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隋朝的君臣关系是什么样的 给李世民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隋朝的君臣关系是什么样的 给李世民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057 更新时间:2024/2/5 17:14:58

还不了解:隋朝和李世民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隋朝到底给“唐太宗”造成了多大的心理阴影面积?

似乎每个大统一且强盛的王朝之前总会经历一个或几个“倒霉催的”短命的王朝,这些王朝有的籍籍无名,至今能准确叫出来它的名字的人寥寥无几,而有的就是遍地是“大王”,短暂又辉煌,而这其中的代表“王朝”在唐以前首推隋朝。

仅仅历经三十八年的时间,隋朝便掩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其国祚短命的原因是多重的,而其中君臣关系显然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隋代的君臣关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对于后面的朝代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别的不说,反正对唐太宗而言,心理阴影面积挺大的。

而为了维护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君主猜忌可以说是皇帝的一个共性,但像隋代君主这样过度猜忌的情况确实十分突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隋文帝、隋场帝二人都是通过阴谋手段夺得帝位,自然对于他人冀图通过类似手段夺取皇位格外防范。这样一来,猜忌臣下便成为他们维护自身地位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与此同时,隋代“主忌臣叛”君臣关系也带来的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促使隋代国作短暂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它也为唐初相对和谐的君臣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并促使了唐初政治的清明和稳定。

唐太宗:“感谢表叔以及表叔公国灭般的提醒”

隋朝享国祚三十余载而速亡,这一点对于经历了隋末战乱的唐太宗来说显然是刻骨铭心的,他自己所说的隋朝因“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灭亡”一语便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

因此,唐代初年统治者和大臣关于隋朝国祚短暂的原因有过诸多的讨论与分析,如魏征的上疏就曾提到“必思隋氏以为殷鉴,则存亡治乱,可得而知”。其中对于隋朝“主忌臣叛”君臣关系的辨析也是十分的精辟,这使得我们对于唐初君臣借鉴隋朝君臣关系的经验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与此同时,唐初君臣意识到互相信任、和谐稳定的君臣关系对于国家政治的重要意义是十分巨大的,这关系到帝国政权的合理运行。而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相对和谐的君臣关系促成了唐初政治的清明和稳定。

清朝学者赵翼分析唐太宗任用群臣时说:“盖亲见炀帝之刚愎猜忌,予智自雄,以致人情瓦解而不知,盗贼蜂起而莫告,国亡身弑,为世大僇。故深知一人之耳目有限,思虑难周,非集思广益,难以求治,而饰非拒谏,徒自召祸也。”

赵翼认为唐太宗之所以善于任用臣下,很有可能是得到隋朝统治者“刚愎猜忌”而不肯委政于臣下的教训。赵翼的分析是十分准确和适合实际的,关于这一点,唐初大臣也有同样的认识。

由此可见,唐初君臣对于隋代君主猜忌而不肯任用臣僚的做法很不认同,唐太宗显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他甚至勉励臣僚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唐太宗的这一番话语很好地反映了他对于大臣的信任,因为他不仅认识到隋朝君主的“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不能使政事“尽合于理”,而且明确提出了国家政事应该“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的观点。

唐太宗对于臣僚相对来说比较信任,通过“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以求更加合理地处理政务。此外,唐太宗还坦诚告诫臣下说:“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理道。公等各宜务尽忠谠,匡救朕恶,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唐太宗要求大臣在处理政务之时能够“各尽至公,共相切磋”,这就体现了他对于臣下的信任、任用,以及希望依靠群臣的智慧才能和君臣上下的齐心协力来达到共同治理好天下的心愿。

对于隋朝君主与宗室之间的问题,唐初君臣也有过细致入微的探讨。贞观四年,魏征对唐太宗说:“臣闻炀帝不信齐王,恒有中使察之,闻其宴饮,则曰:‘彼营何事得遂而喜!’闻其忧悴则曰:‘彼有他念故尔。’父子之间且犹如是,况他人乎!”魏征指出了隋炀帝对于宗室的猜忌之深,“恒有中使察之”,而且进一步的说明父子之间的关系尚且如此,何况他与臣子的关系呢?

陈叔达也曾进谏说:“臣以隋氏父子自相诛戮,以致灭亡,岂容目睹覆车,不改前辙?臣所以竭诚进谏。”而魏征还曾劝谏唐太宗说:“隋高祖不知礼义,宠树诸王,使行无礼,寻以罪黜,不可为法,亦何足道!”魏征、陈叔达等大臣通过列举隋朝统治猜忌宗室、宗室之间又“自相诛戮”的例子,指出隋朝君主与宗室之间“主忌臣叛”的君臣关系,即互相的不信任。

从这些言论可以看出,唐初的许多大臣都希望唐太宗能够从前朝的教训中得到发,不能“宠树诸王,使行无礼”,当然也不要如隋氏父子一样“自相诛戮,以致灭亡”。贞观中,皇子魏王泰深得唐太宗的喜爱,于是“特诏移居武德殿”。

魏征听闻此事之后便上疏进谏:魏王既是陛下爱子,陛下须使常保安全,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居此殿……时人以为不可……犹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宁息,既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美。”唐太宗听取了魏征的诤谏,“遂遣泰归于本第”。

魏征为了防止唐太宗如杨坚一样“宠树诸王”,提醒他应该“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君主与宗室的关系。因此,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唐太宗吸收了隋朝君主与宗室关系不和谐的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清醒的认识。他说:“我见隋家诸王,达官一品已下,皆不免被其躓顿。我之儿子,自不许其纵横。”

由此可见,唐太宗吸收隋文帝时“诸王擅威”的教训,认识到对待宗室皇子应“不许其纵横”。通过对隋朝宗室问题的借鉴,唐太宗能正确认识到处理宗室问题的关键点,从而使其能通过相对稳妥的政策来处理君主与宗室之间的关系。由于隋朝在“天下隆盛”的情况下短命而亡,这使得唐初君臣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

贞观五年,唐太宗对大臣说:“当今远夷率服……然安不忘危,理不亡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常得如此,始是可贵也。”魏征也说:“天下今虽太平,臣等犹未以为喜,惟愿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殆耳!”因此,唐太宗多次与朝臣谈到隋朝统治者不纳谏言的事情。

贞观初,他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唐太宗指出隋炀帝不喜欢大臣进谏,而“臣下钳口”的结果却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可见他认为“非直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是隋朝国祚短暂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唐太宗还这样评价隋炀帝与臣下的关系:隋炀帝好自矜誇,护短拒谏,诚亦实难犯忤。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为深罪。”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统治者不信任臣下、拒绝纳谏而导致国家致迅速灭亡的教训,不仅指出了臣下不进谏的害处,即“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匡谏,而且君主则会因“身不闻过,恶积祸盈”而亡国。

因此,唐太宗要求臣下必须“匡谏,不避诛戮”即使“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由此可见,唐初许多朝臣敢于直言进谏显然是与唐太宗本人的鼓励有很大关系的,如魏征便以谏诤为己任而受到重用。

唐初政治的清明与唐太宗信任百司、喜纳臣下谏诤有着很大的关联性。而且,唐太宗还常常想要保全功臣,希望他们能各抒己见,不要怕会受到惩罚。这样一来,朝廷臣僚不仅敢于向皇帝提出自己的政治看法,还能得到唐太宗的诸多宽宥和理解。这一做法显然是吸取了隋朝统治者由于猜忌诛杀功臣而导致反叛的教训。

因此,唐太宗和大臣通过时常探讨隋朝君臣关系的得失,分析君臣关系不和谐的不利影响,从中吸取了经验教训,并因此形成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他不仅要求大臣诚恳进谏,而且指出君臣一体对于处理国家政务等问题的重要性。可以说,隋朝“主忌臣叛”的君臣关系为唐初君臣关系的相对和谐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贞观政治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明朝开国名将邓愈最后是善终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开国将领的结局,开国十大将军,西周开国十大名将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您走进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故事。邓愈天生魁梧,勇武过人。16岁领兵抗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率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朱元璋赐其名为邓愈。跟随朱元璋渡过长江,攻克太平(今安徽当涂)、集

  • 明朝开国名将冯胜最后是善终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开国十大将军,明朝开国功臣有几个善终的,西周开国十大名将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您走进明朝开国名将冯胜的故事。洪武五年(1372年),征讨王保保,徐达、李文忠皆战不利,唯独冯胜斩获甚众。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

  • 马超作为五虎上将之一 马超为何没有得到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国五虎上将武力排名,为什么蜀国不重用马超,马超真的有勇无谋吗

    对马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为什么马超是个不被重用的五虎上将?前言:马超是西凉军中有名的武将,也是蜀国五虎上将的第四位。三国演义中,着重描绘了他的战斗力,在归降蜀国前战绩显贵。马超是羌族人眼中的战神,也正是有了他威名在外,中原也可以在诸侯割据的状态下免受外部侵略

  • 陆逊人生中取得四次大胜 陆逊真的比诸葛亮还要差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陆逊厉害吗,陆逊最后一张牌是无中生有,陆逊勇者得前文武双全

    还不了解:陆逊和诸葛亮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历史上,陆逊四次战役都是大胜,为何却说陆逊比诸葛亮差远了?提起三国时代后期的蜀汉与东吴挑大梁的人,蜀汉非诸葛亮莫属,东吴非陆逊莫属。陆逊出生于公元183年,诸葛亮出生于公元181年,诸葛亮比陆逊大两岁。纵观陆逊的一生

  • 宰相姜公辅的一生有哪些成就?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孔子和宰予的故事,儒林外史揭露了什么的腐朽,拿破仑的一生成就

    姜公辅(730-805年),字德文,爱州日南(今越南清化)人,祖籍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甘谷)。唐朝时期宰相、“南安四贤”之一。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出身九真姜氏。进士及第,起家校书郎,授右拾遗。召入翰林学士、京兆户曹参军。颇有才干和器识,敢于言事,深得唐德宗信任。建中

  • 姜公辅:唐朝时期宰相,护驾献策有功,后因言辞触怒皇帝被贬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万里小路有功,清朝十大宰相,许敬宗答唐太宗问原文

    姜公辅(730-805年),字德文,爱州日南(今越南清化)人,祖籍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甘谷)。唐朝时期宰相、“南安四贤”之一。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出身九真姜氏。进士及第,起家校书郎,授右拾遗。召入翰林学士、京兆户曹参军。颇有才干和器识,敢于言事,深得唐德宗信任。建中

  • 刘从一:唐朝时期宰相,奉天之难中护送唐德宗逃向奉天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太宗东征路线图,奉天是指哪里,抗日时期奉天是哪里

    刘从一(742年-785年),字从一,广平郡(今河北鸡泽县)。唐朝时期宰相,礼部侍郎刘令植之孙,京兆少尹刘孺之之子。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进士及第,授校书郎、渭南县尉。得到宰相常衮信任,迁监察御史。宰相卢杞执政时,他迁侍御史、刑部员外郎。建中末年,授吏部郎中、普王元

  • 甘宁是什么人?他的一生为孙权献过哪些谋策?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甘宁孙策孙坚,孙坚孙策孙权谁最厉害,三国志战略版孙权甘宁太史慈

    说起三国时期的无双斗将,勇猛善战的甘宁甘兴霸绝对榜上有名。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甘宁,在大家的印象当中,似乎是一个勇猛无敌的猛将。因为甘宁有“百骑劫曹营”的赫赫战绩,让孙权可以用:“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相敌也”来找回面子。但甘宁除了是一个“斗将”,

  • 乔琳:唐朝时期宰相,缺乏宰相之才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朝十大宰相,朱元璋时期的宰相,五代十国宰相冯道

    乔琳(?~784年),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人,匈奴族。唐朝时期宰相。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进士及第,授成武县尉,迁监察御史、巴州司户,历任南郭县令、果绵遂怀四州刺史,进入郭子仪、张献诚、鲜于叔明的幕府。唐德宗继位后,授御史大夫、同平章事,成为宰相。缺乏宰相

  • 后世是如何评价关播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后世对明朝评价,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后世是什么意思

    关播(719年-797年),字务元,卫州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人。唐朝宰相,自称汉寿亭侯关羽之后。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关播进士及第,历任淮南节度从事、卫佐评事、右补阙、河南府兵曹、淮南节度判官、滁州刺史、六部员外郎、河中少尹、给事中、刑吏二部侍郎等职,后迁刑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