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咸丰帝的遗诏毁了大清朝?实则输在了战略上

咸丰帝的遗诏毁了大清朝?实则输在了战略上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748 更新时间:2024/1/23 5:28:31

咸丰帝生不逢时,生逢多事之秋内忧外患,又可叹他无其先祖的雄才大略,再振朝纲。只得一生抑郁借酒消愁,耽溺于女色不能自拔,于1861年崩于承德。在他弥留之际委任八大顾命大臣,赐玉赏、同道堂两方玉印于皇后钮祜禄氏与懿皇贵妃叶赫那拉氏。为何说他看似周密的举动,却毁了大清朝的前程呢?

网络配图

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内忧外患,民族矛盾越加严重,阶级矛盾也日益激化。清政府国力日益不足,形成了西强东弱的客观形势。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政治体制竟一波三折,引发一系列错误。

更使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趋紧张,多重矛盾交织,形成了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处置不当,咸丰皇帝被迫跑到承德避暑山庄,最后死在北京故宫之外。在继承人问题上,咸丰帝的遗嘱留下了很大的政治隐患。

他一方面考虑到皇后无子,贵妃幼子继承大统,将会出现皇后与母后专政间的矛盾,他设想出一个八大臣赞襄、两宫皇太后各执一印(皇后用“御赏”印。那拉氏代载淳用“同道堂”印)的政治体制,以求达到互相牵制的效果,这是咸丰帝死前的精心安排。

谁曾想到,他将六弟奕訢排除在体制之外,使之不能参与朝政,这就开了政局不稳的先兆。咸丰帝死后,肃顺等赞襄王大臣深知身为皇子生母的西宫那拉氏潜在的政治危险,就采取了“抑西扬东”的策略,从礼仪封号上先后为东宫、西宫封号。

以示嫡、庶之别,通过对西宫的贬抑,以图分化两宫皇太后。迫于情势,西宫慈禧太后不仅主动拉拢东宫慈安太后,还联合此时在京师与英法联军谈和的恭亲王奕訢。内外联手,最后除掉了肃顺等八大臣,不仅使双方生命得以保全,而且政治生命也得以延续。

网络配图

同治初年,奕訢以议政王名分主持朝政,实握相权。慈禧太后实握帝权,把持朝政,出现了帝、相、后并存的政体,这种以太后之尊听政的慈禧慈安两太后、年少软弱的载淳帝、主持日常工作的奕訢等王大臣之间构建的三角政治格局。

既有临时稳定的因素,从长远看又使清廷最高层具有一种不稳定的因素。慈禧和奕訢之间在达成某种默契的同时,也潜伏着一种难以消除的权力矛盾。直至1865年,慈禧太后以奕訢不守礼仪之名,取消议政王名号,收回了相权。

1881年,慈安太后暴崩,慈禧太后得以一宫“垂帘”,独揽朝政。为进一步去除绊脚石,在1884年中法战争酣战之际,慈禧太后以奕訢用人不力为名将其逐出军机处,重新改组军机处。

没有了任何制约和牵制的慈禧太后更加无所顾忌,为所欲为,内政外交更加腐败。1889年,光绪帝大婚,慈禧太后归政,光绪帝成了外国人眼中的“国家元首”,但名不符实。

实际权力仍然掌控在慈禧太后手中,这样就形成了以慈禧为首的后党、以光绪为首的帝党,且矛盾重重。慈禧太后恼于光绪帝借维新之名行夺权之实。

欲将其废弑,并根除维新派。后来,更传言西方列强欲迎光绪帝归政,慈禧太后才想假手兴起的义和团运动报复西方列强。最后落了个自身西逃西安、京师浩劫、国家蒙羞的结局。

慈禧太后病死前,遗命溥仪之父载沣摄政监国,光绪帝的遗孀隆裕为太后。这一格局与咸丰帝死前的“赞襄与太后”的格局何其相似。

载沣竭力巩固摄政体制,更加剧了政治体制的矛盾。载沣为加强中央集权,决定拿北洋大臣袁世凯开刀。加上猜忌日久,急欲除之而后快。

张之洞力劝恐激生他变,载沣犹豫寡断。隆裕太后命袁世凯回老家去养“足疾”,怎会想到几年之后就是他逼孤儿寡母退位呢?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集团权倾东南,坐拥半壁,开始出现内轻外重的局面,但仍能维持满汉统治阶层长期合作的统治格局。

网络配图

而到了载沣摄政时期,满族权贵集权于内,排斥汉族官僚于外,至此,满汉统治阶层的矛盾激化,汉族地主官僚出现了离心倾向,满汉合作局面出现重大裂痕,且难以缝合。针对于此,汉族官僚为自身利益开始为立宪运动推波助澜。

加之载沣集团的腐败,满族亲贵四面楚歌。咸丰帝为求皇权平衡,搞出来一个赞襄大臣与皇太后共同辅佐幼帝的政治体制,实为求互相牵制,但最后以祺祥政变完局。出现了一个帝、相、后并存的体制。

慈禧太后从借助相权、利用后权,到最后形成一人专制。看似权力稳固,实则使内政外交更加腐败。与皇权体制相呼应的就是中央集权问题。

咸丰帝为扶大厦于将倾,始起用汉族官僚集团;慈禧太后杀肃顺等八大臣,但杀其人而不废其策,终于躲过太平革命一劫。但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满族亲贵在把控中央集权的问题上,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并且输得血本无归,最后袁世凯竟成了一时的最大赢家。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回忆父亲载沣时写道:可以看出对他来说,最根本的失败是没有能除掉袁世凯。没有杀袁世凯,只能是个战术问题,而清王朝是输在了战略上,他们犯的是战略错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明代连皇帝都做不了的天下第一等事他做成了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明成化八年(1472年),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的一个显赫的官宦人家,向上可以追溯到晋代著名的琅琊王氏,算是东晋时期人称“王与马共天下”的宰相王导的后裔。他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状元,官至吏部尚书。网络配图据说,王阳明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祖母梦见穿着红色衣服的神人踩着云将孩子送到,抱

  • 康熙皇帝的传位之谜:究竟传位给哪位皇子?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作为中国历史上政绩显著,同时又被后世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自然也逃不了被很多文人多番戏说。而戏说最多的便是他究竟传位给哪位皇子。当然啦,这也是至今无法确认的清朝一大谜团。网络配图很多学者都在猜测和怀疑康熙的传位之人究竟是谁,反正大多认为四阿哥胤禛不是康熙心目中的理想传位人。不过,大家有没想过,康

  • 韩信为什么能够忍受“胯下之辱” 三种设想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周济,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吗?网络配图 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

  • 雍正宠爱年妃真因为年羹尧吗?其实发自内心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近代以来,雍正开始成为被人戏说最多的皇帝之一,而戏说最多的便是他的感情生活。而据考证,雍正皇帝实有后妃30人。那么他最爱的女子究竟是不是年羹尧的妹妹年妃呢?网络配图雍正最爱是年妃雍正继位后,年氏被封为贵妃,而和她同为侧福晋,进府比她早的李氏却只得了个齐妃。后来年氏因为康熙大丧又身怀有孕,在服丧期间各

  • 解密:武则天为何不建立一套女皇皇位继承制度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前几天的时候周杰伦的事情是闹的沸沸扬扬的,说的是周杰伦为了一个粉丝的灯牌辱骂执勤警察,现在的社会为什么警察、科学家以及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就这么的廉价,戏子就是身价几亿呢?现在要是有人大家你的理想是什么?要是以前的话应该都是当科学家、医生、警察等等,要是现在的话大家应该就是要当明星了,其实以前就是

  • 揭秘汤若望和宠妃董鄂妃究竟有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的第三位皇帝,同时也是清朝入关后的首位的皇帝——清世祖顺治帝在清朝的皇帝中是比较重要的皇帝。虽然他仅仅活了短暂的二十三年突然离世,但是他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有突出的贡献,为后来著名的盛世“康乾盛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而关于顺治帝的个人生活,也是非常值得一提的。相传他一生只对董鄂妃宠爱又加,而这个董

  • 宋高宗赵构为何要掩盖生母韦氏的真实年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宋史·韦贤妃传》还称,“绍兴十二年,太后年已六十”,这与同一传记中“十九年,太后年七十,……二十九年,太后寿登八十”的记载前后明显矛盾。可见,在韦氏的年龄问题上,《宋史》有所藏掖,或者说,宋高宗故意把生母年龄虚增了十岁。宋高宗为何要刻意掩盖生母的真实年龄呢?这还得从“靖康之难”说起,韦氏被俘后,与

  • 骂皇帝而惨死的任美人竟是为了这难以启齿的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众所周知,晚年的永乐帝好大喜功,最喜别人臣服于自己,对周边虎视眈眈的敌人是如此,对自己的女人更加如此。晚年的朱棣性格变态,极不豁达。当他听说他的妃子吕氏和另一位宫女鱼氏与太监私通时就怒不可遏了,按说太监已经没有了性功能,皇帝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但这件事触及了他讳莫如深的事实——他老了!的确已经不行了!

  • 变态好色明世宗为何看着自己皇后被活活烧死不救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明世宗朱厚璁(1507年~1566年),又作厚熜,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年号嘉靖。这位走了狗屎运上位的高富帅就是今天这个故事的男主角。话说,嘉靖帝做了10年皇帝还没有儿子,于是乎,善于拍龙屁的大臣就进言,鼓捣皇帝面向全国来一场大型豪华选秀大赛。华丽丽的120多位“淑女”被选入宫,咱们今天的女主也是其中一

  • 他竟然是刘备的第一智囊 谋胜荀彧数十倍!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为大家讲述的一位三国英豪,就是有着“身在曹营心在汉”故事的徐庶,字元直。徐庶,熟悉三国的朋友,肯定会有以下印象:孝子,才华横溢,忠义。网络配图在三国演义之中,徐庶的出场是在荆州新野,作为刘备的第一智囊身份出现,在这里辅助刘备打败曹操手下头号大将曹仁和名将李典,夺下樊城。这场胜利让刘备看到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