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代光绪皇帝血泪童年: 惨遭太监虐待

清代光绪皇帝血泪童年: 惨遭太监虐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103 更新时间:2023/12/23 9:49:52

慈安太后一生未曾生育,对养育小孩的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慈禧虽然育有一子,但那是二十年前的事儿了,现在的她操持帝国政务,一天到晚忙得昏天黑地,哪里顾得上抚养小光绪

当然,要说慈禧对光绪帝撒手不管也不是事实。这不,登基大典刚过了没几天,慈禧就下令将光绪的乳母撵走。确实,光绪四岁多了,该断奶了,成天缠着奶妈怎么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君主呢?

光绪帝自小在奶妈的怀抱中成长,感情非同寻常,进宫之后简直就是相依为命,奶妈走了,光绪成天哭喊着要她,但没有人理会他。 该文章转自

饮食起居,委之太监

生母不进宫,两位养母不管,乳母又被撵出了紫禁城,谁来养育小光绪呢?别担心,慈禧太后召来了自己的亲信、首领太监李莲英,命令李莲英安排光绪皇帝的生活。

李莲英面有难色,他知道这项工作风险极大,小光绪年纪太小,身体又弱,三天两头闹病,不是感冒就是腹泻,万一在自己手里有个三长两短,他就得祸灭九族。所以,他委婉地表达了拒绝的意思——他解释说,他以及他领导下的这些太监都是爷们儿,从来没带过孩子,实难胜任这一差事。慈禧眼珠子一瞪,恶狠狠地说了句:别不识好歹!李莲英立即气馁,灰溜溜地抱着小光绪下去了。

李莲英一筹莫展,他找来亲信太监商议,亲信建议他将这一工作“转包”。转给谁呢?大家建议交给范长禄,因为范长禄大小也是个总管,在太监中有些地位,更重要的是范长禄“婆子气”很重,一看就像个娘们儿,肯定能胜任哄小孩的工作。

网络配图

李莲英找来范长禄,连哄带劝,再加上威逼利诱,但范长禄死活不接这个差事,最后惊动了慈禧太后。根据太监回忆,范长禄流着眼泪对慈禧说:“奴才之万岁爷,春秋太幼稚,奴才不能胜任。”说完连连叩头并请求召回奶妈。

慈禧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奶妈来自民间,出身低贱,不能不把她撵走,你当差这么多年,一贯谨慎,更重要的是看你像个娘们儿,还是你来哄万岁爷吧,多加谨慎就行了,不要有太多的顾虑。范长禄还是第一次见慈禧太后有这样好的态度,受宠若惊,只好把这个差事应承下来了。

此时的光绪皇帝年仅四岁,从此,他失去了父爱和母爱,由太监照应他的起居饮食,一天到晚太监不离左右。今天看来,这样一个环境对于小男孩儿的身心成长是不利的。

长期变态的生活扭曲了太监的人性,太监中心理阴暗的人不少,而且,太监们迫于生计,为皇家执役,付出了断子绝孙的代价,每个人都有一本“血泪账”。他们对皇家的情感是复杂的,这回小光绪落到了他们手中,他们会拿出来怎样的“孝心”来报答这位小主子呢?

比如吃饭,皇帝每顿饭有上百样菜肴,摆满三张餐桌。按例,皇帝就座后,太监将一盘盘菜肴依次端到皇帝眼前,由皇帝选择。据宫中的太监后来追忆,小光绪进餐的时候,太监把小光绪抱上椅子,然后就不管了。光绪还没有桌子高,一旦就座自然下不来,太监又不把每张餐桌上的菜肴依次端来,光绪只好吃眼前的几样,顿顿如此,时间一长哪有胃口?

后来御膳房得知皇帝只吃眼前的几样菜肴,十分高兴,他们也想出了个取巧的办法:除了皇帝眼前的几样菜以外,其他菜肴这顿撤下来下顿照上不误。所以,每顿饭的上百样菜肴基本是“臭腐”不可闻的“原馔”,而且,眼前的几样菜也“大率久熟干冷不能可口”。小光绪在入宫前曾得过一场痢疾,病得很重,几乎丢了小命,后来用针灸的方法才治好,但身体十分虚弱,饮食起居须格外注意。现在他在宫中无人过问,饥一顿,饱一顿,时间一长,得了营养不良、胃口不好、时常呕吐的毛病。小光绪嚷着胃疼,但没有人搭理他。

网络配图

范长禄侍候小光绪一段儿时间之后,终于推卸了这个差事,从此,光绪身边的太监就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太监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除了自己的利益,一点儿也不考虑小光绪的生长发育。四五岁的小男孩正是好动的年龄,但光绪被太监们限制得死死的,不能跑,不能跳,不能大喊大叫;有的太监怕光绪消化不良,顿顿饭不让他吃饱,把他饿得直哭;有的太监怕光绪受风着凉,即使已经到了脱棉袄的季节,也依然让他穿着一身裘皮,热得他烦躁不已,无精打采;有时光绪身体不舒服,太监却只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诊断”,就是不去找御医。这些情节要不是后来光绪帝的师傅翁同在自己的日记中亲笔所记,谁会相信这是大清国第九位君主的幼年遭遇! 最好

慈禧淫威,光绪胆寒

光绪帝的苦难境遇更来自养母慈禧太后的淫威。根据慈禧的要求,光绪帝要管慈禧叫“亲爸爸”。他进宫不久就成了慈禧垂帘听政的道具。

垂帘听政的地点在养心殿。小光绪坐在皇帝宝座上,他的面前跪着臣子,他的身后垂着一面半透明的黄色纱帘。两宫皇太后坐在帘后,隔着帘子跟臣子一问一答,商议军国大事,跟小光绪一点儿关系也没有,但他又必须端坐在宝座上不动,就像今天舞台上演双簧似的。

这对小光绪来说苦不堪言。这个宝座又高又大,不适合孩子坐。小光绪坐到上面两只脚还挨不着地,左右也够不着扶手,摇摇晃晃,十分危险。如果盘腿坐在宝座上又显得不庄重,皇帝要有皇帝的派头。

刚进宫的时候小光绪年仅四岁,正是好动的年龄,根本就坐不住,更何况两宫太后跟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小光绪一点儿也听不懂,所以,一开始不是跳下宝座,就是在宝座上翻跟头,有一次还在宝座上睡着了。其实,拿今天的眼光来看,皇太后如果跟光绪坐到一起,或者抱着光绪召见大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在中国古代,“朝会”是国家典礼的一种,皇帝不分大小,都是一国之君,慈禧权势再大,毕竟是太后,她没有资格坐皇帝的宝座,更何况两位太后挤在一个宝座上抱着孩子处理国政更是不成体统,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

慈禧太后为了培养出一位合格的君主,对光绪要求极为严格。光绪不能稳坐宝座,慈禧轻者呵斥,重者责罚。慈禧责罚光绪的办法有二:一是罚跪,二是不让吃饭。小光绪三天两头受到“亲爸爸”的处罚,平日里也看不到慈禧的好脸色,时间一长,小光绪被慈禧吓破了胆。据梁超的《戊戌政变记》记载:“积威既久,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因此胆为之破。”这类记载很多,总之,慈禧的阴影从此笼罩了光绪皇帝的一生。 最好

开蒙读书,心酸童年

光绪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公历是1876年3月16日,六岁的光绪帝正式入书房读书。这天一早,在养心殿东暖阁,奕亲自出面,迎来了小光绪的师傅——内阁学士翁同。此时的翁同已经四十七岁了,他是江苏常熟人,是咸丰朝大学士翁心存的儿子,而翁心存恰恰是恭亲王奕的老师。父子两代服务皇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最为难得的是翁同在咸丰六年状元及第,学问人品非同一般。此前,翁同就参与过同治皇帝的教学工作,教学能力十分突出。

网络配图

小光绪在太监的簇拥下走进了东暖阁。翁同抬眼一看,只见小光绪面色苍白,神情萎靡,目光呆滞,尤其是身材比同龄的孩子矮一大截,一看就是发育不良的状态,不禁一阵心酸。

经过一番拉拉扯扯的谦让,最后敲定了师徒见面的礼节。光绪皇帝向翁同作揖致敬,叫了声“师傅”。翁同下跪还礼。然后奕等人离开养心殿,翁同跟光绪帝分头落座,授课开始。

翁同提笔写下了四个楷体大字——天下太平,然后教小光绪认字。小光绪感到十分新奇,一遍一遍地朗诵着。认字结束,翁同拿出《帝鉴图说》——这是一本明朝编撰的图文并茂的帝王教科书,翻开第一课是《任贤图治》。小光绪看到古代帝王骑着大马的图画,兴奋得拍手直喊。翁同赶紧又讲书房的规矩,小光绪似懂非懂地连连点头。

天气暖和了,上课的地点改在毓庆宫,小光绪的学习兴趣也逐渐淡漠了。

中国历史上有一种王朝盛衰的周期性现象,一个王朝经过几十年上百年之后,就要走向衰落、灭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帝王的素养一代不如一代。开国帝王都是“竞争上岗”,竞争的胜利者登上权力的巅峰,失败者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开国帝王都是雄才大略。但后代的帝王长在深宫,由太监、宫女抚养成人,连人格都不健全,何谈治国平天下呢?加上一个王朝统治时间一长,各种问题积重难返,君主又无力应对,各种因素一叠加,最后的结果就是土崩瓦解。

任何一个王朝的统治者都希望自己的政权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并为此绞尽脑汁。清王朝特别注重皇子的教育,其严苛程度是史无前例的。皇子每天四五点钟进书房温习功课,六七点钟师傅来到,开始上课,下午学满语、骑射,直到日落方才结束。这种严苛的教育培育了一代代安邦定国的接班人。

当然,由于光绪已经是皇帝了,所以,对他的教育比对皇子教育的强度要低一些,但远远比今天小学生的负担要重得多。比如,一年到头除了两宫皇太后的生日、小光绪的生日、端午、中秋等各放假一天,再就是新年放假五天,此外根本没有寒假、暑假的概念。小光绪每天要向两宫皇太后问安,陪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其他时间都要在书房度过,学习内容除了儒家经典、汉语诗文以外,还有满语、骑术等,而且,光绪毕竟已经是万乘之尊的一国之君了,他学习的积极性不可能像皇子那样高。

小光绪学习兴趣不高,加上他体质单薄,难以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尤其不同以往的是,皇子教育毕竟人数较多,大家一起学习,有个竞争的氛围,现在教室里面一个师傅、一个学生,还有一群太监立在一边瞪眼看着,跟审问犯人类似,时间一长,光绪的学习积极性就更低落了。按说可以给小光绪找一些皇族子弟“伴读”,但近支皇族里没有年龄合适的伴读人选,翁同只能硬着头皮教下去。

其实,翁同对此早有预见,此前担任同治皇帝的培育工作,他就伤透了脑筋。当年同治皇帝厌学,居然能把师傅李鸿藻气哭,这也是翁同亲眼所见。所以,当他得知被任命为皇帝师傅的时候,最初曾一再推辞,但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立场坚定,一定要他挑起这副千钧重担,而且,慈禧表态,作为家长肯定全力配合师傅的教育。翁同无法推辞,就接手了这一工作。

网络配图

清晨,翁同来到书房,要求小光绪背诵前一天学过的课文。小光绪背了几句,就张口结舌,背不下去了。翁同阴沉着脸,下令罚背二十遍。但小光绪不服处罚,瞪眼不背。要是在民间的私塾,学生完不成学习任务,轻者一顿责骂,重者一顿痛打,但面对天子门生,翁同一不能骂,二不能打,他气鼓鼓地踌躇了一会儿,壮起胆子,委婉地批评了小光绪几句。谁想到小光绪不仅不接受批评,反而放声大哭,于是,翁同跟太监手忙脚乱地好言相劝,好一会儿皇帝才止住了哭声。

后来,翁同调整了办法,再遇到这种情况,就“怒目而视”,放下书本,不讲课了,光拿眼睛瞪着小光绪。师徒对视,谁也不说话,翁同的用意是以此向天子门生施加压力。这种“对视”一般历时十五分钟。十五分钟过去了,翁同的目光和缓了,没想到他刚要开口讲课,却发现小光绪依然在“怒目而视”,翁同慌了手脚。 该文章转自

翁同想起慈禧的承诺,于是,换了个办法。据谢俊美的《翁同传》记载,他自己动手,装订了一个“内省录”。次日上课,开讲之前,翁同拿出空白的“内省录”置于案头,并告诉小光绪:如果犯了错误,将把错误登记到这本“内省录”上,然后呈给两宫皇太后

——拿今天的话说,就是通知家长。

网络配图

翁同话音刚落,小光绪就浑身颤抖,五官抽搐。翁同目瞪口呆。突然,小光绪把桌子一掀,放声大哭,然后起身向门口跑去。这时,一道闪电划破天空,一串儿惊雷从天而降,小光绪赶紧从门口折回,钻到桌子底下瑟瑟发抖……

后来翁同听太监说,慈禧平日里对光绪不大过问,但一旦管教起来就疾言厉色,不是罚跪就是不让吃饭。一次光绪被罚挨饿,他流着眼泪回到寝宫,饿得难以忍耐,居然溜到太监的住处翻找食物,找到食物后撒腿就跑。太监连忙追赶,待捉住小光绪的时候,馍馍已经被吞咽了一半儿。太监禀报慈禧,慈禧气得不得了,把光绪骂了个狗血喷头,然后罚他跪一个时辰。小光绪两眼垂泪,浑身发抖,跪都跪不成个样子,趴在地上直哆嗦。

听到这里,翁同十分意外,也后悔不迭,他为不了解自己的学生而感到愧疚,看来教育光绪帝必须另谋善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最残忍的殉葬 周幽王墓中百名女子生殉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殉葬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早在原始社会,人们便习惯于把随身使用的工具、武器以及生前喜爱的日用品和死者埋葬在一起。到了奴隶社会,奴隶作为会说话的工具,也被杀死或活埋,用来殉葬,让他们在"阴间"继续为主人效力。当时用奴隶殉葬已成为一种制度,从对殷墟墓葬的发掘情况来看,人殉的数目少的几十,多的上千。网络配图进

  • 功臣范蠡功高震主 为啥还能全身而退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功臣亡”,这几乎是中国古代皇权专制下功臣名将宿命的怪圈,永远挣脱不了的梦魇。因此,对于功臣宿将来说,如果能摊上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胤这样身上人性多而兽性少的“圣明天子”,当然是最幸运不过的事情。不但不必为自己颈上的脑袋是否会搬家而担惊受怕,而且还可以确保自

  • 不忍细读的历史真相:吓死秦始皇的神秘预言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华阴县平舒道上,阒无人迹,像条被遗忘的路。沿途满目萧瑟,深秋落叶宛转坠落铺满一地。天色渐晚,出使关东的使者驾马车行经其间,阵阵凉意由后脊穿透胸膛。愈往前行愈冷清,眼看就要驶出了平舒道,前面忽然出现一个陌生人,拦住马车。这人手里拿了一块玉璧,不声不响地塞给使者。使者狐疑接过,未及开口,对方就抢先说了一

  • 季布是如何躲过刘邦的全国通缉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季布的故事楚地有个叫曹丘的人,他很会说话,能言善辩的,经常就去结交一些有权有势的人,通过阿谀奉承,获取钱财,这曹丘之前曾经侍奉过赵同这样的贵人,和窦长君关系也不错。网络配图季布听说这件事情后,就写信提醒窦长君,说曹丘在我看来不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他虽然能说会道,但是他的动机和目的都值得商榷,我劝你最

  • 史上真实的汪美麟其实是历史上活得最久的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汪氏,《女医明妃传》中作汪美麟,京师人,祖父汪泉,父汪瑛。正统十年(1445年)八月,明英宗听说汪氏贤德,在其亲自主持下,郕王朱祁钰纳汪氏为王妃。汪氏“性本醇懿”,品质高尚,跟郕王同龄。正统十四年(1449年)正月,汪氏为郕王生下一女。同年八月,土木堡之变发生,明英宗被俘,九月,郕王受众人拥护,由监

  • 历史上千方百计拒绝皇上召幸的皇后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几千年来,皇上的后宫妃嫔众多,妃子们为得到皇上的临幸,都是不择手段恶斗争宠,都以能获皇上的召幸为最大的奢望。皇后画像道理很简单,只要得到皇上的宠幸,就能成为后宫主人,就可取得荣华富贵,就可拥有一切。不过居然有人拒绝皇上临幸,听来不可思议。这拒绝临幸的就是元武帝的皇后宏吉剌。宏吉刺皇后生性节俭勤奋,豁

  • 明穆宗朱载垕在位时做出的政绩主要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载垕之后谁为帝,明定国是,朱载垕下一个皇上

    通过了解明朝的发展历史,就会知道明穆宗朱载垕的具体情况。朱载垕出生在一个皇室家庭,这本应该注定他从出生就会享受到各种优待,可是却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件令人意外的事,那就是因为父亲听人说自己不能和儿子见面,否则双方都会有产生灾难的可能性,于是这便注定了朱载垕从小就没有得到父亲的宠爱。图片来源于网络而且明穆

  • 开创弘治中兴的明孝宗朱佑樘是否死于谋杀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明孝宗朱佑樘出生的时间是1470年,他的亲生母亲是纪氏,纪氏在宫中的地位非常低,只不过因为宪宗看重她的美貌,才宠幸了她,这一次的宠幸之后,纪氏便怀了孕。当时宫中正得宠的万贵妃嫉妒纪氏,因此施计陷害纪氏。图片来源于网络因为这一次陷害,纪氏差点流产。不过,孩子虽然保了下来,纪氏却被打入冷宫。在太监的帮助

  • 古代“美女经济”:西施被卖色相造福国库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时下炙手可热、抢尽眼球的美女经济,其实古已有之。“漂亮的脸蛋出大米”,在中国,至少在2500年前就已经有人身体力行了。而始作俑者,是西施。据说,当年越国选美,西施名列榜首。在进京途中,行人争相围观,结果造成交通堵塞,寸步难行。护送西施的越国相国范蠡,见此盛况,心生一计,索性叫西施住进路旁旅社的一幢华

  • 素来直言进的谏魏征与唐太宗是君臣还是知己?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魏征简介魏征又名魏徵,钜鹿郡(河北省)人。都说时势造英雄,在隋唐之间的时间觑隙里成长起来的一群人演绎着属于他们的传奇人生。他们经历着兵荒马乱、烽火连月的动荡不安,却创造出百业俱兴,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而魏征就是其中一位,生于隋末,长于唐初,盛名于大唐的他可谓风光一世,赚尽了风头。网络配图魏征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