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明朝崇祯皇帝本可不上吊:谁把他逼上了煤山

大明朝崇祯皇帝本可不上吊:谁把他逼上了煤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003 更新时间:2024/1/23 23:02:08

崇祯之前的三个皇帝简直匪夷所思,绝对是皇帝中的奇葩:神宗30年不上班,好几茬高干到退休都没见过领导;光宗是个花痴,上台不到一个月,直接牺牲在床上;熹宗的木工和瓦工手艺绝对一流,本职工作统统交给魏忠贤代劳。崇祯帝却一反常态,是个勤政廉政的模范,工作17年,病假都没请过;对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很严,为减轻财政负担,让老婆做饭织布。

这样一个不错的皇帝,却于甲申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深夜,在离紫禁城一箭之遥的煤山(今景山)悬树自尽,在遗书中要求李自成不得伤害广大群众。3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在景山公园崇祯自缢处,看着冰冷的纪念碑,不禁替他抱屈:老天爷咋不让他多干几年呢?

网络配图

一个朝的灭亡自有其必然性,山都挡不住,但历史不是一条直线。老天爷曾经给过崇祯两次机会,哪怕抓住一次,他就可能不用上吊,不用当大明的末代皇帝,甚至有可能成为复兴王朝的英雄。但是,僵化的大脑、无休止的会议和一个又一个文件,还是把他和他的国家逼上了煤山。

甲申年正月,李自成大军挺进山西,两个月就可攻进北京,形势瞬息万变。大年初三,崇祯叫来太子办公室的李明睿开小会,研究应急方案。李明睿的意见是南迁,他认为,只要向南进行战略转移,就能缓过气来。当年宋高宗赵构毅然南渡,在杭州建立了繁荣富庶的南宋,赵家天下又延续了150多年。咱大明的条件比那时候强多了,地方比它大,物产比它丰富,关键是祖宗当年迁都北京时,设南京为陪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体系在。

李明睿敦促,只要您下决心南下,东山或可再起,大明中兴有望。沿途的河北、山东、江苏的情况目前还不错,安全不是问题。总之死守北京就是等死,尽快动身为好。李明睿说得有根有据,崇祯听得入神,两人深谈了一昼夜。

不过,按明王朝的制度,皇帝的重大决策需要得到政府部门支持;而且崇祯还担心,如果自己出头提出放弃首都和祖陵,身后一定挨骂。最好由政府部长们在会上先提,自己假装不同意,部长一再劝迁,这样的决策过程最完美。会上,崇祯帝流着泪试探说:“形势都这样了,我想亲自上前线,战死疆场,你们都别拉着我。”各部部长争着要为领导分忧,代皇帝出征,就是没人提南迁。李自成大军越打越近。崇祯暗示李明睿写一份报告,把南迁议题公开化,试图倒逼政府。政府首席部长陈演反对南迁,故意把消息捅出去,弄得沸沸扬扬,谣言四起,人心大乱。他还嫌不够,指使一个小干部向上递材料,攻击南迁是别有用心,是“邪说”,要求严肃处理李明睿。

网络配图

李明睿非常气愤,又加以回击。支持和反对的都撕破了脸,一时间材料纷飞,会议不断,轰轰烈烈,就是没有结果。崇祯皇帝急得不行,有一次开会前,他甚至把话说白了:“老陈,这事儿请您替我担待着点儿!”但是陈演在会上一直笑而不言,崇祯几次逼他发言,他都是笑笑而已,气得崇祯一脚踢翻了椅子。这样一折腾,一个多月就过去了,形势更加凶险。在二月二十七日的会上,崇祯呼吁大家敞开说,说错了不要紧。他寻思,哪怕两派势均力敌,他也好拍板。但结果依旧。紧接着,李自成大军攻下了居庸关和昌平,北京危殆。

崇祯终于忍不住了,他果断跟李明睿等人摊牌:“不管他们了,这事我说了算,咱们立刻南迁!”李明睿叹口气:“来不及了,沿途我军都被打散了,北京城连只苍蝇都飞不出。”不可思议的是,事情到了这步田地,大明王朝居然还有一口气。李自成本是个在政府招待所出苦力的粗人,并不具备政治家的博大胸襟,所以对迅速的胜利毫无思想准备,也不太清楚进了北京意味着什么。三月十七日都打到今复兴门一带了,他居然在次日上午给崇祯写信,要求和谈,并且要价不高:割让西北一带给他,西北实行高度自治,不向中央报告工作;中央拨付100万银两慰问金给他,他替政府打击敌对势力,包括虎视眈眈的东北满人集团。

网络配图

傻子都知道这桩买卖不赖,况且别无选择,但大家都不表态。如果说南迁问题还可以拿出来说说,那么割地赔款这顶政治帽子太大了,没人敢碰。但是不发言也不对,于是部长们一个接一个慷慨陈词,愤怒谴责敌人的狼子野心,决心血战到底,与北京共存亡。李自成凭空送的大礼,根本不在明王朝最后一次最高国务会议的议题之内。崇祯本想乘着夜色混出城去逃命,但是从安定门、朝阳门到前门,没有一个门为他打开。眼看天要亮了,只好孤独地走向了煤山……他死后仅三个小时,李自成拍马直捣金銮殿。那些政治坚定、慷慨激昂的部长们血战到底了吗?第二天他们就去李自成办公室外,排队请求安排工作。景山公园那块石碑上刻的是“明思宗殉国处”,“思宗”是崇祯的庙号。的确,崇祯和明朝的悲剧留给后世沉重的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项羽自称西楚霸王为什么要残暴屠城六次?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项羽在年纪轻轻之时便灭了秦国,自称为西楚霸王。无论是起义反秦,还是与刘邦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楚霸王项羽都屠城数次,据一些古书记载,屠城有六次之多。其中最后一次的大屠杀,项羽屠城,却遭到少年劝说,项羽最终放弃。网络配图外黄大屠杀发生在楚汉之争快要结束的时候,那时,刘邦派手下彭越驻守在外黄城。并多次攻打

  • 号称清君侧的朱棣靖难之役开始为什么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靖难之役的意思是:“清君侧,靖国难”。在建文帝采取削藩的措施的背景下,朱棣于公元1399年8月6日发动靖难之役,到1402年7月13日结束。历时四年从北京打到南京夺取了他大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图片来源于网络说起靖难之役的起因还得从朱棣的老爹朱元璋说起。明太祖朱元璋通过农民起义推翻元朝之后大肆分封藩王以

  • 为何慈禧一介女流却能独霸大清几十年无人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说法A:慈禧并没有凌驾于皇权之上,而是掌握了皇权本身。 因为她具有掌握皇权的合法性,因为她是皇帝生母 她具有独揽大权的机遇——和恭亲王叔嫂联手,辛酉政变杀肃顺。她具有领导国家的能力——不是慈禧在瞎搞导致中国积贫积弱的,而是中国在当时已经是积贫积弱的了,慈禧不拘一格任用汉臣,发展洋务、办新军、修铁路,

  • 每天在江上划船捕鱼的闲人,最后成南唐重臣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樊若水,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在历史上有很多小人物影响了历史,他们不被统治者重用,只是一个小人物。然而影响历史的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宋灭南唐之战,随着潘美渡过长江,就标志着南唐将被吞并,在这之前,有一个人在这场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他,

  • 后秦武昭帝姚苌的死法有多奇葩?历代皇帝中仅此一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姚苌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皇帝的死是很大的一件事情,不管是哪个朝代,对皇帝死的记录都是不能出现问题的,死法原因什么都有记录,不过今天这个人就有点厉害了,一般人都还真没这种死法,但是看完之后又觉得不无合理,真想知道这位前辈做的什么噩梦。历史上皇帝的死法多种多样,

  • 刘邦能一统全国为何仅仅用了几年时间?他靠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刘邦作为一个新王朝的建立者,最大的敌人并不是旧的秦朝政权。而秦军敌人太多,要同时应付起义军和诸侯军,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诸侯实力保存尚可。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多用巧计,比如在各国收买门客,使得“客皆为反间,劝王去从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

  • 孙膑马陵之战后,为什么销声匿迹了?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孙膑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战国时期,是一个百花齐放、人才辈出的“大时代”;几乎无规则的惨烈竞争,催生了令人目不暇接的思想家、谋略家以及军事统帅。但在这些才俊中,既能率领千军万马杀敌建功、又能著书立言影响千年,配得上“军事家”头衔的,只有吴起和孙膑二人。但“善始者众,善

  • 努尔哈赤青年时期受到的磨难:童年丧母亲、少年处异乡、青年死父祖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努尔哈赤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说到努尔哈赤小编相信应该还是有很多的人并不了解,努尔哈赤是一位著名的任务,在清朝可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定者,同时。,关于努尔哈赤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是有很多,当然了,小编也是看到有不少的人在问小编努尔哈赤青少年时期曾

  • 朱瞻基年仅36岁就英年早逝,他的死因是什么?或是蛐蛐惹的祸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说起朱瞻基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明朝在我国封建王朝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是因为废丞相、设内阁以及恐怖的锦衣卫、东厂制度。还公认的盛产奇葩皇帝,比如蟋蟀天子朱瞻基、吃喝玩乐正德帝、宅男天子嘉靖帝、旷工皇帝万历、木匠皇帝朱由校等等,个个都在领域内拿到了冠军。当然这里面,名声最好的只有一个,那

  • 杨继盛:大明第一硬汉,其经历不亚于刮骨疗毒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杨继盛,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要论历史中最硬的硬汉非杨继盛莫属了,当年关公刮骨疗伤还是华佗给他用了麻沸散,还找人给他下棋来分散他的注意力。而杨继盛则用碎碗片清理自己的腐肉,要论硬汉程度,关公也比不上杨继盛。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杨继盛考中了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