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元璋竟然警告百姓宁可饿死也不要起来造反

朱元璋竟然警告百姓宁可饿死也不要起来造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791 更新时间:2024/1/24 7:27:33

朱元璋本人就是大元王朝的推翻者。他食元朝之毛,践元朝之土,世受元朝雨露之恩,却起兵打倒了大元,这怎么解释?虽然谁握住了刀把子谁就有了话语权,但要把这个道理讲圆满,也实在太考验人的智商了。朱元璋开始是这样解释的:他当初参加起义,只是为了吃饭活命,并不是为了推翻元朝。他不断强调自己加入起义军实在是迫不得已,是人生的一大污点。他说自己加入起义军是“昔者朕被妖人(红巾军)逼起山野。”(《与元臣秃鲁书》)他又说:“朕本淮右布衣,暴兵(红巾军)忽至,误入其中。”(《洪武实录》卷37)在《皇陵碑》中又说:“元纲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杰(起义领袖)何有乎仁良(也没什么好东西)。”他宁肯污辱自己,也不能给臣民作坏的榜样。

网络配图

后来他又进一步解释:“盗贼奸起,群雄角逐,窃据州郡。朕不得已起兵,……当是时,天下已非元氏有矣。……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

也就是说,元朝的灭亡跟他没什么关系。他参加起义,不是为了推翻旧王朝,也不是为了当皇帝,而是因为实在不忍心看人民遭受痛苦,要救万民于水火。天下取自群雄,而非元朝之手。

这两种解释似乎还不圆满。编写《大诰》时,朱元璋又发明了“殿兴有福”理论。他天才地将起义者分为“首乱”者和“殿兴”者两部分。首乱者,就是带头造反的那一批人,而殿兴者,就是他这样半路参加起义的人。《御制大诰三编?造言好乱第十三》中,朱元璋说:“元政不纲,天将更其运祚,而愚民好作乱者兴焉。”就是说,因为天下无道,所以愚民作乱。朱元璋认为,带头做乱者都是忘恩负义、胆大妄为之徒,注定没有好下场。因为这些人引起了战乱,造成了流血,老天爷讨厌这样的人。

这就是所谓的“殃归首乱。”

朱元璋还举大量例子论证他的观点:历代大型农民起义中,最早揭竿而起的那批人,确实多数都做了后人的铺路石:“秦之陈胜吴广,汉之黄巾,隋之杨玄感,僧向海明,唐之王仙芝,宋之王则等辈,皆系造言倡乱首者,比天福民,斯等之辈,若烟消火灭矣。何故?盖天之道好还,凡为首倡乱者,致干戈横作,物命损伤者既多,比其成事也,天不与首乱者,殃归首乱,福在殿兴。”至于那些后来才参加起义的人,就没什么责任了。因为动乱的大火已经烧起来了,他们再加把火,是为了使火灾早点结束,早点还大家以太平。所以“福在殿兴”。

网络配图

这一说法充满矛盾。既然天下无道,“天将更其运祚”,被推翻是必然的,总得有第一个起来反对它的。站在“首乱”者的尸体上取得成功后,却又这样大言不惭地辱骂他们,实在是匪夷所思。绞尽脑汁,朱元璋的理论其实是要落脚于天下无道,为了生存,反抗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万万不要第一个揭竿而起。

说他狡猾也可以,说他愚蠢也可以,说他阴险也可以,说他坦率也可以,反正理论构建至此,朱元璋图穷匕见:不论怎么说,你们可千万不要造我大明的反。

为了说服愚民,他费尽口舌,推导出了宁可饿死,也强于造反之说。他说,元朝承平时,富无旁忧,贫有贫乐。纵迢天灾,“饥谨并臻,间有缺食而死者,终非兵刃之死。设使被兵所逼,仓惶投崖,趋火赴渊而殁,观其窘于衣食而死者,岂不优游自尽者乎?”也就是说饿死强于战死。所以宁可饿死,也不能反抗他的统治。他又从多方面论证这个主张,说造反其实没什么好处:从乱者并非俱能为人上人,除了那些“乱雄”和文武官吏外,“其泛常,非军即民,须听命而役之。呜呼,当此之际,其为军也,其为民也,何异于居承平时,名色亦然,差役愈甚。”

网络配图

他在《大诰三编?造言好乱》一节中说:

且昔朕亲见豪民若干,中民若干,窘民若干,当是时,恬于从乱。一从兵后,弃撇田园宅舍,失玩桑枣榆槐,挈家就军,老幼尽行,随军营于野外……与官军拒,朝出则父子兄弟同行,暮归则四丧其三二者有之……饮食不节,老幼悲啼,思归故里,不可得而归。不半年,不周岁,男子俱亡者有之,幼儿父母亦丧者有之,如此身家灭者甚多矣。

也就是说,从概率论上分析,参加起义和叛乱,获得功名富贵的可能性是极低的。相反,给人家当炮灰的可能性却几乎是百分之百。通过这种“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的理论,朱元璋郑重警告百姓:宁可饿死,也不要起来造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唐代名将为何深陷人鬼情未了?真能投胎转世?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唐人韦皋出身京兆韦氏,属于隋唐时期的门阀弟子,然而因为时间久远,岁月变故太多,韦家早就落魄。尤其是韦皋一家,没有任何背景依靠,不过好在韦皋很有才能,人又仪表堂堂,所以不到弱冠之年便被提拔做了官,韦皋先后出任中央和地方,因功于37岁时提拔为陇州节度使,成了陕西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两年后,又将工作地点转移

  • 揭秘乾隆皇帝最为宠爱的香妃究竟有多美?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液池南岸嫌其远,构以层楼居路中。州载画图朝夕似,新正吟咏昔日同。”这是清朝乾隆皇帝在他八十高龄时提笔写的一首怀旧诗中的前四句。这时恰逢香妃死后的第三年,从诗中不难看出,这位中国历史上最高寿的皇帝对他最宠爱的来自异域的嫔妃的一腔怀恋之情。雍正十二年,即公元1734年9月15日,香妃出生在新疆和卓族的

  • 揭秘:为什么刘备刚出道时就被曹操看作英雄呢?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这个人的确很了不起,不仅胸襟远大,而且目光如炬,很能看人。东汉末年许多著名人物,经过曹操相看,一般准确性很高。曹操自视很高,他看不起袁绍诸人,唯独对刘备另眼相看,三国演义里有这么一段,叫做青梅煮酒论英雄: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

  • 解密谁是明清幸福指数最高的皇太后?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为延续前两册精彩内容,本书将视野集中于对明清最高权力斗争有巨大影响之皇室宗亲,及密切影响宫廷政治生活之宫女太监,详解其成败关键与命运走向,并透过对御药御膳之解析、国宝文物之品鉴,真实再现一个纵横捭阖、饮食男女、金帛珠玉里的宫廷世界。一身为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者,这在明清五百多年的历史上,仅有两位,

  • 慈禧饮食有讲究:分类摆放 一顿150道菜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就这样,太后坐着,我们站着,聊了一会儿。太后问我是否明白戏里演的东西,我说我都懂,她看上去就很高兴。过了一会儿,她和蔼地说:“哦,你们饿了吗?谈得高兴,竟忘了吩咐预备饭菜了。你们在外国能吃到中国菜吗?你们想不想家?要是我在国外这么多年啊,我是一定会想家的。不过,你们要明白,在国外待这么些年不是你们的

  • 李煜后宫丑闻:趁妻病危将小姨子骗上龙床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简要内容:江南出才子,苏杭多丽人。命运,把词人李煜和美女周薇推到了一起,这对天生的浪漫派,演绎出金陵屋檐下万人争颂的风流故事。周薇原以为,倒在多情君主的怀里,足以托付一辈子,殊不知,从她委身李煜那天起,就被推进了灾难的漩涡……江南出才子,苏杭多丽人。命运,把词人李煜和美女周薇推到了一起,这对天生的浪

  • 史上哪位国君仅因一碗肉汤就被臣下杀死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左传·宣公四年》和《史记·郑世家》等史书记载,郑灵公元年(前605年),楚人向郑灵公进献了一只鼋(淡水鳖中体形最大的一种)。这天,郑国大夫公子宋和子家正一道去朝见郑灵公。路上,公子宋的食指抖动了起来,他边让子家看自己抖动的食指边说,我的食指一旦动起来,定能尝到新奇的美味!进得宫来,还真看见有宰夫正

  • "闯王"李自成为何神秘失踪?为何后世传其出家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迎闯王,不纳粮”,这句歌谣深刻反映出广大民众对李自成的支持和拥护,亦成为李闯王传奇生平的最大亮点。入京后的李自成集团志得意满,在胜利的果实面前迷失,最终兵败如山倒,李闯王本人亦下落不明。一代英豪竟落得如此下场,令后人扼腕痛惜,更令人猜测:李自成究竟去了哪里?网络配图刚开始的记载是,李自成在湖北九宫

  • 为啥说曹操谋士戏志才是被三国演义忽略的牛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真正被《三国演义》忽略的一个三国牛人,曹操长跪请教,曹丕说没他皇帝当不成。他是曹操身边最神秘的一位谋士,曹操曾长跪请教他兵家之事,他死后郭嘉成了他的接班人,可是到曹丕称帝之时还在赞叹,没有这个人,他的皇帝都当不了。可就是这样的一个重要的人物,三国演义里竟然没有——在正史上来说,戏志才刚投靠曹操时就被

  • 汉成帝刘骜私生活中的那个男人 好到形影不离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提起汉成帝刘骜,我们大多马上会联想到他宠爱过的后妃——姐妹花赵飞燕、赵合德。其实,在刘骜的私生活里,还有一位极其重要的男性人物,这位叫张放。刘骜与张放,事实上是一对标准的姑表兄弟。张放的母亲是汉元帝刘奭的妹妹敬武公主,成帝刘骜的亲姑姑。但张放在刘骜的生活里,可不仅仅这一层关系,一句话很难说得清。是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