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为什么会死在朝堂上?真相是什么

明朝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为什么会死在朝堂上?真相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862 更新时间:2024/1/27 7:49:32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马顺的故事。

自古以来,朝廷作为历代皇帝与大臣商议军机要事之地,是一个何其庄严神圣之地,绝对容不得丝毫的僭越之举。可是,在明朝正统年间的一次早朝之上,却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前所未有之事。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三日,群臣满怀激愤,拥至午门。以大臣王竑为首,竟当着监国郕王的面,将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群殴致死,场面相当惨烈。这就是明朝有名的午门血案。

这件事还得从宦官王振说起。

王振是一名落第秀才,略通经书,中举后自阉入宫。他善于伺察人意,入宫后得到明宣宗的喜爱,被任命为东宫局郎,专门服侍太子朱祁镇,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升王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深得英宗的信任。而王振仗着英宗对他的信任,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还勾结内外官僚,作威作福,可谓是明朝开国以来后宫宦官第一人。

这时候马顺很自觉地靠了过来,马顺凭借着自己善于奉承巴结的本事,很快就得到王振的赏识,后来也是在王振的不断提拔之下,官职升为锦衣卫指挥使。为了报答王振的知遇之恩,马顺常常罗列罪名,把朝廷上反对王振的官员抓进诏狱,并滥施酷刑,又利用手中权势,到处打压官员。百官皆惧其势,而怒不敢言。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太师也先统领各部,大举向中原内地骚扰。也先军队势不可挡,大同明军交战失利,塞外城堡,接连失陷。不久,大同沦陷的消息传到北京城,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动下,决定御驾亲征。英宗不顾吏部尚书王直等群臣反对,并命其皇弟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师,偕同王振率25万大明精锐从北京城出发。

然而,这一次御驾亲征的军国大事却形同儿戏一般。随征的文武百官都不能干预军政事务,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决定,行军路线遭到数次遭到变动,几十万大军如同“无头苍蝇”一般,四处打转,士兵更是疲惫不堪。

此时,瓦剌军队也一直尾随其后,盯着这支“庞然大物”。这时候的明军早已军心涣散,人马失序。也先率军趁势包抄明军,明军仓促应战,所以兵败,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也接连战死。

明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愤怒至极,张口骂道:“吾为天下诛此贼!”抡起铁锤砸碎了王振的脑袋,结束了王振罪恶的一生。最后,英宗也是突围无望,最终束手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战败、英宗被俘的消息很快传入了京城,一时之间,朝野震惊,顿时人心惶惶。这时的朝廷陷入一片混乱,甚至有部分大臣主张京师南迁,来逃避兵戈。就在这关键时刻,以兵部侍郎于谦为首的诸多大臣反对南迁,并拥立郕王朱祁钰为监国,控制了朝堂混乱的局面。

八月二十三日,群臣满怀激愤,拥至午门。朝野上下都知道,造成这一惨烈局面的人就是那阉人王振。大臣们前仆后继地向监国郕王弹劾王振。一时之间,朝堂上下皆是骂人声和痛哭声。并要求郕王立刻将王振满门诛灭。面对群情激愤的百官们,郕王不敢做出决断,便让百官暂且出宫待命,此事日后再议。

郕王的表态并没有让大臣们平息满腔怒火,依然伏在地上哭泣,甚至把大臣们愤恨的情绪点燃到极致。就在这时,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仗着有监国的命令,加上自己是王振的党羽,于是上前厉声呵斥群臣,让他们离开。

户部给事中王竑脾气急躁,性格耿直,早就看王振一党不顺眼了,而且如今王振已死,马顺还敢如此嚣张。王竑十分愤怒,抓住马顺的头发大吼道:“你们这群奸党,罪当杀头,现在还敢这样!”一边骂一边咬他的脸,群臣见状,一起上前揍他,马顺即刻被打死了。

郕王见状,感到害怕,急忙起身入宫,王竑率领群臣跟在郕王后面。郕王令宦官金英询问他们还想说什么,王竑说:“宦官毛贵、王长随也是王振的同党,请按照法律处置他们。”郕王明白后,命令叫出他们两人,群臣又打死了他们。这就是著名的午门血案。

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的惨死也算是罪有应得。同时,马顺的死也创造了明朝历史的一项纪录,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朝堂上被文官群殴打死的锦衣卫指挥使。

凭借午门血案,明朝中央将王振党羽彻底清除,最终以于谦为首的主战派,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可以说,午门血案的结果也为京师保卫战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张咏是什么人?屡立战功断案并发明了交子用纸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张居正一条鞭法失败的原因,战功怎么获得,唐伯虎作弊案百度百科

    张咏是什么人,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北宋有个传奇人物,他做了很多传奇的事情,他断案堪比包拯、狄仁杰,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在保家卫国方面,他做出的贡献不亚于寇准,而且他还曾经劝寇准好好学习,可以说是寇准的良师,但却因为种种原因,张咏的名气并不想包拯、狄仁杰那么大。张咏

  • 明朝袁崇焕是怎么死的 袁崇焕为何诛杀毛文龙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对还是错,袁崇焕斩杀毛文龙,明朝为何会灭亡

    袁崇焕,明末抗清名将,爱国将领。袁崇焕出生于1584年。三十五岁考中进士,后来与人讨论边塞上的事情,觉得自己有镇守边关的才能。1622年,进京觐见朱由校被提拔到兵部任职。广宁沦陷后,袁崇焕在查阅地形后,上书说道,给够兵马和钱粮,自己就能镇守山海关。袁崇焕驻防宁远后,按照以台护铳、以铳护城、以城护民原

  • 徐妙锦的一生是怎样的?宁愿削发为尼也不想当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为什么要削发为尼,徐凤年裴王妃扶墙而出,徐妙锦存在吗

    徐妙锦,接下来听听我爱历史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看过《甄嬛传》的朋友,是不是对剧中那些后宫妃子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记忆犹新。为了争宠,那些看起来千娇百媚的女子,用尽心机,上演了一幕幕宫斗大戏,有时候手段残酷至极,让人胆寒。后宫中最有权势的女人就是皇后,许多女子对其趋之若鹜,只为一朝成皇后,享受莫

  • 胡善祥到底是什么来头 朱瞻基废后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瞻基废后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朱瞻基本身就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女人,也就是后来的孙皇后。可是明成祖朱棣,在为朱瞻基选妃的时候,却将胡善祥选为正妻,而孙皇后当时只能成为朱瞻基的小妾。这件事孙皇后不能接受,孙皇后的娘家人也不能接受,甚至连朱瞻基的外婆也不能接受。这些人之间

  • 关于朱高炽的死因一直没有确切的说法 究竟是死于谋杀还是纵欲多度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秘书的确切说法是什么,关于网织红细胞说法不确切的是什么,朱高炽被谋杀

    还不知道:朱高炽之死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洪熙元年(1425)五月,明仁宗朱高炽驾崩,享年47岁,这位“仁宣之治”的缔造者,战战兢兢地做了20年的太子,好不容易才登上的皇位,却福薄命软,才当了10个月的皇帝,就追随老爹朱棣去了。按理说,生老病死,本是人之常情,

  • 揭秘:清朝皇子的死亡率为什么那么高?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古人讲究多子多福,皇帝们尤为重视这一点,因为他们最怕万里江山没人来继承,导致皇权旁落他人之手。皇帝们之所以要把成百上千的妙龄女子选入后宫,搞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绝不仅仅是为了贪图享乐,一个最基本的考量就是想以此保证尽可能多的皇子数量,保证皇位传承可以顺利延续下去。顺治皇帝,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一个皇帝

  • 武则天密室之谜:她每晚睡前要为什么会进去待很久?那个密室里有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密室逃脱影城之谜圆环,密室逃脱影城之谜4第一关,珍妃是怎么被推下井的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女子处于劣势,别说做女官了,哪怕是女子想读书,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唐朝时这样的局面发生了改变,那个时代不仅出现了女官,还出现了中国第一任女皇帝。而她在位期间,治理国家的能力,也不比任何皇帝差,这一点让人不得不佩服。长得十分美貌的武则天14岁时就被选入宫中成为了才人,她的野心也不

  • 张良的谋略能力如何?他为什么能被后人称为谋圣?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如何培养谋略,张良出过哪些计谋,张良的计谋有哪些

    张良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张良,活跃于秦末汉初时期,是刘邦身边的谋臣,为汉高祖刘邦出谋划策,辅佐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打败项羽,最终夺得天下,张良、韩信、萧何这三位被称为汉初三杰,刘邦曾这样评价张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不仅在秦末汉初,在整个汉朝时期,张

  • 苏轼有几个儿子?他的儿子们结局分别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苏东坡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人皆养子要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是宋朝大文豪苏东坡的一首诗。苏东坡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但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历尽劫波。所以他才会有感而发,写出这样一首愤愤不平的诗,希望他的后辈子孙

  • 朱高炽登基后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朱高炽为何还能名垂青史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对朱高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就算是一天皇上都没得做,项羽还是成为了英雄。所以不管一个人活得时间长还是短,只要活得有意义,对得起天地和自己与百姓,都会名垂青史。短命皇帝朱高炽明朝有个比较“短命”的皇帝仅仅在位两百余天就一命呜呼了,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