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方孝孺与曾国藩的谥号是“文正”,为什么李东阳也能得到这个谥号?

方孝孺与曾国藩的谥号是“文正”,为什么李东阳也能得到这个谥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430 更新时间:2024/1/18 14:59:50

李东阳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谥号制度最早起源于西周的恭王、懿王时期(王国维先生考证出的结论),随即在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中广泛施行。始皇帝嬴政一统六国后,认为谥号制度有“子议父,臣议君”之嫌,就把它废除了。刘邦建立大汉之后,又重新恢复了谥号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

古代历史上,皇帝、后妃、诸侯、大臣及其他地位较高的人去世后,需要按照其生平事迹、是非功过给予褒、贬或者是同情的谥号。

唐代之前,给予大臣的谥号是没有等级之分的,一般都是根据大臣的生平事迹从《逸周书·谥法解》中选取相应的文字组成谥号。但由于后人一般都会给父祖上美谥,导致了谥号越来越难以正确的评价一个人,所以从唐代开始谥号才有了等级之分。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更是对谥号的等级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根据《明会典》中的记载,高品级文臣谥号的第一个字必须用“文”,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再次是“文成”、“文忠”等。而次一级的文臣就只能用“忠”字再搭配一字组成二字谥号。清朝建立后,基本上沿用了明代的谥号等级。这样,“文正”就成了明清两代文臣能获得的最高等级的谥号。

明清两代,要想获得“文正”这个谥号,可不是一般的难:光忠烈还不够,得像方孝孺那样宁肯被灭十族也不愿意做贰臣;光有功也不行,还得像曾国藩那样力挽狂澜后选择功成身退。所以,明清两代五百多年,能获得这一谥号的仅有十二人,其中明代四人,清代八人。

要说方孝孺和曾国藩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相信大家都很服气,可明代的李东阳何德何能也能得到文正的谥号?直到我看到了一封李东阳给明武宗上的奏疏:

永乐以后,渐差都御史在外巡抚。其有番夷去处,则置镇守总兵官,后差内臣一同镇守,抚安军民,防御贼寇。其权虽同而不专。且如四川所奏,王府、宣慰皆其综理,夫以亲藩之隆重,土官之强悍,彼心不服则衅隙必生。又如旧有草寇生发,则调兵征剿,土官必须奏请。所有关系,尤非细故。今既革去巡抚,若并付镇守衙门,任其进止,非唯事体不便,恐镇守一人亦自负担不起。百五十年所未有,岂可一旦增添? 若天下镇守比例而行,则其所系又不止一方而已。

这封奏疏的原文很长,以上是节选的一部分。其实我们也没必要逐字逐句去读,只需要看看“今既革去巡抚”这一句就可以了。在我个人看来,这一句话就是李东阳能获得“文正”这一谥号的原因。

当时,正是刘瑾得意之时,他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就暗中支持四川镇守太监罗龠在镇守之地自己做主、便宜行事的请求,并且刘瑾还借此向明武宗提出“撤回驻各地的巡抚,只保留镇守太监就行了。”

刘瑾还真是一得意就忘形,他着实是掂量不清自己几斤几两,巡抚是你刘瑾说撤就能撤的吗?

永乐十八年,由于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御驾北征等活动的耗费实在太过巨大,导致了李法良、唐赛儿等人接连领导农民发动起义,据《明太宗实录》中的记载,永乐年间发生的农民起义高达六十余次,所以明成祖派遣尚书蹇义等二十六人代替皇帝巡行天下,其责在于“安抚军民”,故称其为“巡抚”。

巡抚最初属于临时设置,并不是朝廷派驻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既不能节制都、布、按三司,又没有人事升迁赏罚、军事指挥等权,他只是代表皇帝和朝廷协调各地的都、布、按三司处理农民起义、民变等军政事务。

关于这一时期巡抚的主要作用我们就以农民起义举个例子:某地发生农民起义后,当地的都、布、按三司首先想的不是该如何处理,而是该谁去处理?都指挥使司认为农民属于民户,所以起义这事应该由布政使司去处理。而布政使司认为起义军有劫掠府县的行为,所以这事应该由按察使司处理。可按察使司又认为起义军人多势众,所以这事还是应该由都指挥使司处理。最终三司争来争去,就形成了“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局面。皇帝和朝廷见此只能委派一名朝臣前去协调。

到了仁宣时期,由于大明从战略扩张期进入了战略收缩期,并且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所以巡抚的作用就转向了催粮、征税和巡视漕运等。

但是,在文官集团的运作下,从明宣宗末期开始,巡抚的职权得到一步步增加。

宣德七年,明宣宗命派到各地的巡抚和巡按御史监察三司及府县的官员,巡抚获得了对当地各级文官的监察权。宣德十年三月,陈镒、罗亨信分镇陕西、甘肃,兼“提督所属卫所官军操练”,巡抚开始介入军队。正统元年,文官集团以陈懋等边镇总兵官抵御阿台部进犯不利为由向各边镇派驻镇巡文官,一体节制边镇的文官和武将。景泰二年二月,敕巡抚永平等处右佥都御史邹来学提督顺天、永平军务,至此巡抚攫取了军伍整饬、将校的任免、军队的布防和军饷的供给等权。景泰三年,太仆少卿黄仕燮上疏表达自己对巡抚节制三司的不满,由此可知巡抚在此之前就已经取得了节制三司的权力。天顺二年,明英宗下诏将各地的巡抚和镇巡文官的职责合并到巡抚身上,并明确规定巡抚常驻各地。

发展到明孝宗时期,巡抚已经成为大明皇帝和朝廷派驻到各地的最高军政长官,不仅能节制三司,还拥有了人事升迁赏罚、军事指挥等权。

从明宣宗末期到明孝宗时期,经历了近七十年,巡抚才从临时设置发展成为常驻各地的最高军政长官。但是我们看推动巡抚职责增加的主要动力是为了解决农民起义和边防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军事问题,派遣一名武将不是更合适,所以我们就可以据此推断出文官集团推动设立巡抚的本意是想实现打压武将和全面夺取地方军政大权的目的。

文官集团为了巡抚努力了近七十年,你刘瑾一句话就想让人家的努力打了水漂?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明武宗在接到李东阳的奏疏后,就打消了撤回巡抚的念头。

这种情况下,文官集团能不恨刘瑾吗?所以说,刘瑾最后被凌迟处死的结局很大程度上也跟此事有关。同理,上疏劝告明武宗保留巡抚以及联合杨一清扳倒了刘瑾的李东阳不也就成了文官集团的大功臣。

为了表彰李东阳的“功绩”,明武宗最敬佩和信任的老师杨廷和代表文官集团向明武宗朱厚照提出给李东阳“文正”的谥号。而垂死的李东阳在得知此事后,竟然在床上向前来探望自己的杨廷和磕了个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宋仁宗在位四十年有十六个儿女 最后为何没有一个儿子留下来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宋仁宗后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每一朝每一代的更替都会有一段腥风血雨的历史,并且一直延续到下一位皇帝的登基,而在那段承上启下的历史中,战争史亘古不变的主题,这场战争不仅仅给百姓带去了无尽的伤痛,还给一个大家族带来了无穷的黑暗。按照古代的制度,每一位

  • 朱允炆明明有两次打败朱棣的机会 朱允炆最后为什么还是失败了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允炆和朱棣,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过世后,其孙朱允炆继承大统,是为建文帝。虽然,建文帝的统治生涯不长,但史学界对这位年轻皇帝的评价普遍较高。清朝时期的史学家徐元文更是指出,倘若没有发生“篡逆之乱”,建文帝肯定会成长为一个保境安民的明君,能够为大明朝带来盛

  • 诸葛亮为什么要斩马谡 历史上两人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诸葛亮和马谡,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时,诸侯割据。要说三国时期的第一人,很多人都会想到的是诸葛亮,毕竟受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是一个呼风唤雨、上知天文下至地理的神仙人物,从借东风一事就能看出来!但是在真正的三

  • 朱元璋洪武三十一年就去世了 洪武三十五年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洪武三十五年,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十,当了三十年皇帝的朱元璋,在西宫病逝升天。他这一死,给朱姓后代和历史学家都留下了大量谜团,至今不解。民间传言和正史上的记载都说,朱元璋1328年9月18晚上出生时,就有异象发生。而他的死,民间传说也应验

  • 作为明朝第一为太子却英年早逝 朱标究竟有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标,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很优秀的人,而他的儿子朱标,同样也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在朱元璋登基之后,将自己的儿子朱标立为了明朝的太子,朱标也成为了明朝的第一位太子。但是我们知道,继承朱元璋皇位的不是太子朱标。而是朱标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

  • 朱棣登基当上皇帝之后 朱棣是怎么对待大哥的妻儿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对朱棣登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标是朱元璋的大儿子,早早被立为皇太子。朱标原本娶的是常遇春的女儿,常遇春是朱元璋身边的得力大将,他的能力和地位仅次于徐达,可惜在洪武二年暴病死于军中,当时只有四十多岁。到了洪武四年,常氏被立为皇太子妃,她给朱标生下了嫡长子朱雄英

  • 朱标作为太子的时候 众兄弟为何不敢抢太子之位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对太子朱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朝的第一位皇帝叫朱元璋,第二位叫朱允炆,朱元璋是朱允炆的爷爷。一般皇帝传位,要不然是传给儿子,要不然是传给弟弟,鲜有传给孙子的情况发生。正因此,若是不熟悉明初历史,就会觉得朱元璋这个传位传的十分奇怪。但实际上,在朱允炆之前,朱元

  • 上官婉儿被武则天诏为女官后,她与哪些帝王有过纠葛?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上官婉儿是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麟德元年(664),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被武后所杀,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被配没掖廷。在掖廷为奴期间,上官婉儿熟读诗书,不仅能吟诗著文,而且明达吏事。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仪凤二年,上官婉儿曾被武则天召见宫中,

  • 上官婉儿被武则天重用后,她又是如何“称量天下士”?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这上官婉儿,那也是一段传奇。她是西汉上官桀、上官安、上官期祖孙三代的后裔,祖父更是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可以说是名门出身,书香门第了。然而,命运跟她开了个大玩笑,祖父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与父亲上官廷芝一起被武则天所杀,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还没过过几天好日子,就与母亲郑氏一同被配没掖廷

  • 在武则天专权的时期,上官婉儿这个女官有哪些作用?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她主宰一代诗坛,是宰相的孙女,高宗的才人,中宗的昭容,武则天的机要秘书,太平公主的闺蜜,与韦后共享情夫,玩弄权术二十年,最后惨死在风流皇帝玄宗的刀下。若采用时下流行的文字风格来概括上官婉儿的一生,可以说“她主宰一代诗坛,是宰相的孙女,高宗的才人,中宗的昭容,武则天的机要秘书,太平公主的闺蜜,与韦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