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白面书生如何“黑化”成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白面书生如何“黑化”成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283 更新时间:2024/1/5 22:05:48

说起包拯,如今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是个眉间印月、身材魁梧的黑脸大汉。他机智无双,巧破狸猫换太子;他不畏权贵,怒铡负心驸马陈世美;他不惧鬼神,日可断阳夜断阴……是百姓心中无处不在的保护神。但据故宫南熏殿所存画像来看,铁面无私的包青天生得却是白面净脸,和善可亲。一个清俊儒雅的白面书生是怎的变成铁面阎罗?为什么白脸变黑脸?为什么眉间有月牙印?包拯形象的变化背后藏着什么样的动因?在宋代人看来,包拯其实是一位十分平凡的官员,甚至还被批学问太差:“拯性好刚,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但其学问不深,思虑不熟……”

网络配图

宋人眼中,包拯就是个耿直到近乎不通人情世故的二傻。他一生也没办过什么惊天大案,历史上唯一明确记载的案子只有他38岁当天长县县令时断的“割牛舌案”。一户人家的牛舌被人割了,牛主人到县衙告状,包大人直接让这人回去把牛杀了。不久后,来了一个人状告牛主人犯了私杀耕牛的罪行。包大人二话没说,指出这人就是偷人牛舌者。理由很简单,不然你为什么要多管闲事揭发别人私杀耕牛呢。难得的是,这盗贼很配合地认了罪,史载“盗惊服”。

他既没有收服过五鼠,也没有大义灭亲斩过自己的侄子,但为官清廉、敢于直言是不争的事实。41岁时,包拯来到盛产砚台的端州任殿中丞,与其他中饱私囊、借用端砚贿赂上级的官员不同,包拯一年之间也不曾取一砚作为私用,甚至连他平时办公用的旧砚,也依法造册上交。奉公守法的包拯很快获得皇帝和百姓一致好评,三年后,他被调入京城担任监察御史。在这个岗位上,他也尽心尽力地弹劾他人,说到激动处甚至把唾沫星子都溅到皇帝脸上,终于成功地把天子宠妃的伯父张佐拉下马来,这一事件,奠定了他的“江湖地位”。

明成化年间的《包龙图公案词话》是第一本描写包拯外貌的话本。此前,宋代的话本《合同文字记》、《三现身包龙图断冤》以及元代的杂剧《包待制陈州粜米》、《包待制三勘蝴蝶梦》等着重渲染的都是包拯的断案经过。而《包龙图公案词话》给了包拯一个“八分像鬼二分像人”的怪异容貌,文中说包公面生三角眼、鼻子直、口唇方、天庭饱满“面有安邦定国纹”。不仅如此,在戏剧中,黑脸白眉开始正式成为包公的象征。

网络配图

白脸的包公是百姓心中的清官,而黑脸的包公却进化成为无所不能的保护神。公元十三世纪,蒙古人的铁骑闯入中原,将汉人从高床暖枕的美梦中惊醒。仗势欺人的权贵、名目繁杂的赋税笼罩在百姓头顶。他们希望有一个包拯那样的好官,救自己于水火之中。于是,作为艺术形象的包拯出现了。可一个白脸儒生,怎么能打败凶神恶煞的贪官污吏?黑脸的大汉才能使之不寒而栗。黑脸包拯,不仅能护佑百姓免受豪强欺凌,也能为百姓抵御鬼神侵扰。元明时期,民间传说包拯死后成了地府阎王,专管地府亡魂。鬼神一向都是中国人所畏惧的存在,包公要想震慑那些牛鬼蛇神,自然得有一副不怒自威的黑色面孔。有诗云:“诗句藏谜谁解明,包公一断鬼神惊。寄声暗室亏心者,莫道天公鉴不清。”寥寥几句,道尽了平民百姓对光明正义的执着向往。

包拯黑脸的形象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与戏剧的发展密不可分。黑色,在传统戏剧文化中,代表着正直与粗暴。为了表现包公刚正不阿与铁面无私的形象,戏剧中的包公一直以黑脸示人。随着戏剧的流行,人们逐渐相信目之所见的黑脸包公就是真实的包公,就像人们相信关羽是个大红脸一样。

关于包拯头上月牙的来历,可谓众说纷纭。有说,是他小时候在路边睡觉时被马踩出来的;有说,是他掉下井里磕的;有说,是他自己画上去的;有说,是他天生就有的……无论原因为何,那月牙的作用都不容小觑。作为人鬼两界的判官,包拯需要不断来往于人间与鬼府,那个月形印记便是包拯穿梭阴阳的通行证,月牙向左弯曲之时,他是料理凡间案件的人;月牙向右之时,他是主持阴间讼事的神。

事实上,从《梅兰芳缀玉轩藏明代脸谱》和清初昆、弋脸谱来看,最初包公脸谱上并没有月牙图案,额上只有两道清晰的白眉。经过明末清初戏曲舞台上的不断演变,包公眉宇间的图案变为一副太极图。到了清朝末期,人们才将原黑脸谱上的太极图改为明净高悬的月牙图,既寓意包拯明察秋毫的睿智,也隐含明镜高悬的旨趣。

网络配图

在远古传说中,智者不仅拥有一双慧眼,还于印堂处拥有一只天眼,天眼一开便可洞察万物,明察秋毫。佛教中也说,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麁,若细,诸色无不能照。机智善断的包拯被人们赋予一只象征智慧的天眼是不足为奇的。而日月,在中华文化中是天地的眼睛。古有盘古的眼睛化成日月的传说,后有卢仝“皇天要识物,日月乃化生”(《月蚀诗》)的诗句。包拯头上的天眼逐渐演化为一弯月牙也不足为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唐玄宗除了宠幸女人还是历史上第一“扫蝗”能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唐朝比较出名的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唐太宗因为死的早,作为千古明君载入史册。武则天刨去生活作风不检点,话说回来皇帝哪有生活作风好的,史学家对她的评价都很高,不仅发展了贞观之治,还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网络配图只有唐玄宗争议很大,李隆基做王爷的时候就平了安乐公主和韦后叛乱,把老爹扶上皇位。后来

  • 他出生后家道中落 写诗救国却被贬入无人之地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柳宗元,我国古代著名诗人。柳宗元出生于唐朝,被世人称为柳河东。才华横溢的柳宗元还被列入了我国唐宋八大家的名号当中。那么柳宗元身上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呢?在北朝时期,柳宗元所隶属的家族是非常有威望的。柳宗元的祖先们几乎都担当了朝廷上的大臣和刺史等官职。到了唐朝的时候,柳宗元的家族和皇族也是相处得非常好,来

  • 揭秘尉迟迥成为宇文护爪牙背后的隐情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尉迟迥简介之基础信息:尉迟迥是北周山西人,属于鲜卑族,少数民族,拓跋的其中一支。他是北周文帝姐姐昌乐大长公主的孩子,也就是文帝的外甥。尉迟是他的姓,单名迥,而不是姓尉,字薄居罗。他出生于516年,有2个老婆和5个儿子,死于580年自己发起的叛乱之战中。做官期间曾经任大司马、太师、上柱国等职位;曾经四

  • 史上齐太公吕尚的女儿邑姜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邑姜姓姜,是齐太公吕尚的女儿。周朝开国之君即周武王姬发的王后,也是周成王、唐叔虞的母亲。关于邑姜的真是身份,在正史和野史中都有相关的记载,主要的说法主要有两种。那么邑姜是谁呢?邑姜图根据相关的历史记载她是周武王姬发的王后,周武王在推翻商纣王的统治的时候,这位王后跟随他南征北战,照料他的生活起居,由此

  • 极品“红颜祸水”夏姬,一生当了十次寡妇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的春秋时期,有一个美丽绝伦的女人,她有着倾国倾城的美貌,凡是见到她的男人,都被她的容颜所折服。她的一生“三为王后,七为夫人”,却都以受守寡告终,因为她,一个国家覆灭了,连英雄盖世的一代霸主楚庄王,也差点儿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而她的存在,甚至影响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进程……她就是夏姬,一生当了十次寡妇

  • 武惠妃权谋再高,在唐玄宗眼里也只是个棋子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在唐玄宗李隆基的身边,有一个陪伴了自己二十年的老婆,王氏,她来自大家族,到了父亲那一辈,却只是一个吃公款的世家子弟,正因为没有势力和身份清白,被李旦看中,给李隆基当了媳妇。虽然嫁给了皇族,但是日子过得并不轻松,因为李隆基的奶奶,是千百年来唯一的女皇帝,为了权力,将她们看的很紧,在一次事故后,更被关了

  • 姚启圣千古之骂!康熙为什么要骂姚启圣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姚启圣的千古之骂是自电视剧《康熙王朝》之后才广为人知的,那么这千古一骂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它有着怎么的内容,康熙又为什么要骂姚启圣呢?网络配图姚启圣的千古一骂在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这一骂最早被众人所了解是出自《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康熙虽然素来不喜姚启圣这样骨头硬的读书人,但是因为惜才爱才还是想要收

  • 康熙即将宣布“立储”遗旨却猝死在了龙座上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电视剧《康熙秘史》讲述了少年天子康熙被鳌拜等权臣威迫有加,连孝庄太后也只好含辱。鳌拜“亲政” 开始,康熙改归皇权,权臣竟图谋废君改朝,康熙被迫殊死相争,最终智擒鳌拜,肃清政敌。吴三桂等“三藩”拥兵自重,独霸一方,康熙年轻气盛,下旨撤藩,引发三藩之乱。朝廷兵将屡被吴三桂击败,明后裔朱三太子也趁机举起“

  • 姜太公打败商纣王的的奇门遁甲真的在吗?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俗话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里说的姜太公就是姜子牙,他本名姜尚,也是商朝贵族的后代,但是到他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姜太公年轻时家里非常贫寒,只能在集市上以帮人宰牛酿酒为生,好在姜子牙天性乐观有非常聪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图片来源于网络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学会了上古兵法——奇门遁甲,从此日夜盼望能遇

  • 他是生于乱世的诗人 最终为何要以死殉国?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谢枋得,中国南宋的诗人,不仅诗歌写得非常的好,而且还担任了不少的官职,是一位非常爱国的诗人。这样一位爱国诗人却很多被人们听到他的名字,那么他的身上发生了些什么呢?网络配图谢枋得从小跟随着母亲一起生活,对于知识有非常大的渴求。每一次看书的时候,谢枋得总是可以过目不忘,而且还可以分析出非常多的道理来。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