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真的是"天子守国门"吗?朱棣的原意是什么?

明朝真的是"天子守国门"吗?朱棣的原意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543 更新时间:2024/2/7 23:32:07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开国之初由明太祖朱元璋定都于南京,在明成祖朱棣时期迁都于北京,共历12世16帝,国祚268年。

后世对于明朝的评价很高,最广为流传的评价便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关于这句评价,有的人认为名副其实,有的人认为是夸大了,甚至认为是个谎言,那么这个评价到底是谎言,还是名副其实呢?

"天子守国门"是否符合史实?

众所周知,明朝最初定都南京,到明成祖朱棣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京师,从此一直到明亡,明朝一直定都北京。由于北京距离长城非常近,但是,如果你要是穿越回明朝,夸奖朱棣是“天子守国门”,那估计朱棣肯定要把你拉出去一顿廷杖。因为朱棣的时代,北京根本就不是国门,而朱棣迁都到北京,也根本不是去守大门的!

明朝初年,军事上比较强大,对逃到塞北草原的元朝残余力量一直保持着攻势。洪武年间,明军越过长城,在长城以北的草原上建立起了一系列卫所,并以这些卫所为支点,建立起了几个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从明初的战略态势看,今天的内蒙古东起呼伦贝尔,西边直到河套地区,大半处在明朝控制下。

明朝从东到西依次建有奴儿干都司、大宁都司、万全都司、山西行都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司等都司,管辖大小数百个卫所。朱棣迁都时的北京,距明朝的北部国境线足有四百公里以上的距离,说“天子守国门”,怕是朱棣也要笑活过来。迁都北京利于就近控制北方的军事力量,对蒙古出击也更方便,所以才能有五次的“永乐扫北”。那么,本来离大门还远着的北京城,怎么后来就变成了“天子守国门”的局面了呢?这事儿要说还是朱棣自己造成的。

《明史》记载:“成祖从燕起靖难,患宁王蹑其后,自永平攻大宁,入之。谋胁宁王,因厚赂三卫说之来。成祖行,宁王饯诸郊,三卫从,一呼皆起,遂拥宁王西入关。成祖复选其三千人为奇兵,从战。天下既定,徙宁王南昌,徙行都司于保定,遂尽割大宁地畀三卫,以偿前劳。”这里的三卫,指的就是大宁都司下辖的“兀良哈三卫”,居住在这三卫的基本都是兀良哈部蒙古人。这些蒙古骑兵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汗马功劳,朱棣于是把大宁都司的地盘全部割给了兀良哈人。

当然,著名明史学家顾诚不同意朱棣“割地”的说法,认为“这只是明帝国内部建制的变化”,理由是朱棣称帝之后三卫的首领依然接受明朝册封。然而,顾诚先生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从朱棣放弃大宁都司开始,兀良哈三卫和明朝的战争就持续不断。兀良哈人和明朝从永乐一直打到崇祯,干仗干了二百多年,说他们“仍归属明朝”这恐怕是难以服众的。也正因为如此,《明史》将兀良哈和日本、朝鲜等国一起收入了《外国传》。

二是朱棣迁都,他之所以迁都,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在朱元璋统一全国以后,因地理位置靠南,并不适合统御全国,所以朱元璋曾在洪武二十四年派太子朱标前往西安考察,有着迁都西安的打算。

但随着太子朱标回京以后,在洪武二十五年的英年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是深受打击,迁都之事自然是不了了之,暂时搁浅。而且宋朝以后,中国经济中心向东向南迁移,西安位于关中平原,有众多的关隘拱卫,易守难攻,且远离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但是到了唐代的时候,就出现了天子就食东都洛阳的情况,因为关中平原的经济衰退了,所生产的粮食无法供应长安这座城市的需要,把东南地区的粮食运输到关中平原是非常困难的,正因为漕运艰难,所以朱元璋才放弃了定都西安的打算。

明太祖朱元璋清楚南京不适合统御全国,明成祖朱棣自然也清楚,所以这是朱棣迁都的一个必要前提。

二是迁都北京有着几个好处。因为明朝的建立是在北伐消灭元朝的基础上,虽然元朝全国性政权结束,但并非意味着其彻底被消灭,元顺帝带着元朝残余势力逃回漠北以后,是为地方性割据政权北元,北元势力强大,一直虎视眈眈意图南下恢复全国性统治,对于新兴的明朝造成了巨大威胁,虽然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期经过八次北伐击溃北元政权,使其回到蒙古诸部时代,但对于当时明朝来说威胁依旧,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在北方边境设了九大塞王,较之其他藩王势力强大了很多,以抵御北方边患。

明成祖朱棣就是这九大塞王之一,并且靠着自身实力以靖难之役来夺位成功,将建文帝赶下皇位,成为皇帝。

所以朱棣迁都北京,其①是以皇帝镇边的模式取代塞王守边模式,避免了再出现一个像他野心勃勃的塞王,效仿他造反夺取江山。其②在于,朱棣迁都北京,很明显他的野心不止于以皇帝镇边这么简单,而是还有一个以攻为守的考虑,打算以此开疆拓土的。朱棣迁都的现实考虑是加强北部边防,即所谓“天子狩边”:朱棣挺身站在北方前线。

综上原因导致长城以北的外围屏障消失,蒙古各部可以直接袭扰长城沿线。而明朝自朱棣之后,完全失去了对蒙古大规模进攻的能力,只好埋头拼命修长城。明朝的长城建设工程从永乐年间开始大规模展开,一直持续到万历年间才基本完成,其间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明成祖朱棣以后,明朝再无开疆拓土的雄才大略之主,并且是盛极而衰,虽然明朝疆域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就达至巅峰,但疆域缩水速度在历代也是数一数二的,在明成祖朱棣之后的仁宣时期,疆域就开始缩水,屡弃军事重镇,北京自然暴露在北方边患面前,所以慢慢的明朝只能是尴尬的“天子守国门”情况,当然不论过程如何,明朝“天子守国门”这是不争的事实。

总结来说,明朝“天子守国门”这个评价还算是中肯的,算是名副其实的。当然整体来说,其实明成祖朱棣刚开始的意思并非只是想要天子守国门,而是开疆拓土之下,使北京不是国门,奈何后代不争气,北京还是成为了国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蜀汉灭亡时还有十万守军 刘禅为什么不打就投降了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蜀国灭亡与刘禅的关系,曹魏为何被蜀汉一直压着打,蜀汉灭亡有多惨妃子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禅投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刘备建立的基业传到刘禅这一代就算完了,估计刘备也没有想到自己死后自己所建立的蜀汉会灭亡的这么快。而在蜀汉最后灭亡的时候,成都还有10万的守军。在外面还有姜维的部队。可以说在刘禅投降的时候是有兵有将,并且进攻蜀汉的邓艾军队已经是

  • 拓跋弘年纪轻轻为什么会离奇死亡?与冯太后有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冯太后是孝文帝的什么,拓跋弘和冯太后有私情,冯太后和孝文帝的关系

    拓跋弘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南北朝时期,由拓跋珪建立的北魏政权雄踞在中国北方,后来拓跋焘时期灭了其他小国而一统长江以北地区,与南方的刘宋长期对峙。在北魏短短的149年间,就换了14任皇帝,其中献文帝拓跋弘最悲催。2岁被册封太子,生母被赐死;12岁登基,仅6年后

  • 朱瞻基真的是个无能的皇帝吗?其实很多人都误解了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瞻基为啥死那么早,历史上朱瞻基的皇后是谁,朱瞻基为什么活得不长

    有明一朝,奇葩皇帝特别多,明宣宗朱瞻基就被人称为“促织皇帝”,但在这种戏谑的称呼背后,真正的他其实文韬武略,当是一代明君,开启了“仁宣之治”的太平盛世。而且,在绘画创作领域,他在历代帝王序列中尽管不独占鳌头,但毫无愧色地排进前三名之列自当不在话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他治下的明代“宣德画院”在传统书画

  • 13岁时嫁给88岁的乾隆,晋妃的一生有多寂寞?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戏说乾隆最爱的女人,乾隆把皇位传给几阿哥了,乾隆和富察皇后的故事

    对晋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嘉庆元年,已经86岁的乾隆终于将皇位传给了儿子嘉庆,按理来讲,这个年纪的乾隆不应该再将秀女纳入后宫,但是据档案显示,乾隆在做太上皇期间,又新纳了两名妃子,她们是晋妃与寿贵人,今天笔者要讲的是晋妃。说起这晋妃的出身,真的很不一般,晋妃来

  • 老贵人是什么身份?为什么死后没有被葬入康熙景陵妃园寝?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什么身份死后可以盖国旗,康熙妃园寝分布图,二婚死后合葬还是独葬

    对老鬼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据相关资料显示,没有声色犬马之好的雍正,后宫竟也有三十名左右的妃嫔,在这三十名妃嫔中,有一个最为特殊,她是雍正亲封的贵人,却没有被雍正宠幸过,死后还与宫女葬在一起,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在雍正朝妃嫔年例与赏赐中,有一位封号为老贵人的妃子

  • 乾隆退位当三年太上皇的背后,这其中有什么样的政治目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太上皇要跪皇上吗,袁世凯为什么能让清朝皇帝退位,如果清朝坚持不退位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乾隆禅位于嘉庆,当了三年太上皇,背后隐藏了怎样的政治危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盛极必衰似乎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摆脱不了的魔咒,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恐怕就是大唐了,而造成这种转折的皇帝就是唐玄宗,开元时期,大唐走向极致的繁盛,天宝末期,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的盛世戛

  • 晋惠公是如何登基称帝的?他为什么跟背信弃义这些贬义词挂钩?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对晋惠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们中国自古以来都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都看重礼仪,更看重信誉,尤其是一国之君,更是要信守承诺,因为国君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如果国君都不讲信用,相信这个国家的人民也不会幸福。好在中国历代大多数国君都是一诺

  • 已经有了曹氏的刘邦,又再娶吕后,最后又为何要去戚夫人?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邦死前为什么不保护戚夫人,楚汉传奇刘邦与曹氏,刘邦为什么不杀了吕后

    你真的了解刘邦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刘邦做亭长时,到吕家去喝酒,被吕公看上,于是成了吕后的丈夫。当时的刘邦,应当已经有了外妇曹氏。外妇,又称外妻、外子、外宅,跟内子相对,一般认为,男人在封地、家乡之外不告而娶的妻子,叫外妻。刘邦祖籍丰县,工作在沛县,曹氏应是刘邦在沛县工作时不告

  • 如何正确的看待谯周?他到底算不算英雄人物呢?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在将相和中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认为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对谯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正面的人物,例如诸葛亮、刘备等人,但同时也有一些反面人物,例如谯周。很多人提起他的时候,都不免要讽刺一番。比如温庭筠对他的评论是:“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还有一些文人对她的评价是认为谯周怂恿了刘禅“兴

  • 历史上名将赵云之妻都有谁?他有后代吗?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三国杀名将传极限周瑜,赵云的夫人是谁,赵云娶谁为妻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三国名将赵云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提起三国时期有名的美男子,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赵云。对于赵云的描述,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说他长得高大,样子俊美。因为这样的评价,后人也就认为,赵云应该算是一位相貌很是俊美,气质又很是出众的儒将。这样一个拥有着出色外表,又有着很强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