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淑嫔崔氏的后宫生涯:淑嫔崔氏是怎么死的

淑嫔崔氏的后宫生涯:淑嫔崔氏是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831 更新时间:2024/1/19 16:11:06

淑嫔崔氏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女性人物。有关淑嫔崔氏的出身问题,很多史书中都只字未提。有人认为,庶民出身的淑嫔崔氏能够成为朝鲜朝最受尊崇的后宫嫔御,这与淑嫔崔氏良好的品行具有一定的关系。那么究竟淑嫔崔氏是个怎样的人,她为什么能获此殊荣,名留史册呢?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史书以公正客观的态度评价了淑嫔崔氏是个怎样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史书记载:“淑嫔,女官极品也。嫔天姿沉凝简默,喜怒不形于色,奉侍两殿,夙夜靡懈,庄敬戒慎,战兢自饰。其接诸嫔暨宫人,既逊既,俱得其欢心,上心重之,粤我仁显王后暨我惠顺慈敬大妃(仁元王后)亦殊遇之,嫔益自谦畏尤,不喜言人短长,侍御者或有言,辄加诲责,一宫之内,翕然称美焉。”从数十字话语中,便可得知史书对淑嫔崔氏有着很高的评价。史书认为,淑嫔崔氏是一位美丽、温柔的女子,即使身处后宫,备受恩宠,但淑嫔崔氏依然不恃宠而骄。

淑嫔崔氏为人和善,和君主、妃嫔们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正因为淑嫔崔氏具有恭谨贤良的品德,所以淑嫔崔氏获得了宫中内外的一致称赞。当初,朝鲜肃宗能够对淑嫔崔氏一见钟情,这也与淑嫔崔氏有一颗善良而真诚的心有关。仁显王后被废后,崔氏一直偷偷地为仁显王后祈祷,在尔我诈的后宫,朝鲜肃宗在崔氏身上看到了善良温婉的本性。

淑嫔崔氏为什么成为朝鲜王朝最受尊崇的后宫嫔御

淑嫔崔氏在古代朝鲜后宫享有很高的地位。朝鲜英祖即位后,为其追封谥号“和敬徽德安纯绥福淑嫔”,并将淑嫔崔氏的祠堂称为“毓祥宫”。值得一提的是,毓祥宫是古代朝鲜七大宫之一。淑嫔崔氏为什么成为朝鲜王朝最受尊崇的后宫嫔御呢?了解淑嫔崔氏的生平经历,便可以得知淑嫔崔氏为什么成为朝鲜王朝最受尊崇的后宫嫔御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淑嫔崔氏幼年失去双亲,1676年,即淑嫔崔氏7岁时,就入宫当了宫女。据说,当时统领后宫的正是仁显王妃。崔氏进宫后,在中殿担任挑水做杂役的水赐伊。1689年,仁显王后被废除,随后禧嫔被立为正妃。根据史料查证得知,当时还是水赐伊的崔氏偷偷在宫中为仁显王后祈祷,崔氏祈祷时,恰好被朝鲜肃宗看见了。后来,崔氏就受到了朝鲜肃宗的恩宠。崔氏的诚心感动了朝鲜肃宗,所以朝鲜肃宗让仁显王后复位。

仁显王后再次成为正妃后,和淑嫔崔氏十分要好。加上,淑嫔崔氏深受朝鲜肃宗的宠爱,所以她在后宫嫔妃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1694年,淑嫔崔氏生下延礽君昑。值得一提的是,延礽君李昑就是后来的朝鲜英祖。朝鲜英祖即位后,不仅为母亲淑嫔崔氏追封谥号,而且还让朝廷官员为母亲淑嫔崔氏撰写碑。1725年,朝廷官员朴弼成奉命写下《淑嫔崔氏神道碑》。同时也因淑嫔崔氏贤淑恭谨,所以淑嫔崔氏能够成为朝鲜王朝最受尊崇的后宫嫔御。

淑嫔崔氏怎么死的

2010年,韩国电视台MBC播出电视剧《同伊》,这部电视剧主要讲述了淑嫔崔氏跌宕起伏的一生。淑嫔崔氏作为朝鲜王朝最受尊崇的后宫嫔御,她的生平故事引发了诸多观众的好奇。通过电视剧《同伊》了解了淑嫔崔氏早年的生平经历,那么走入暮年的淑嫔崔氏怎么死的呢?淑嫔崔氏作为古代朝鲜知名人士,相关史书中大多提及了淑嫔崔氏的后宫生涯,以及淑嫔崔氏怎么死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了解淑嫔崔氏的生平经历得知,1716年,时年46岁的淑嫔崔氏爆发了一场大病。朝鲜肃宗得知后,让她出宫调治。淑嫔崔氏服用了很多药物,病情始终不见好转。1718年,即朝鲜肃宗四十四年,胡嫔崔氏在汉城私宅中去世,终年48岁。由此可见,淑嫔崔氏因病逝世。淑嫔崔氏去世后,朝鲜肃宗将淑嫔崔氏葬在洲高岭洞的卯原。

朝鲜英祖十分怀念母亲淑嫔崔氏,甚至到了食不知味,夜不能寐的地步。朝鲜英祖曾在《御制岂能睡》写下:“岂能睡,忆甲戌;岂能睡,忆戊戌;岂能睡,忆高岭。”从这短短数字便可看出朝鲜英祖对淑嫔崔氏的思念之情。对朝鲜英祖来说,甲戌年不仅是自己出生之年,而且也是母亲去世的那一年。为了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朝鲜英祖经寄情予诗。在朝鲜英祖现存的5000多篇诗文中,思念母亲题材的诗文可谓是数不胜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晋安帝白痴,晋惠帝是司马懿的什么人,司马炎儿子司马衷

    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昏庸无能的皇帝。他从小就不爱读书,整天只懂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司马炎对此很发愁,担心司马衷会丢了祖宗开创的家业。有一次,司马炎为了测验一下司马衷的思维能力,特意出了几道问题考他,并限他三天之内交卷。司马衷拿到题目以后,不懂作答。他的妻子贾南风是个很聪明的人,有见及此,便立刻请

  • 刘禅这么无能为什么诸葛亮为何不敢直接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诸葛亮和司马懿谁厉害,真实的刘禅,刘禅恨不恨诸葛亮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基本上掌握了蜀国的大权,然而蜀国的灭亡,原因最重要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做君主,既然刘禅这么无能,那大权在握的诸葛亮为何不取而代之?为何不敢自己去称帝呢?网络配图在刘备去世之后,给刘禅的遗嘱中说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地位之高。但就是这样一个掌握了国家的军政大

  • 唯朕独尊:秦始皇一个为了理想而打仗的疯子!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秦始皇为什么是暴君,吾以始皇帝之名立誓,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视频

    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从公元前230年—前221年,也就是秦王嬴政26年,韩、赵、魏、燕、楚、齐被灭,秦王嬴政借鉴三皇五帝,创立帝制,因此秦王嬴政成了始皇帝,由于秦始皇结束了西周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管理天下,天下从此只能有一个真龙天子,因此秦始皇别名也叫“祖龙”。网络配图很多历史学者都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

  • 赵云一生不受重用 是如何成为最受欢迎的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真实赵云为何终身不被重用,赵云为什么不受刘备重用,诸葛亮为什么不重用赵云

    提起赵云,大家的第一印象肯定是《三国演义》当中的第一次出场,当时的赵云还是一个相貌堂堂的少年,在文丑手下救了公孙瓒,然后又帮助公孙瓒攻打袁绍,并且由此结识了刘备。网络配图赵云的每次出场都会带着常山赵云的名号,还有就是一直是以一种正直、英勇的姿态出现,作者一般描写赵云比武就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概括,“手

  • 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一生举行过14次加冕仪式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霍华德为什么会跌下神坛,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小说,拉美西斯二世的王后

    拉美西斯二世一生比较传奇,他是古代埃及王朝的一位出色的法老。于公元前1303年拉美西斯二世出生在埃及皇家,并开始书写他自己传奇的一生,在拉美西斯二世十岁左右时就开始参与处理军中事务,在他十五岁左右时已经开始远征作战。这些经历不仅使他增加了军事经验,也为他后来不断地对外远征埋下了种子所以拉美西斯二世也

  • 揭秘仁慈帝王的悲哀:爹妈竟一个比一个狠!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不要把我的仁慈,不能尽孝愧对娘戴玉强,仁慈的人好吗

    要说史上最可怜的皇帝,那肯定数不清。都说各有各的不幸,或者从父亲手里接过烂摊子,然后终究无回天之力,成为亡国之君,或者在权臣手里讨饭吃,人头朝不保夕,都有。但是像汉惠帝那样,亲爹亲妈一个比一个狠的,历史上还真不多。和父母相比,他是个懦弱而又仁慈的人。网络配图先说爹狠。公元前205年,乘着项羽与田荣大

  • 大汉朝第四任废帝刘弘简介:世人对他的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汉武帝对太子刘据死后的态度,大汉王朝电视剧,汉文帝刘恒历史评价

    汉朝的第四位皇帝:西汉后少帝刘弘(?-公元前180),公元前184年6月15日-公元前180年11月14日在位。公元前184年6月15日,吕雉命刘义继任帝位,并改名为刘弘,即后少帝。公元前180年9月,吕雉逝世。经过周勃、陈平等人努力后,吕氏家族力量被铲除。朝臣认为少帝刘弘并非汉惠帝亲生子,应废黜。

  • 史上最完美的皇帝刘秀对阴丽华一生钟情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秀偏爱阴丽华的五个儿子,建武帝刘秀有多少女人,历史上的阴丽华和刘秀

    光武帝刘秀对于战术一直都是欣赏险中求胜的,在昆阳之战中,刘秀以不足两万人的军队攻破了王莽的四十多万大军。正是昆阳之战奠定了刘秀的军事基础,并且顺利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统一。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九世孙,出处是汉景帝。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百姓都吃不饱肚子。王莽恰好是利用了这一点才建立了一个新

  • 雍正并非“情圣”:勤政的他每天奏折都批不完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雍正为人,康熙乾隆雍正顺治是什么关系,四阿哥雍正

    问:近来,电视荧屏上“四爷”(雍正)的身影无处不在,引发诸多关注和热议。作为既有争议又有魄力的皇帝,雍正给世人留下了不少谜团。有人说,雍正多疑、暴躁,也有人说他勤政、朴素。请问,雍正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解放牛网网友若曦答:雍正在位13年,锐意拓新,革旧除弊,从多方面奠定了所谓

  • 历史最牛军师排行榜:第一竟是神祗的姜子牙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军师智谋排行榜,姜子牙为什么被称为武圣,姜子牙实力排名

    1、百家宗师 千古武圣——军师鼻祖姜子牙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际遇。前半生怀才不遇,穷困僚倒,七十多岁仍一事无成;后半生得遇明主,大展宏图,伐商灭纣,兴周八百年之基业。这就是被后人奉为神祗的历史巨人—姜子牙。网络配图他追往古而知来今,通古今之变,知胜败之势,晓民众之意,精文武之道,操攻取之术,为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