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顺治朝后宫的特征:早婚早育子女多早夭

顺治朝后宫的特征:早婚早育子女多早夭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854 更新时间:2024/1/28 5:56:20

在顺治朝后宫,存在着一个以孝庄皇太后居首,由两代蒙古族后妃构成的特权利益群体。

清朝入关时,崇德五宫后妃内除去早逝的宸妃,其他4位均健在。顺治六年(1649),顺治的嫡母孝端文皇后病逝。顺治亲政后第二年,尊封皇太极第十一子博穆博果尔的生母、原西麟趾宫贵妃为懿靖大贵妃,原东衍庆宫淑妃为康惠淑妃。顺治朝后宫举行仪式,懿靖大贵妃和康惠淑妃分别坐于孝庄皇太后宝座旁椅;两人的顶珠服饰,可以用皇帝、皇太后、皇后专用的黄色或秋香色,直至顺治十年,这一“特权”方被取消。懿靖大贵妃是漠南蒙古阿巴垓部额齐克诺颜之女,康惠淑妃是阿巴垓部博第塞楚祜尔塔布囊之女。嫁与皇太极之前,她俩曾是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妻。顺治年间,除去孝庄和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外,清太宗的妻妾中还有其他人在世,但只有她俩得到尊封,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孝庄皇太后。

网络配图

清朝入关时,孝庄皇太后32岁,懿靖大贵妃和康惠淑妃与其年龄相仿。因自幼在蒙古草原长大,又在盛京(今沈阳)皇宫生活多年,她们迁居京城后,依然留恋满洲旧制,同早已溶入其血脉的满蒙习俗难舍难分。对于相对陌生的汉族文化,她们本能地心存疑忌,怀有一定抵触心理。据说孝庄“甚厌汉语;或有儿辈习汉俗者,则以为汉俗盛而胡运衰,辄加禁抑”。她期望顺治能够像皇太极那样,仍以蒙古族后妃为主要妻妾。这样做既是从巩固满蒙贵族联盟的统治需要出发,也是为了维系她的家族与清帝的血缘纽带,保证嗣帝继续具有科尔沁部蒙古贵族血统。这一意图得到两位太妃的赞同和支持。顺治大婚后,由原崇德五宫部分成员构成的蒙古族后妃群体,又增加了子媳辈新成员。顺治执意废黜第一位皇后,孝庄心有不甘。仅仅八个月后(顺治十一年六月),便将她的侄孙女、多罗贝勒绰尔济之女立为第二位皇后。孝庄还为儿子精心挑选了4位蒙古族妃子。这6位蒙古族后妃均姓博尔济吉特氏,其中有4人是孝庄的娘家戚属:除去第一位、第二位皇后,还有第二位皇后之妹淑惠妃以及满珠习礼之女、孝庄的侄女悼妃。她们与顺治均为姑表亲。另外两位蒙古族妻妾,一位来自漠南蒙古浩齐特部,康熙十二年尊封恭靖妃。其父博罗特,元太祖二十一世孙,崇德二年(1637)归附清朝,顺治七年晋封多罗郡王。另一位来自漠南蒙古阿巴垓部,康熙十二年尊封端顺妃。其父是一等台吉布达西。可以看出,孝庄为顺治选择后妃时,首选两位兄弟或侄子之女;次选归附清朝较早,同为博尔济吉特氏的漠南蒙古王公之女。依照孝庄的设想,顺治的蒙古族后妃绝非仅此6人。但顺治却对这种做法大为反感。

清朝入关后,7岁的顺治住进紫禁城皇宫,遂与孝庄分宫而居,母子数月方得一见。当时,清宫内仍有不少明朝留下的内侍。他们照料皇帝的生活起居,在朝夕相伴中,给予这位幼年皇帝初步的汉文化蒙教育。顺治长大后回忆,明崇祯朝司礼太监曹化淳曾辅导他读书。这位内侍是河北省武清县人。顺治时常模仿他讲话时的口音,所以也讲一口“侉话”。顺治亲政时,汉文水平不高,“阅诸臣章奏,茫然不解”。于是发奋苦读,以四书五经等汉文典籍为主,涉猎广泛,曾因劳累过度而咯血。随着了解的逐步深入,他对汉文化愈益喜爱,“专厌胡俗,慕效华制”。据时人记载,“上尝服翼善冠、衮袍。临镜问诸阉,各称善,上亦称善。又改满帽。临镜讫,即手掷满饰于地。居常广袖皂靴,从汉制焉。”顺治亲政、大婚后,与孝庄等老一辈满洲贵族之间对于满汉文化、满蒙习俗的认识分歧日渐凸显。在后宫,围绕后妃人选和皇嗣人选,逐步出现孝庄母子的利益之争。

网络配图

顺治有二分之一的蒙古族血统,却极力疏远、排斥孝庄为其选中的蒙古族后妃。他废黜第一位皇后,又欲废黜第二位皇后,以董鄂妃取而代之,为孝庄所制止。他共有14个子女,但6位蒙古族后妃备受冷落,无一人生育。顺治十四年十月,董鄂氏生子,排行第四子。顺治称其为“朕第一子”,特颁诏天下。他试图打破已保持十余年,以孝庄为首的两代蒙古族后妃一统后宫之格局,这就势必加重母子之间的矛盾。顺治十四年、十五年之交,顺治下令废除清帝(后金汗)于元旦亲诣堂子行礼的满洲旧制;命将包括太庙牌匾在内所有坛庙门上匾额,停书蒙古字,只书满字和汉字;拟对来朝蒙古王公减少赏赐。这些举措对满蒙关系产生了影响,也使孝庄等老一辈满蒙贵族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同时,也为皇贵妃董鄂氏同以蒙古族后妃为中坚的后宫成员相处进一步制造了障碍。

在孝庄母子的矛盾中,被动卷入的董鄂妃率先成为牺牲品。她采取种种委曲求全的做法,甚至以损害自己的健康为代价,但仍难以换得孝庄等人的理解,无法改变自己在后宫的尴尬处境,更无法缓和皇帝与皇太后的利益之争。十五年正月,董鄂妃之子卒。十七年八月,董鄂妃病逝(追封皇后)。顺治为此痛不欲生,一度竟有出家之念。十八年正月,他出天花病逝。临终前,同意孝庄等人主张,以年仅8岁的第三子玄烨为继承人,是为康熙帝。顺治死后,清廷公布的遗诏历数其14条重大失误,如“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等等。顺治去世前染患痘疹,高烧不退,精神恍惚。这些自责之辞不可能是他本人所言,而是体现出孝庄等人对他的评价。一位死去的皇帝受到如此评价,而且主要出自其生母之意,此亦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仅见。

四、早婚早育子女多早夭

顺治病逝时,不满23周岁,以寿命论,在清朝十二帝中排在倒数第二位,仅居同治帝(19岁病逝)之上。可是,他有后妃32人,人数之多在清帝中居第三位,仅次于在位61年、享年69岁的康熙帝(后妃55人)和在位60年、享年89岁的乾隆帝(后妃41人)。顺治从大婚到去世,计9年零5个月。在此期间,先后与妻妾生育皇女6人,皇子8人。此外,还有养女3人。清朝皇子平均寿命32.60岁。顺治皇子的平均寿命25.75岁。8位皇子中,有4人在8岁以前早卒。清朝皇女平均寿命22.87岁。顺治皇女的平均寿命10.17岁。6位皇女中,只有庶妃杨氏所生第二女长成下嫁,受封和硕恭愨长公主。其他5人在8岁以前早卒。顺治早婚早育。他的14个子女,全部出生在10年(顺治八年14岁至十八年24岁)之内;其中6个女儿,出生在5年(顺治九年15岁至十四年20岁)之内。

网络配图

我们将清朝前期8位皇帝分做四组,即第一组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父子,第二组顺治与康熙父子,第三组雍正与乾隆父子,第四组嘉庆帝与道光帝父子。如果以顺治的生育情况为参照,将四对父子首次生育后十年内的生育状况及其子女存活率做一对比,便可看出:四组中,只有第二组(顺治、康熙帝父子)首次生育年龄最低(均为14岁),平均每年生育次数最高(分别为1.4次、1.5次),子女存活率最低(分别为36%,33%)。努尔哈赤、皇太极、雍正、乾隆、嘉庆、道光,都是在步入青年(17岁)以后,方有生育行为,子女成活率相对较高。他们所处环境各有不同,却有一点相一致:在首次生育后的10年内,6人尚未即帝(汗)位(乾隆帝略有不同),其生育行为都相对比较节制。顺治、康熙父子虽是少年,已在帝位,对他们构成威胁的宗室(如摄政王多尔衮)、权臣(如辅臣鳌拜)均已无存。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宫女、太监陪伴身边的宫廷氛围,为他们过早的生育行为提供了便利,结果也导致所育子女成活率很低。

五、几点思考

去世前一年,众臣奏请为其画像,遭到顺治拒绝。他说:“今边烽未熄,四海疮痍未起。朕无德而功不逮,生民如此,乃写形传世,徒贻臣民羞,故不欲也。”总体来说,顺治具有忧患意识,励精图志治理国家。但是,他的后宫生活是个悲剧,并因此缩短了他的生命历程,使他无法大展宏图。缺少一位封建君主在治家中应具备的能力、策略和心胸,没有处理好后宫成员之间复杂多变的利益关系是主要原因。

入关初期,老一代满洲贵族与入关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在文化观念、价值取向方面存在分歧,实所难免。不过在巩固、加强清朝统治上,孝庄母子具有最大的共同利益。顺治亲政后,基本遵循并发展了多尔衮摄政时期的大政方针。继续施行改善满汉关系的政策,在“首崇满洲”的前提下,给予汉官一些权力,以期缓和满汉民族矛盾,扩大统治基础,完成统一大业。对于体现满洲文化特质的语言文字、骑射、服饰、发型诸方面,顺治从未有过异议。在为后人所诟病的圈地、薙发易服、严惩逃人等重大举措上,他态度坚决,从无动摇。顺治大婚后,孝庄仍竭力违护自崇德年间形成的蒙古族后妃在后宫的特殊地位,显然有一定保守性。顺治试图纠偏时,又走向另一极端。他的举措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激化了他与孝庄的矛盾。尽管看不惯孝庄的某些做法,但他以已婚之妇为妻、允许皇后离异返乡等行为,同样体现出满洲传统价值取向。

网络配图

他对董鄂妃怀有真情,却不能以理智驾驭情感,没有站在促进后宫和谐稳定、维护满蒙联盟、巩固清朝统治的角度,处理同众妻妾的关系。他的宠爱反而将董鄂妃置于利益冲突的火山口上,使其备受煎熬,以致断送性命。他本人也因难以承受失去董鄂妃的残酷现实,英年早逝。顺治病逝时,众多妻妾正当年少。清制,嗣帝与太妃、太嫔“年皆逾五十,乃始得相见”。康熙八岁即位后,这些成为前朝宫眷的少女,便从东西六宫迁至由太后、太妃居住的深宫内,在那里度过漫长的余生。这是中国封建王朝后宫制度下,无数弱女子被吞噬青春的缩影。

对于封建帝王而言,治家与治国密不可分。顺治既未处理好与孝庄及两代后宫成员的关系,也势必难以将满洲贵族、两黄旗重臣团结在自己周围,成为他的倚靠力量。他与孝庄的矛盾日渐尖锐,同老一辈满蒙贵族的关系日趋紧张,当他行使皇权时,不能得到孝庄等人的支持,甚至受到一定牵掣。他病逝前两个月,命为随同崇祯帝赴死的太监王承恩立碑。碑文称:“庄烈悯皇帝励精图治,宵旰焦心,原非失德之主。良由有君无臣,孤立于上,将帅拥兵而不战,文吏噂沓而营私。……逮逆渠犯阙,国势莫支,帝遂捐生以殉社稷。”顺治对明朝末帝的理解和认同,折射出他内心的焦虑、痛苦和无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方孝孺被诛连十族竟是因为蛇王转世投胎复仇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方孝孺是蛇王转世,灭十族是哪十族,方孝孺因果报应

    方孝孺(1357-1402)是明初一位有学问、有道德的大儒,他的忠义之举在历史上传为佳话。当时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后来方孝孺也辅佐明太祖的皇孙明惠帝治理朝政。在方孝孺出生之前,方孝孺的父亲买了块风水宝地建造祖坟,挖坟的头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位穿红衣服的老人来哀求他,说我有八百子孙生活在

  • 他为辞官写123封辞呈 明神宗都“懒”得批!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辞职书怎么写20字内,代代为官受皇封,辞职信封面是写辞呈吗

    官员下台无外乎两种途径———辞职和免职,但是在明朝中期的时候却有一位官员既不是被皇帝削官,也不是辞职获得批准,而是靠一种极其特殊的方式下台的。这个人就是历史上递交辞呈最多的大学士———李廷机 。如果说明朝最好对付的皇帝是明穆宗隆庆,那么最不好对付的就是他的儿子明神宗万历,因为他身上有件比杀人如麻的朱

  • 永宁公主下嫁两个月便守寡 竟终生不识男女之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女主永宁公主,独行侍卫永宁公主,李建成女儿永宁公主

    皇帝的女儿,金枝玉叶,尊贵无比,嫁个好夫婿不成问题。但在明代,公主不许嫁达官显贵,必须嫁到平民或低级官吏家中。对此,《万历野获编》云:“本朝公主,俱选庶民子貌美者尚之,不许文武大臣子弟得预,为虑甚远。”目的很明显,就是防止大臣成为皇亲国戚后,继而干政。网络配图当然,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有的公主若跟

  • 什么是倒土跑马上城战术?成吉思汗是怎么袭取金国群牧监获数百万马匹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成吉思汗西征屠城,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成吉思汗起兵哪里

    很多人都不了解成吉思汗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为了给被金国人杀死的祖先俺巴孩汗复仇,他在完成蒙古本土的统一战争后集结了10万精锐骑兵,成吉思汗带领他的十万金戈铁马气势汹汹的杀向金国,以彻底洗刷蒙古人曾经受到屈辱和迫害,经过急行军,很快!蒙古大军开到了金国北部

  • 拙赤合撒儿:成吉思汗的亲弟弟,一生忠心耿耿战功显赫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一般叫他成吉思汗,他是世界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界,一代雄主成吉思汗的人生太过传奇,写他的文章无数,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不说成吉思汗的故事,来说说他的同胞弟弟拙赤合撒儿的故事,请接着往下看吧~孛儿只斤·拙赤合撒儿,史料记载他出生于1164年,也速该的次子,母亲是诃额仑,比成吉

  • 左良玉手握重兵却没有救崇祯皇帝 左良玉为什么还能被称为忠臣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手握雄兵,左良玉结局,左良玉秦良玉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忠臣左良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明朝历史上,最受争议的将军就是左良玉。作为明末清初的重要将领,左良玉曾经深受崇祯皇帝的信任,甚至使其手握80万大军而不疑。李自成对左良玉十分忌惮,但是左良玉的行动却让人大跌眼镜。正是这样一位专属于明朝的名将,在崇祯皇帝临死

  • 名相萧何是怎么避免刘邦的猜忌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邦怎么提高输出,刘邦为什么怕吕后,刘邦为什么认为萧何功劳最大

    名相萧何是怎么避免刘邦的猜忌的?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汉代著名人物萧何是刘邦的同乡之一,刘邦开始了他的军队,并很快跟随刘邦和曹参,刘邦死后他辅佐了汉惠帝他至死都忠于刘邦和汉朝,楚汉战争期间,萧何留在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坚实的后方,并不断运送士兵支援战争,这是刘邦的坚强后盾,历

  • 崇祯有两次迁都的机会 崇祯最后为什么还是放弃了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崇祯为什么不迁都南京,崇祯有机会挽救大明吗,崇祯为什么跑不了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崇祯迁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导言尽管改变不了亡国之君的命数,但大家对崇祯皇帝,并没有过多的谩骂与憎恨,很多的是怜悯与痛惜,像他这种的皇帝中,它是极其少见的。殊不知他空有好声誉,却阻挡不了王朝的覆灭,但实际上他还是经历2次绝佳的机遇,假如可以把握住的话,王

  • 金太宗被群臣痛打之后,为什么还要给他们道歉?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康熙王朝痛骂阿哥们是哪一集,郑和为什么抗旨不返航,南宋是如何报复靖康之耻的

    金太宗被群臣痛打之后,为什么还要给他们道歉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皇帝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其地位之尊贵,根本无法撼动,从来都是皇帝打骂大臣,但你听说过有皇帝被大臣打军棍的嘛?金太宗继位时,国家很穷,皇宫宫墙是用树条编成的篱笆,赶猪放羊的老百

  • 吴三桂造反差一点点就推翻清朝 吴三桂最后为何会一败涂地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吴三桂反清复明为什么会失败,吴三桂为何反清,吴三桂称帝

    很多人都不了解吴三桂造反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吴三桂是清朝开国时期的三大藩王(平西亲王吴三桂,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中实力最大的一个。康熙十二年,因为藩王势力过大,不利于皇权的统治,康熙遂下令裁撤三藩。此时吴三桂自知自己权力尽失,于是便开始自称为“周王”,总领天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