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日本人不敬明太祖朱元璋却不敢轻举妄动

日本人不敬明太祖朱元璋却不敢轻举妄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792 更新时间:2024/1/29 2:44:38

朱元璋即位之初就派使臣下国书到日本,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希望他们来朝贡,二是责令他们解决扰明倭寇问题。结果,国书送达后,日本不仅没来朝贡,反而砍了使者的脑袋。泱泱天朝大国被小小岛国羞辱,朱元璋恼羞成怒,扬言出兵,要征服日本。

图片来源于网络

针对朱元璋的开战威胁,日本摄政怀良亲王针锋相对,写了一封回信。这封信不卑不亢,绵里藏针,表面上给了“天朝”面子,实际却暗藏“奉陪到底”的强硬。小小日本,为敢杀大明使臣?这首先与两场历史巨变有关。其一,南灭亡;其二,日本抗元。

南宋灭亡前,中国是日本的榜样。南宋灭亡的时候,日本举国茹素,进行哀悼。可见,日本的“中华情结”何其深厚。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因日本不来朝贡,造大船7000艘,两伐日本,结果船队均被台风摧毁。通过抗元,日本大大提高了战胜中国的信心,对中国也不再崇拜。

虽然百年后汉人复国成功,但继起的明王朝在日本人的眼里,已经失去了正统地位。中国自南宋以后就不再是他们崇尚的正源华夏明了。

朱元璋鄙视日本由来已久,在他眼里,日本就是个“国王无道民为贼”的小丑。但日本却认为自己比明王朝更有资格继承中华大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明与日本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然而,面对朱元璋的步步紧逼,日本当政者还是寸步不让。他们除了上述两个原因,还有什么更撑得住的理由呢?追寻历史的深处,我们发现:日本当政者的“战略”眼光原因,甚至占据日本对抗中国底气的更大比重。

怀良亲王认为,中国作为一支大陆力量,对外张力极其有限,从未有征服海上岛国的记录,何谈海战胜利经验?所以,这个执掌日本大半江山的王者,虽承认本国实力还没有强到能战胜中国的程度,但料定大明皇帝不敢做蒙古远征军都做不到的事,朱元璋的战争威胁不过是说大话而已,所以自己也来个以牙还牙,放出“大话”—放马过来,俺不怕你!

果如日本所料,尽管日本一再不敬,朱元璋仍然只是大话压人,始终不敢轻举妄动。不知他是忌惮日本“神风”,害怕重蹈蒙古之辙,还是韬光养晦,总之后来没和日本一般见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后来,朱元璋在留给接班人的丹书铁券中,明确规定日本为“不征之国”。原来,他从日本的应战书中找回了面子—既然日本称我为“天朝”,自称为“臣”,朕也就宽怀大度,不再追究日本杀使者的事情了。

朱元璋此举看似大度,实则无奈。我不打你了,你也别惹我。大明时期,中日力量虽不对等,大明国力明显高出小打小闹的日本几筹,但从两国对抗的气势上看已呈均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明太祖朱元璋屠戮功臣为何汤和成为异数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当了皇帝便大杀功臣,功臣几乎被他杀绝,惟独有个信国公汤和活了下来,其原因何在?伴君如伴虎,这话真不假。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朝如此,明代尤甚。猜忌刻薄的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就大杀功臣,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几乎被他斩尽杀绝,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 傅友德……惟独信

  • 揭秘一代神人刘伯温为何放弃大元投奔朱元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台州黄岩(今浙江黄岩)人方国珍在台州起兵,拉开了反元的大幕。方国珍的军队迅速占领了台州、温州、庆元(今宁波)等地,当地官员奈何不得。省里面只得将刘伯温召出。刘伯温同事黄伯生在其《诚意伯刘公基行状》一文里说,省里将刘伯温召出后让他当了个浙东元帅府的都事,仍是个从七品的小官,

  • 朱元璋厉害在哪里?细数朱元璋集权的暴力史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明太祖对权臣的血洗,是由胡惟庸开始的。朱元璋手下最具远见的文臣刘基一开始就认为胡惟庸这个人不过是区区小犊,不能委以重任,一旦重用必然导致辕裂犁破、祸不单行。胡惟庸的为人向来狡猾奸诈,当上宰相之后更是恃权自专,常常不经请示便自行决断朝中的生杀陟黜之事,甚至私自拆阅公文,对不利于自己的奏章就藏匿不报。图

  • 大骂皇帝而惨死的任美人竟是为了这难以启齿的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众所周知,晚年的永乐帝好大喜功,最喜别人臣服于自己,对周边虎视眈眈的敌人是如此,对自己的女人更加如此。图片来源于网络晚年的朱棣性格变态,极不豁达。当他听说他的妃子吕氏和另一位宫女鱼氏与太监私通时就怒不可遏了,按说太监已经没有了性功能,皇帝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但这件事触及了他讳莫如深的事实——他老了!的

  • 雍正皇帝在福建广东大力推广“普通话”缘何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皇上,朝廷,主子的家:我们都是奴才。”当这句话以字正腔圆的京字京韵,从一个年老的驻防旗人的口中发出来时,坐在学堂里的大多数福建学生的反应是将其当成一个笑话,此时已经是1905年,帝国的立宪改革已经推行了3年之久,尽管朝廷设定的教育大计仍然以忠君为本,但大多数19世纪的“八零后”和“九零后”,只要稍

  • 诸葛亮曾三顾茅庐请哪一位高人出山而不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刘巴(?-公元222年),今湖南衡阳人,少便知名。207年,曹操征伐荆州时,荆州士人多归刘备,刘巴却北上投靠曹操,后受其命前往长沙等地,招降刘表残部。谁料赤壁一战,曹操大败北归,劝降告吹,不过刘巴仍打算回去复命。网络配图此时诸葛亮在衡阳催缴税赋,他早就听闻刘巴博才多学,于是来到衡阳寻访,找到其家时,

  • 揭秘明朝真正让朱允炆痛失江山的人是何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方孝孺,我们的脑海里马上会想到一个词——忠臣,作为建文帝的左膀右臂,为建文帝的失败立下了汗马功劳,没错,作为资深大儒的方孝孺,虽然最后尽忠而死,但建文帝的失败,方孝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有理由相信方孝孺对建文帝是忠心的,因为他后来的举动可以证明一切,但方孝孺在治国治军方面的才能的确平庸,这无

  • 揭秘:少年时代诸葛亮的命运曾悬于曹操之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那一年,曹操的父亲曹嵩为避战乱,居住在山东琅琊一带,其实也就是诸葛亮的家乡。曹操命令泰山太守应劭去迎接曹老太公。徐州太守陶谦派部下阴平去护送。当时曹家的辎重有一百多辆车,财富外露,引起阴平及其部卒的贪心,“士卒利嵩财宝”,结果在华、费这一带杀了曹老太公全家,其中包括曹嵩的幼子曹德,财货被抢劫一空。然

  • 南子很有政治才能给君主戴绿帽却被儿子杀死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南子,出身高贵,是宋国公主,后嫁给卫灵公,春秋时期著名的美女。南子未嫁到卫国之前,和一个叫子朝的相好。子朝相貌堂堂,和貌美的南子,十分般配。但后来南子嫁到了卫国,般配的一对被迫分开。图片来源于网络南子嫁给卫灵公后,依然和子朝密切来往,旁人见南子如此不检点,便将南子私会子朝的事情告诉卫灵公。卫灵公知道

  • 揭秘忠勇的岳飞为什么会惨死在自己人手里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岳飞为什么在身居高位、手握雄兵之后,敢于在意见不合时,冲着皇帝撂挑子?甚至,会如此不怕触犯大忌,涉入最高权力接班人的敏感问题?这是岳飞“讲政治”能力的缺陷,还是其充分、甚至过度自信的表现?图片来源于网络这类解读框架下,中国特色的政治的确很黑很复杂,绝非屌丝们的有限阅历所能应对。屌丝们便根据自己的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