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灵帝改刺史为州牧,为什么会颠覆了东汉政权?

汉灵帝改刺史为州牧,为什么会颠覆了东汉政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028 更新时间:2024/2/4 21:12:59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为稳固地方,汉灵帝改刺史为州牧,为何反而颠覆了东汉政权?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地方官制的建设,其中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举措莫过于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的举措,极大的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以后都王朝基本上都延续着秦朝的思路治理地方,但又有所创新。以汉朝为例,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增加刺史,到了东汉末年时期,又将刺史改为州牧,当时的统治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稳固地方。

但是汉灵帝时期将刺史改为州牧,这直接加速东汉政权的灭亡,为何偏偏汉灵帝改刺史为州牧反而颠覆了东汉政权?本文将浅谈州牧制度对东汉灭亡的直接影响。

异族频繁入侵,边疆日益危机严重,在了解刺史改州牧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东汉末年有哪些地方乱象催使着刺史制度向州牧制度的变化。

首先就是由于东汉政府的日益腐朽黑暗,朝廷陷入了宦官、士族以及外戚三方势力的内斗之中,无暇顾及边疆地区,导致年年入侵边关,而地方却无力抵抗只能听天由命,任他们肆意妄为。

据《三国志》当中记载东汉末年异族如入无人之境的现象称:"丘力居等钞略青、徐、幽、冀,四州被其害,瓒不能御。"频繁的异族入侵不仅仅给地方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且直接威胁到东汉王朝在地方的统治基础。

地方农民起义、暴动不断,除了外族入侵以外,地方内部势力也蠢蠢欲动,首先是地主豪强势力的崛起,东汉政府从本质上说是大地主阶级代言人,对于士族豪强势力多有优待。

到了东汉末年时期地方的豪强势力膨胀,直接演变成为地方的割据势力。而且由于东汉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横征暴敛,加上地方豪强势力的压迫剥削,无数平民百姓被逼上绝路。

最终只能揭竿而起,最后以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东汉王朝似乎已经陷入了地方农民起义的包围之中。据《后汉书》当中记载三辅地方势力的叛乱称:"是时,汉阳叛人王国,众十余万,攻陈仓,三辅震动"京城之地尚且如此,其他地方也可想而知。

地方政府权力分散,无力安稳地方,东汉末年地方乱象频出,和地方政府的无能也是有莫大的关系,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和豪强势力分相互勾结,任由地方势力做大做强。

最重要的一方面是东汉时期的地方政府无法凝聚最大力量,发挥出国家机器的作用。为了防止地方官府成为割据势力,汉朝对地方权力采取了分权的方法。东汉王朝在前中期设置了郡县二级,但依旧在州一级设置了刺史。

东汉地方是不驻守军队的,一般都是一些"郡兵""乡勇",各郡之间互不相干,刺史也只有监察权,然而在地方动荡的东汉末年,这样的地方权力构架无疑不能有效平定地方,为此急需要改变地方官制,州牧制度渐渐登上历史舞台。

何为州牧,替天子牧民?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东汉末年时期的州牧的由来,据说早在舜时期就已经有了州牧制度,当时天下分为十二州,称之为牧伯,是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据《礼记》当中也记载称:"九州之长,天子之国,曰牧",不过当时的州牧并不在地方管理实际的事物。而东汉前中期一直延续着西汉时期的刺史制度作为地方的最高监察官员。

由于地方形式的变化,刺史俨然不能适应地方,因此州牧这一具有合理合法性质的制度便应运而生,其本意应该是为天子牧。封疆大吏的诞生,刺史变州牧,汉灵帝年间,宗室刘焉上书皇帝废除刺史制度,改建立州牧制度。

据《三国志》当中记载称:"焉睹灵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议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州牧制度正式诞生。

州牧是地方最高的长官,集行政财政军权于一身的封疆大吏,与以往的刺史有着根本性质上的不同,州牧可以直接干预地方郡县事务,有效的整合地方的力量,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但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往往是巨大的,汉灵帝寄以厚望的州牧反而成为了加速东汉灭亡的催命符。

州牧制度从政治上埋下了群雄割据的种子,最后我们再来谈一谈州牧制度给东汉王朝灭亡带来的影响,刺史制度改为州牧制度为地方豪强势力演化为割据势力提供了契机。

从上面的叙述可知州牧是一州最高的长官,集行政司法财政军权于一身,是不折不扣的封疆大吏。而州牧的人选在东汉末年那个动荡飘摇的年代,绝非中央政府可以左右的。

地方州牧绝大多数是地主豪强势力的代言人。以三国徐州的割据势力陶谦为例,就是典型的依靠自身实力担任州牧最后演化成为割据势力的。据《三国志》当中记载称:"会徐州黄巾起,以谦为徐州刺史,击黄巾,破走之。"

类似于陶谦这类的军阀在东汉末年比比皆是。从州牧的职权上看也是容易造成地方割据现象,刺史变成州牧,意味着州牧对自己辖区内郡县一级的行政管理具有了合法性。

这是刺史所不具备的职权,不仅仅如此州牧还拥有统兵募兵的权力,这就直接造成地方军事实力的快速膨胀 据《皇甫嵩传》当中记载并州牧董卓拥兵自重的事件称:"卓拜为并州牧,诏使以兵委(皇甫)嵩,卓不从"。

而类似于董卓这样的州牧在东汉末年并不少见,这也就意味着州牧制度从政治上为地方割据势力大开方便之门。州牧制度的出台使得东汉中央政府进一步衰弱。汉灵帝听从刘焉的建议设立州牧制度。

其本意绝非是加速东汉王朝的灭亡,而是寄希望于地方官府对大汉的忠心,能够平定地方叛乱,重新建立新的秩序。而历史事实却证明,东汉州牧制度的出台无疑于饮鸩止渴,让东汉王朝灭亡成为不可挽回的事实。

州牧制度的出台使得朝廷直接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东汉中央政府渐渐名存实亡。首先是中央政府财政日益困难,据《后汉书》当中记载汉灵帝卖官鬻爵的行为称:"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

这一行为本质上是东汉中央财政困难的表现,而州牧制度的更是加剧中央财政"钱荒"。除此之外,州牧制度的出台使得中央政府丧失了地方官吏的任命权,这也就意味着,地方郡县长官的直接效忠对象由皇帝变为了州牧。

据《九州春秋》当中记载袁绍任命自己的亲信为地方官吏的举措称:"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

而当时的州牧任用官吏往往只需要"通知"朝廷即可,不需要朝廷的认可。这样一来,中央政府的权威大跌,权力也遭到了分化,无力对抗地方割据势力,只能听之任之。

州牧制度让天下人对东汉政府离心离德,州牧制度给东汉王朝灭亡带来的直接影响不仅仅在政治军事经济层面,还有在思想认识上宣判了东汉政府的"脑死亡"。

当时州牧制度出台之前,天下人依旧认为东汉王朝是正统,是天意的选择,毕竟东汉四百年权威早已经是深入人心,即使是地方豪强蠢蠢欲动,也不敢公开的对反叛东汉王朝。

但是州牧制度的出台,使得东汉政府的权威不再,人心思动之下,难免会产生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比较州牧是合理合法的地方"皇帝"而人性的欲望是沟壑难填的,自然会产生国际音标的想法,最典型莫过于袁术称帝事件。

据《魏书》当中记载称:"术归帝号于绍曰:"汉之失天下久矣,天子提挈,政在家门,豪雄角逐,分裂疆宇,"袁术的这一番话无疑是说出了天下州牧的心里话,也可以看出州牧制度出台以来,天下人思想观念上的变化。

改刺史为州牧是东汉王朝灭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诱因,州牧权力的膨胀使得地方割据势力的做大做起以及东汉中央政府的进一步衰弱,更可怕的是州牧制度改变了长久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东汉皇权不再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汉失其鹿的思想在天下人心中确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曹髦死时年仅20岁,为何却赢得了好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王朝建立一百九十多年后,饱经沧桑,一步步进入末世。当皇位传到汉献帝手中时,东汉业已名存实亡。汉献帝沦为傀儡,被各路军阀争来抢去,人人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汉献帝落在曹操手里,在长达二十多年时间里,汉献帝被曹操玩弄于股掌之间,每天诚惶诚恐,看曹操脸色行事,最终还是被曹操之子曹丕夺走皇位。我爱

  • 抗金名将杨沂中,秦桧为何就不敢动他?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南宋建立之初,面对金国人的疯狂进攻,南宋朝廷大臣分为两派,一派积极主战,以张浚、岳飞等武将为主,他们认为南宋完全具备与金国抗争的武备实力,应该积极抗击金国军队,北伐中原收复故都。另一派则是主和派,以秦桧、万俟卨等奸臣为主。他们认为南宋实力无法与金国匹敌,盲目动武会激怒金国,招致更大损失,力主放弃武力

  • 一个小配角打得赵云逃走,此人究竟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时代,与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时期一样,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乱世。当此之时,天下分崩,群雄割据,连年混战。频繁激烈的战火烽烟,成为三国时代的主流现象。黎民百姓在这样的乱世中流离失所,倒悬水火,受尽饥寒。但另一方面,乱世和战争,却为天下英雄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巨大舞台。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

  • 八健将特指东汉末年哪些骁勇战将?他们的领导者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八健将特指东汉末年割据诸侯吕布与马超手下的八员骁勇战将。历史上无记载“八健将”称谓。组合记载于早期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后清代毛纶父子修改《三国志演义》去除马超八健将为韩遂八部将,这也是唯一一版《三国演义》叙述是韩遂手下。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吕布军为:张辽、臧霸

  • 王爷写下“谢祐”二字,武则天杀他灭口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唐都长安城内,发生了一件震动天下的大事。唐高祖李渊未能妥善处理好皇位传承关系,导致几个儿子刀兵相见,自相残杀,酿成“玄武门之变”的惨痛悲剧。秦王李世民谋略过人,手下能人众多,事先又经过一番精心策划,最终大获全胜,杀死竞争对手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在帝位争夺战中成为最

  • 徐达一生忠厚仁义,他的女儿却心如蛇蝎?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能建立大明朝,大将徐达的功劳首屈一指,无与伦比。徐达是安徽凤阳人,这里也是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的发源地之一。徐达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之家,自幼跟着父母过着吃苦受累却衣食难继的穷困生活。但徐达却没有自甘沉沦,而是渴望着有朝一日能凭借自己的才能干一番事业,留名青史。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

  • 楚怀王成为秦国阶下囚的真相是什么?只因目光短浅被迷惑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说起楚怀王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楚怀王时期是楚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前期的楚国非常强大,灭亡了越国,与齐秦两国并称。可是到了楚怀王后期,他连续出现决策失误,一而再的被秦国所骗,最终还被秦昭襄王扣为人质。于是楚国从强国的神坛上被打落,一步步的被秦国所吞灭,走向了灭国的下降通道。整个过程中楚

  • 戚家军为何这么厉害?看看人家睡觉时的诸多规矩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戚继光,生于明朝1528年,卒于1588年,明朝中后期名将。戚继光出身明朝军旅世家,他的祖上戚祥,曾经在明太祖朱元璋手下担任亲兵,一步步做到明威将军。洪武十四年(1381年),戚祥跟随蓝玉、傅友德出征云南,不幸阵亡。朱元璋为了表彰戚祥,让他的后代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之职。嘉靖二十三年,年轻的戚继光接替

  • 一生四任秦国丞相的魏冉,为什么会被赶出秦国国都?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魏冉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司马贞曾对一人评价为:“侯智识,应变无方。内倚太后,外辅昭王。四登相位,再列封疆。摧齐挠楚,破魏围梁。一夫开说,忧愤而亡。他这个评价便把此人的功绩和一生给概括了,这位“四登相位”的便是秦国的魏

  • 刘病己时期的西汉是怎样的?为什么他的知名度没有汉武帝高?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刘病已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要说西汉时期,哪个皇帝在世的时候是巅峰时期,可能有不少人都会觉得应该是汉武帝,汉武帝抗击匈奴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这一点被后世一直铭记,而且汉武帝也是足够出名的,甚至于汉武帝之后是什么皇帝,很多人都回答不上来。但其实真实情况却是,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