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吴三桂当初为什么要称帝 这对吴三桂有什么好处

吴三桂当初为什么要称帝 这对吴三桂有什么好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730 更新时间:2024/1/20 1:37:27

对吴三桂称帝 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古人在夺天下的时候,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以后,都会称王称帝。称王称帝有很大的好处,它可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积攒人气。在一个乱世出现的时候,人们都会呼唤真龙天子的到来,这个真龙天子,是人们的救世主。所以只要听说哪一个地方有人称帝,人们可能就会觉得这是一个真龙天子。再加上如果称帝的这个人,能够在军事上取得比较大的成功,还能够做一些杀富济贫、开仓赈粮这样的行为,都能够得到老百姓的追捧,使老百姓积极投身到称王称帝者的麾下。

既然称王称帝,有利于积攒人气,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使自己的实力增强。可是为什么,我们却说吴三桂称帝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呢?

一、吴三桂称帝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吴三桂最早起义的时候,他是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由于清朝作为异族统治者,入关占领了中原,因此中原地区老百姓对于清朝的统治是有怨气的。再加上清朝入关后,又做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种残忍的事情,又强迫汉人剃发易服。因此,这些事情都让老百姓心中充满怨气。

所以,当他们听说有人带领他们反清复明,把已经灭亡的明朝恢复过来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是非常高兴的,觉得这是一个神圣的事业,因此才会积极地参与到了吴三桂的队伍中来。

但是吴三桂称帝以后,性质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吴三桂就不是一个反清复明的义士,成为一个地方叛乱者。大家看出来了,吴三桂造反的目的,其实是为了他自己当皇帝。

吴三桂的这种做法,和陈胜吴广的做法是有一点相似的。当年陈胜吴广打着扶苏项燕旗号起义的时候,拥护他们的老百姓是很多的。但是后来,当陈胜自己称王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老百姓就不再那么支持他们了,同时天下人都觉得,既然陈胜都可以称王,那我也可以称王。也可以说,在于章邯决战之前,陈胜吴广已经出现瓦解的态势。

项羽本来是封熊心为义帝,后来他把熊心杀了,这也使得项羽在道义上输了一截,大家就更有理由造他的反了。

二、吴三桂称帝不应该建立大周。

吴三桂如果想称帝,他建立大明,肯定会更好一些。虽然吴三桂并不是明皇室的后代,但是把自己搞成明皇室后代,也并不困难。再说了,那时信息不通,老百姓只是听说大明建立了,至于谁是皇帝,没人去在乎。

历史上是有经验的。比如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当年所建立的就是“唐”。事实上,他们是少数民族,他们的“李”姓,还是唐朝赐封的。他们和唐王朝的皇亲国戚,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但是因为他们建立了“唐”,因此获得了文武大臣及天下老百姓的支持。而他们也依靠这一点,在和后梁作战的过程中,在舆论上就占了很大的优势,因此最终战胜了后梁。

吴三桂没有这样的思想,直接就建立一个“周”。显然这是不能够获得天下人支持的。再加上周在历史上,并没有建立过一个大统一的王朝,西周那时候还不属于王朝社会,所以吴三桂不具备号召力。

三、吴三桂称帝的时机很不恰当。

吴三桂称帝,是他在军事上遭受严重挫折,并且身体很不好的情况下做的事情。这很容易就让人觉得,吴三桂这样做,就是为了过把瘾就死,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心理需要。

这就相当于李自成在山海关败给清军,回京城以后,登基当皇帝一样。等他登基当了皇帝后,第二天他就撤出了北京城。

照理,李自成登基称帝,是能够很好积攒人气的,是能够获得大家拥戴的,但是由于他刚打了败仗,而且第二天就撤离了北京城。这就使得大家看明白了,李自成这样做,无非就是想过一把皇帝瘾,大家当然不会支持他了。所以李自成离开了北京城后,军队如鸟兽散,迅速就全军覆没。

吴三桂称帝的时机,和李自成可以说是一模一样的。因此对他提振士气,促进老百姓来支持他,没有任何好处。

四、吴三桂称帝使他失去同盟者。

吴三桂本来是联络其他两藩一起造反的,但是他率先称帝了。这就使得其他人心里面很不服。既然你吴三桂称帝了,那我们还忙个什么劲呀!因此,大家当然不支持吴三桂了。这就相当于三国时期袁术称帝,诸侯们都群起而攻之一样。袁术把自己搞到了诸侯的对立面,吴三桂也把自己搞成了同伴的对立面。敌人本身就很强大,同伴又纷纷脱离他,吴三桂怎么可能获得成功呢?

不但不可能获得成功,称帝那一刻,也就预示了他走向覆灭。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诸葛亮如果选择跟随孙权,他在东吴的下场会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备打孙权为什么没赢,司马昭被姜维围困于何处,诸葛亮擒了几次孟获

    大家好,说起诸葛亮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公元223年2月,刘备病重,他将诸葛亮招到永安,与李严一同托付后事。当时刘备将蜀汉与他的儿子刘禅尽数托付给了诸葛亮,他甚至赋予了诸葛亮更换帝王的权力,诸葛亮深感于刘备对自己的信任,称自己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诸葛亮后来的行动,也

  • 李旦作为唐朝第六位皇帝,他又是如何“三让”皇位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旦做了多长时间皇帝,李旦当了几次皇帝,唐中宗李显

    李旦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八个儿子,武则天的第四个孩子,唐中宗李显的同母弟,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也是唐朝第六位皇帝。然而,他的帝王之路并不是那么畅通,甚至,可以说是几经波折。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其实,跟他“三让”的经历有关。在说道李旦“三让”

  •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姚广孝是什么职位?衣锦还乡的他遇到了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姚广孝是什么职位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明成祖朱棣登基两年后,传奇僧人道衍被封为太子少师、资善大夫,并且恢复本姓姚,赐名姚广孝。这是明朝除朱元璋外,政治成就最高的僧侣。然而,姚广孝衣锦返乡时,他却深受打击。永乐二年秋天,在苏州的长洲县,一位僧人屏退身后的

  • 锦衣卫沈炼的一生是怎样的?他为何会被严嵩迫害而亡?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沈炼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提到锦衣卫,给人的感觉是阴森恐怖,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是有这样一位锦衣卫,正直无私、嫉恶如仇、爱民如子,最后为了正义和公理而被迫害致死,他就是《明朝那些事》里提到的义士——锦衣卫经历司沈炼。1.少年时代文武全才,忠孝双全正

  • 顺治不是痴情于董鄂妃吗 顺治英年早逝为何还有那么多的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顺治为什么爱董鄂妃,顺治董鄂妃合葬吗,顺治有多喜欢董鄂妃

    很多人都不了解顺治子女,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虽然顺治24岁就去世了,但这并不耽误他生孩子多,虽然顺治一生只痴情于董鄂妃,但这也不耽误他生孩子多。顺治的后宫妃嫔多达20人,而且顺治14岁时就大婚了,从14岁大婚到24岁去世,也就是说顺治有10年时间可以和20名妃嫔生育,这么一看顺治有14

  • 邓绥摄政长达16年之久,为何堪称史上最低调的太后?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治萧淑妃,堪称是什么,刘肇邓绥视频

    太后比较出名的,有汉朝的窦太后,宋朝的刘太后,此外清朝的慈禧太后更是无人不知,但在汉朝时候,却也有一位叫做邓绥的女人,她在25岁的时候就当上太后,开始垂帘听政,临朝摄政长达16年之久,而且从治国理政方面来看,丝毫不逊于历代帝王,堪称史上最低调的太后。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

  • 靖康之变中王禀扮演者什么角色?北宋难道没有可用的将领吗?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靖康之变和靖难之役,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李靖和郭子仪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北宋将领王禀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提及宋朝,最让人称道的是经济繁荣,而最让人遗憾的是对外作战能力太弱。自大宋建国以来,便以重文轻武为国策,在军事方面,将调兵权和统兵权相分离,导致兵将分离,将不专兵。这样一来,确实可防止有人以手中军权谋反,但长此以往,

  • 都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那么蜀汉为何还能存在这么久?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刘禅真的无能吗,三国之蜀汉太子,刘备的儿子阿斗为什么扶不起来

    刘禅是蜀汉皇帝,生父是刘备,母亲是甘夫人,他是蜀汉二帝。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在白帝病逝,刘禅继位。诸葛亮、李严是托孤的大臣。在诸葛亮的一生中,刘禅几乎不问国事,诸葛亮统领一切大事。234年,诸葛亮因病去世,刘禅失去了国柱。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后期,刘禅因太监

  • 荥阳之战时刘邦给项羽定下的十宗大罪分别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你们知道荥阳之战时刘邦给项羽定下的十宗大罪分别是什么?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秦朝末年,二世无道,天下大乱,群雄争霸。在争夺天下的大战中,刘邦是英雄,项羽也是英雄,或者说他们都是当世最杰出的两个枭雄。既然是枭雄,那么就只能为求目的不择手段。老好人是做不了正人君子的,孔子孟子要是活在秦末乱世,可能

  • 夏原吉对明朝的建设作出了哪些贡献?他在明初理财上又有什么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夏原吉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夏原吉是明初的廉吏,先后历经太祖、建文、成祖、仁宗、宣宗五朝,他多年来就职于户部,主管财政工作。明成祖时迁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耗资巨大,幸亏夏原吉理财有方,才能维持如此巨大的开支。仁宗、宣宗两朝,夏原吉请求停止成祖时一系