退隐山林。

刘邦之所以忌惮这些文臣武将,无非是担心这些人或者利用手中的兵权,或者利用自身的影响,夺取他的皇位。

说起来,有一个人,其实刘邦应该是非常忌惮他的,这个人就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为什么说刘邦应该很忌惮刘太公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刘太公是刘邦的父亲。

中国古代是礼治社会,按照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一般情况下,都是父亲当了君王后,儿子才可能当君王。而且父亲对儿子有巨大的权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话,那时候虽然还没人明确提出来,但其实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认识了。

既然父亲对儿子拥有巨大的权力,那么,理论上刘太公是可以夺去刘邦的皇位的。尽管这江山并不是刘太公打下来的,但是刘太公只要想,或者别人怂恿刘太公这样做,刘邦的江山转移到他父亲手里,也是很有可能的。

然而事实上,我们看见刘邦似乎并没有忌惮刘太公。而且他对刘太公非常孝顺,每隔五天都会去朝见刘太公一次。去见刘太公的时候,也是恭恭敬敬对他行礼,丝毫没有看出刘邦在忌惮他的样子。

那么,刘邦真的对他父亲刘太公这个潜在的威胁,一点儿也不提防吗?

我觉得,按照刘邦的性格,他不提防别人夺取他的皇位,是不太可能的。就算他不提防别人夺位,也提防别人染指他的权力。就算他不提防别人染指他的权力,恐怕也会担心有人会借他父亲的名义,有意搞事。总之,作为一个多疑的人,这不符合刘邦一贯的行事作风。

我认为,刘邦其实也是很警惕刘太公的。从刘邦当了皇帝后,对刘太公非常孝道,五天就会去见刘太公一面,对刘太公嘘寒问暖就可以看出,刘邦有多么提防刘太公。

有人可能会问,刘邦这不是表现孝心吗?怎么就说他是提防他父亲呢?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我们来看看刘邦当皇帝之前,五十多年里,他对待刘太公的态度。在没有起兵造反之前,刘邦是一个不顾家的人,整天都在外面混吃混喝,从来不照顾家庭。为此,刘太公没有少埋怨他,说他不顾家。可是埋怨归埋怨,刘邦依然我行我素,没有任何一点照顾家庭、孝敬父亲的举动。也就是说,刘邦之前一点儿也没表现出孝敬父亲的样子,为什么当了皇帝后,却表现得那么孝道呢?

有人可能会说,孝道是要讲能力的。刘邦之前一穷二白,他想孝道,但是没那个能力。这话我认为是不对的。孝道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能力。就算没有能力,堂前问安,也是孝心。古代“二十四孝”中有“卧冰求鱼”的故事,这个故事看起来有点假,但其实不假。因为里面讲的就是这个人没有能力获得鱼,但是他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

刘邦除了在当混混的时候,对刘太公不孝道外,在战争期间,对刘太公也非常不孝道。在和项羽作战中,他的父亲刘太公被项羽捉去了。项羽拿着刘太公威胁刘邦,说刘邦如果不投降,他就要烹了刘太公。当时刘邦说,我和你是兄弟,我爹也是你爹,你要是烹了你爹,记得分一杯肉汤给我喝。

对于刘邦的这个回答,有人说,这是因为刘邦了解项羽这个人,知道他有妇人之仁,绝对不会杀掉刘太公。但是,项羽能够不眨眼就坑杀20万秦卒,怎么就不敢杀一个刘太公呢?逼急了,项羽什么都敢做,何况是杀一个人!

由此可见,当时刘邦根本就是不把他父亲的性命当一回事。既然他连父亲的性命都不顾,怎么还说他是一个孝道的人呢?

所以说,刘邦当皇帝后对待刘太公所表现出来的,其实不是孝道,而是提防。

后来的事情更是证明了这一点。很快,就有管家对刘太公说,天上不会有两个太阳,地上也不能有两个皇帝,怎么能让皇上朝拜您老人家呢?您应该主动做出人臣的样子来。于是,下一次,当刘邦去见刘太公的时候,刘太公就拿一把扫帚站在门口恭敬地迎接。再接着,刘邦就把刘太公封为“太上皇”。

刘太公的这个管家说出的这番话,是他自己想到说出来的呢?还是有人教他这么说的呢?现在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不过,一个小小的,连名字都没留下来的管家,能有这番认识,其实是很让我们怀疑的。

不管怎么说,刘邦通过这事,确立了刘太公的地位,也确立了刘太公的身份,同时也确立了刘太公的职权。这样一番确立,从此后,刘太公对刘邦就不构成任何威胁,刘邦也不用再提防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历史上雍正为了改变八旗,在登基之后都做了哪些政策?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八旗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你们知道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清朝入关后,八旗权贵及子弟在特权、物资供给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很多好处。江山被人家打下来了,这没什么好说的,抢也好,强行的资源再分配也好,八旗权贵和子弟当然是最大受益者。不过,在入关之后,随着江山稳固,

  • 汉武帝在位55年却打了44年匈奴战争 汉武帝有什么意义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汉武帝几次攻打匈奴,汉武帝打赢匈奴了吗,被汉武帝打跑的匈奴

    还不知道:汉武帝在位55年,却花44年攻打匈奴,有什么意义?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谥号”是了死后,后来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评价,商纣王名帝辛,在位期间残忍暴虐,人们就用“纣”取作他的谥号,汉朝汉武帝的谥号是“武”,从这个字就能看出他在位期间尚武,经常对外征讨

  • 三国时期魏延除了斩杀王双之外,还有过什么战绩?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魏延三国演义,魏延一生战绩,谁把魏延的头斩下来了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魏延是三国蜀汉名将,武艺高强,是蜀汉后期的一哥,武力不在张郃之下,魏延曾斩杀魏国大将王双,除了斩杀王双,魏延还生擒了一位大将,这位大将能在黄忠面前坚持十几个回合,还和魏延三十合战平,这位大将是谁呢?魏延斩杀的王双,实力不低

  • 古代选妃不都是选美人吗 清朝妃子为何都很丑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清朝哪个妃子最漂亮,清朝皇帝选妃,清朝妃子真的很丑吗

    对清朝的妃子很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从古代到现代,人们对于“美”的看法,一直在随着时代而改变。比如汉代时以瘦为美,所以涌现出了精通“掌上舞”的赵飞燕;而在唐代,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物质生活改善,当时的人们认为女子身材丰腴,才是最美的,于是杨

  • 阿哥作为皇帝的儿子 阿哥平时都住在什么地方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大阿哥胤禔后人,康熙给儿子当皇帝,康熙的儿子十三阿哥

    还不知道:历史中,清朝的阿哥们,他们都在宫内的什么地方住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近几年来,不管是穿越剧还是古装剧都非常的火爆,尤其是清宫剧,更是掀起了很大的热潮。不管是前几年大热的《宫》、《步步惊心》,还是今年的《延禧攻略》、《如懿传》等。这些清宫剧播出后,让很

  • 清朝时期的阿哥是什么级别 有封号才是最牛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封号等级,清朝阿哥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朝阿哥们都分什么级别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最近这些年宫廷剧很是火爆,其中又以清朝类型的最多,小鲜肉演员阿哥扮相更是让人津津乐道,但是影视剧毕竟是演戏,真正历史上的阿哥其实是另外一回事。阿哥这个词汇在满语里,本意是侄子的意思。后来满清入关建

  • 宋祁:北宋官员、词人,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北宋初期词人,北宋二十位词人

    宋祁(公元998年—公元1061年),字子京,小字选郎,北宋官员、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词人。司空宋庠之弟,宋祁与兄长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范镇为其撰神道碑。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天

  • 十三阿哥胤祥文武双全实力那么强 康熙为何没有将皇位传给他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十三阿哥胤祥幽禁,康熙之子十三阿哥,康熙为什么圈禁十三

    对十三阿哥胤祥文武双全,康熙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正是因为这一点,康熙在挑选继承人上存在很大的烦恼。纵观历史,没有子嗣传承的皇帝不少,青黄不接的也存在,他们的烦恼是后代里

  • 夏竦的一生有哪些成就与作为?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史夏竦传翻译,夏竦传,宋朝夏竦简介

    夏竦,字子乔,北宋宰相、政治家、古文字学家,初谥“文正”,后改谥“文庄”,世称夏文庄公、夏英公、夏郑公。夏竦以文学起家,曾为国史编修官,也曾任多地官员,宋真宗时为襄州知州,宋仁宗时为洪州知州,后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等职。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主要成就政治真宗天禧年

  • 夏竦:北宋宰相、古文字学家,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理曹掾属,夏竦传

    夏竦,字子乔,北宋宰相、政治家、古文字学家,初谥“文正”,后改谥“文庄”,世称夏文庄公、夏英公、夏郑公。夏竦以文学起家,曾为国史编修官,也曾任多地官员,宋真宗时为襄州知州,宋仁宗时为洪州知州,后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等职。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人物生平少年才华夏竦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