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你不知道的颜真卿,大书法家为何死于战场?

你不知道的颜真卿,大书法家为何死于战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221 更新时间:2024/1/23 13:15:31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颜真卿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三国演义》中,李恢去劝马超投降时,李恢一进门,马超就对他说,我这几天刚刚磨好一把剑,实在不知道它够不够锋利?你现在劝我吧,如果你的言词能说动我,啥也好说;否则,我就拿你试剑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皇帝希望有人劝朱泚迷途知反时,一时没人敢接这个茬。

因为朱泚已叛乱了,现在局势对皇帝好像也不利,你去劝说朱泚。如果能说动朱泚,自然啥也好说,否则他肯定会拿你试剑的。

但是这种场景,也实在太尴尬了,因为皇帝希望用政治攻势解决朱泚的问题,但是人们竟然都因为怕死,就没有人敢接这个茬,这叫什么事呢?

卢杞及白志贞言于上曰:“臣观朱心迹,必不至为逆,愿择大臣入京城宣慰以察之。”上以诸从臣皆畏惮,莫敢行。

要知道,有资格去劝说朱泚的人选,是非常有限的。因为皇帝必须得派一个位高权重的人去,否则朱泚肯定会认为皇帝没有诚意,更会感觉皇帝身边的人都对他充满了猜忌。否则,怎么没有一个位高权重的人敢前来劝说自己呢?

最后,有一个大哥级的人物自告奋勇去劝说朱泚,结果呢?他没有说动朱泚,于是因此死了。

溆退而告人曰:“食其禄而违其难,何以为臣!吾幸托肺附,非不知往必死,但举朝无蹈难之臣,使圣情慊慊耳!”遂奉诏诣。泚反谋已决,虽阳为受命,馆溆于客省,寻杀之。

在《三国演义》中,最初,诸葛亮计划亲自去劝说马超投降。

问题是,刘备一听诸葛亮去冒险做这种事,那是拼命劝阻。因为诸葛亮去劝说马超不成,让马超砍了头,那刘备的损失可就大了。问题是,诸葛亮说了,派去的人级别不够,马超怎么能相信我们的诚意呢?

历史上,有很多大哥级的人物劝说敌人投降时。对方的条件通常就是,我不相信你的诚意,如果你有诚意,就亲自到我的地盘来!面对这种条件,很多大哥级的人物就选择进入对方的地盘。而对方通常也总会因此投降的。因为这种事实本身就证明,这个大哥级的人物接受他投降时,是有足够诚意的;关键是,这更证明这个大哥级的人物,对他并没有难以去除的猜忌之心,否则,哪敢这样把命交给自己呢?

当然了,例外的时候也会发生。因为对方一看大哥级的人物进入自己地盘。难免会想起鸿门宴的故事。总而言之,把这个大哥级的人物一刀砍翻在地,自己就有机会翻盘了。

拿《三国演义》说事,难免会让许多有识之士感觉不上档次,我们再看看二十四史、甚至是看看《唐书》上的的内容。

唐德宗杀回长安后不久,李泌决定孤身进入叛军控制的陕州军区,唐德宗当时就急了,因为你是我的左膀右臂,怎么可以随便进入那种险地呢?

问题是,李泌坚持认为,现在陕州军区存在劝降的可能,以我的身份进入他们的地盘,以利害关系劝说他们,他们应该可以接受。换一个级别比较低的人,就不会取得这种效果了。宗说:“话虽这么讲,但朕正要重用你,宁可失去陕州也不能失去你,朕再让其他人前往算了。”李泌回答说:“其他人必定难以进入陕州。现在是事变的初期,众人心意尚未安定,所以我能够出其不意,威慑他们的邪恶阴谋。其他人犹豫不决,拖延不前,达奚抱晖有了成算后,那就不能前去了。”德宗同意让李泌前往。

皇帝派军队和李沁一块进入陕州,李沁也拒绝了。因为我这样进入陕州,陕州军政大佬,肯定不会相信我们的诚意。所以,必须得我亲自去,还得是我孤身一个人进入。

泌出潼关,坊节度使唐朝臣以步骑三千布于关外,曰:“奉密诏送公至陕。”泌曰:“辞日奉进止,以便宜从事。此一人不可相蹑而来,来则吾不得入陕矣。”唐臣以受诏不敢去,泌写宣以却之,因疾驱而前。

最后,李泌就是孤身进入了叛军控制的陕州,用政治手段解决了陕州军区。

事实上,在此前,郭子仪孤身到回纥军前劝说回纥站在大唐一边,也有类似的意思。如果用鸿门宴的思维,回纥人当时把郭子仪砍翻在地,大唐帝国就灭亡了。

看到淮西节度使李希烈造反,宰相卢杞就说,以淮西节度使所处的地缘,他造反完全是一时鬼心窍的结果,所以我们派高级官员去劝说他,肯定能让他迷途知返的。并且推荐颜真卿去做这项工作。

听到皇帝想让自己去劝说李希烈,颜真卿毫不犹豫地接受了!

太多人的都认为这是卢杞是想借机除掉颜真卿。因为李希烈已造反了,颜真卿去劝说他投降,这不是去找死吗?

问题是:如果颜真卿就因为怕死,就拒绝这种任务,颜真卿的一世英明岂不是都毁了?

处于淮西节度使的地缘,李然烈跟着河朔、淄青四大强藩一块造反,多少是一种作死的选择。

对于造反这种事,因为牵涉的利益太大,所以人们难免愿意去冒险,更愿意低估它的风险难度。

从这层意义上,乐观的估计,颜真卿是有机会劝说李希烈投降的。

如果是这样,颜真卿冒着生命危险进入李希烈的地盘,兵不血刃地让一个重要藩镇继续站在皇帝身后,那颜真卿的江湖地位肯定会更上一层楼的。

可从悲观的角度来看,就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你是颜真卿,你会怎么选择呢?

从理性的角度思考,显然是应该去的。问题是,基于本能、情感的考虑,显然是另一回事。

处于当时的背景下,颜真卿可以拒绝执行这项任务。总而言之,这项任务太危险了,卢杞让我执行这项任务,就是想借机害我。再总而言之,故意拖延时间,就是不进入李希烈的地盘。

如果颜真卿这样做,自然可以保全性命。问题是,这样的颜真卿,写在历史书上,还是我们看到的颜真卿吗?关键是,史书还会给他那样高规格的盖棺定论吗?

中国历史上四大书法名家颜柳欧赵。颜可以排第一名,绝不是因为他比其它三个人出生得早,更不是因为他的书法成就明显高于其它三个人,而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远远高于后面三个人。

从这层意义上,基于的理性分析,处于颜真卿的位置上,最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显然就是接受皇帝交给自己的任务。

因为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一个人已活到八十多岁了,还能活多久?谁知道呢?

说得再刻薄点,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八十多岁的颜真卿就算小心翼翼地躲在最安全的地方,也有可能随时死的,毕竟年龄太大了。

从这层意义上,颜真卿去李希烈那里,自然随时有可能死的;但是颜真卿呆在家里,同样也随时有可能会死啊!

所以从理性的角度看,我们很容易理解那些白首将军,认为应该马革裹尸还的雄心。问题是,基于本能、情感的考虑,显然是另一回事了。

基于理性的思考,一边是你盖棺定论,你将成为完美的英雄人物,但是你可能马上就会死掉;另一边是你盖棺定论会有很多污点,但是可以在人们的指指点点中多活两三年。你觉得,哪种选择是实现了所谓的利益最大化呢?

如果单纯的基于利益考虑,有人认为多活两三年,比啥也强。我只能说,你对利益的考虑,就好像桌上放着一根肉骨头,还有一副绝世的美玉,你认为贪图利益的人,肯定会选择肉骨头一样。

如果抛开短视的本能、卑懦的情感,相信谁也会认为,颜真卿的选择,是最符合利益最大化的。问题是,真的身临其境,有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因为没有足够的信念,贪婪、恐惧的本能,卑懦、可怜的情感意志,肯定会让人选择退缩的。

事实上,任何一个能成大事的人,无论所谓的好人、坏人,都会有足够的信念,绝不会简单的任由本能、情感去指引行动。因为任由本能、情感支配自己,肯定会变得非常软弱、可怜。

颜真卿去劝说李希烈,有没有劝说成功的可能呢?显然是有的。

中央政府劝说李希烈的说辞,绝不是纯粹的危言耸听,因为李希烈继续着叛军一边,就是有可能死无葬身之地的。

更主要的是,即使劝说李希烈不成功,李希烈就一定敢杀颜真卿吗?也实在未必。毕竟杀害这样一个重量级人物,杀害这样一个受世人敬重的大佬,所承担的名誉损失实在太大了。

就算颜真卿因此死了,颜真卿真的损失很大吗?从理性的角度,实在不大,甚至是赚大发了。因只有如此走到生命终点的颜真卿,才可以给自己的人生划一个完美的句号。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一个人活到了八十多岁,最后用一种世人景仰,史书传唱的方式死亡,从追求利益的角度看,还有比这更完美的死亡结果吗?

当然了,如果有人非要说,基于利益的考虑,一个人为了多活片刻,哪怕是在屈辱中多活片刻,毁掉一生的名节也是最划算的。那就当我啥也没说过。

颜真卿劝降李希烈的失败,意味着关东五大强藩开始联手行动了。

对于关东五大强藩的问题,并不是让皇帝最头疼的问题。

单从地域的面积来说,这种危机,自然比安史之乱还大。因为淄清、淮西节度使此时占据的地方,安禄山、史思明谁也没有真正占据过。

问题是从实力上,他们显然不能与安史之乱相比,因为安禄山、史思明代表的叛乱力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五大强藩只是五个勾心斗角暂时达成共识的独立体。

他们的这种联合,总会因为各种问题突然破裂的。如果这种乌合之众,也能产生巨大的力量,那秦国早让关东六国打败了。

但是,此时让大唐皇帝最头疼的问题,就是钱!因为长期削藩下去,是需要天文数字的钱支持。

而一说到钱,从来都是复杂。明末征辽饷,弄得天下一片混乱。现在唐德宗征收银子,也很快弄得问题都来了。

其实,这是大唐藩镇问题难以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想削藩成功,就需要天文数字的银子说话;关键是,这只是初期投入,因为削藩成功后,还有长期的、巨大的费用等着你。

但是事情发展到此时,唐德宗只能硬着头皮向前走了,因为不继续削藩,能怎样呢?接受关东四大强藩、甚至五大强藩称王的事实?这似乎已超越了大唐帝国可能接受的底线。如果削藩这样收场,岂不是等于补锅上的窟窿,把小窟窿补成了大窟窿。

既然唐德宗还想继续向前走,就只能想办法搞钱了,因为这种漫漫无期的战争开始后,钱肯定会如同流水一样消耗,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解决,削藩削到后来还是没有结果,地方强藩的气焰就会更嚣张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李怀光解除了奉天之围大有军功,他最后为何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李怀光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唐德宗让叛军打得眼看就要绝望了,就在这万分危急之际,李怀光率领朔方军前来救援了。李怀光大发神威,逮着叛军一顿猛揍,彻底解除了奉天之围。到此为止,由于朱泚自立为帝,所以李怀光变成了最有希望复制郭子仪成功机会地人。此

  • 效仿田承嗣的唐朝将领,李灵曜最终结局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李灵曜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田承嗣兼并昭义军区后不久,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去世。按理说,汴宋这种地区实在不是个适合割据的好地方,但是因为有田承嗣的成功先例,都虞侯李灵曜一时有点认不清自己了。田神玉去世后,李灵曜马上用武力接管汴宋军区,并希望田承

  •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他们家族还出过哪些谋士?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荀彧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颍川荀氏是汉晋时期的主要士族之一,当时有“汝颍多奇士”之说,而荀氏则是颍川众多士族的代表之一。荀氏见于史籍记载者达一百多人,且在朝廷当文臣谋士居多,主要是一个士大夫官僚世家。其中,就荀彧来说,无疑是最被大家熟悉的一

  • 书法理论家张怀瓘他有哪些著作?他在书法史上有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孙过庭和张怀瓘的书法理论,王羲之书法理论,我国最早的书法理论著作

    唐朝群星璀璨,出了很多书法大师名家,书学理论水平也在盛唐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张怀瓘是扬州海陵人,具体生卒年份不详,但是他的一生都生活在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这段时期也是被史学家公认的大唐盛世。盛唐时期国富民强,社会繁荣且稳定,这也让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张怀瓘有了生机盎然的

  • 王爷当堂殴打军机大臣,写下一首诗就化解了?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一个皇帝的诞生要伴随着成千上百万条人命,每一个朝代的皇帝都不能很容易地登上皇位,就算登上了皇位之后,也不能顺利地巩固朝政,在大臣之间可能有一些不服气的官员,在兄弟之间可能有一些想要谋反的亲王,所以皇帝要时刻提防,这样才能够巩固自己的政权,自己也才能够在这个皇位上多坐几天。皇帝如果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

  • 赵匡胤能当上皇帝,背后少不了姐姐的支持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赵匡胤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在五代十国的时代,大家都知道,在那时,朝代的更新换代是很快的,只要你有兵力,有人拥护,那个时候拥兵自重的武将们,起兵造反是常有的事情。那个时候都是,谁的拳头硬就谁来当皇帝。这也是,在当时的五代十国时代,仅仅五十三年时间里,这群丘八就换了

  • 汉武帝赐了10多车肉,霍去病为什么全扔掉?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霍去病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汉朝时期,中原与匈奴的纷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汉武帝在位时,汉朝与匈奴的矛盾更是达到了顶峰,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位像战神一般的人物,他就是我们熟悉的霍去病。他年纪轻轻,却是战功显赫,令人佩服。霍去病似乎天生就是为战争而生,在他的人生经历里,从

  • 能歌善舞的三国美女,来莺儿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来莺儿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提起曹操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不管是在影视作品还是文学作品中,曹操都是一个阴险狡诈、心狠手辣、心性多疑的人,他被后世的人们称作“奸雄”,被历代文学家塑造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反面人物。可是纵使他如何地狡诈,却依然有一个命中注定般的女人使得曹操流泪

  • 曾国荃是什么人?他跟曾国潘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你们知道曾国荃是什么人?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曾国藩是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说到他的名字,很多人会想到他的《曾国藩家书》,这是一部教人如何出身立命的宝典,其实曾国藩共有四个弟弟,还有四个妹妹,他的九弟曾国荃虽然比他小13岁,可曾国荃也是晚清时代的高手,在很多方面还超越了哥哥曾国藩。1856年,

  • 康熙九个女儿七个和亲 剩下两个公主到底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康熙的女儿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清朝其实是一个喜欢和亲的王朝,早在开创清朝的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时,在这过程中他非常善于利用子女们和部落、重臣等联姻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整个清朝。当皇太极统治的时期时,联姻这种情况多数都发生在女真族和蒙古族之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