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胡惟庸案结束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

胡惟庸案结束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336 更新时间:2024/1/16 15:08:44

对朱元璋废丞相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原因,元代历史已给出答案,惋惜鲜为人知?

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根据周代六卿制度,将六部地位提升,换言之皇帝与六部之间没有了“中间层”,六部开始直接对皇帝负责。

早在春秋战国,中国开始推行丞相制度,而丞相与皇帝分权,一定程度上可以制衡皇权,让皇帝难以我行我素。因此,朱元璋废除了延续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对中国接下来的六百年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最为显著的影响无疑是加强了专制皇权。

问题在于,朱元璋为何要废除丞相制度?其实,除了他本人的权利欲较强之外,还有更为现实的不得已的客观原因。

欲要解释这一问题,首先要看一看中国隋唐之后王朝的顶层制度:

隋唐之时,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中,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令为长官,通常就是第一丞相。

宋代之后,三省名义上仍在,但实际上已经混同为一省,因为宋代又设立了枢密院(负责大军)、三司(负责度支、户部、盐铁,长官为三司使),因此丞相的军权、财权都被剥夺,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元代之后,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尚书省时置时废、门下省不复置,因此中书省地位更加突出。元代中书省掌管全国政务,最高长官为中书令,一般由太子兼任,但只是虚职,真正掌权的是右、左丞相(元制尚右,右在左上)。

明代之初,朱元璋废除了中书令,但仍以中书省统六部,长官称左右丞相。至于宋元的枢密院,被朱元璋改为大都督府,至于元代的御史台,朱元璋将之改为都察院,设大理寺、通政司、锦衣卫与镇抚司。

由此可见,历代新朝对前朝都有所继承,但也有所改变,其中明代基本延续了元代制度。然而,正因为明初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元代的传统,才导致朱元璋废除丞相的事件发生。

忽必烈继位后,采用中原官制,以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采用中原官制,学习更先进的制度办法,无疑是一种进步,但问题却也非常显著:

首先,犹如今天很多国家全盘西方之后,就会出现内部混乱等问题,原因在于自身缺乏采用西方制度的基础,也没有学到真正的精髓。忽必烈采用中原官制,但他们的思维、认知还是原先的一套,因此就容易导致新的问题出现。

其次,中国科举制的作用之一是打破推荐制,而推荐制很容易形成利益牢固的小集团。元代时断时续的举办过科举考试,但也就那么一回事,不太重用汉人进士,内部升迁主要是看血统、背景、推荐人等。

作为开国之君,忽必烈在位时还能控制得住,但等他去世之后,再加上其他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元代丞相权力越来越大,甚至掌握了皇帝的废立。

元代第三位皇帝去世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拥立元英宗为帝,之后铁木迭儿大权独揽。等到铁木迭儿去世之后,元英宗立即清除了他的势力,反映出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之激烈。但元英宗清除铁木迭儿的势力,导致铁木迭儿之子与义子御史大夫铁失刺杀元英宗,之后拥立了元英宗的堂叔泰定帝

泰定帝去世之后,左丞相在上都拥立其子天顺帝继位,右丞相燕帖木儿在大都拥立泰定帝侄子元文宗为帝。之后,燕帖木儿派兵击败左丞相,而被元文宗任命为右丞相、知枢密院事、太平王,掌握了军政大权。

燕帖木儿非常强势,先让元文宗退位给兄长元明宗,半年后毒杀了元明宗,让元文宗复位。元文宗去世后,燕帖木儿拥立元明宗之子元宁宗为帝,一个月后元宁宗去世,他又准备拥立元文宗之子为帝,但被元文宗皇后拒绝。直到燕帖木儿去世之后,这一段传位混乱才结束,随后元明宗之子元顺帝继位。

元顺帝继位后,任命伯颜为右丞相,任命撒敦(燕帖木儿弟)为左丞相。但不久之后,撒敦病逝,让伯颜掌控了朝廷,并废除了左丞相,于是他就成了唯一的丞相,权臣中的权臣。伯颜反对科举、排斥汉人,下令禁止汉人使用铁器、禁止汉人学习蒙文、禁止汉人担任各级政府的幕僚,最有名的是要杀光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

直到元代灭亡之前,元代丞相都一直大权在握,即“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严重威胁到了皇权。而在另一方面,元代丞相大权在握,导致元代内部矛盾非常激烈,甚至发展到了兵戎相见与随意废立皇帝的地步。可以说,元代百年而亡的原因,至少一半与元代内部争权导致的混乱局势有关,而混乱的原因又与丞相独揽大权、皇权不振有关。

朱元璋建立政权后,大致沿用了元代官制与传统,让中书省负责政务,丞相大权在握,而当时政权初创,各级部门官员只能任由李善长、胡惟庸等人推荐。

于是,逐渐形成了以李善长、胡惟庸、杨宪等人为首的圈子。更为重要的是,明代丞相虽然不具备元代丞相的权力,但也超过了历史上的丞相权力。一旦如此延续下去,明代极有可能与元代一样,陷入皇权与相权之争,最终导致政局混乱乃至国家快速灭亡。

因此,这不仅关系到权力之争,还关系到明代国运,由不得朱元璋不慎重。事实上,朱元璋早就想办法解决了,只是还是没能解决掉这个问题。

洪武三年,严礼等儒生提出臣民不得越过中书省上书皇帝,换言之就是架空朱元璋,让朱元璋听不到下面臣民的声音,将权力全部收归中书省。对此,朱元璋自然反对,他说“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当然,朱元璋可以听取下面臣民的声音,也依然无法阻止丞相大权独揽。

俗话说,不能解决问题就解决制造问题的人,于是朱元璋换了丞相,李善长退休,先后任命徐达、胡惟庸、汪广洋为丞相,后来胡惟庸成为百官之首的左丞相。然而,胡惟庸在任时变本加厉,不仅形成了自己的圈子,而且经常不经过朱元璋的私自批阅并直接实行,这让朱元璋忍无可忍。

朱元璋制造的“胡惟庸案”,表面说是谋反大案,实际上是皇权与相权之争。至于为何株连众多,原因在于一部分是追随胡惟庸的党羽,一部分是支持推崇“相权”的朝臣。

朱元璋在位时,丞相尚且如此大权在握,担心在他去世之后,丞相更是可能会颠覆大明江山。于是,朱元璋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直接就废除了丞相制度,让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因此,将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原因,完全归结于他想加强皇权并不客观。

参考资料:《明史》、《元史》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慕容亮:前燕景昭帝慕容儁第四子,被宜都王慕容桓所杀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慕容垂后代,儁伟,前燕

    慕容亮,字永兴,前燕宗室,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人,鲜卑族,前燕镇东将军、渤海王,前燕开国皇帝慕容儁第四子。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人物生平354年四月,前燕主慕容俊封儿子慕容臧为乐安王,慕容亮为勃海王,慕容温为带方王,慕容涉为渔阳王。370年五月,慕容令率领被

  • 慕容臧:前燕景昭帝慕容儁庶长子,他有着怎样的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慕容垂后代,北燕慕容氏,庶长子魏时

    慕容臧(生卒年不详),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人,鲜卑族,前燕宗室大臣,慕容俊之庶长子,慕容暐之兄长,封爵乐安王。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人物生平367年,太宰慕容恪临终前,遗嘱慕容臧推荐慕容垂辅政,太傅慕容评不听。370年,前秦来攻前燕,慕容臧受命率军援救金墉,

  • 朱常洛的生母是谁?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大明王朝朱常洛儿子,朱常洵和朱常洛,明光宗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是明朝的第十四位皇帝,出生于万历十年,在位只有短短的二十八天,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被称为“明朝鲁班”的明熹宗朱由校,木匠活计做的比他当皇帝强;亡了大明王朝的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崇祯,也就是明思宗朱由检,要说这两兄弟的“奇葩”也不是毫无缘由

  • 慕容儁:十六国时期前燕国君,登基后国势进入鼎盛时期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慕容儁(319年~360年2月23日),字宣英,鲜卑名贺赖跋,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人,鲜卑族。十六国时期前燕开国皇帝,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二子。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咸康七年(341年),授安北将军、东夷校尉、左贤王、燕王世子。永和四年(348年),承袭燕王。

  • 慕容纳: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十三子,为张掖太守苻昌所杀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燕国慕容氏,天龙八部慕容皝,前燕灭亡

    慕容纳(?~384年),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人,鲜卑族。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子,南燕献武帝慕容德之兄,南燕末主慕容超之父。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前燕时封北海王,前燕灭亡后,苻坚任命他为广武郡太守。后来辞官定居张掖郡。淝水之战后,兄长慕容垂建立后燕,并坑杀了前秦

  • 在三国时期蜀汉后期都有哪些大将?实力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国灭亡时蜀汉的将领,三国后期蜀国十大猛将,三国时期蜀国名将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提起蜀汉名将,大家自然会想起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但其实这五位都在公元220年前后去世。蜀汉后期也涌现出了几位名将,扛起了蜀国的大旗,据《华阳国志》记载:时人语曰:"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张(翼)、廖(化)。"王平王平,字子均,

  • 慕容徽: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子,被封为河间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慕容氏建立的燕国,子之帝,前燕

    慕容徽(生卒年不详),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人,前燕宗室大臣,慕容俊之弟,慕容皝的儿子。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人物生平354年,慕容俊封弟弟慕容恪为太原王,慕容评为上庸王,慕容霸为吴王,左贤王慕容友为范阳王,慕容宜为庐江王,慕容桓为宜都王,慕容遵为临贺王,慕容

  • 慕容凤:宜都王慕容桓之子,立志兴复燕国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宜都生活网,慕容燕国,爱宜都论坛

    慕容凤(360年~?),字道翔,祖籍昌黎郡大棘城(今辽宁省义县)人,出生于邺城,鲜卑族,后燕宗室名将,封爵宜都王,历任雍州刺史、冠军将军、冀州刺史。文明帝慕容皝之孙,宜都王慕容桓之子,武成帝慕容垂之侄。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慕容凤骁勇善战。公元370年,前燕被前

  • 浣碧的历史原型是谁?她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浣碧的身世,浣碧变坏了吗,胡善祥历史人物原型

    允礼,原名爱新觉罗·胤礼,满洲正红旗人,清康熙帝第十七子,雍正帝异母弟,这是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甄嬛传》里面的剧情可是叫人们看着大快朵颐,女主角甄嬛后期是依靠着钮枯禄氏家族回到皇宫之中。同样水涨船高的,便是身边一同长大的浣碧!我们可以看到,浣碧跟甄嬛是同父异母的姐妹,两个

  •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有哪些可以直言劝谏自己的朋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邹忌和诸葛亮劝谏各有什么特点,诸葛亮和魏郑公的劝谏艺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

    诸葛亮,三国时期的第一大谋士。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三国志·董和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诸葛亮担任丞相后,回顾自己一生中所遇到的朋友、同事,他认为有四个人能够直言劝谏自己,匡正自己的得失,他们分别是:徐庶、董和、崔州平、胡济。是不是有点意外,诸葛亮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智慧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